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作者: 李秀娟 / 1332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09日
来源: 華家三班 标签: 家族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KI%rIth,x#g`;x0家族治療理論簡介by 華家三班 李秀娟心理学空间B7K6d-mR@$aq
心理学空间5bu4_ ihy)z.XCn#E

何謂家族治療?
心理学空间*g+}.I~3\@

"y ye]GxNf0家族治療是指藉著分析家庭中各成員之間複雜且缺乏平衡的關係,來了解個別的病態角色與精神病理,並藉各種理論對家庭中所呈現之病理現象做分析治療,以建立可以處理內在與外在衝突的健康家庭功能單元。心理学空间(d&n#i4x#}B2u_

#h'G+pZ0S'd0以往諮商與心理治療各理論派別皆以個人為治療對象,重心在探索其內心世界與思維架構,重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以尋找問題及解決困擾,但此治療進展緩慢。1950 年代中期,開始以當事人所屬的整個家族系統為治療核心,並探討其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模式,從中研究病理特徵,進而設計治療策略與介入計畫。換言之,家族治療係以家庭互動模式來探討問題,當事人的問題只是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種病徵。唯有改善家庭系統,方能有效治療當事人,以發揮其功能,適應社會生活。

/a:l [ sx6`1m/J0

家族治療的歷史發展

7xl.ZM5jh0

GZ7FV2s6B0早在1920 年代,一些精神分析者,像是Freud,就發現父母對於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後來的學者如Aldler、Sullivan、Rogers 等人也愈來愈注意到個案所身處的關係,特別是家庭關係,對於人格 發展的重大影響。1930 年代開始,婚姻諮商團體逐漸盛行,Jackson、Haley、Ackerman 和Whitaker 等學者將婚姻治療合併於家族治療中。以家庭觀點觀察人類行為則始於1940 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源自傳統精神醫學中,處理精神分裂病人與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所引發的挫敗。心理学空间/iwq,ca6H2R_

jF8@3l5h0E6d0大約在1950 年代,家族治療分別開始於四個地方,像John Bell 開始於Clark University,Murry Bowen 在Menninger Clinic,Nathan Ackerman 在紐約,開始心理分析治療,Don Jackson 與Jay Haley在Palo Alto 開始了溝通學派家族治療。在1960 和1970 年代,心理動力、行為取向和人本取向主導了諮商和心理治療,而後,許多取向共同開創出家族治療典範轉移,成為今日家族治療實務工作者主要理論取向。

/|b_S&d?QE"li&{4` {0心理学空间&b h/r?PaU ij(X

心理学空间ZiQZ"M
自1990 年代迄今,家族治療領域充滿了新想法與新挑戰,沒有任何取向支配此領域,而主要挑戰在於整合我們將討論之各種不同治療取向,並針對特殊群體發展適當之治療技術。心理学空间#m I&~i!}u(T~1f]

家族治療的八大理論介紹心理学空间~Ky _&|0K*e

-l$fY1`w#i0eac0心理学空间Ra"h3ww3_
自1950 年代迄今,為數不少之學者投入家族治療方面之研究與論述,可大致歸納為八大取向,茲分述如下:

-uhV5K(I:J%YJf0心理学空间[0I|Z$@$s+{Nl

一、 心理動力取向的理論 –以Nanthan Ackerman 為代表心理学空间a2Q3ZS-E N

z;IA|1xPj0他整合了個人內在取向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強調人際關係的「系統理論」,提出「心理動力論」。他將家庭的功能不良視為家庭成員間角色互補的失敗、持續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偏見的代罪羔羊所造成的結果,他的治療方式在於幫助解開這種連鎖的病態。心理学空间/{t3NI [$N/e"d

心理学空间-m*YOoSf N


p|.ib"F2aqc!O;w,P n!{0此派學者主張,當事人過去未解決的衝突,大部分是因其處於個人覺察之範圍,以致不斷影響當事人現在的生活情境與行為反應,亦即早期個人家庭的衝突經驗,將會引發目前的家庭人際衝突。因此,此派治療的重點置於當事人的過去,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Z5ES${h&J*U

