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佛教心理调节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
作者: 心理空间 / 15717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5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佛教心理调节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心理学空间:c r4z Fvm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  朱建军 心理学空间7O6t Pg-qMq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沟通。我已经皈依佛门,但是没有好好修行,不精进。同时我也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这次我想谈的内容是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眼光来看《了凡四训》。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完整的案例。

+jHK8QO'j.D-T&`0心理学空间]lO%s*q(e _Pyn

在这次论坛上有人讨论“寺庙是否应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我认为,佛是大医王,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他就是做心理咨询的,只不过他的咨询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比较高的层次,有的是比较低的层次。在低的层次,他做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但是即使在简单的事情当中,也把高深的佛法道理渗透进去了。

:? y+APk`0心理学空间;sS*S\9\Y

说到《了凡四训》这本书,听说它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相关文献不太了解,我不知道它的地位,包括这本书中提到的云谷禅师,我也不清楚他是什么地位。我只是通过某种因缘看到了这本书的内容,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觉得它作为一个案例来说做得非常漂亮,我非常欣赏,我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SY[vX A g&^0E+o0

6i;fe:?R-[:e0这个案例的治疗目标,我认为是浅近的,就是实现生活中的基本目标。然而,浅近的目标体现出佛教的深刻哲理。

3X{ O7jE.m#\0

F5~bR2Ao;H0一、禅师与儒生的对话

9nOQ$Z-Vq4~9{G0心理学空间*~-l0[+o isIF[e0Z

  《了凡四训》的基本思想,我觉得跟心理学很相通。 心理学空间 |#C4LuH1g7d/R

心理学空间r.w%^SX3MeJ7fh

这本书的作者袁黄(后来改名袁了凡),他是明代的一位读书人,中了举,当了官。他算过命,他找的算命先生(孔先生)特别牛,牛到什么程度呢?把袁先生哪年参加科举考试,考第几名,后来哪年当什么官,在任多长时间,都具体说了出来,而且说得非常准。只有一次看起来好像不准,还没到算出来的应该当官的时候,就有机会当官了。可是马上就出了个岔子,没能赴任,最后还是到了算出来的时候才当官。于是这位袁先生非常信命。 心理学空间7[Q!s3HlJ#qr[

(m5N7bff)u#TVo0他的命里面有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命中无子。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没有儿子是很有问题的一件事,他们认为有了儿子才能接续后代香烟,当然现在的社会观念已经与古代不同了。第二个问题是不太长寿(五十三岁)。第三个问题是当不了多大的官。 心理学空间5Thz@U xc

lNw9y~{-HW0因为这位袁先生信命,所以就产生了人生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优点是不动妄念。他觉得既然命中注定有些事情就是残缺的,犹如苹果被咬了一口那样,已经无可挽回,贪求的心就少了,所以他的心总是很静。 心理学空间5^&Fh%bV|J

p5B*] @@x5h$vX4Ko0有一次,他遇到了佛门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发现这位袁先生很特别,居然在三天三夜之内一个妄念都没动,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t7N@6w5H:r&^hs0

5v T:i4U8w J'nW0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wwTA(R0心理学空间P+X0a.g?6B2U:c[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心理学空间J{X'`&Z*B

心理学空间4X;P:S"ANZ*R

云谷禅师问袁先生,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起妄念。袁先生表示,自己的命已经算出来了,一切都有定数,不必生起妄念。  

Dj_aZ5XXO+I9\0心理学空间a"J7a.|Y2E:O0e

但是云谷禅师说,命是可以改变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先生对此有所怀疑。他们谈到了儒家思想——这个案例非常有趣,佛教的人给儒家的人做心理治疗,然后今天再由心理咨询师给大家讲解这种治疗的方法。

,`A+?#M#GLZ0心理学空间PU r;e/q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7w,[ mB/UY0心理学空间f8oXI$?0Z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tQA*r&T1Z9X0心理学空间 cq3x5MV P*e]'ej4a

袁先生认为,孟子说“求则得之”,这应该指的是可以改变内心状态,而不是指可以求外在的功名富贵。云谷禅师告诉他佛家“莫向外求”的道理,可以通过改变内心来改变命运。从佛教的因果论来说,只要方法正确,种下善因就会收获好的结果。

yKa#m.cy7jZ0

mG@+G0ws(rtC%L0那么具体来说,怎么改啊?大家可能都想知道吧?我们都想把命改得好一点。修行能导向究竟的解脱,但那可能需要修行很久才能见到效果。眼前的好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ON ]A3d$U&`,@0心理学空间4W-q D3k6Z;y

