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客體關係理論的新閱讀」上篇
作者: T. H. Ogden / 5947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标签: OGDEN Ogde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4iQ@J#A5^c

評介「客體關係理論的新閱讀,by T. H. Ogden」(1)上篇
/@Af"ra C0
"BIE?d{K0蔡榮裕 台北市立療養院心理学空间KK8QY'v sP~ ~ w9G$x4U
2002.12月精神醫學會通訊專欄心理学空间,Ga'ELky|p'v8C
心理学空间)X"ls{\-F7K?
在「下篇」評介探討Ogden的文本內容前,我先在本篇提問四個問題,做為進一步評介該文本的基礎:何以在21世紀初,談論精神分析時需要談「客體關係理論」呢?何以需要談客體關係理論的「起源」?何以談客體關係理論時,需要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文本思考,然後再重新出發?何以Ogden的文本是從佛洛伊德的「哀悼與憂鬱」(2)談起?心理学空间q5S4di3K MDG7V
心理学空间NjST RAds6R

)g*U4vO'_4f9lj0U$^0第一個問題:何以在21世紀初,談論精神分析時需要談「客體關係理論」呢?雖然客體關係理論的完整實質內容,在目前已成為很多理論概念的組合體,而不只是一個特定內容的理論。一如Ogden在此論文的註解一裡提及他的觀察,認為通稱的客體關係理論可能是一些相互重疊、互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論組合(3)。近十年來,可能由於醫者們對於邊緣型人格違常個案的興趣,使得我們對於客體關係理論的接觸,在很早就開始了。但目前的客體關係理論的觀點與實務,若未能回到精神分析的某些基本面,例如:精神分析的探索場域是個體的潛意識、潛意識幻想世界(Unconscious phantasy)或世在精神現實(intra-psychical reality)等,容易使得客體關係理論,被誤解為人際關係理論(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ory)。若再加上文化理論學派的影響,如Sullivan的文化觀點等,易變成只以這些診療室外的文化理論與人際關係的社會觀點,來解釋臨床所見的現象,而不是延續佛洛伊德以降精神分析的內在深度心理學,來建構論述觀點,並在診療室的臨床經驗裡,對那些建構與論述加以修正或補遺,這是我選擇評介這篇登於最新期刊之論文的原因。心理学空间#mkS7\$\ l`q
心理学空间|q0g'y N%E3Rk

|4Zx'p%Z3b&~IU-P0另外,關於理論本身,通稱的客體關係理論,將佛洛伊德對於伊底帕斯階段、相關的性學論點、及其後的景觀描述,推展至「前伊底帕斯(pre-Oedipus)」階段裡的客體關係的景觀論述,如M. Klein對於嬰孩與母親乳房之間所構成的客體關係的描述,以及在這種體客體關係裡,乳房做為一種「部分客體(part object)」,將如何影響男孩與女孩的心理發展。這些新的推展,使得我們又有這些從臨床觀察而來的立足點,進一步思索與研究,男人與女人的性學與關係的議題(4)。心理学空间"co]-v)oWf*O