心理学空间` Pmt H G9v

心理学空间)f%TcR e_ BWj
(一) 家庭規則(Family rule)心理学空间P"ZA.W\;r m
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會藉著某些規則重複進行行為的互動,亦即家庭的交互作用乃循著一定的持續模式,此一模式有助於調整和穩定家庭功能。
A;~Q CW vMJ0(二) 病態連鎖(Interlocking pathology)心理学空间2a F0E [6?PjNAaM5`
指家庭成員間功能不良的表達、維持與控制等互動模式,彼此會交互關連,交互影響。
RM'e,eoU0(三) 代罪羔羊(Scapegoat)心理学空间[3e6],ZN
家庭成員當中,最容易被批評、責難、懲罰或輕視之對象。作為「代罪羔羊」之家庭成員往往容易導致內心之衝突與不平衡。心理学空间3C6cb Z)x@mA8Ni
(四) 內射(Introjects)
C9W+D4?5U%B0過去與家人未解決的互動問題會持續衝擊當事人,成為當事人內心的烙印或記憶,而影響其現在的身心發展與家庭互動。心理学空间6V0I G#S;A(}
(五) 家庭倫理(Family ethics)
S(]\ wAz0家庭長久以來保有的公平性、規則化之人際互動模式,可確保每位家庭成員的基本權益會受到其他成員之考量與尊重,亦可作為個人角色行為之依據。心理学空间 S{f~O0xIDU

心理学空间H(]+JM?Y(DW"n1d

二、 經驗/人本治療取向的理論- 以Carl Whitaker和Virginia Satir為代表

UX,ODu0心理学空间5R$f#k6s&Q

Whitaker等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僵局來獲得成長與成熟,治療時重視當事人現在的經驗;Satir 則強調個人性支持的的重要性,因個人性支持有助於當事人當下的自我覺察,能有自尊且能清楚地與家人溝通。

!x||in[:k0

%`!M7m0d7z0相對於精神分析模式為病人提供解釋和洞察,經驗主義取向治療讓家庭成員有自發性、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亦即人際互動的經驗才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非僅依賴治療技巧所能達成。心理学空间"Y:t&z1{[#UK*a

心理学空间_9E2AE+u+q

此派學者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6Xp7NY0zPwd1g
心理学空间Bef/P)n*EeF+j {
(一) 人性觀
&o;I@0}:G*yo#[A G0本理論採存在主義之理念,注重人之個人性、選擇的自由和個人的成長:心理学空间MO,u p$vJ;w?

%k9g u$Jo&Q ?01.個人性(individuality)
n9d~;g!Z D7v-E0Whitaker認為個人能在關係中保有個人性時,才可能與他人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在健全的家庭當中,成員間有親密關係,但同時又不失為獨立之個人。心理学空间'H;e*L&P5nrD4o)CY
2.選擇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
.Pe o8@+|w2J/pB n7G^0j0Whitaker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由選擇成為真正「自我」的權利,家族治療目的在協助家庭成員,發現可以自我實現、增進個人成長和個人性的角色。心理学空间"f#W7jAg&q
3.個人的成長(personal growth)
xr\&by;| R2TJ0家族治療目的在促進成長,不注重症狀之去除;最終目標在於建立家庭成員之歸屬感,同時提供成員獨立自主之自由。心理学空间)^4m7f%Id%kZ,t

[w2t"KaGf^0(二) 提出「認識論」的轉變點以尋找個人內在衝突,以作為處理病患人際不良之基點。
]6e _#J8_7r0(三) 採取尊重、「此時此地」的治療技巧與清楚的溝通模式,重視當事人的「自我覺察」。心理学空间8W'u"C!OJ$f Ee k2p
(四) 重視家庭在身心失調病因學上所扮演之角色,治療歷程之運作有賴於真實與象徵性兩項治療因素。心理学空间?:V+Z4UA~?4A^+R
(五) 鼓勵家庭成員作公開之自我表達,以協助個人成長,並促進家庭功能之健全發展。

Q*e F8An0

h O!s-q'h'\ S0三、 Bowen的取向的理論

@"E$x)K@1tu0心理学空间 Y rT!e@ u*X?