云谷禅师就问袁先生:你自己想想,你应该有儿子吗? 心理学空间h+P7F+kCi

心理学空间Gjz/]U.n4Bc

袁先生是个聪明人,他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于是他回答,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有儿子,因为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比如没有容人之量,而且“轻言妄谈”,生活习惯也有问题,包括喜欢熬夜,不爱惜精神,等等,这就不像是有儿子的命。云谷禅师就鼓励他,既然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应该积极改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心理学空间N;b}`4p ZR

心理学空间&@(}F5d(@6v!H

为了改善,云谷禅师还教给他一个办法,叫做“功过格”,每天记录自己的善行恶行,并且教他持佛教的准提咒。

!c+G^` @:g1{ Xw ~0

;O1i]8yS? hY"[ M0后来,袁先生知错就改,努力忏悔,努力发愿,努力行善,努力持咒。结果他发现,命

'Mq%a g w!UM4mQ4C0

s1E$cX LOw8j0确实改了,到了算出来应该去世的时候没有死,儿子也生出来了。于是他写了这么一本书,把他自己的经验讲给大家。

J'WIL(sY)E0

6^&Src6mE,Y0我在这里涉及的主要是《了凡四训》前面一部分内容,也就是云谷禅师与袁了凡先生的对话,这很像是心理咨询的场景。我们主要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一看云谷禅师的方法。

-Q*FIqQ b"w0

P/_;@g1{)Gx8q)B0二、案例解读 心理学空间8hg+X2h jV)tC

V_ d `/[s*JN0(一)激发动机 心理学空间)] LI6i G)`Z(w.L R

$? z A IBj0作为一个心理咨询案例来说,云谷禅师第一步所做的事情是动机的激发。

YrI!Yn4@*}Z!]$F O0心理学空间;b6xM#j@?7J c

这个咨询与我们平时做的心理咨询不太一样。我们平时做的咨询,病人往往已经病得非常痛苦了,他的问题很严重,不用你激发他的动机,他会主动找你帮忙。袁了凡先生一开始却是没有动机的,他不想改命。 心理学空间 @#A~5?4CEb7h

心理学空间5l#` ^9vi9Elb5YL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动机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

YN/J~`z0

,p"j4f:n+C9BMns0第一个方面,目标是否重要。如果这个目标对我来说很重要,动机就大。第二个方面,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虽然目标很重要,但是实现不了,也就没有动机了。比如我很愿意学会飞翔,但我这么胖,肯定飞不起来,没必要妄想。 心理学空间HQw;f*I4OS R)SY

心理学空间1T``I'd!DN#g

对于《了凡四训》的主人公来说,改命的动机是否重要?重要。那么可能性有多大呢?他认为是零。所以,动机也是零。

{f,jN'O$_0

sAh~bVN8Y8J0云谷禅师就从激发动机开始入手。他所说的不仅仅是佛教的经典,而且也谈到了孟子的说法“求则得之”。如果只说佛经,袁先生很可能回答:“这是你们佛家的说法,我们儒家不是这么说的。”各种善法可以互相资助,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善巧方便。经过一番讲解,袁先生开始有了动机。

e\"]I;}*B,b0

,` f#?q}q z4V0(二)反躬自省 心理学空间6y(d$d g+rG.O9N

心理学空间 N,XE,s&O z^)Z)x]~

这时,云谷禅师马上给了袁先生一个面质:“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你觉得自己是否应该得到比较好的科举功名?是否应该有儿子? 心理学空间kxF(WIF

`#ek&e;Fn}2vU0这是非常重要的质问。因为人们只要想到改善处境,总是习惯于向外求。这个面质把这种外求的趋势给阻挡回去了。 心理学空间bAu1w&]sp[

1h+Fa6C,kC0袁先生有一点非常棒,他的素质使得面质的办法很有效。袁先生儒家思想的基础好,反躬自省的能力特别强大。如果是平常的人,在这个局面里可能产生阻抗和防御:“命不好啊,跟我自己没关系!我这么好的一个人,凭什么命不好?” 但是袁先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心理学空间+M4U5jZMM3fyTuy

