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制药公司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作者: 斯莱特 / 16915次阅读 时间: 2013年6月15日
标签: CREB Kandel PDE4 陈述性记忆 程序记忆 记忆 语义记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AX@-y!n0s0记忆制药公司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N)h(^6rPE+_M0

a7s:HZUFJZ,}-})Q5Q01980年代,洛夫特斯根据“事实”(fact),断定没有一种神经反应机制可以产生压抑记忆的作用,从而发展其他论点。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坎德尔则不认同洛夫特斯的观点。他进行多项实验,为沉寂多时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论带来一番新气象。坎德尔原本打算专攻心理分析,尽管后来醉心于人脑生理的研究,但仍使心理分析荣景再现,引起心理学界热烈思辨。他进行一系列实验,找出记忆运作的模式,了解到脑部细胞错综复杂的机制。坎德尔现年77岁,依然活跃在心理学界,亦是本书介绍之心理学家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他采取最新颖的研究方法,率先探究最不为人知的领域,为心理学指出未来走向。他倡议寻求最简便可行的方式,来研究复杂神秘的人类心智。

M fF7[+?w{{0f0

"a6WeI ^h4bu01953年,手术日天气炎热,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哈特福德市(Hartford)。年轻的亨利 Henry Molaison 患有严重癲痫,频频发作,生活几乎停顿。他若不是在癲痫发作中煎熬,就是在回想尚未发病前的生活,那时他双手稳定有力,还能到森林里射击打猎。亨利病情的严重程度使他的家人都难以置信。他发病口吐白沫时,父母总要使劲才抓得住他。吃药、运动、祷告都没用。后来哈特佛医院的斯考维勒医生(Dr. Scoville) William Beecher Scoville,建议这家人参与一项医疗实验。他们答应了。

/V0@c8k ~0心理学空间9n'a(q;[(f"G}

亨利一家人不认识斯考维勒医生,不知道他热中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他带着截断脑叶的工具前往附近多所精神病院,总共为三百多名病人进行此项手术。斯考维勒外貌俊俏,斯文有礼,想必这家人都感受到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位即将为亨利动手术的医生,有时候相当胆大妄为。空闲时他喜欢开着红色跑车,在康涅狄格州的宽阔公路上超速急驰,后头还有警车穷追不舍。他出手阔绰,曾跳上行驶中的雪佛兰轿车并攀附在车门边的踏脚板上向女友求婚。“他是个发明家,永不满足现状。他外表看似胆大妄为,贪得无厌,其实他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方式做事情”。这是一位同事对他的描述,刊载于《神经外科期刊》(Journal of Surgical Neurology)。

&L| dq g Hf$v9\8\b0心理学空间~{ j^.uSt*zJ

亨利就要把大脑交给这样的人动手术。斯考维勒心中另有打算,亨利却一无所知。他认为亨利的癲痫频频发作可能是大脑颞叶深层受到刺激,此处即海马回,一般认为是脑部的即时反应区,只需片刻,零星火花就能引发燎原大火。斯考维勒建议亨利割除海马回,并表示他之前为若干癫痫病患实行同样手术,术后都未再发作。斯考维勒只告诉亨利手术的疗效,然而先前接受手术者都是重度精神病人,因此这项手术对正常人会造成何种伤害还不得而知。而这点他却略而不提。

,uXG~*p | i1s0心理学空间AI Jg1[

当时,学界对脑部的了解仍相当有限。有位精神病医生发现,精神病人乘坐颠簸的火车时会平静下来,于是他尝试摇晃病人,并逐渐将时间拉长,以此治疗精神病。有些医生相信,疟疾可治愈精神分裂症。1929年,知名心理学家拉什利(Karl Lashley)移除活鼠脑部的不同区域,发现其记忆似乎不受影响。他因而主张,脑部并无掌管记忆的专区,整个大脑皮层外围均具有记忆运作的功能,不限于特定部位。斯考维勒也接受这种说法。

7q6a+w,XHw_0

jJ O{,k.k({:SI0斯考维勒根据这项假设,毫不迟疑决定移除亨利的海马回。手术室很冷,亨利意识清楚地躺在手术台上。因为脑部没有神经,所以手术进行时病人意识清醒,只有头皮局部麻醉。麻醉剂从针头涌出,注人亨利的头皮,斯考维勒随后走近手术台,拿起手术器具,在眼睛上方钻两个洞,再将细小的手术刀伸人洞里,探触到亨利的大脑,掀起前额叶。手术每个步骤,亨利都感受得到。

