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明谈婆媳关系、第三者、性
作者: 贾晓明 / 11625次阅读 时间: 2013年7月16日
来源: 《青年心理》 标签: 第三者 婆媳关系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贾晓明谈婆媳关系第三者、性心理学空间^3`FAO7y8BDeY

专家/贾晓明

^8b%Hv'L{r,d0

采访/张鸣

PB6U2iy0

心理学空间5vnl)L~-L^5S

心理学空间Au(aSL){&c,zr

$k Y1GEre5G`id c0

母亲不该介入儿子的家庭生活,出轨是绝对可能性、避无可避,性是解决婚姻冲突的手段……心理学空间 k3V3@;P:^Kv G

9B:K e-k[t0

这些观点你能认同吗?观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2ugL-k:@2?+~0

心理学空间#o Nf0N+[0Fj2A

婆媳关系、第三者、性,这几个困扰中国数代人的婚姻脓包,要如何才能戳破使之痊愈?今天,我们邀请著名心理专家贾晓明女士,从专业角度以热播电视剧《我们俩的婚姻》为例,剖析这三个对婚姻质量影响巨大的问题。

yM\9^ N'tA0

V9Q Kb9DS0

婆媳关系恶化了夫妻关系?心理学空间5XgPT(ZW

gj3EU$QV*l0

.f/@2K)D5NyN Q$E(_0《青年心理》:婆媳关系是中国人婚姻里的“老大难”,而这部电视剧也将婆媳关系刻画得很“可怕”,婆媳不和导致男女主角的婚姻出现问题,最后甚至差点儿离婚收场。婆婆、媳妇、丈夫,每个人都不快乐,都在彼此伤害着。站在您的立场,更认同哪个人呢?

y`Lwe0

4w J3\I?VmZ0

贾晓明:我可以理解婆婆,但不赞成她介入儿子婚姻的做法;至于妻子也谈不上对错,因为她追求的婚姻中的二人世界本来就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丈夫的角色我是一定不赞成的,他想让母亲跟妻子彻底变成“一家人”,结果弄得更糟。因为他弄错了亲子与婚姻的关系,让每个人错位,甚至可以说是他让很多问题恶化、扩大。

1e1W$yeM"eC8}!u5A3l9y0

4K1R$w(d ~nV1AzE4Y0

这里面有一个错误的假设,那就是我的幸福美满必须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表现在婚姻里,就是儿女的婚姻幸福以老人的孤独为代价,这其实是个特别荒谬的逻辑。错在哪儿呢?就是没闹清家庭关系中,人和人的界限在哪里,每个人在什么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摆正确了,那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了。就拿电视剧里的家庭来说,丈夫孝敬自己的母亲没有错,但要首先分清楚,哪部分是她的生活,哪部分是自己的生活,在各自独立的生活下再找连结,找相互的支持和关心。而不是我们是母子,我是你生的,所以我是属于你的,我的婚姻也是属于你的。一旦我要追求独立的生活,那就是伤害。心理学空间}$?g*}W5i;h^V

心理学空间P9i5y;eI]W7q!T

心理学空间V2j7\6a+@9o*A

《青年心理》:这种介入子女婚姻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控制。电视剧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绝对控制权。女主角第一次去丈夫家吃饭时,就感受到了压抑,而这种压抑感一直持续到全剧结束。心理学空间| l7{c*|EDN

心理学空间#{'ve q`

贾晓明:这也是危害中国人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压抑,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攻击。其实每个人都有愤怒,都需要表达,但是他们不直接说,而是像火山一样在心里暗涌,最后爆发的威力比吵一架还要糟糕。心理学空间^u5LX ]9l[/zH&WW

心理学空间G,d#x H%p(d Mb(p@Q

~w0LBuorH0《青年心理》:其实有很多可能爆发的点,但是丈夫都将怒火压了下去,好像忍辱负重,周旋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搞得婚姻给了他巨大压力似的。

C T/VW x0

心理学空间 cW i ~+@enU

贾晓明:其实说起来似乎是个沉重的话题,中国许多男人似乎被阉割了。阉割他们的是谁呢?父亲母亲都有。你说是集体无意识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这是一个整体现象,就像中国男足整天冲不出去一样。

U7A9G-I+Y$fp0

心理学空间0Lq6yy_E$U

首先从父亲说起,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儿子永远是儿子,不可能超过老子。于是,无论你长到多大,成就多高,一回家还是有个人管着你、压制你。这就是束缚,他们的成长就不可能自由而充分,就像你在一棵树苗上压了块石头,它可能长得健全吗?也许西方的父子关系看起来更加平等些,他们甚至可以对父亲直呼其名,这其实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个人发展空间,他就会更自信。