心理学空间msw_%g%`)L(y

云谷禅师启发了袁先生的两点治疗要素,一是自知,二是忏悔。云谷禅师的问题让袁先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平时袁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带着他自己说的那些缺点,只是平时没有好好观察自己,现在他观察了。 心理学空间(xi.gtb)}0[2xx}

2N8b9L%c9ax J]6[9w0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觉知时,就会被行为带着走。有了觉知,心灵中的眼睛好像一下子擦亮了,就能看到因果了。这里说的因果不是前世的因后世的果,而是当下的因果,因为我做了什么事,所以造成了什么样的直接后果。而忏悔的意义在于清除缺乏自知时遗留下来的问题。

{3t7Kp]1|'gDb0

;K kC5Yx(v0正念是了了分明,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迷迷糊糊的。 心理学空间3J zd"QRo

心理学空间ZVI#ZE@7?

有一位精神科医生把精神分裂症患者称为“醒着睡觉的人”。精神分裂的人在不睡觉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醒着的,但他的状态跟正常人睡觉的感觉差不多。其实在修行好的人眼里,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也在睡眠之中,只是睡眠的深浅程度不同。我们只要能在睡眠中保持着一点清醒,也就是有自知力,这就不一样了。 心理学空间1AWO~[9M2GDd

心理学空间&z"i l(@oc

自知使我们能看到自身的一些因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就完了。譬如我本来一直闭着

9f P!w!R3IaF0

"cz)M4?+qw~0眼睛写字,把字写重叠了,我都不知道。现在我睁开眼睛,写字不会重叠了,可我昨天写的字还是重叠的。怎么办?我就必须把它清理一下。忏悔的过程就有这样的清理作用。 心理学空间l2g^!\:E1vrL

心理学空间/C;u8Nw){3^9A(\,Li

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就会明白:不是谁让我下地狱,而是我自己可能掉下去;不是谁不给我儿子,而是我自己不要儿子。

*k%UcV#f(]0心理学空间&~8U3`.p1Di

(三)昨非今是 心理学空间R Z9N-`s;h\"K

心理学空间^Fu|+j

再下一步,云谷禅师又给予袁先生支持与指导。首先让他知道,这样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然后告诉他怎样努力。 心理学空间W+W5n9hC@Vf3x

Cw.R7s@8Ml#@j]s0人过去干了很多错事,带来很多负性后果。以前没睁开眼的时候看不到,一睁眼忽然看到,吓着了:“哎呀,原来我造了这么多的恶业啊!”刚刚清醒过来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 心理学空间gnl(s+J-Z4R

.U~Vkx.sfm0中国古代有个故事叫做《除三害》。其中讲到一个横行霸道的人,名叫周处。本来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有一天忽然意识到自己很坏,大吃一惊。但他毕竟是一个强悍的人,立即把对内的攻击转向对外,找了一个除虎斗蛟的事情去做。问题是如果让袁先生去斗蛟,他也斗不过呀!而且这里面还可能出现一种麻烦:有些人出于一种防御心理,觉得自己欠债太多,反正还不上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就会随波逐流。

/CxiLM7D-x#r!y0心理学空间 a8Ra a6uf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句话大有深意。

R6n q\)p M3q)qI+q0

6_:bKu |7_0领悟了昨非今是,过去的业力是否就不存在了呢?仍然存在。但是精神上不能总是背着过去的包袱,现在从零开始,好好努力,才能把旧债慢慢还上。

n [ E| o7S.A|q4N0

*Vf;kC[P&H.qj0(四)记录功过 心理学空间)Q6rd.[-|

心理学空间z&D7X0k[9Xj

接下来是“功过格”的办法。“功过格”是一种行为记录,在纸上详细记下自己做了多少善事、多少恶事,而且可以量化,什么事算是几个单位的善,什么事算是几个单位的恶。这个心理学空间@K9Z&{.LU&t&w

