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生活何去何从
郑世彦 作者: 郑世彦 / 7597次阅读 时间: 2012年6月19日
标签: 生活 中国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3 现代社会的生活何去何从

今日,我们处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之中,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像古希腊时期、不像中国的战国时期,甚至也不像尼采生活的19世纪——虽然时隔才100多年,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无法想象的变化,其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面貌日新月异,旧的事物在不断消失,新的事物在不断涌现,然后新事物又被更新的事物所替换。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虚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一切都是“虚”的,没有什么是非对错,没有什么永恒不变,没有什么绝对至上,一切都无法确定,变化莫测。

那么,在这个变幻的虚拟时代,人们的生活应该何去何从?或者说,我们到底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对这一问题,可能很多人已经放弃了思考,因为一切都在高速运转,人们无暇顾及身边的任何“无关”的事物,包括他或她自己——除非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生活变成了“随它而去,怎样都行”。人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卖力工作、卖力享受让我们过得稀里糊涂;人们觉得自己像是风中飞絮,没有根基,孤独无比。

我们的生活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必须重新拾起!

3.1 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方式
普罗米修斯从太阳那里为人类获取了火种,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用火保护自己不受动物的攻击,可以制作工具和武器,可以耕地——人类的文明由此得到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和诸神平起平坐。但是,当宙斯发现这一切之后,勃然大怒,他派人把普罗米修斯锁在一座悬崖上,让老鹰每天去啄他的肝脏,到了夜晚,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会长出来,但白天又会被老鹰啄吃,如此日复一日。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能够享受火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类也同样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19世纪,人类自己发明了电灯,从此驱走了世界上的黑暗,带来了“永恒”的光明。人们便不再区分黑夜和白昼,所有的城市都一下子变成了“不夜城”,城市里的机器没有停止过运转,人们也跟随着减少了睡眠。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也当成了与其他物种竞争的一种工具,再也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到敬畏。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眠症,他们不甘心每天睡去三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恐惧死亡,于是,自然的生命历程也就此被改写。

20世纪,电脑与网络的发明,更加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原来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可能只要数秒就能搞定。我们料定每天闲暇的时间会更多,每周工作的时间会不断减少,退休的年龄会提前,但是,我们错了,至少目前的情境并非如此。相反,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无法浇灭自己对新奇事物的渴望。这颇具讽刺意味,机器本来带给我们的是方便与快捷,但是,现在它们却占据了我们更多的时间。有时,不得不想一想,是我们发明了机器、在操纵机器,还是机器在操纵着我们?

说实话,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让人惊讶不已,近两百年来我们发明的新东西可能比过去所有的都要多,当然我们“使其消失”的东西也非常之多。可能连人类自己都无法相信,我们还以为有神灵相助——当我们还在慨叹何时能有一种新的发明来使生活更加便捷的时候,这项发明往往已经存在或者不久便会诞生,尽管我们很快又会厌倦它。正如崔健在他的摇滚乐里唱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三个苹果改变了这个世界”,现在网络上有人如此戏称。我想这样来理解它:第一个苹果来自于上帝(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它让人类拥有了智慧;第二个苹果来自于自然(树上掉下砸到牛顿的苹果),它让人类启用了自己的智慧;第三个“苹果”来自人自己(史蒂夫•乔布斯设计的Iphone手机),它自身就携带了智慧——人类把智慧送还给了苹果(换言之,智能机器让人类变笨)。最后,我们发现,原来绕了一大圈子我们又回到了原点。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沮丧的,当然,也是值得深思的。

世界在不停地改变,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在这个虚拟的时代,人们似乎并不在乎杂七杂八的问题,可是,人们却仍然在意一件事——那就是,幸福。人们在意“我幸福吗?”“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带来更多的幸福?”那么,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幸福的生活呢?我想,至少,幸福不是所有人都过一种标准或时尚的生活,幸福人们不是快速得到或尽情享受某物,幸福也不是我们成为万物之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3.2 存在主义心理学与生活方式
虚拟时代就像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像尼采说的一切价值有待重估。之前的生活价值观受到了质疑,从前的生活规则也不再时兴。如今,指导生活的价值观就如“淘宝店”里的商品,摆在货架上供人挑选。这些价值观来自简化后的科学数据,科普工作者和媒体一起,用简单的口号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些媒体所宣传的观点相互矛盾、前后不一,通常还夸大其词,以致我们无法蒙上自己的眼睛,让他们牵引着向前走。

然而,就像一开始我提到生活哲学是古代的宝藏一样,如今哲学已经不提供生活指导。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们都是高速旋转的陀螺,只有当这个陀螺转不动的时候,才有人来修理它。相应的,哲学不再事先指引,教育不再教如何做人。人们不再“爱智慧”,尤其爱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智慧成了累赘。在这个时代,医学备受青睐,心理学受到热捧——换句话说,凡能快速治病的就是好的。

于是乎,在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心理学便担任起指导人们心灵的角色——心理学肩负着教育和治疗的双重任务。在这里,存在主义心理学应该发挥最主要的力量,因为存在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相一致,是一门关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学科。可以说,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如科克•施奈德在《存在-人本主义治疗》一书开头的所问的:“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中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那些重要的事物?”

如今,积极心理学受到广泛的欢迎,由此可以得知,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生活的幸福。然而,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幸福并不是指享受单纯的快乐,不是指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追求幸福并不一定就能获得幸福。奥斯卡•王尔德说得很巧妙:“人生有两个悲剧,一个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古以来充满悲欢离合,除了追求幸福之外,如何来看待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甚至那些“不受欢迎”的事件,对一个人的幸福来说也至关重要。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来倡导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可以以尼采和庄子的生活作为参照,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准则。当然,尼采和庄子不是绝对的标准,类似的人还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其实,尼采早就告诉过我们要“成为你自己”。同样,我们在此提出的准则也不是绝对的要求,重要的是,想引起大家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唯有思考之后所走的路,才是自己要走的路;生活,当然也是如此。

我所拟出的三条生活方式准则是:(1)过一种遵从内心而非外在的生活;(2)过一种注重精神而非物质的生活;(3)有一种有宇宙意识而非个体意识的生活。前面两条准则,我们从尼采和庄子身上可以轻易地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精心选择,追求精神自由,无视贫穷困苦,但是,这却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背离的生活方式。其实,对于生活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幸福就是具有中等的外部供应,而做着高尚的事情,过着节俭的生活。”最后一条,所谓有宇宙意识就是把个体作为是整个宇宙的一个部分,而非唯我独尊、肆意妄为,狂妄的结果最后是无比的孤独。无怪乎尼采说:“在人群中,我感到比自己独处还要孤独。”把人类当作自然之子,归于自然则无比惬意,对于这一点,斯多葛学派和庄子都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对于生活,我们都无法说得太多,我们都不得不往下过——今日过去,明日又来,时不待我。生活是一过性的,任何时间、任何事件都无法重复,所以,生活中的任何点滴都无比珍贵。因此,更为重要的,不在于生活是否幸福,而是生活本身。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与亨利•詹姆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弟弟——相当一致,亨利说道:“要尽全力无生活,不这样就是错的。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自己的生活就行。如果没有自己的生活,那你还有什么?”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生活 中国
«哲学家:一个真实生活着的人 心理治疗文章
《心理治疗文章》
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

 郑世彦


郑世彦,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方向。师从国内著名自闭症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徐光兴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现任职于安徽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编辑室,合肥中洁心理咨询工作室兼职咨询师。
邮箱:rangbaoluosate@163.com。
时代心理图书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271/
时代心理微博http://t.sina.com.cn/timepsychosalon
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shr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