6IC|+U0e0心理学空间?r:Q)f*Xt5\P

手术室很安静。偶尔听见斯考维勒叫唤护士递送用品。此外,一片寂静。斯考维勒注视亨利,仿佛看到头盖骨下的大脑,珊瑚礁般粉灰色的脑皮质层包覆在脑膜里,无数细胞成簇聚集,形成宛如风信子的角锥体,里头满是微小的神经元。斯考维勒将一根银色导管缓缓插人,深入亨利大脑里层。还在规律振动的脑部,两侧各有一个粉灰色形似海马的物体,史考维尔将这两块组织吸出,整个海马回就此移除。此时,他大脑内部出现两个边缘参差不齐的空缺,那里曾经是海马回的所在。

gY'p2` L%f0

r1RTSZ\ O ^`p}0斯考维勒摘除海马回时,亨利当时意识清醒,反应还很灵活,不知他有何感觉。当时还没人知道,海马回是人脑储存记忆的主要场所。导管一吸,亨利是否也感觉到过往记忆随之远去?他发现自己已进人遗忘的国度?是突然一阵寒意笼罩全身,还是逐渐滑落无底深渊?喜怒哀乐、甜蜜温存、伤痛心酸,一切化为乌有?

7? IO a vM+k%J-r0心理学空间mB"@Vau

手术过后,亨利癲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记性也越来越差,几乎完全记不住事情。护士才刚把名字告诉亨利,随后离开几分钟,亨利马上就不记得对方。他认得自己母亲,但手术之后才认识的人、知道的事,没多久就忘光了。50年后,亨利还是这样。他年事已高,目前住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安养中心。他母亲于1960年代过世,但亨利每次听到别人提起这件事,他都以为母亲才刚过世,一再失声痛哭。他一直认为美国总统还是杜鲁门,他没办法和安养中心里的人交朋友,因为他就是记不住对方的长相或声音,也无从由此获得情感慰藉。相关医学文献中,亨利简称为H.M.,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却爱莫能助。心理学空间{3`*Wa5QV1z$U"^

^ Br C*Y\+o^0手术后几周,亨利心智错乱的情况仍未见改善,斯考维勒医师才发现,他的确移除了引起癫痫发作的源头,然而也在无意中截断所有记忆的源头。他应该感到些许内疚,然而手术结果在科学上的意义更让他感兴趣。这项胆大妄为的手术指出,拉什利错了,大错特错!尽管当代科学家也认同,脑部各处皆能进行记忆运作,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海马回显然是记忆的宝库,没有海马回,亨利只能活在无所依靠的当下。斯考维勒尽管怀有雄心壮志,实验结果却如此难堪,不过他还是将结果公诸于世。斯考维勒碰触到的既非抽象的心理作用,也非迷离虚构的内容,而是承载记忆的实体组织。记忆也有实体形象,位在心灵地图的某处。过去在这里,未来在那里。记忆,在海马回,在大脑皮层下,在斯考维勒的金属导管中。心理学空间B/K8f^~+L#v1KT9N ^

)i(\3D"vD TV0米尔纳也许是世界上最了解亨利的人。她和我谈起了亨利的案例。1957年,斯考维勒发表手术结果,手术过程让米尔纳惊骇万分,不禁想亲眼一看究竟。米尔纳当时追随知名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研究记忆。潘菲尔德以电极刺激癲痫病人脑部的不同区域,逐一观察是否产生触觉、嗅觉、视觉,从中归纳出哪些部位掌管何种知觉。实验结果分别写在便条纸上。

b']6c*e%z-oR0

3w,ia4? Sra!{0米尔纳也许有意自立门户,也许她已厌倦繁琐的纸上作业。据她表示,她一听到亨利的案例,便顺手抓了一叠记忆测验,赶搭第一班火车前往哈特佛。她看过许多记忆丧失的病人,但亨利则是历来研究失忆症的最佳对象。

/e-^+^r3^1EZ0

5Cn.\ e ^D'kl0米尔纳想知道亨利失去哪些心理能力,不过她更想知道亨利还剩下哪些能力。例如,亨利记下得五分钟前的对话,但他还会走路,这也算是某种型态的记忆。亨利早上起床不会主动去刷牙,但只要把牙刷塞给他,他自然而然就会动手刷牙。这种情况很像陶醉音乐中的演奏家,无须思索,旋律就从指尖流淌而出,手指仿佛自有意志思想。

0w D!ta` DEra0心理学空间$Lij0Z7Ck\@V

米尔纳针对亨利进行为时多年的测试与观察。她以亨利为证,提出若干有关记忆运作的重要主张。海马回显然贮藏了个人经历的重要细节,甚至可称之为意识的核心(the core of consciousness)。但脑部另有一个记忆系统,米尔纳称之为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即使我们想不起对方名字或长相,依然知道怎样骑脚踏车、抽烟。亨利讲不出自己几岁,也不认得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但若带他回老家哈特佛市,只见他在巷道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找到以前的住所。这些他都记得,但却说不出所以然。亨利的案例证实,人脑神经中枢的确存在着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反应。但神经元如何运作,还不得而知。心理学空间!Rw1[@1Fl3o@F