6s:iJ M ex0办法很浅近甚至很笨拙,但是我觉得它适合大众。那种太需要悟性的修行法门,对于大众来说是不太好用的。 心理学空间 |6}5K`!F

#W$@ i"g)t/@P }0而且这种办法的意义很重要。我们扫除过去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要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自知是第一层,忏悔是第二层,把理念具体落实到行为上是第三层。因为我们可能在道理上已经很通达了,但是行为上仍然没有改变过来。譬如我习惯于沿着某一条路线开车回家,后来我搬家了,路线改了,可我到了路口,总是习惯性地朝着老住址那边转。当我觉察到这一点,再把方向盘打回来。旧有的趋势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为来逐渐改变。

o2qId|9[ZN0心理学空间&Nz7Ho Q,r$j

(五)持准提咒

nB2p-x!c8aORYiY0心理学空间RWz9PG.Z6VI [6e*dU n

最后,云谷禅师还让袁先生持准提咒。准提咒我不懂,就不谈了。但我觉得其中的讲解很好,讲了持准提咒的三点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让你无思无虑;第二个作用是让你明白寿夭不二,长寿与短寿从本质上说是不二的;第三个作用是积德祈天。持咒在佛教修行中的意义,佛教的法师们比较了解。现在我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些作用。 心理学空间w2_G `D,js5kpQ(O

心理学空间Z0w YvvlRE'jf

1、无思无虑 心理学空间3`7`M OV%A$In

心理学空间7t5Sp*fA!BA

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有许多过去留下来的观念和念头,一般人都会把这些东西看得很实在,于是自己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a8y4b H W|+n:ldL*Q0心理学空间Y?d_V q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个书呆子,从小就是。其实我也可以不是书呆子,但这不太容易。这与潜意识中的观念有关。我在心理咨询中遇到很多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我发现仿佛真的有一个注定的命运。比如别人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有时候我可以预测。比如有一位来访者,我提醒她某一年要小心,果然在那一年她出现了强烈的自杀倾向。

QJzx z5@tw*su0

Idv0id b0我不是用算命先生那套方法预测的,我不会算命。不过我知道这位来访者的母亲在婚后

kVT~W ? g0

5z` g"gb6w\E0第七年自杀,这个女儿很认同母亲,她觉得自己很像母亲,所以她婚后第七年会是高危期,可能自杀,也可能出交通事故,或者生一场大病。并不是到了那一年,肯定会有人开着车来撞她,而是她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和母亲的命运是一样的,她用这种信念进行自我催眠。到了那一年,她潜意识中的心念会驱使她寻找危险情境。

%b"pM9D ldC0

+R k!{8M5PW-dZo6Y'O0这种状况能不能改呢?能改,但是不容易改。因为潜意识里的旧意识会与新念头抵触。比如,我心里已经有个自我暗示了,说我自己寿命不会太长,这时候有人说我会长寿,我的心里就会冒出一个声音:“胡扯!我的寿命就是不长,我就是这个命!”又如,我早就觉得自己就是个穷鬼命,现在有人给了我一大笔钱,我想:“我是天生的穷命,凭什么有这么多钱?即使有了这笔钱,我也留不住。”因为我不自信,没能好好保管这笔钱,第二天这钱就被小偷给偷走了。我就会说:“你看,果然我就是这个命。”

1\1b2?"@fzPe0心理学空间*_tM&lZv&D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想把旧的观念彻底消融,这是很难的。如果我能无思无虑,这就是一个方便法门。旧的念头虽然存在,可是它不容易生发起来,新观念进来的时候就不会遇到太大的抵触力。 心理学空间"ZB0P(])\%F

d9Vp-bcyY"H o02、寿夭不二 心理学空间/[U9m'g$l5mw L

8F!S{k zOEGy{0“不二”这个词在佛教里有很高的境界。我现在讲的不是那么高的境界,而是相对低一点的含义。

4{ O3CL d`0心理学空间f6hXv'\

寿和夭,一般人认为它们当然是不同的,长寿就是长寿,短寿就是短寿,怎么可能不二呢?我们说寿夭不二,也不是说寿和夭在表面上没有分别,但是它们都没有内在的本性,这就是不二之处。 心理学空间T,{u9DQ%U5^`

心理学空间9q [hv I.r H4fq

这就像是我们的念头一样。念头没有不可变的实体,其实自我也不过是一个构思而已。

s {Y2y!lDR0心理学空间g9S,w-E]o_

3、积德祈天 心理学空间{rfCD7Yi@^

心理学空间6H/og#[+j i+|

不二强调的是空性的法则,积德强调的是因果的法则。佛教说“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做好事就会有回报,这个道理就像是物理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积德祈天的意义,就是建立在这种法则上面的。

