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谁偷走了你刚才的记忆?
作者: Lithium锂 / 8372次阅读 时间: 2012年6月18日
来源: 心事鉴定组 - 果壳网 标签: 记忆 白日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8U-w8`n1g,a0白日梦,这可是个让人喜忧参半的东西。它能带来奇思妙想,激发创作灵感。它也让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变低。心理学家还给它新添了一项罪名——引发遗忘。你是否曾在开会时因为心不在焉而不大记得清老板刚才说了什么?或是在谈话中开了小差,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话题?

_`U;Wn8pj3mY'F0

!a#V;y^cb%m0这一次,就让我们聚焦因思绪的飞扬引发的遗忘。(上一次详见《事件切割理论:咦,我刚才是要干什么来着?》)

iSzW+c'P0

白日梦诱发遗忘

P XR0Vn7`/Fn0“白日梦会诱发遗忘”——2002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萨哈克杨(Lili Sahakyan)和她的导师凯利(Colleen M. Kelly)在一项关于 “定向遗忘”机制的研究提到了这个现象。

;M?O$U6g0心理学空间"^%{-I5i0Amk&cq

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有意的,有指向性的遗忘——比如想要忘掉刚刚分手的前男友或女友的电话。心理学家常采用词表方式(list method)研究这种遗忘。他们让参与者会学习两份词表。呈现完第一份词表后,要求一些参与者记住前面所学的,并继续学习第二份词表;而要求另外一些人忘记刚才学习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下一份词表上。两份词表之后,参与者做一些诸如数学题等无关的任务,然后自由回忆刚才学习过的单词。结果显示,对第一份词表的记忆成绩,被要求遗忘的参与者果然比要求记住的人更差。这样,“定向遗忘”的效应便出现了。

aW&o@]7e0

#S;i5Xr_+aT|0而在萨哈克杨和凯利的这项实验中,学习完第一份词表后,有些参与者被要求想象如果自己是隐形人,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会去做什么。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和定向遗忘中的词表方式一样,被要求记住或忘记刚才学习的内容。结果,这场关于隐形人的天马行空的幻想,竟然和遗忘的指令一样,都会让参与者对第一份词表的记忆成绩变差。

F6u$CFC)r"ddx8D0
1912年发行的德国明信片上,一位男子正在做白日梦。

1912年发行的德国明信片上,一位男子正在做白日梦。

'a!J3F~'_cy r6gmm0

5a-E4x9Dyq c3R{0心理学空间Q5N#muBa

s eF,Y7\#N;k0Z0

(w V_%S{ E0

神游越远,遗忘越多

心理学空间QO#fZM+X\

这个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后来,萨哈克杨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波若分校做助理教授。2010年,她和该校的迪兰尼(Peter F. Delaney)等人的一项研究得出,人的思绪飘忽得越“远”,把之前的事情就忘得越多。心理学空间%N@,zW3Ibd

Hty5Ea"K;GFG0研究者仍然采用词表方式,在实验室里诱发白日梦的场景。他们控制了这些白日梦的远近。在第一个实验的两份词表之间,一些人想象他们正在父母的房子里——那可能是好几个星期之前的事情了。而另外一些人则想象他们现在住的房子——他们今早才从那里过来实验室。最终的自由回忆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参与者对于第二份词表的回忆率并没有差别,但对于第一份词表,那些想象自己父母的房子的参与者记忆成绩更差。而且,离开父母房子的时间越久远,词表遗忘得越多。

@LUi;][+\(A0心理学空间g6aB;Sa7bm[

第二个实验中,参与者则想象一次国内或国外旅行。类似的,那些思绪神游到国外的人,比仍在国内打转的人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记忆更差。研究者还计算出参与者心灵旅行的目的地到实验室的真实距离,结果证实了研究者的猜想,距离越远,遗忘果然更多。心理学空间c5b'l'^fLm

g Kfz)n { h6h2z0

6_ Qo$FUD*uvC(W0

记忆与情境

心理学空间Os$Eq@

可是,为什么白日梦会有引发遗忘?