(VsUN#f(i0

心理学空间 `J!G@O4Y e

再从母亲的角度讲,妈妈的爱似乎是你永远摘不下的紧箍咒。一直活在妈妈的呵护中的男孩,是长不大的男孩,是永远活在青春期里的男孩。其实你看中国男人的青春期延迟得比较严重,都四五十岁了跟老婆吵架还是青春期反应:“今天早点儿回来吧。”“我就不回,就不回!”像是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表现。

f.u!G'G;Jq9b/P0

dD9[ZX2r3I0

所以说,难以完全人格独立的人,经营成熟的婚姻就会面临许多问题,《我们俩的婚姻》中的男主角,可以说把中国部分男人的退缩、不成熟都表现出来了,完全活在母亲的羽翼下,长不大,更无从谈起什么责任感。也许在许多男人看来尽孝就是有责任感,但对于他们作为丈夫的责任又如何承担呢?心理学空间&s[G` `sz)Z

心理学空间{7`,G z QxN

心理学空间LNO7SDxfY

《青年心理》: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吗:并不是婆媳关系恶化了夫妻关系,而是夫妻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没有成熟起来,没有摆正父母与婚姻的位置,让两代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才导致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问题。心理学空间R$]b&d0\el%^ H

x*Q aG.M/M5e1S0

贾晓明:可以这么说。中国人一直都比较纠缠,讲究亲密关系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是没有独立的自己。西方人讲究you and me,我们可以连结在一起,但我们又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思维、想法、生活态度,但这不等于我不能跟你发生连结。即使是亲子、夫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我也会表达我的想法,而不是压抑它,因为我必须以一个真实的自己面对你。当然,在这个前提下,我也要求你这样做,你可以表达你的想法,我也说我的,然后我们探讨怎样调和才是最佳效果。《心灵鸡汤》的作者讲过一句描述爱情的话,我觉得特别经典。他说:“什么是爱?两个独立的人,他们选择了彼此在一起的生活,这就是爱。”爱的前提是要强调独立,然后他们又是在一起的。寓意深刻。心理学空间dh/j`c?&j'Z%i

6d#ak;`'c T0

当然,就中国的传统以及现实生活的状况来说,婚姻是很容易被侵入的。比如像电视剧里的婆婆以“打扫卫生”为由来他们家,或者有的婆婆总是从“今天吃什么、穿什么”的琐事上介入儿子的婚姻。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把一种理念传达给长辈:不管怎样,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也要有你的兴趣和属于你的生活。这是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坚守的,是应有的边界。但这不等于不善待老人,不孝敬她。作为晚辈你要照顾她,关心她,但不能让她侵入你的生活。心理学空间u`5L5Ru/Ml

/TW e6b8s0

第三者是离婚的真实原因?心理学空间Y#Kd'fm,s h B u:e e

心理学空间k%bW)jnF@S

;Vv4o/k%]"o a5G0《青年心理》:《我们俩的婚姻》也涉及了时下很敏感的一个话题:第三者。而剧中的“小三”不仅是女主角的闺密,而且还是他们婚姻的见证者。女主角肯定特别受伤害,不光丈夫出轨,对友谊的信任也没了。

M-Z'p/C FxJt5\,W/O0

E|2Z(\|^0O4X/o0

贾晓明:这个妻子当然会体验巨大的失败感,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在此之前,她的闺密可能也是喜欢男主角的,但其实是这个妻子胜利了,因为她跟男主角结婚了,她自然有优越感。现在,她的朋友破坏了这种关系,但这里面可能有一种微妙的心态就是:他再出轨,法律上也是我的丈夫;你再占有,他也还是属于我的。那么,妻子想要维持这种优越感的话,就只能息事宁人,维持“他还是我的”的状态。事实上,剧中的妻子也是这么做的。其实,任何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都遵循了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婚姻中也适用这条经济学原则,只是这种“利益最大化”讲的不是金钱,而是心理的利益平衡。

4]EP/MO9X0

心理学空间5E6U!h jX,ds3y2q

W3bk'j S0《青年心理》:是的,电视剧里妻子选择了原谅丈夫,迎接他回归家庭。但是,从后来妻子的情绪爆发,甚至闹到离婚来看,她心里这件事并没有真正过去。

!K\h X7mOO F0

心理学空间Ip9hs ctg3GCit

贾晓明:这种问题肯定没有过去,不是简单一个原谅就能抹煞的。最有意思的是,只有他们两个人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也必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存在。在这里可能有个爱情与尊严的抗争,但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好,对每个人来讲意义众多。你可以做出任何一种选择,但起码知道每种选择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比如这个妻子觉得丈夫出轨让她很没面子,很受伤害,那么,她可以选择离婚,但她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婚姻丧失、独自生活等等;她也可以选择原谅他,接纳他,但她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自尊感。两种选择都可以,都没有对错,只要她考虑清楚哪种代价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心理学空间t,e!p_&IA*@ \\(H"J,U

M$A}*tHr{dW0心理学空间Y3O uf,f HFv] a

《青年心理》:不光电视剧里,近年来社会上的“小三事件”也愈演愈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呢?

k@|$G,IV0

:B-c(k } e3d S To0

贾晓明:这话得反过来说:不是想避免的办法,而是要意识到谁都有可能遇到这种事。事实上,这里又有一个对人性的错误假设上,或者说是对爱情的一厢情愿的错觉。人们总是认为:既然我们相爱了,你怎么还能爱上别人呢?既然你表达了对我的忠贞,你怎么还能出轨呢?这是两回事,心里的信念跟实际行为绝对是两回事。人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想象,以为只要这么想了就一定能做到,一定不会出轨了。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大家普遍认为“只要你做了出轨的行为,就等于推翻了你爱我的假设”,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心理学空间,^Z"{&BR!X6E j