,Mc0J qt(f8_ A0

&KZI$nf ^0所谓积德祈天,并不是跟上天或者佛陀做买卖。如果现在我去烧香,祈祷说:“佛啊,我给您烧一炷香,我想用这一炷香换一千万元。”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当我们去做积德行善的事情,这种积极的行为会让我们的心地变得更干净、更美好,这才是积德的意义所在。有了纯洁的心灵,好事就会发生。因此,祈天也应该持一种无所求的心态。

N'E/[Fnx0心理学空间$\V[CYbf

听到这儿,有的听众可能觉得有点矛盾。“无所求,那还祈天干什么?袁先生也是有所求的嘛!”——即使你是有所求的,最好也尽量用无所求的心态去做,这有好处。 心理学空间ClL'l;] q*r)H2b

~e$?*G1T^0比如,有时候我会告诉强迫症患者:“你的病好像治不好了,你的强迫观念我没办法帮你消除了,没救了。”过了三天,他好转了。这是因为强迫症患者往往想着“我千万别这么想”,他越是打击自己,强迫观念越严重。我告诉他没救了,他反而不强迫思考了。

dYt Yc0心理学空间J%U } T-ZYn$~

但是,如果我事先对他说明,这三天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设定目标,到了第四天强迫性思维就会消失,他回去尝试,一定失败。因为他这三天一直在想:“我现在是没有目标的,我不压抑自己,看看第四天是不是能够实现我的目标。”这里面存在一个悖论,对吧?他其实还是有目标的,所以他放松不下来。 心理学空间;^k~0\uB'b/]2ot%|

心理学空间(Wkb-}A3|@'~

积德祈天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积德的时候不能执著目标,这样效果才会好。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说法,你得用存在认知,而不能用一般的认知。 心理学空间:M.Z(UN"l#}}2H:t

:M^)^3d$]}%w([BS ~v0有时候我建议孩子家长:“给孩子一些赏识,对于教育孩子会有很大帮助。”家长问我:“我赏识他几天才能达到目的呢?我想让他考全班第一。”我回答:“你这样想,一辈子也达不到目的,因为你不是真赏识他。” 心理学空间*GL.c)i^1F2I\,~2B

l'O G*asnIGi0三、三个层面的改变

i[@%k8[N/k0心理学空间aCj8su*b

袁了凡先生所做的事情,我觉得应该算是正念的修习——一是对自己的行为时时保持警觉;二是认真记录功过;三是发心,他发的是惭愧心和勇猛心。他见贤思齐,不畏困难,能够持之以恒。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效果特别好,果然正如儒家所说的“求则得之”,也正如佛家所说的求长寿有长寿、求男女有男女。 心理学空间 C^0W/Ajl-BL&y:P,~m

G,EQ:@4@!J^m q0表层是在事上改。这可以对应行为疗法的做法。有些事情明知道是错的,那就不再做了。行为疗法的效果很明显,但效果也是有限的,因为这只是把一些不良心态强压下去了。 心理学空间8d X6P-G6_7g,d:a-u

+hm4Q3l4|e0中层是在理上改。这与认知疗法有相通之处。比如我对某个人很生气,我就要从理上看到他的凶恶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他与我作对,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特别没有安全感,他正在试图进行自我保护,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我觉得从理上改有一个要点,就是把道理和事实真相弄得越清楚越好,并且尽量消除人际关系当中的误会。不能遇到什么情况都硬塞给自己一个大道理,那样的话,内心依然是不服气的。 心理学空间-k yM1? e0F P:JW

心理学空间Yy#I$^)R8Eo Fr

深层是在心上改。佛教说“唯心所造”,在心地上改是最彻底的。

S%w NE.q/SkQ}H&? T0心理学空间*h{ nt:];o }3]s

 这里有两个具体方法:一是保持好的念头,让邪念没有机会占据心灵;二是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避免无意识中做错事情。 心理学空间8_'~2B'_p5T%W