MG%qTU+@0

W(TBs*^;G0心理学家早就知道,我们的记忆不仅包括学习的内容,也涵盖了记忆时所处的情境(context)。当提取(也就是回忆时)的背景与编码(也就是学习时)所处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这条原则被称为“编码特异性”。心理学空间A.}i1Sn3H H1f$F7V {

心理学空间}(K(B1Bo+}$Sm!I

已经有汗牛充栋的文献证明了记忆和物理情境(physical context)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1940年,美国纽约皇后大学的心理学家阿伯内西(Ethel M. Abernethy)就发现,如果在学生考试时,更换到另外一个和上课教室不同的房间,或者将监考老师更换为不是主讲老师的人,这种情景下的考试成绩会更差。而英国斯特林大学一项1975年的研究,让潜水员水下或岸边学习一些单词,然后在其中一个环境下测验他们对这些单词的记忆程度。当编码和提取的环境匹配时,潜水员的成绩会提高将近一半。

2U2I8O H ?0心理学空间X;^ T4PW

在萨哈克杨等心理学者看来,白日梦虽然没有把人们真正带向别处,却悄然改变了参与者的心理情境(mental context)。因此,参与者在回忆测试时的心理情境,就和学习第一份词表时有了较大差别,记忆成绩随之变差。在研究者看来,如果神游所到之处在时间或空间上和当下的环境差别越远,相应的心理情境改变会更大,遗忘就更多。

2m-w7|:c g0

%js K&D9B1~:u0

|+M2y1X2i,i-wP'r0

不仅仅是白日梦

心理学空间.E/L&H V1X'F%M4u S)M

2011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拇姬(Rehman Mulji)和博得纳(Glen E. Bodner)的一项研究揭示,远不止白日梦一种方式可以改变心理情境。他们的实验同样使用词表方式。在学习完词表一后,有时,实验者会突然让参与者用一条毛巾擦拭电脑屏幕,有时,实验者会和参与者聊会天。这些突如其来的任务同样会诱发参与者难以回忆刚才学习的东西。在两位心理学者看来,这种状况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被一个偶然的谈话打断也会引发遗忘”

q*q4O{i0

:Rr NR&lVk7J0但并非所有的任务都能诱发遗忘。如果只是让志愿者在一堆数字串中找一个特定的数字,或是读一段文章读得越快越好,最后的记忆成绩就和没有干扰一样。

p!q8NTpR6j;`}G0

M8C9CEd6wT|/Vl0那么——心理学空间@AU O4t aEn ?

xa!?u'w7L%F#}n-Ne0可惜,走神无法避免。不过,既然知道了情境的改变会诱发遗忘,那么当你因走神出现记忆故障时,不妨尝试把思维拉回你记忆时的场景中。在萨哈克杨和凯利于2002年发表的研究中,如果让神游归来的参与者在最终的记忆测试之前,先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第一份词表时的环境、感受和想法。他们的记忆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uGS"Fc3}0

gv/T s6J,yy%Bf.y0白日梦能够引发遗忘的现象,也有助于学者进一步理解“定向遗忘”。在萨哈克杨等研究者看来,这种遗忘是由于在被指示忘记刚才学习的内容后,人们的心理情境发生了转变(context change)。志愿者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记忆策略,把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的内容,还可能通过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某位参与者口头报告的“即将到来的一场婚礼”)来帮助自己遗忘刚才的内容。就这样,他们的记忆成绩变差了。心理学空间s.Y/sZ^g

%b-n7Ck{0而最后介绍的这项研究可能会给你些许安慰。如果你受到走神诱发遗忘的影响比较严重,说不定能说明你的工作记忆更加强悍。迪兰尼和萨哈克杨在200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工作记忆更好的人,记忆成绩受到心理情境转换的影响却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工作记忆更大的人,在学习时更注重情境与内容的联系,或者他们对于情境的改变更加敏感。心理学空间`6`!H#b8?"Q

@'z&Q'u:a u0参考文献:

feWsO];W}w0心理学空间2|Y%hX/yG [p W

1.Sahakyan, L., & Kelley, C.M. (2002). A contextual change account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 28: 1064–1072.心理学空间3plImg X

心理学空间(C,Y H5~[~O

2.Delaney, P. F., Sahakyan, L., Kelley, C. M., & Zimmerman, C. (2010). Remembering to forget: The amnesic effect of daydream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036-1042.

8_mx"Z"Uq Se;z0

0]%L+p!j*t,@f03.Abernethy, E. M. (1940). The effects of chang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pon the results of college examina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 293–301.心理学空间zc`u-\p(g8_;]

%s:E h(C-B|q?04.Godden, D. R., & Baddeley, A. D. (1975). Context-dependent memory in two natural environments: Land and underwat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 325–331.

m"[#@#V S |qQqy0

(wO} M0y Qa05.Mulji, R. & Bodner, G. E. (2010). Wiping out memories: New support for a mental context change account of directed forgetting. Memory, 18(7): 763-773.心理学空间j \*S9XX&I

m+iYH"n:f3zX06.Delaney, P. F., & Sahakyan, L. (2007). Unexpected costs of high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following directed forgetting and context change manipulations. Memory & Cognition, 35: 1074-1082.

;r#O2?`j:@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记忆 白日梦
«学外语=学“读心术”? 自我
《自我》
谁是谁?那些似曾相识的脸»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