Murry Bowen 的取向的理論,可視為心理動力取向以及較嚴謹之系統觀點之間的橋樑。Bowen 的理論是以自然系統觀點為基礎 - 人是演化歷程之結果,並兼具所有自然共通之歷程,治療時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Bowen 為家族治療領域的主要建構者,它將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八個連鎖概念」,來解釋在核心家庭與大家庭中發生的情緒歷程。其主要論點如下:

1o:]{yF\Z0

oOVRYz:~`0心理学空间.YJk9F?2g#X
(一)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自我分化」是指以家庭系統觀點出發,去檢視個體情感與家庭維持結合或獨立之過程,亦即個體在家庭系統中調整彼此距離之模式。Bowen 以「自我分化」來說明個體區分情緒與思考的程度,分化程度越大,個體越能區分情緒與思考,承受巨大壓力時也不易產生焦慮感或症狀,且越不易受到家庭不良功能之影響。心理学空间}x,^:ga^#u!`

4[-h([^bj2B Nf0Uz0(二) 三角關係(Triangles)
1K:C!S Ya F@ b0係指一種「三人的互動系統」。一般外在環境平穩時,雙人關係的運作即可保持穩定,但一旦面臨壓力時,為舒緩壓力,低自我分化者會將第三者拉進關係中形成三角關係,暫時轉移雙人關係的緊繃情緒;倘若此三人關係仍不能維持 平靜時,為避免焦慮增加,將會有第四人涉入形成連鎖的三角關係,直到扯入一堆人。

)c#t?D5k0心理学空间c9B"rG:i?X5I

(三)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Bowen 指出,一般人往往會選擇與自己分化程度相同的人作為親密伴侶,此兩個分化程度相似的人結合成「共同我」(common self),並形成核心家庭情緒系統。但若兩個分化程度低的人結合時,會和子女形成不穩定之「未分化之家庭自我團」(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而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u ]Clt#j6T0
W {2s1~T0_$w'J4[r01.婚姻衝突(marital conflict):心理学空间4{ Kqb |3~
當夫妻中的一方不再讓步或接納時,婚姻衝突即會產生,而吸收了大量的未分化。心理学空间&?;LmZe aPD
2.失功能的配偶(dysfunction in a spouse)
U hw7?7UtQ0當壓力事件發生時,失功能的配偶會出現失功能症狀,且會因為吸收大量未分化而難以復原。
u;G,~3Lbd d!N03.對子女的投射(projection to one or more children)心理学空间v-z8]@"Vb)}Scn
夫妻間某些不成熟之未分化,在核心家庭情緒系統投射給子女,於面臨壓力時,提高了子女發病的機會。
'z+K5E!? ^B.yk.\[ |l0心理学空间I&F ?u q }R
(四) 家庭投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p^3py0父母將自己的不成熟投射到子女的過程。此種投射常是對父母情感最強、分化程度最低的孩子,而未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則能發展出較父母為高之自我分化。心理学空间 ])Oxkzq
心理学空间d|A&z;jDt
(五) 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 off)心理学空间7qL7s%l-\:W7C
在高度焦慮和情緒依賴的家庭,分化程度低的孩子,會嘗試以地理上、情緒上的隔離,或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切斷與家庭之接觸,來逃離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情緒束縛。心理学空间2}@ DTI5q Q
心理学空间._;J4l0~,[1e"s*[
(六) 多世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心理学空间?ds%ovF0h
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成為了比父母分化程度低的人,再由家庭投射歷程影響,造就更低自我分化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終致發生嚴重情緒失調或精神分裂之下一代。
$gG'~u!IS _5a0心理学空间%\%mQ-R-d
(七) 手足位置(Sibling position)心理学空间+|?/~^ r
指原生家庭之手足位置與人格特質和婚姻中伴侶之互動型態有關,因出生順序可以預測一個人在家庭情緒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但是,一個人未來之期望與行為是依他在家庭系統中的「功能位置」所塑造,而不一定是他的功能次序。
a$JcL Yw0
3m8I.Q:]N0(八) 社會退化(Social regression)心理学空间V4iqwb D6^3vzRm
Bowen 主張,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含了未分化與個體化的相對力量,若長期處在焦慮與壓力之下,亦會降低社會的分化功能,是為「社會退化」。他呼籲社會應在理性與情緒間做較好之分化,做更理性的決定,而非根據情感來行動。
*R0Ns%B X0
-g6E2t*k;Q4g/M4z0(九) 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心理学空间)I.e5Cr;^0E9Bca