@&E!sc_vt#ml!|0
.T-i p G1tW?0第二個問題,何以需要談客體關係理論的「起源」?我先提供一些背景觀點,以幫助讀者對於前述說法有所了解。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所謂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發展一百年以來的某個分枝理論,也就是說,它的發展是有其脈絡可尋的相關歷史軌跡,有其所欲了解與深究的主要研究場域。誠如我們對於精神症狀起源學的好奇,當我們以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待個案的精神病理時,生命早期發展的歷史因素與其影響的軌跡,是相當重要且不可或忘的思考角度。因此,當我們欲了解客體關係理論時,若只就斷代史的共時性層面追究其中的義理,易流於未能了解前後的多重因果要素,而驟然下判斷的問題。雖然這簡略說明的歷時性的歷史觀,未必被精神醫療領域者全然接受,但這是我所知的精神分析的運作方式。
{2tK&P%s a0心理学空间M5?1XU2t%{n@
心理学空间Qo;bOPE1~vPB/U[
目前的精神分析領域裡,談及客體關係理論時,英國的Melanie Klein與D.W. Winnicott皆是重要的啟動者,雖然在英國的慣用法裡,Klein的傳承者少自稱是客體關係理論者,而大多以Kleinan相稱。至於客體關係理論者之列,在英國則常是泛指獨立學派的某些治療者,如Winnicott, R.W.D. Fairbairn, H. Guntrip等的傳承者,則常被歸類於客體關係理論者之列,但Winnicott的傳承者亦有以Winnicottian相稱。考察本地或美國的某些文本(5),將發現常將客體關係理論從Fairbairn談起(6),這種談法裡所出現的某些歷史忽略,是一個值得再深入研究的議題。心理学空间/w4v x;x|9Fm
心理学空间nE O"i5WBm l3Z
心理学空间 Ye{.j9DX*\.Mp
第三個問題:何以談客體關係理論時,需要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文本思考,然後再重新出發?我們若要將客體關係理論,當做一個具有整體性的探究主題,若未能回到佛洛伊德論述的成就與不足處談起,並加以深入研究,易使讀者誤以為Klein, Winnicott與Fainbairn是客體關係理論的最原始發軔者,如此斷代式的彷彿強迫斷奶的觀點,可能使得客體關係理論,因為過早地脫離歷史脈絡,未能在精神分析的原有脈絡裡獲得養分。或者被誤認為有某種簡化且純粹的客體關係治療存在著,但因與佛洛伊德以降的重要基本論點失聯,易流於被簡化為意識層次的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的矯正(7)。而且不易整合與消化Klein, Winnicott與Fairbairn的理論之間的差異處,使得這些現有的理論之間缺乏一個溝通平台,做為整合與再出發的基礎。
nFx9A:E"u+O0
U'h!{~5?[6X jZj2@o0心理学空间OW*I d"C R3` B/W n
第四個問題:何以Ogden的文本是從佛洛伊德的「哀悼與憂鬱」談起?雖然佛洛伊德在更早前的「後設心理學」文本之一「論自戀」(8)裡的部分論點,可視為自戀式的客體關係的基礎,但他在「哀悼與憂鬱」裡對於個體在失落重要客體後的反應裡,個體所出現的正常的哀悼與病理的憂鬱之間的內在心理運作機制,並由此所嘗試建構描述的self, ego與object在個體的內在世界裡互動的景象(下篇再進一步陳述),則是相當生動,亦更嘗試清楚且系統地開啟了內在心理世界裡客體關係的複雜景觀。Ogden提及他何以仔細地再閱讀佛洛伊德的「哀悼與憂鬱」的緣由之一,即是佛洛伊德首度以較系統化的方式提供系列的思考內容,根據他的觀察,那些思考成了往後所謂客體關係理論的基礎,而且這些思考從1917年起對於精神分析的理論與實務的建構,亦一直佔著重要的角色(9)。
5~ap\G E5IC,w0心理学空间'{'H;HfDJLx/Z
心理学空间8WQ&P&~wGo s
心理学空间 }U)p+b@P&C+`
註:
&q]ev`0lcO_01. “A New Reading of the Origins of Object-Relations Theory”取自Int. J. Psychoanalysis, 2002, 83:767-782。T.H. Ogden是美國精神分析師。
CQ^)F/hiZ:p-W&v02. Freud, S. 1917(1915),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E.14, pp.237-258。心理学空间.L0S5euY{Ii(m4H
3. Odgen, T.H. 2002, A New Reading of the Origins of Object-Relations Theory, Int. J. Psychoanalysis, 83:768。
m(S?8}7} b }#h:k04. 有興趣者請參考楊明敏著, “克萊恩觀點下的男性特質—以弗洛依德的個案「鼠人」為例”,2002,五南出版社。
v|5g2~?p-n05. 我原必須負責地舉出那些作品,但這些作品的各自強調程度有所不同,且並非本文的重點,而只是本文的背景,因此,我不羅列詳細文本,留待讀者以後再閱讀相關論點時,能夠思考自己的判斷。
;_-t0XsFL5CY06. 他是英國的精神分析師,生前在愛丁堡執業。他的主要論點可參考Psychoanalytic Studies of the Personality, 1952, London: Routledge, 1981, reprinted。他的整體論點與某些自創的專門用詞,仍待後續者的鑽研。記得在Tavistock Clinic的課堂上,我曾參加由Kleinian精神分析師David Bell所帶領的佛洛伊德系列討論課時,整年課的尾端有一堂課曾討論Fairbairn的作品,有位學員完全欲以Klein的角度批評Fairbairn的論點,頗印象深刻的是,D. Bell的回應則是,認為Fairbairn沒有那麼淺薄,仍需要更多的了解。
]%Vn-U!j$v7M07. 並非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的處理不重要,而是這與精神分析原本欲探究的內在心理世界,是屬於兩塊不同且各自皆需要深究的場域,若未能區分,易使得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不必要地過於膨脹,而逾越它能發言與處理的擅長場域。這個區分也出現於佛洛伊德對於性學的論述,以及性學因素對於人類心理發展的影響,這些探究與臨床上外顯行為的性治療是兩種不同的治療領域,不可混為一談。
2@lqi4cc?08. Freud, S. 1914,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S.E.14, pp.67-107。
]k8H-c |5W~8k09. Ogden, 2002, Int. J. Psychoanalysis, 83:768。

4`3n-w!{ qC+jg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OGDEN Ogden
«評介【從躺椅上跳起:幻想與情緒結構】續篇 蔡榮裕
《蔡榮裕》
評介「客體關係理論的新閱讀」下篇»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