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研討會」上篇
作者: N. Levinson / 6697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标签: enactmen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d&D#xn9t gK]+ca G

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研討會,reported by N. Levinson」(1)(上篇)
6} h1{TrB&z0蔡榮裕 台北市立療養院
KI#V9?d$A02003.05月台灣精神醫學會通訊
1N,S)` D#J0本土心理治療發展專欄心理学空间 ?h@%n:`~
心理学空间/_!X nlp n#R&m
Acting out這個術語在精神醫學界裡,早已是耳熟能詳的話了,尤其是針對某些個案的不當攻擊行為或情緒的大量宣洩。然而,這只是這個術語的部分說法。這個頗受精神分析影響的術語,何以在目前的國際會議裡,再度成為一個主題呢?這個命題是要處理什麼現象呢?尤其是要處理什麼臨床現象呢?(2)雖然這個術語被中譯為「行動化」,然而它的實質內含是指什麼?另外,這個國際會議主題裡,又加入一個意義似乎更模糊的enactment做為對比,至於enactment的中譯為何?本文在此先暫不譯出。(3)
$ot3FH qJz:?7HX1u0
7~Q V X$Gem0
bz9z1m p0在該研討會開始時,主持人R. Perelberg先提列問題:行動化與enactment是不同或類似的概念?她亦先指出,佛洛伊德對於行動化這個術語的觀點,將它視為轉移(transference)的現象,也就是,指透過行為的重覆,而讓自己記得事件的方式。由於原報告裡似乎假設,讀者皆已了解佛洛伊德的原先看法,因此未多談,我在此則先略談佛洛伊德的某些概念。由於篇幅所限,我在上篇先引介一些基本概念與命題,下篇再進一步談及該研討會裡的某些爭議,以讓讀者了解行動化與enactment這兩個術語,及其背後所欲處理的臨床現象與衍生的相關理論。
8vf`Km0
f|u6oWiz[(sw0心理学空间sXz9}/W$X5W9S B0p
首先,我先指出,何以R. Perelberg將行動化這個術語所要解釋的臨床現象,再置於轉移關係這個重要的臨床現象呢?我先稍做說明。由於轉移關係的重要性,仍是精神分析的最重要概念,然而,轉移關係所指出的臨床現象,仍需要更細膩地進一步分析其內含,行動化的概念即是眾多思考脈絡之一,意圖進一步解釋轉移關係的複雜現象。也就是,在精神分析的概念史裡,如何充實轉移關係概念所欲指陳的臨床意含,乃是理論與實務的重點。心理学空间 vR"D9{m(W Cc:kG
心理学空间 ~Bj'`Z/TBF

9h6[@/}*bes0然而,隨著臨床經驗與理論的累積,除了將注意力專注於個案的轉移關係之外,另一個命題亦逐步具體成形:我們如何理解及說明,何以分析者常無意中隨著個案而起舞呢?例如讓分析者陷於無限的同情個案,而卻處於無法幫上忙的潛在困境(4)。這個臨床相當常見且難以避免的現象,隨著不同理論者的概念,被不同程度地置於反轉移關係(counter-transference)的概念裡。也就是,分析者對於個案的了解,亦受分析者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對於這個現象,有些人將反轉移關係擴大概念為,由治療者的反轉移關係來了解個案的潛意識世界,但這種說法易導致治療者認為個案是什麼,個案即得是什麼的隱含暴力。
P"l9}O/g's0心理学空间%N%g:d z*D o1U

)`)cT]zRh{vA5v0因此,英國精神分析師比翁(W.R. Bion)即提醒,如果反轉移關係的反應屬於潛意識範疇,那麼治療者又如何確定自己的感受,即是個案的感受呢?既然當事人無法自知,那又如何談得上應用它呢?(5)然而,一如之前所提及,何以治療者無意中隨著個案而起舞,這個乍看之下似乎是妨礙治療者了解個案的負面命題,仍是不少臨床與理論家欲處理的命題。Enactment即是這些努力中的一個概念,意圖由治療者觀察與理解自己的enactment所呈現的內容,盼由此了解個案的內在世界,雖然這個方向的進一步處理,是否即能解決治療者仍不易自知的現實,則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命題。
A2m.Y4eVHtH0心理学空间]/?By;Se Z

"HA5Uk^ J Y]0我以如下說明,暫結該研討會的背景:精神分析目前的臨床與理論脈絡之一是,意圖以行動化的概念,進一步闡釋個案的轉移關係的內含;另以enactment的概念,進一步陳述分析者的反轉移關係的內含。也就是,談論行動化與enactment的部分目的,在於延續及拓展精神分析的重要焦點:轉移關係與反轉移關係如何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心理学空间9q1_d$nOi\@

1P8@'{"oj ZG0心理学空间.dsUU sl7b-a
對於這主要脈絡的深入探究,當代不同學派亦各有不同的術語做為切入點。例如,在論及行動化與enactment的臨床意含時,亦涉及目前精神分析理論裡常被提及的,one-person psychology與two-person psychology的爭議與論述的範疇,在下篇評介時再進一步陳述,這些爭議將如何與行動化及enactment的概念相互交纏。心理学空间0s!C s`7o8|O1Q$cis
心理学空间 z3g#^BM*C` K