心理学空间:l[W'y-rYNU-Wo

 前者在现代心理咨询中找不到对应的方法。后者和格式塔疗法中对“觉察”作用的态度类似,而心理动力学各流派也都隐含有“自我觉察会带来心理健康”的思想。 心理学空间5ufcOT Np.W+XG5P

XgErK)m0四、人生的剧本 心理学空间%Cy0ybI"F-HN}

心理学空间o)hxu1F \uW

多年来,我在做意象对话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我觉得真是这样。

V$Dy(o"s&q0

M#i#{"T6f@ ?0意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心的阴影。这是在“意识”的层面工作。在这样的工作中,我可以画出来访者的内部人格图,从中清晰地看出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多案例表明,如果内心的东西不改,外部确实非常难改,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因为内心会召感外在的东西。 心理学空间Gj4g$WZu!O

9{y%Bl1`+O0在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等门派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剧本”。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的剧本”。

;RW4cs'w/ovo~$}0心理学空间'd;J ^!rA

人刚出生的时候,还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谈不上有什么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在潜意识中对于今生的使命好像已经有了概念。具体情况不同,有的人为爱而来,有的人为成就而来,等等。然后,这个人就会受到环境的熏染。

\@j"O7mN0心理学空间'i4]eUi2H#s(D0h

譬如说,我刚一出生,我是为了爱而来的,但是周围的人不爱我,我就会很悲伤。这时候我只是一个婴儿,不知道“爱”这个词,也不会说出“周围的人不爱我”这个概念,但是我能够感觉到这种不被爱的气氛。

z LK8|2jI`O#t!oE0

6W-h7x6DwQ N/^0在婴儿时期,人的觉察力特别差,也没有思维能力,所以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然后就形成了人生剧本是悲剧还是喜剧的基调。三岁以前,就会进一步形成人生剧本的基本主题:我这一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运。这些东西在他脑子里刻下烙印,他长大之后,与这个主题很类似的东西就很容易被他注意到。

.g I Wbyb0心理学空间&ny#^{K`y8Y|n

如果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即使生活中有很多好事发生在他身上,他也视而不见;如果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人生中的悲惨事件,他视而不见。为什么视而不见呢?因为跟他的那个剧本不一致。他只看到剧本上的东西。

&c U_!m sMvua&@0心理学空间I-hsy8Y/g

有些人的剧本里写着:“我长大了会找一个天天跟我吵架的人成家。”他小时候,他的父母就天天吵架,他觉得结婚就是为了吵架。他长大以后,凡是不和他吵架的异性,他都觉得

3Ox7LH0kF!?"z0

"v^pW,?*j:]8A0没有缘分;一旦遇到和他吵架的人,他来劲了。于是他真的会找一个吵架对象,组成一个痛苦的家庭。这样的例子我看到过不少,真是很无奈。 心理学空间%lw6Y-w'_ w)XD

心理学空间-wl ZY)]/?Y

编写剧本的是人格很早期的事,这个剧本放置在人格很深层的地方,在表层我们是碰不到它的。所以,我认为心理动力学和意象对话可能改变命运,因为这些方法可以进入深层。 心理学空间m~%Sw^'dn5F{

Jz1\B8X!@ [S0进入深层之后,要看到那个剧本,同时感受到那个剧本给你带来的基本体验。你能体会到它有一种很强的力量,我把它叫做“心理能量”,在佛教里可能叫业力。这时你不要回避这种力量,你要感受这种力量,既不要压抑它也不要放纵它,不断观察下去,这个力量慢慢就会转化。当它转化之后,我们下一步可以做的事情是摄入新的自我概念——当然,这是心理学的概念,不是佛教的究竟意义。

3o zno;kB/I0

Fo$f b0v3C$F0我拿自己做例子,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找到了自己的命运剧本,在这个剧本中,我的寿命不会太长,五十多岁会去世,因为我的父系家族世代都是如此。我想,五十多岁,我的学习刚刚成熟,我还没为社会做太多事就死了,实在有点儿亏,所以我希望更长寿。于是我在进入那个状态后,对自己说:“我希望更长寿,更长寿我可以多做点事,当然要多做好事,如果只做坏事,那还不如早死,如果做好事积点福德,我就多活两年。”后来,我发现我的潜意识中的那个东西变化了。有一次它出现了一个新的念头,其实也是执著的念头,但我接受它了,因为我现在毕竟是凡人嘛。