心理学空间'XRt {gN)~

米尔纳提出的记忆理论并非直接来自于观察神经元对记忆的影响,而是间接观察亨利个人表现的记忆反应,并加以归纳推论。米尔纳根据长期追踪亨利的研究结果,得知记忆运作至少分为两个层面,这项发现是她对心理学界的惟一贡献。此后有关记忆的研究也多以其研究结果为基础,陆续找出脑部其他类型的记忆系统:包括: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动作技能的潜意识记忆;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理解事物内容的记忆;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对知识信息的记忆,包含自身相关的种种信息。另有学者甚至认为,不同类别的记忆各自储存在不同的记忆区块里。水果的记忆由某条神经主管,蔬菜的记忆由另一条神经主管,猫的记忆在这里,狗的记忆在那里。由此观之,我们的世界似乎全都压缩在大脑皮层里。心理学空间G:}m` l!A_M-o

心理学空间:S@ F1j gf,z q2E

坎德尔从不避讳自己喜欢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现象化约为简单的描述。他认为科学研究并非完整的有机体,而是许多个别的部分。他认为要了解记忆的奥秘,必须先知道细胞如何传递信息。

9t3b"D8M_(n2AJ0

#{T&o-u T5@6xz0坎德尔原先专攻心理分析,但他在医学院四年级听到亨利的案例让他大为震撼,因而决定转赴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观察并记录猫脑部海马回细胞的状况。72岁的坎德尔表示:“我蛮适合从事研究工作,我不知道这方面的天分从哪来的!”心理学空间*~o j#i-w/`+{}

&l@9cuL/q!GU X0坎德尔生于维也纳,父亲是玩具工厂负责人,他童年生活相当优渥。不过1938年希特勒出兵进占维也纳,情势瞬间改变。坎德尔曾经历“水晶之夜”事件(Kristellnacht)①,他还记得当时满地玻璃碎片,后来德军甚至强迫犹太人拿牙刷把马路刷干净。

z H'D8{6E+x.e0心理学空间;bh%zi+PZ

这次事件对坎德尔决定终身致力于研究细胞与记忆的关联有何影响?坎德尔说:“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仍在逃避这起事件。我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告诉你我发生的每一件事。我很幸运,虽然被送进集中营,现在仍能在这里跟你谈这件事,心里丝毫不觉得害怕。”心理学空间%oTOb2d Y+IH

%nJ2uji;U F01939年,坎德尔举家移民美国,定居纽约。在80里外的康涅狄格州,住着与他年纪相仿的亨利,两人的童年却极不相同。坎德尔相当聪明,后来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尽管幼时遭受创伤,却没有影响他的脑力发展,他不断吸收新知识。此时亨利癍痫开始发作,还因此辍学。亨利的脑细胞热烈活跃,却引发负面的结果。亨利和坎德尔素昧平生,但两人的生命也许曾在某个时空中交错,那是人类心灵或肉体所不及的境界。所有生命也许都曾在此交会接触,但我们并不知道。

X%^)KM1ES*WZ0

.R}'\&[L Kay1U0大学期间,坎德尔醉心于精神分析,但进人医学院后,神经科学让他转移目标。坎德尔说:“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竟然如此契合,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弗洛伊德毕竟也是神经科学的专家。精神分析着重记忆,而我则试图解释记忆的运作机制。我认为一定可以找到精神科学上的证据,印证精神分析的各项论点。”心理学空间C.BAJ Q#w,q

心理学空间dS PPr:Rv\1\

坎德尔外表迷人,系着鲜红领结,穿着背带裤。将精神分析与神经医学两个独立领域相互结合是他的兴趣,而非首要目标。他最重要的职业要从四十多年前进入国家健康研究院的实验室开始。他致力研究海马回的神经细胞,试图找出记忆的生理学基础。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因为海马回包含数百万神经元,小写字母o这么小的区域,即可容纳数千个神经元。坎德尔要耗费数年才能彻底了解整个精细复杂的结构。他势必得另辟蹊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要研究人类学习行为,不能依赖简化的动物实验,动物的行为模式却要套用于人,这一定行不通。但我认为这种顾虑是无谓多余的。凡是神经系统会随经验增长的生物,学习型态大同小异,必能从细胞与分子的作用分析出学习的基本型态。所以即使只针对无脊椎动物进行研究,结果也能有效适用于其他动物。”

w|%t_W8Y*t0

?.SH*o ~5aim0坎德尔秉持此一信念,寻找适合研究的动物,最后选择了海蜗牛。海蜗牛体型略大于一般蜗牛,只有两万多个神经元,大部分以肉眼即可看见。坎德尔说,海蜗牛不仅研究容易,且其神经系统与人类相同,归属于同一个食物链。坎德尔说:“要了解极端复杂的心灵,需要髙度简化的研究方法。”看着海蜗牛略带紫色的黏腻躯体,爬过之处就会留下一条湿润的白色轨迹。他决定以海蜗牛为研究对象。心理学空间x%ntQ-A/{6[