心理学空间2b@-R_2Q*L!Rb)e

人的一生很漫长,三十而立之时跟情窦初开的时候,对喜欢的人的标准肯定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交际圈的扩大,你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被打开了,各种各样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以前你喜欢甲,那是因为乙没有出现。而且,就算甲再符合你的标准,他能给你的也是有限的,总有不能满足的情感需要。而此时恰恰乙出现了,哪怕只是一点点满足,也足以导致你产生一些想法——有没有行为且不说,起码心动是会有的。所以说,人生非常复杂,想让路途完全按照人的理想去走,那也只能是人的理想罢了。心理学空间?nh2^+w4p V

5O$Vp4?]0心理学空间4@\)S1is`,iy

《青年心理》:也就是说,第三者谁都可能遇到,也别想什么办法避免它了。心理学空间"cQ uDrq:XS

心理学空间 ZE4q2L:?g"nY

贾晓明:越避免越可能出现。其实婚姻有个前提:你是相信伴侣会忠于你,还是一开始就认为他会出轨?如果你想避免出轨事件,那说明你已经假设他会出轨了,还是不信任他。要知道,人际间是有感应的,也许你会说你没表现出来,但是有些深层互动却将你的这种想法都体现出来了,所以说这根本不是防的问题。

5} k;\YI0

/_HZu"Y;s OdK0

活得比较好的人就是要先接受这个现实:可能会有,但也不一定会发生。心态上先比较坦然,不焦虑,不会为了预防这件事情而生活。不要把生活目标确定为“防止出轨”,而是定位在“我们一起活得更好”,那么很可能就不会遇到出轨这样的事情了——你的生活怎么样,关键就在于你看到的目标是什么。

3[,zQ%nf5P3a0d0

心理学空间,wa X9s _rC

性是解决冲突的手段?心理学空间-J'cF \N*?#@c0J

{,o/h&Yh|F0心理学空间K"pW*?n'H#T7`

《青年心理》:电视剧中还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性是否是解决婚姻冲突的手段”。夫妻间出现争吵、裂痕,可以靠性生活来弥补吗?心理学空间:X3{ ~*a[2|e$?9D

心理学空间Og?bGaM6q

心理学空间3q5O X(D'nq VcP_

心理学空间3oz d,k;N kB

贾晓明:我认为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性,在夫妻关系中本来就是正常的,不因是否发生问题而决定是否有性。如果这样说就把性完全工具化、手段化了。心理学空间)u&L|'[b m'?d6N-S

S6U&^%b"W ]0

但是,性在婚姻中会不会被变成工具?有时会。如果把性本身在婚姻中的意义给异化了,它就会变成工具。性本来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是爱的最高境界,是身心相融。一个是身体的快感,同时又有心灵的契合:这是你所爱的人,能够提供给你最大的安全感、亲密感。心理学空间@qLrP%hp,y

2t1c1qk%i}SJZez0

为什么说夫妻关系应该排在亲子关系之前,就是因为亲人间不能发生这种亲密行为,不能达到如此高的身心契合度,只有夫妻才会。它有许多别的情感中达不到的感受,爱也好,愉快也好,亲密也好,它都是婚姻生活提供给人最独特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有个中国女孩嫁了美国人,她说,中国人的婚姻慢慢就变成亲情为主了。但是她的丈夫马上否定:那是不可以的,那是乱伦。是呀,亲人间是不能有性的。所以,性是婚姻所独有的。心理学空间B p*LY/f jGh-B

Mv| q;f6xTQ0心理学空间 h:dk+NMBLv1l

《青年心理》:这又引出了电视剧里的一个矛盾:丈夫认为“婚姻中没有爱情,只有亲情”,而妻子认为“婚姻中仍需要浪漫的爱情”。

yMYq7f.Fb JZ0

心理学空间N K)Xlt*O,u2f g

贾晓明:我不赞同丈夫的观点,如果只有亲情,那就不应该有性。爱跟性必然是连在一起的,爱必须有生理基础,而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心理学空间1q6a~|k

S+t#h+`}4?0

事实上,我们对性的理解过于狭窄。什么是性?只有性行为才算吗?当然不是。路上瞅见美女被吸引就是性。在婚姻中,被对方吸引也是性的表现。如果有和谐的性关系,那就有利于建设一个好的婚姻关系;如果性关系不和谐,那么婚姻的幸福指标本身就会很低。但是回到“性是否是工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性也只能是婚姻的一部分,如果完全靠它维持婚姻关系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美满的性必然有爱的部分,不能只是行为。事实上,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们的性生活能和谐吗?所以,性也很难变成一种手段。

@ f Ou:Y*I|6E1P0

心理学空间8xUz8R3zbf6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第三者 婆媳关系
«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作者:贾晓明) 贾晓明
《贾晓明》
心理学与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热点问题»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首批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已从事近30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与治疗督导,哀伤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