心理学空间d @ApJp'OX b~8_

Bowen 相信,多世代的關係型態和跨世代的影響力,是了解目前核心家庭運作的關鍵。故Bowen 提出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將至少三代的家庭狀態之記錄與資料畫成圖表,以了解現在問題之根源,並用以追蹤家庭中重複性發生的行為模式。

?9do;Za9`x#s|0心理学空间5av!?@$`*k xB

四、 結構取向的理論- 以Salvador Minuchin 為代表

-[$V we&t k0心理学空间'P0d6l~D^2{&}L

心理学空间t2KfxUZ
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強調家庭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以及家庭經由
6Q4ym2_ \s0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方式;並以家庭成員間的聯盟、界限與權力關係來描述家庭
9cz N4G6Pi0系統,認為許多心理疾病與行為是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
Beb-H9SH#k0結構家族治療著重於當前溝通,優先考慮行動而非洞察或了解,藉著參與家
7hL;t(u*l Pp0庭以及適應其風格,以了解家庭成員處理問題和彼此對待的方式,最終能夠協助心理学空间#o3l1Zz#`s]
他們改變功能不良行為,並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I["M#G}K\ha!zy
(一) 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
9uD"m3Q2A6W/D0家庭結構是結構取向家族治療最主要之概念。Minuchin 認為:結構是「一
*R e&q| ? D$q1g-{0組隱形的功能需求,組織了家庭成員之互動方式」。亦即家庭成員據以產生
X5o7V yT+j/J0互動的一種組織模式,以描述可預測的行為順序。心理学空间*~E)Tm*^ w\/CT
(二) 次系統(Subsystem)
7k J-cx6V%Lo0在整個大家庭系統中,可依據性別、世代、功能......等分為幾個小的次
u5{2w.E[%Z0系統,而家庭系統就是靠這些次系統來區分並執行功能。一般而言,配偶、心理学空间0aZGGF+r;K2[
父母和手足系統是家庭中最顯著和重要之次系統,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此心理学空间}z/~1|2J7v_zl6@.W*i
三種次系統的運作是整合的,可保護其分化並達到家庭系統之統整。心理学空间\Suzkw7s(XO
(三) 界限(Boundary)與界限滲透性(Boundary permeability)心理学空间!y3F$})e;Y9Nn(t/a{
界限是一條隱形的線,它區分了主系統、次系統及外界環境。因為家庭
B1sl3ouM9l0中每一個次系統都有其功能與需求,「界限」的作用在於保護彼此間的區分;
X/[;UC%Dv0功能良好之家庭其界限是清楚的。Minuchin 並以「界限滲透性」一詞來描述
4@Z9~~gK Pn0此情形:
Wj"iK km01. 糾結(enmeshment):家庭成員之間之界限模糊,彼此之間能自由地侵心理学空间9o l x'G5a]
入任何一個次系統,造成過度涉入彼此的生活,為一種限制個人自主
3kX:w(B!mw$w0性發展的家庭結構。
%y/U.J k[i'\u%g.^!qQ y02. 疏離(disengagement):當界限過於僵化、缺乏彈性時,家庭成員較孤
9]2k([$^ L c0立,彼此漠不關心或甚少接觸,為過度嚴謹之家庭內界限。心理学空间|,o Q!p(v3lP
(四) 權力關係(Power)心理学空间o6l)Uu:n#A&Y
指家庭成員之間權力結構與動力過程,家庭系統中的權力是個人或次系心理学空间:Nd a ^wo.B ]
統執行功能的一種相對能力,是否有權力需視其他成員或次系統如何反應。心理学空间:b,Ft` s/[+K
Minuchin 並用「連線」、「聯盟」、「三角化關係」等概念來說明家庭心理学空间$K'`(f(ZC"`Dx6V
中的權力關係:心理学空间f S%M"?-@|h$PL
1. 連線(alignment):當幾個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站在同一陣線上或共同抵
c P3K4X J;s0制另一方,此情形稱為「連線」。心理学空间+SI)]Jr.t }