Z#^ CbR0G H XT%Y:?0坎德尔的做法如下。海蜗牛会从腹足的黏液腺分泌黏液,对其施以电击,腺体开口就会收缩。坎德尔和同事随即发现,可以透过习惯化(habituation)、敏感化(sensitization)、经典条件反射三种学习方式,改变海蜗牛这种生理反射。早在20世纪初,斯金纳与巴甫洛夫便发表类似的结果,当时泛称为“学习理论”,20世纪末,坎德尔称之为“记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包装。同样的主张的呈现方式不同,世人的观感与理解也不同。坎德尔把自己钻研的主题界定为有关记忆的问题,扫除可能的反弹批评,他也得以专注研究人类如何保存记忆。这也许是人类世界在经历屠杀后的首要课题。心理学空间^1m:~)Q+c0Nc{j-z

;cTS+B)` {E0比起斯金纳的鸽子实验和米尔纳对亨利的观察,坎德尔的研究更有重要突破。他观察到海蜗牛学习记忆新事物时,神经元产生了何种变化。那么神经元在记忆形成时有何变化呢?自18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各有推论,但都苦无实证。1894年,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Santiago Ramony Cajal)主张神经元在学习过程会发展出新的连结,记忆就储存在此。神经学家福布斯(Alexander Forbes)则认为记忆储存在可由自体随意引发的神经元连结中。近代研究记忆的学者赫布(Donald Hebb)也支持此一论点。但这些都只是理论。坎德尔之前,未曾有人找出具体事例来印证这些推论。心理学空间8l4\&b,{i6g._C

心理学空间u-k2vGF4P"P

坎德尔训练海蜗牛,并加以观察测量。海蜗牛一经碰触,黏液腺口就会收缩,他用放大镜与摄影机观察此时海蜗牛的神经元有何变化。他发现海蜗牛的神经元受到电击后,会释放出神经传导物质,透过突触彼此传递,在强化刺激与反应的连结、传导过程中,神经元的连结也更为紧密。他分别观察“感觉”、“动作”的神经元,都发现同样结果:行为定型时,神经元间脉冲反应也变强。

!WBX |&d6~1LhC:}0心理学空间*H9@c2S)J8RO*r_"A

不用则废的说法果然没错。每次练习一项工作,就等于在脑部重现执行此项任务所需的神经元网络。反复演练、再三提醒自己,特定神经突触之间的电化物质交流就越顺畅,连结就越强烈。我也这样认为。我家里有台小钢琴,第一次弹琴,我的手指笨拙不听使唤,根本不成曲调。经过几星期的练习我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整首曲子,旋律进行到哪里,我的手指随之碰触琴键,自然流畅,毫不困难。以弹琴为例,我至少让两种原本没有关系的神经元产生连结,特定记忆就此形成。人脑相当现实,有关联才有反应,在最常走的路径上往来最为顺畅。心理学空间So+M0lN0M

心理学空间+z.u/U'~b t`Q'o

坎德尔提出理论说明了记忆运作过程中的细胞反应。但也许是亨利的情况让他还想知道大脑是如何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亨利即使切除海马回后,依然认得母亲的面容,显示记忆在此成形,也由此传送到他处,进人位于大脑皮层的长期记忆储存区。亨利对母亲面貌的记忆早在手术前已连结至海马回,而且储存在某个手术刀所不及之处。心理学空间8l$O-QU'u v~U(W

(tKvSB8ID0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像是影像、声音、情绪、人际互动等等。如果全数保留,我们马上就会被记忆所淹没。因此,我们通常只保留对过去的概略印象。例如,我印象中的爷爷家,可以闻得到雪杉香气。每年冬天,天空都是白茫茫一片。不论真实与否,想到过去,我脑中自然而然浮现这些事物。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田里漫步,突然看到地上一个大洞,我探头一看,只见一顶帽子在水中漂来漂去。我也记得曾经把两罐化学药品混合引发了爆炸,规模虽小,却令人难忘。我记得妈妈告诉我金恩博士(Dr. King)遇害身亡,那时我还以为她说的是我的家庭医生,因为他也姓金恩。我记得有天晚上邻居家发生火灾,7名小孩被烧死,火烧的焦味弥漫我们家里好几个星期。