3a~;N5vi-QF0心理学空间-T\_(\0c7uZ

当时,我在体验自己早先的东西,找到了那个与父系家族认同的情绪,那个情绪慢慢化解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想长寿也可以,我的母系家族都很长寿啊。”其实我的寿命与这个因素应该没有直接关系,可是我认了这个念头,我就心安了。

@ smY.pq1H P0

Y8^-hws"`6B)o,S0已经超过发言时间了,我就讲到这里。有句老话:“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如果大家有什么质疑,请尽管说出来,不必客气。 心理学空间|7st J hL C

心理学空间gnN j Hy@u

参考书目: 心理学空间i jvJO Y

心理学空间 P*n`wN2}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R.G.Miltenberger著 心理学空间 DT-f~2J

6B;{Y&a l's0《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Richard S.Sharf著 心理学空间(sL.p;n2?[_akdG

心理学空间&r)?:go:r)@

讨论

KU+ZZzs}k]/{y0

]}?^5W)Z9Ej \*\0济群法师:刚才的讲座中说,一个人刚生下来就已经有了这一生的使命概念,不到三岁就对未来有初步计划。这个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P&n+D?Z0

5bHp}7T9oq0朱建军: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我给来访者做意象对话的时候,到了后来,来访者往往会回忆起他的很早期的一些体验。这种治疗深入下去,他就会回忆起他在母腹内的一些体验,表示自己在胎内的时候就感受到父母的影响,同时感受到自己的最基本的情绪。

}:nQ8F:i0

U"Xwd[p&?!G*By0

)n].{}/`7p_'o g|1M0心理学空间:p ?6qSW I

听众A:这是来访者告诉您的?记忆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被塑造。 心理学空间*L | ](JWz(G

心理学空间[0JO,TVJ Q/e

朱建军:是的。我必须承认这部分内容的验证是不充分的。但是也有这种情况:来访者回忆起他在胎内感受到的事情,比如他的母亲怀孕四五个月的时候特别想做人工流产,虽然他的父母从来没对他说过这件事。我建议他回家以后向他的母亲验证,结果发现确实能对得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cU8E-O_H|0心理学空间-B$Q&x9gB0t;I G

7Q;?NuxYvO ?7A]0

S;b:o j3_0听众B:第一个问题,袁老先生本来很安静,这样很好,云谷禅师出于什么动机要去改变他?

6k9aa{9F0心理学空间'q-y T*kJ6sS V\k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信命和改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追求一种确定性,都是强迫的表现。 心理学空间;ncH? fVZ{!?I

心理学空间 Rf-n0E M

朱建军:第一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因为我不是云谷禅师,不能替他回答。云谷禅师不是当代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他不需要遵从咱们心理咨询师的行业规矩,他有权力尝试改变别人。 心理学空间 L4z8x5T![ gH*@w._7c

心理学空间$z-^C$v5j/e"J

袁先生起初那种相信命、不起妄念的状态,看起来似乎很好,但我觉得也有缺点。他真的甘心无子,甘心不太长寿,甘心在事业上没有多大发展吗?我觉得其实是不甘心的。但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实现那些对于人生的期许,于是他把内心的欲望强压下去了。这种状态我不知道怎么定义,似乎有点像是佛教所说的“顽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他有情结,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做出调节是有意义的。这种调节虽然不能让袁先生真正解脱,但是至少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命不是不可变的,自我也不是不可变的,这些东西不是实体。于是他对空性会有一点感觉,这种感觉对他心灵成长应该也是有帮助的。

&A!D4w#T6y0

j%gRW4{-A6gz8q0你说的第二点,我不同意。从袁了凡先生的表述来看,我觉得他最重要的体会是认识到了“心是可以改的,所以命可以改”,至于要把命改得多好,那已经是次要的了。

x E"IjpL0心理学空间QH G%s+a4^

心理学空间?2H"r Rp dW

心理学空间~w bP |t

听众C:说命可以改,似乎有“主动给命赋义”的感觉。 心理学空间.CC&U wl1O

#t @ZJi D0朱建军:是这样的。 心理学空间2}b&V\Da tWe2o5Gd

q}7`eEE/K']/i%hd0听众C:我觉得一个开悟的人,他是不太给命赋义的,或者根本就不去赋义。

#tv6CGK&W5`;o!L?7j0

j ?v9eO0朱建军:云谷禅师不是让袁先生一下子就开悟,只是让袁先生的执著稍微松动了一下。从心理学上说,并不是让他没有防御机制,只让他换个更好地防御机制,同时让他知道防御机制是可以换的,不是死板僵化的。