心理学空间tZ*k8`$pQ!v

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
/]'Perh(fm0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
UF n3G ?*[0(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
?c9S o%L \"@D0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心理学空间~jl$Rr
(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
2v Lu.bk0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
R,DSw.e0緊張。
5D[v!A)z {+G0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心理学空间O'y(q:a2I g5h
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心理学空间1I+{&H(H/v)qO
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
D r"@W-ZPF.z,_4z0(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心理学空间9U3A*VozS?m
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心理学空间1BK@1D2Dja2]
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心理学空间H'P1x\ u I-Q
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

u,O)eg0L(LXL ?s0心理学空间EWwW3M1nn#A

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心理学空间 _3[^xi3f@ ?

z}*l0H9^$UZSf0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心理学空间 p7z5QF G#G{)Y
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心理学空间H&P[ w0q2u {RA
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
U'J0I|QI0Gd0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
W!^V\J0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
_2Y0p m2]M0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
8H]:N;X9]S0(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心理学空间)z ?{1zm G5u H8\}
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
o!Pa$L*{!VT0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
L-N/P}0A*x/N0重要的角色。
'roqH7J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w L:t%Ha6ZI&K0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心理学空间s0EGG?Q1~xq
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
,Lw^ yT!\z#[0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心理学空间%we`P]-T_(y E7A
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UM%X/x1r:F y|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
_9J0M|1keR0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
){!LW6i2z WY\0「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
5A a mJ.D/o3\;_0固行為獲得解決。心理学空间 w&J qB HS

心理学空间 mZ$Q-KD~dcT

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心理学空间`9k:K&m*JmNS5C~7N
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心理学空间D[J(W'vW
(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心理学空间6Nl1@/p'r/Y(UN
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
8z%XB1n+@0U-D0(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
rfp*L:F.~0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心理学空间MO _qJEI `.KJ
緊張。
gV1xs_[xm0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
,fD k#Yy*Co8t0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
*Q"N$kZ{%|X0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
_C-Q9^C k Y+s5`r0(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
X9W%FE2[l7[0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
n7r6alM0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
Z:j4kEQ(PB0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

M?cq| [0

unidq!Oe1|0心理学空间 h%Pr+@Z iX,e
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i9e$v d%g!Y5q0心理学空间#Z2]G-^"EW

心理学空间hN9h(Dq'fM
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
l2j vjhUE0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
wG ~#X3h#S6c[0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心理学空间D1f5uprFJ6{2X R
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
'`U a4\]+g l9\"S0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
^q~*e1E8B9Vf;}0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
U:uo!s1c)bxm0(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
8J1u@@*];?%M0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心理学空间 LCv e{,`/T2w ze
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
)E"U n4X Noq0重要的角色。心理学空间$?/l&oJ2x Bjj
(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0kG D(U4|:EOG `,X0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心理学空间&m2I"^*RRK*O
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心理学空间 o hHT5_p
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
YJ ]^J0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 j)d/j}~7Gk#fX-uU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心理学空间#^4_3NcP)P
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心理学空间E.o5s1?o5V@
「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心理学空间Xx/y"{1D%Bj
固行為獲得解決。心理学空间,e]r#]3iAD
(四) 假裝技術(pretend technique)