} S5YWDj n0心理学空间elf^ }&J

问题来了。这些记忆必须经过哪些步骤,才能从暂时留存的反应写人海马回,再送往他处储存,并让我此刻写作时可以仔细回想?坎德尔认为必定有种机制可让记忆由短期转为长期,而他照例采取简化一切的做法,这次他只用了海蜗牛的一小部分。他挖出海蜗牛的脑核,取出两个神经元泡在溶液里。心理学空间yIO:ll:w*n

心理学空间.rx1{%o}/LmC

坎德尔操弄这两个神经元,使其彼此“对话”,一号神经元长出神经突触,连结二号神经元,这是记忆作用的最基本型态。神经元内部含有一种“反应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物质。坎德尔将一号神经元中的反应结合蛋白隔离,切断神经元间的对话。缺少反应结合蛋甶,神经元就不会进行与长期记忆相关的活动,如:蛋白质合成、长出新突触。

1][_.} N0

!n9d mO)nj6sM%O0CREB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积聚在脑细胞的分子,作用在于刺激特定基因,制造蛋白质,强化细胞彼此的连结。简言之,CREB就像细胞自有的强力胶,回忆就固定在细胞传导路径上好几年。没有CREB,记忆还是能维持一段时间,但相当短暂,就像只听过一遍的电话号码,很难记住。我们也可以说,短期记忆像是一见钟情,突然迸出火花,转瞬间又消逝无踪,长期记忆比较像是婚姻,彼此牵系,甚至是相互羁绊,不会再有的想法。CREB本质上特定不变,却有多种联想:强力胶、胶水、快照、性行为,CREB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带有强大的情感作用,让我们能够抓得住自己。

P)P"zOG(T#_0

(ZVKS~7hph6e0CREB的发现堪称心理学一大盛事。它让各界学者首度窥见永久记忆如何形成。这也意味着人类心灵或许可任人摆布,超乎前人所能想像。当年42岁的基因科学家特利(Tim Tully)得知坎德尔发现CREB后,相当振奋。特利曾经改造果蝇基因,使其大量分泌CREB,因此造就了昆虫界的天才:记性绝佳的果蝇。一般果蝇不管学什么,至少需要10次训练,才学得起来。特利的果绳只需一次训练即可学会某项任务。特利和坎德尔处于竞争态势,海蜗牛与果蝇的对决。几年之后,坎德尔培养出用CREB强化改良的海蜗牛。这些蜗牛竟然记得起周遭贝壳的螺旋花纹、珊琐礁的颜色、成对相关的事物、笼子角落的食物,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b;SkG/rI&H_4Y `0心理学空间cW%P-{iQ Qb7m

坎德尔不只发现CREB,他也找到抑制它的分子,能让老鼠忘记刚刚学会的事。这项发现寓意深远,坎德尔也体认到了。1997年,他与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大胆的资本家弗莱明(Jonathan Fleming)、神经科学家乌特贝克(Axel Unterbeck)联手创立记忆制药公司(Memory Pharmaceuticals Inc.)。这家公司目前正在研发一种新药,据说会彻底颠覆我们对年纪、时间的观点。届时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像法国文学家普鲁斯特(Marcel Prmists),只要一阵气味袭来,不管是浓茶、饼干或面包,思绪便由其牵引,漂浮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我边写边用我日益老化的脑袋,努力记住这些事实。

%E;[#T4EQ;Z0心理学空间L u"Y/X3|a

我不记得这个故事是听别人讲或我自己写的。总之故事主角是一名决定遗忘一切的女性。她一人独层,房里贴着玫瑰花样的壁纸,她的感情不顺,年纪也大了,有天她决定忘记房里玫瑰花样的壁纸,接着她要忘记手上拿着的咖啡杯,再来是忘记捧杯子的那只手,接着是带她行走在孤独世界的双脚。她慢慢忘记自己的每一部分。她坐在厨房里,整个人越变越小,属于她的事物一点一滴被移除了。后来,她忘记自己的长相,只剩心还在,其他都不见了。最后她连心也忘了。她开始漂浮空中,没有意识,自由自在,但也完全不是个人了。心理学空间~oJG}Y6m B)f

