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实名制将带来什么
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 / 6275次阅读 时间: 2012年2月16日
标签: 角色 微博 现实生活 心理解读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4S/vO1|1e3S0微博实名制将带来什么

$ueH kSb;J0心理学空间4h-U6| S,uj@

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信息服务中心

.[3t@Vd(jY$v0心理学空间ET1Fa3o\v

新闻事件:

`8t@!~7C0

yDY0P)X2E.@L0  2月8日消息,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本月起上线微博实名验证系统,并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对接。3月16日开始,四大门户网站微博将采用前台自愿(昵称可自选)、后台实名的方式实行微博实名制。3月16日后,所有未实名认证的用户将只能浏览,不能发送、转发微博。而即使只能浏览,微博用户也要在3个月内登录一次账号。心理学空间'vTw%`N

Zz@:V[F*]L ^0心理解读心理学空间YB|SjI,OZj

#t l Fi,D0  有人说实名制会造成隐私泄露,还有人说匿名制导致了谣言泛滥,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微博实名制到底将会带来什么呢?

Y"i^Y L\0心理学空间CRN }"~;C|

  首先,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微博实名制后 “角色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变小。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例如“丈夫”和“儿子”就是两种可能冲突不断的角色。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同时拥有很多个角色,毫无疑问,由于网络的出现,我们又多了一个或多个“虚拟角色”。用户在匿名状态下构建虚拟角色的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释放自我的不同层面;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某种心理补偿;缓解为保持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的刻板印象带来的心理压力。所以虚拟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虚拟角色的力量越是“强大”、与现实角色之间的人格差异越是明显,用户可能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就越大。实名制缩小了虚拟和现实的距离,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角色冲突。这就意味着,现实中内向、沉默的人实名制后也许不再会热衷于构建网上热情、健谈的“另一个自己”了。

w e r7[Z8\0

*_ ?/?,b!H QP R;F0   实名制还将带来的一个变化可能是:微博上“诉苦”的人将会变少。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也就是说,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内心的隐私。而实名制下“自我”压制了“本我”,人们的言论必然受到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简言之,“实名主要用来炫耀,匿名主要用来诉苦”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以后想知道“谁昨晚夫妻又吵架了”这样的事情还是去匿名社区吧。

Q|$z8_GW1tm\0心理学空间 {b t%y`A*o5u

  另外,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实名制网络下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将会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自我暴露水平正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主要特征,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而这种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因此,从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带来的“真实姓名”就是一种自我暴露;从另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后用户将更少暴露其个人性格、缺点、真实情绪等信息,也就是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平低于匿名空间下;故两方面综合来看,实名制后用户在微博上获得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的程度将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当然了,微博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主要是获得信息的地方,而不以人际沟通为主要使用动机。心理学空间!}1}@ i uIZ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角色 微博 现实生活 心理解读
«寒韩VS方舟子,记忆真的靠谱么?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跌入泥沼的公主——惠特尼•休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