4c ai({8cah0心理学空间6E4p?.Y#Z2avi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1K+SC1^sVxM-Z[3[;?0by心理学空间z,N$yh v-R
華家三班心理学空间L:W0~ y9q
李秀娟心理学空间 @1r/t4['?I0U
2009.06
;]5m D\*{Bh07
&I6Y QwTAO5P g0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心理学空间 m[mK[,AB e
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心理学空间%mw;q/zGy"]1y}
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x~6x2w i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心理学空间vR7Qd wC2{ d
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
+l!?+w6{n4_a0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心理学空间.g5md"V(d tT,S
入之認識與體會。心理学空间0Fo Xa U

心理学空间 h8z`3C&Aj jr

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Hc/M j.r

w0A)GE0~0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
R$wT"W[0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心理学空间bZRPX
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心理学空间qwN]E8ZTu6`
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心理学空间*{0n u4A8Z8}M)V!c
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
$wd]Cg9a X0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
]Q)qByAP0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5d8R#^.M1[
(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
"?_:GmW {0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心理学空间SGs S7b
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k1b"GN6WD)D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心理学空间+p#@7B+EL'e.tG%XN#e
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心理学空间}Nyh(KJn
(二) 家庭儀式(rituals)心理学空间{`9m R[*j5q
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
1y1|{+o$th]1S y(`0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心理学空间h){fO&Z"y-S
淆。心理学空间#YDLb ge
(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心理学空间%r9D)L-hy s,V
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
sPHI;@&O gd/`O0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
/}kbt.E,]0(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px9VJ JotP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
$}L"lW U)VS0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心理学空间#uj3Ta l oC
(五) 中立(neutrality)
(L{6V(yz|0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心理学空间'|-K:V x(a9TlA X
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心理学空间$B%y{9e4[g `^%Z
己的解決之道。心理学空间'tE2Z+? JZ/Y@

]-zj ?^inU%j0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DS8eU'V5ZWyKJ9C0

2J {iM }7R;K/UBQ0
Vt'l0q9LK@F0

fj&t$X u Tu8J0心理学空间*A`jy0xab;zk

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
b'H g'ak%bO0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心理学空间D+SD9F"h-n2q*i-X m UAr{
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GG"`&m#GOq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心理学空间+hh&e R I4gXb hFU)?7I
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心理学空间?{J-s*eZ
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
-BjT:SV0入之認識與體會。心理学空间$H%w7_e3GD(r

:u%L fX%Hv)o6r0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

'm.X+[U;]G0

O,`V;AWt O%U0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心理学空间X`6sR*x VxlXL
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
jamm0X*IP3~0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心理学空间*q&UD7raniV*Y
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
O1LW6X!i+g0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
3`{1CV R x0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心理学空间&a_*\'Xo I
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UgswA4~uo"x$t@k
(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
Y;h"n(Od0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心理学空间+b2A L RA m'd5|$u
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f*w/`'QPFyX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
6Hg1c B g0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
JBe)?^#wl/^!r{0(二) 家庭儀式(rituals)
U)}}tSqI1C0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心理学空间8K_:H~g[,YorJW
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
#^5Z!eHHS0淆。
(AZ Tj%nET(n0(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
O2z^3~j c&m0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心理学空间]4Y4Q8kN$m
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心理学空间Rf;A.A.`r8B/Y\
(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C@}.yr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
yNszr a H0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
h"Ods#B0(五) 中立(neutrality)
&q4[ _c1H3O*jl0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
&u}/gd:P`E)S0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
%v9dr-K1A+[C0己的解決之道。心理学空间7G:B0{AX1z2X