#B"]6e6^nX|8SP ?H0这个故事点出记忆对人类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活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记忆才有现在,这种说法我们听了太多遍。忘记过去的人必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轮回。记忆就像故事,让我们的存在能够持续有所的意义。人类相当重视同忆,有时甚至沉湎其中,无法自拔。或许是因为回忆影响遍及抽象思维与具体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时代环境凸显记忆的特殊地位。人到哪,记忆就跟到哪,人脑堆不下,就储存在电脑里。到2010年,世界会有一半以上人口高于50岁,你我都是。这些人活得越久,受失忆症威胁或罹患老年性痴呆症的比率都会越来越高。若做好更好的筛检设备,我们就可以及早发现是否罹患老年性痴呆症,因而就能注意自己脑波的变化。心理学空间8^-w1q4v u5r

心理学空间ri,J~-SYtbP#D&k{

创立记忆制药公司的坎德尔深知此事。该公司位于新泽西州蒙特维尔(Montvale)市花园大道(Garden State Parkway),距纽约州立精神病学中心约40分钟车程。走进迂回曲折的走道,两旁摆满了老鼠和猫的兽笼、没有头骨覆盖的脑部,墙上吊挂着透明罐子,新月状的大脑皮层切片浸泡在深色药水中,由20位乌特贝克团队的药品研发人员密切观察。该公司的目标在于找出特定的化学复合物,可以活化培养皿中从脑部剥下的神经元,然后再植回人脑形成更稳固持久的连结。该公司希望此种药物能强化CREB,让我们能跳脱老化引起的记忆丧失,重拾感官知觉的敏锐。

1t |#|-o SMJg'tv0

N ?~/Ov sD0坎德尔认为,记忆制药公司研发中的药物可望在10年间上市。研发这种药物并非为了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而是针对战后婴儿潮世代迈人老年后,出现记忆衰退的问题,如:记不起钥匙放在哪里,或是话到嘴边就是讲不出来。实验中的药物称之为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4,PDE4),目前PDE4在老鼠实验中效果卓著,即使是年纪相当人类80岁的老鼠,也能像年轻老鼠一样,穿梭迷宫,来去自如。心理学空间x Y\Q| ^[

心理学空间.X._0Q pc C [n n9[:Y

坎德尔称之为“红色小药丸”。

2n7N&K~\\0心理学空间%T?TC_P I

坎德尔实验造成巨大影响,综观20世纪心理学实验,无人能出其右。心理学空间g*i,c/KKMB P

心理学空间I^C/r.V-F6]M

尽管药物还未上市,就已经引发了诸多道德争辩。坎德尔表示此种药物是为治疗一般因老化导致的记忆缺损。然而若干科学家表示,老化导致的记忆缺损早在20岁就开始,难道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尽早服用这种深红色的药丸?也许在为进人大学努力准备各项测验考试时,他们就该先服用这种药丸了。会不会有公司要求员工必须服用这种药物?或是有人自觉需要服用,才能跟得上已经服用这种药物的人?这些是显而易见的伦理争议。这种药物若能帮助我们建构、储存记忆,也就等于掀开覆盖过往的黑布,让过去点滴都摊晒在阳光下,让我们不由自主想起许多根本不记得的细节:阿姨躺在海边水洼,家里除湿机上头的指针刻度,父亲身上的气味,草地定时洒水装置的水声,角落的钥匙,壁架上陈年的灰尘等,这些无关紧要却历历在目的细节,会对我们产生何种影响?这种药物原本要让我更有活力迎向未来,却反而让我们陷人钜细靡遗的过去,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

veT8L*\2a0

hL&xH0QU ]h\$O:R0增强记忆的药物可能导致的问题多不胜数。没有人知道CREB的发现对我们的现在与过去有何影响。就算这种药不会让过去的回忆如洪水般涌上心头,那么有没有可能会让现在的印象太过鲜明,盘踞不去,反而造成更大的困扰?人类与生俱来的演化动力,让我们抛去不重要的琐晬细节,得以在远古时期形成的平原上演化出髙科技的现代社会,人类持续生存繁衍。心理学空间g fB&~.jEt#m'f

心理学空间.yJ8F G5xNA]L"[)P;e

我想知道,有人想过丧失记忆的好处吗?这样想也许显得太过天真,然而当我看到老年性痴呆症患者一旦发病,记忆力就如溜滑梯般急剧衰退时,却从不觉得这有何可怕。记忆是部庞大喧哗的机器,既让我们深陷过去,也让我们忧心未来。我们忙于回忆过往,幻想未来。事实上,预想未来也是种记忆,不管我们投射何种期望,都是基于过往经验,因此我们很少活在当下。也许我们都不了解全然活在当下、不受时间感觉左右是什么感觉。动物也许知道,它们也似乎比较快乐。申克(David Shenk)的杰作《遗忘》(The Forgetting),引述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所说:“以前我不知道,得这种病竟然让我感到平静,事实确实如此。人生舞台的布幕缓缓放下,生命看来竟是如此美好。”也许亨利也有类似感觉吧。对他来说,每一次吃到草莓,都是第一次。每一次看到雪花缓缓从天而降,都是全新的感受。每一次内心的感动,都是全心全意。一起来这美丽世界吧!