$r Q2|&\0u8aY H0另外,例如,克萊因學派似乎以投射型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6)來論述個案與分析者之間的內在互動(不只是人際互動)。曾是英國安娜佛洛伊中心領導者的J. Sandler,延續actualisation的概念,論述個案內在狀態的展現與實現出來,但另以role-responsiveness來取代enactment的概念。J. Sandler以「role」的概念做為出發點,意圖將我們對於反轉移關係的概念,更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角色」概念。(7)心理学空间"h+h{Y/?A;h @2B
心理学空间*OW!B+E"l&[

]+z5TgT#D\_0除了這些概念外,這些不同的理論之間,對於人類的欲展現(實現)自己的主要動力來源是什麼?佛洛伊德認為是本能欲力(instinctual drive),但後續者則有不同看法,亦有些精神分析學派反對從本能欲力出發,來談論人類的心靈現象。而這些不同的解釋觀點,也將影響著對於行動化與enactment的概念內容,以及隨之而來的臨床處置。由於本文無法處理如此巨大議題,因此,在下篇評介該研討會的內容與爭議前,我先簡略回到佛洛伊德的概念出發。心理学空间%a!\D M3m~
心理学空间 }m9j l$~ lHFUJ@
心理学空间.Y O| mS
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大綱」裡,依据治療前後脈絡的觀察,表示轉移關係裡所重覆出現的行動,即是行動化。「個案一如他原來的樣子,在我們面前有所行動,而不是(以言語方式)跟我們報告。」(8)以及他在更早期文獻「記憶、重覆、與通徹」裡提及:「因此,我們要有所準備去發現,個案屈從於強迫地重覆(compulsion to repeat),以此來取代強迫地記憶(compulsion to remember),而這些現象不只呈現於當事人與醫師的關係裡,亦可能出現於目前的其它活動與關係裡,例如,個案於治療期間,與人談戀愛、承擔某項任務、或開始新的事業。」(9)然而,這樣的說法裡,所隱含的問題則是個案在診療室內所出現的重覆,與治療關係仍持續期間,在診療室外所出現的重覆,這兩者之間有必要加以區分?心理学空间1ff H ` c2q

v-Q:~l%U9l|oI0
I1@pBW Q:t0然而,依据J. Laplanche與J-B. Pontalis的觀點(10),行動化的概念在佛洛伊德的概念裡,仍隱含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行動化的概念仍無法區分,轉移關係裡從一開始即存在的欲展現(實現)自己(actualisation)的力量(11),與實質達成這個目的的運動動作(motor action)之間的差別,雖然運動的成份並非轉移關係裡的主要成份。(12)對於他們的說法,我的解讀方式是,對精神分析而言,轉移關係乃是個案潛意識內在世界幻想的投射,但這種投射必須有診療室裡的分析者的存在做為媒介,經由個案自由地投射與陳述他的相關說法,再經由個案自行了解、或治療者的分析詮釋,而體會及了解他自己對治療者所展現的轉移關係。然而,如前所述,這個似乎簡易的流程裡,所隱含的複雜度仍需更細膩的觀點,才能了解得更深刻。精神分析得以再深入發展,即是源於人類心靈的此種高度複雜性。(待續)
#l2d9xk$I#Z;j5A0心理学空间"`3lrM+fu.X
心理学空间]S'Ge$a Mwy
註:
5?0yuO7@`01. 本文乃是評介2001年七月於法國尼斯的42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議的一個討論議題:Panel on ‘Acting out and /or enactment’,該場會議由R. J. Perelberg所主持。心理学空间4H(YiuP&J
2. 我個人覺得,這個臨床意圖才是最重要的命題。
/@V Zfs"p03. 未找到適切中譯詞之前,由於中譯名將頗影響其後相關的種種聯想,我在此先採保守態度。
S$lN?)G04. 這個現象容易被治療者當事人解釋為,是以個案為中心,但卻忽略了其中可能隱含了治療者個人問題的投射。
.w7H8a+sAd05. W.R. Bion, 1974, Brazilian Lectures, p.122, 1990, Karnac Books。
JqqMnV sx)`(`7nw06. 對此概念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林玉華與樊雪梅譯,僵局與詮釋,初版,2002,五南出版公司。
P:h%w3?'q0MO\ F07. J. Sandler & A-M. Sandler, 1988, A Theory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In “Internal Objects Revisited”, pp.121-140, London: Karnac Books。
:S)_$@AH08. Freud, S., 1940(1938),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S.E.23, p.176。括號內的中文是我所加的。心理学空间9uW#|VO5d \Sa
9. Freud, S. 1914, Remembering, Repeating and Working-Through, S.E.12, p.151。心理学空间6z[ Dzt)IGI-eU
10. J. Laplanche & J-B. Pontalis, 1967, 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 p.4-6, 1973, London: Hogarth Press。
Io:cp/MP0h~ em011. 或許更貼近的說,依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可能源自於內在的驅力。心理学空间[tN'z"{#X [{{
12. 我試著以開花為例來說明actualisation,(以下是取自於李清發醫師的概念,若有誤解乃是我的錯誤。),花到了某些適宜條件時,即會「自然地」開花,但這種自然性乃屬於「雲想衣裳花想容」般潛在欲展現自己的力量,只是等待著環境因素的到來而有所動作。至於motor action則可以意指實質開花的物理運動過程來比喻。

g[7m{T | N0G[G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enactment
«評介「論夢、精神運作與通徹」下篇 蔡榮裕
《蔡榮裕》
評介「行動化與enactment」(下篇)»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