心理学空间 U0~-lK"V4s-jlp

心理学空间 ?2T"mUa#dUg
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0Cn l }#k J0r5{0心理学空间3Q Fe&lmMP7Pq8He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O}HL j E%{0by心理学空间]FR,g T_$e
華家三班
k.Q Lc}gz_0李秀娟
T!N"~K4c uY T02009.06心理学空间 l i@p0oA#h!I'lP,o
8心理学空间`x)ff~3C5\S J8O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試圖藉由影響個人思考模式來改心理学空间w6f{:H'A{
變思想與行為,主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傾向於強調家庭中特定的行為問題,心理学空间v3p'K0O C
而非對家庭動力的全面了解;行為家族治療則透過 發展出定期監督、以資料為心理学空间(?;Z6d IG9KV)G
基礎的介入程序等,將科學方法帶入治療過程,並強調環境、情境和社會的行為
${F,t HcM0決定因素。其主要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
dj(I _ iM0(一) 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心理学空间/aPa;s'N
行為分析包括客觀地記錄家庭成員間具體行動之交流、被視為先行刺激心理学空间&JV.L-s W;a$K
之他人行為,以及問題行為之互動結果;行為分析之目的為增加家人之互心理学空间:P J~'y'KU#Y
動、改變妨礙互動之環境條件,以及訓練家庭成員維持改善後之行為。
+tw@W S(wU&V0(二) 制約(conditioning)心理学空间9S9DW tr"j3^
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與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心理学空间7Qg7F-V|)Gg1_"w9D
古典制約意指原來未經過制約刺激(鈴聲),在重複與能引起反應(唾液分泌)
-m7ATz&mG0之未制約刺激(食物)配對後,也能引起該反應。操 作制約則是藉由選擇性酬
5ZQCqI!hA a&H0賞或增強,使該行為比其他未得到酬賞的行為發生次數更頻繁。心理学空间's/R2OVQ
(三) 增強(reinforcement)心理学空间 RbI]E3E&S.HKR
是指利用行為之後立即的結果,以增加該行為發生之頻率,而增加行為心理学空间4q.~|I:z5xNs5`"q
發生頻率之事物則稱為「增強物」。
4m8Z&dv'TA0(四) 行為模塑(shaping)
y1z5y"m$_;r0對逐漸接近目標的行為予以增強,藉著逐漸增強小的步驟而非只增強最
$c s0o3b,U bn9g0CPT0後的反應,來達到想要的行為。心理学空间R-\*[B/Q_4U/bg|lO
(五) 後效契約(contingency contracting)
'_ tun Y [b8I0意指增強相互交換令人喜愛行為的過程。契約是一種非強制性工具,藉
/W5kd+V aF5k"i*{0者指明因果關連,家庭成員能對互動規則達成協議,並決定遵從這些規則的心理学空间+[waa-e@
結果。心理学空间;Kb,`b4e1q
(六)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constructuring)心理学空间I ^ TJ'kw
是一種修正當事人對於事件的想法和知覺,以產生行為改變的治療程心理学空间#SN-F:Ap`C
序。

y4h lDvD'Z/P0

6m @2E)I6P5X)i0八、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

0?@b*|v*n|!q'E N0

Uec+A)rt0為家族治療的新時代取向模式。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不同於先前的客 觀概心理学空间[F%XEw
念化系統,而是一種觀察者依賴系統;他們認為人類會運用語言主觀建構對現實
Zfa~'JO$D-g8Ow0的觀點,創造個人的人生。其治療目標在於:經由家庭成員對家庭故事的重述,心理学空间/H s H N{T&J
來重新建構他們的人生,亦即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及賦予新意義。心理学空间;G0o |h"t9^{V
1990 年代以後的家族治療拒絕以機械化方式做系統性的思考,而偏好使用
9D*p6a#t#C+\$m.x0敘事的隱喻,談話的焦點在於領導家庭生活的故事,而非家庭的結構或行為互動心理学空间R&_F&t'E&Q-Z V.P/b
的次序;近年來的家族治療文獻亦很少探討一般的家庭共同問題,而是致力於探心理学空间w(^+M@sR;]
討多元的家庭型態,如族群、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偏好......等主題,以及多元
^enr#Ip3M0化家族治療技術的使用。

0ZI5f(q1X0

hm8T3O z3Gm9A B0心理学空间pb+l~CQ4VG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家族治療新興理論除了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之心理学空间 ZlgKZ1b
外,尚有多元文化主義、女性主義家族治療、焦點解決家族治療、敘事性家族治心理学空间ycop B+vVp
療、醫學家族治療以及整合家族治療模式......等。

&vP1Hq:kihW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家族治疗
«家庭治疗概论 by Goldenberg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