m;Gh8rs8r0

CrTH0k0坎德尔一定知道拥有太多记忆的危险,人脑也需要适度的遗忘。神经病学文献屮有项知名病例S,21岁时接受俄国医生卢里亚(A. L. Luria)治疗。当时20岁的S记性极佳,任何4栏数目组成的数列,即使只看过一眼,他都可以记得住。卢里亚对S进行多年测试,最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多年之后,S依然记得自己曾经看过哪些数列。他也记得住每一页面文宇的排列组合,20年后,他依然还记得报纸上哪篇报导印在哪个位置。

5o ay,Uh0

fh1Zv g My)T#w0然而S却有严重的问题。他无法从阅读的事物中攫取意义。荷马的长篇巨著《奥德赛》(The Odyssey),近千页的篇幅他只需6分钟便能看完,且能一字不漏加以复述,但他却完全不了解其中意义。S无法解读对方表情的涵义,他专注于对方嘴角的细微运动,却无法判断这个微笑是发自内心,还是伪装而来。S认为自己终生都无法解决这类问题,他也真的做不到。S独居终日,呆滞漫尤目的,空有绝佳的记忆力。心理学空间TP.hl*Z+I1E

0l'GQi)R#e0还有许多人,尽管不像S拥有绝佳记性,但也需要遗忘。他们脑中不断浮现惨烈战情的越战退役士兵、襁褓中便遭强暴的孩童,或是遭受其他创伤记忆困扰的孩童。我们都希望记住事情,不过也同样需要遗忘的能力。心理学空间3T2COO&n7fDY

F;uY4jM [}%@0坎德尔可能会否认他其实也想研发抑制记忆的药物,事实上,这也是记忆制药公司研发中的药物。坎德尔会辩称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纯粹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只为了感受发现的快感。然而谁知道呢?坎德尔发现CREB时,也发现了作用相反的物质。他发现正常人脑原本就有遗忘的机制,关键在于一种名为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的酵素。1998年坎德尔等人大胆推论,老鼠具有掌管钙调神经磷酸酶分泌的基因,也发现老鼠的大脑皮层仿佛铁弗龙不沾锅,任何事情部无法久留,恐惧抛在脑后。心理学空间7TE.DI)gK

心理学空间/jF/]j hf |

记忆制药公司或其他药厂,能否研发这样的药物给人使用?特利已在研发类似药物,一旦上市,创伤受害者在24小内服用,就可消除创伤记忆及当天所有记忆。若有人经历可怕事件、恐怖攻击、飞机失事、他人恶意攻击等创伤,服用此种药物便可有效消除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消除创伤只需一颗胶囊,里头掺了忘川的水,冥王就是用这水消除死去魂魄的过往。

G!}h&WE;@p#`0心理学空间V3BLU;HB!on

坎德尔从前在集中营的悲惨遭遇,总像未曾远去的阴魂,不时现身干扰。由此观之,只要是让人遗忘的药物应该都会让他感兴趣。坎德尔预见到这种药物牵涉的道德议题吗?世界若再发生屠杀异己的事件,是否就可让幸存者服用这种药物,可消除其记忆,也消除随之而来的异议与责难?预谋强暴的歹徒是否可以先让受害者服下此种药物,除去其犯案的重要罪证?没错,坎德尔确实知道这些事。所以尽管他找出与遗忘有关的分子化学过程,但他和记忆制药公司的CS0(首席问题官)乌特贝克并不积极研发这种药物。心理学空间5M"o5Am{C[

O`+Z a2n7U0此时坎德尔正将心力投注在回忆上。我在一个晴朗的春天见到他,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他的办公室,这天坎德尔正在整理他的回忆录。他挥舞着一叠纸张对我说:“你看,这是我的回忆录,我刚开始写,希望来得及完成,交给我的子女女。”心理学空间W*NPbxS lO$W y

心理学空间i Qgk,E3e&Q,E

他把那叠稿子放在茶几上。我们分坐茶几两边,我想拿起稿子瞧瞧,不过我知道这样做很不礼貌。

1G8B p7U:u,~0

!zwx6T5d.[\~0坎德尔的眼光从手稿上飘走,望向窗外。他说:“集中营与我近在咫尺。我想尽可能将这些记忆宣泄而出。”心理学空间'l IU&@$F1~V*ny;n

心理学空间 I3E.f i5n

坎德尔告诉我,他几个月后要去维也纳。他正在筹划一场座谈会。我以为是和科学有关,不过他说不是。他说:“其他的欧洲国家都已面对纳粹屠杀的历史,奥地利至今仍未坦然面对。我打算举办这场研讨会,帮助奥地利来面对过去发生的事。”我想像他到时候会拿个针筒,里头装满含有CREB的强效药剂,为奥地利这个国家打上一针,让所有混杂纷乱的思绪,全部回到“水晶之夜”事件的当时。坎德尔因为想了解神经元如何记忆,所以又开始了研究,现在他想知道的是如何帮助一个国家建构新的神经反应路径,建构全国适用的神经突触结构。坎德尔20世纪的成就,虽始于极其微小之处,却有极为庞大复杂的内涵。他一贯采取简化的研究方法,成就却远远超出各项实验的总合。心理学空间6IE`^$m0xG

心理学空间Rn Q \s+@d&N P,A

和坎德尔见面几天后,我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德尔广场,四周有好几家咖啡馆与书店。我本来打算向右转走上纪念大道,前往图书馆入口,后来却向左转,沿着校园中狭窄的小径走了下去。我在波士顿住了一辈子,却从未到过这里。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成群学生紧握手机,快步经过我身边。我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只是漫无目的走下去。春天的空气弥漫淡淡肥皂香味,闻起来很舒服,木兰花盛开,我捡起一朵手掌大小的花,想起坎德尔的红色小药丸。我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不仅可以返老还童,而且连死亡也只要一颗药丸就能逃过,我们会想要这样吗?可以看到百年后的子孙到底好不好?如果这样好,我们是否丧失某些人类的本质,毕竟生死循环是记忆的开始与终结,也是建构生命的原形。假如我们接受、借助或依附某些外力,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型态?坎德尔带领我们到达更高的认知层次,但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正腾空旋转,毫无立足之地。

&XP$d!QD p v m0

;X;s"[:Mq*D[o'by0此时我看到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靠在护士身上,沐浴在走道的阳光下。在旁边这栋建筑的斑驳的大门上写了些字,我眯起眼睛,上头写着“精神科门诊处”亨利不就住在那里吗?我知道那位老人不可能是亨利,却不禁这样幻想。我沿着人行道走下去,这位长者眼神平直呆滞,在双眼之上,我仿佛看见斯考维勒摘除海马回后留下的空洞。尽管在这不断拓展的学术领域中,亨利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却不记得自己的遭遇,这似乎是很不划算的交易,非常不公平。当我看到那位老人站在那里,我知道我宁愿拥有记忆,也不要每次都是全新的经验,我不想要每次咬下水果,都像第一次品尝,过去的些许记忆都被脑中的无底洞吞噬,消失无踪。我想要保留记忆、污溃、影像、纪录。坎德尔的药片若真上市,就让我们一口吞下吧!如果我们活得够久,我们应该能逃脱遗忘的宿命,想起那些早巳去世的人,将他们从遗忘的鸿沟里拉回。

*E.Y-r^ tc K0心理学空间I$O Qe5}:k

但是我可以确定没有这种药的存在,没有一种药可以无限抵挡衰老。我们身处后现代,但我们不是后人类(posthuman)。没有一种科学可以让我们脱离肉体的牵绊,到头来曙光乍现,转瞬熄灭,我们又回到幽暗的黑洞。

`!s/uIO,xbsc i-^0心理学空间-_ rj}}K?&Qz6h

老人和护士开始往建筑物走去。他们打开嵌着深色玻璃的大门。我靠近门口往里看,只看到玻璃映出我的脸,感觉有点说不出的怪异。也许是玻璃门板晃动,也许是颜色的关系。但可清楚看到我自己面容僬悴,脸上坑坑疤疤,眼窝凹陷,额头有些奇特的斑点,不知是什么。晒斑、痣都清晰可见。也许是我脑中老化神经元的投影。不管我多么努力思考,依然无法让神经元突触不萎缩,只能任由老废的神经元散置在大脑皮层中。

s lgvy0心理学空间Z*L t [2]c`

------心理学空间*]qN!D2W&i-J'HI

OM,a,Jb o Z4S0①1938年德国发生犹太难民刺杀外交人员的事件,德国政府遂对奥地利埔内犹太民众展幵报复行为。此事件是徳国政府首度公开袭击犹太人。——译者注

E4GH*^6Aonv0心理学空间 ^1@8Ju{4v}

法国作家,著有《追忆似水年华》。他的写作形式独树一帜,以潜意识记忆触动感官,引出无止境的印象记忆,表现生命的纷乱与丰富。——译者注

1h S @Ah6c-[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CREB Kandel PDE4 陈述性记忆 程序记忆 记忆 语义记忆
«没有了 坎德尔 Eric Kandel
《坎德尔 Eric Kandel》
追寻记忆的痕迹»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