HK2rN,Q0心理学空间.h_H'pH @

惟海法师:开悟了的人也可能有更强的使命感和愿力。

&J wFR%\%P'q0

|8F\^ih"y0济群法师:佛陀成佛了,但他会开设无量无边的法门,会有三乘的教化,对不同的人有

m.c:lx^,sl*JB0心理学空间MS#l#C{y

不同层次的引导。

/X5{'j:l~ ~hX0

Z0gK X `6})?eg%Q0对于开悟的人来说,是寿是夭,官大一点还是官小一点,能生几个孩子,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小事。把世界观变得合理,把人生态度变得积极,把对于命运的看法变得正确,这才是更重要的。 心理学空间Or&{ eK9G

u~0d]i%TF0  听众D:改变世界观、改变人生态度,这是不是属于精进? 心理学空间9x$UR8M:^&\qD5bZ$K

心理学空间U+G']8~"G;jR(S

济群法师:改变原来的错误观念,建立一种正确的观念,这是走向精进的一个重要基础。

r R(yga0T M6k0心理学空间;I9Q:J6D4A

听众E:如此说来,袁了凡做的工作还不在一个悟境上。

4u(i;`}yO.w0

b JW1Jf"qj_L0济群法师:他在人天乘的范畴。佛教有三乘:人天乘、声闻解脱道、菩萨道。他在其中最低的层次上。

L|AlE0

S`k4b{0宁铂:《了凡四训》中的案例,可以说是佛教意义下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从世间的认知行为疗法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所以这个案例很有意思。 心理学空间-}B j']*U1sBT] IT

.c c0ik:W0朱老师从意象对话的角度解读了这个案例,现在我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解读一下云谷禅师对袁了凡先生的治疗是怎么完成的。

QP%`Z3t A0心理学空间5Iz4\j{#W$\

起初袁了凡由于相信命运,认为对于现实不必努力,所以妄念不生。从认知角度来看,这是个错误的认知图式。尽管这个图式让他没有什么生存方面的焦虑感,他的心态似乎比较平和,但这个图式也会带来问题,就是让他不能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给他心智方面的成长带来一个瓶颈。 心理学空间(`R'KcK3W

心理学空间 nR"^ Np@

云谷禅师给他解释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帮助他认识到这是个错误的图式。 心理学空间Y v*K%]aS+g

心理学空间A1Vx:L{

从认知治疗的角度来看,从别人告诉他图式是错误的,到他自己认识到图式是错误的,还有个阶段。而且下一步还须要做一件事: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里,云谷禅师给袁了凡提供了一个正确思考的方式,然后袁了凡初步认识到图式的问题,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思考方向。 心理学空间*t9I1Xqu

心理学空间"P IwQ%J4vE!H.\

但是,在认知治疗当中,仅仅对付这个图式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里面,图式往往已经被泛化了。一个具体的图式可能泛化出一批图式,解决了一个图式,不等于能解决那些泛化的图式。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即使认识到图式的问题,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负性自动性思维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心理学空间%sPTrCu

心理学空间!HHY\ Ds/]W~

在袁了凡的案例中,他经过思考,确定错误图式是应当被放弃的。他过去为什么不愿意放弃这些东西呢?因为他有错误的认知。即使他现在有正确的认知,他要把它放弃也还要费点劲。所以,他通过忏悔来打击旧的习惯,逐渐消退旧的图式。而且他还运用了“功过格”这样方法,日复一日地重复与正确图式相关的思维和行为,强化正确的图式。

#sFgsw8GiB?5l ]?0心理学空间Js-zE,A

通过这两方面的的长期训练,他得到了全面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他后来取得了成功,可见他的错误图式系统已经基本上被摧毁了。 

2P9t(o'Ce&{,bm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如何创造有价值的心理意象 朱建军
《朱建军》
朱建军:神仙?妖怪?谢谢!»

 朱建军

朱建军 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1993年起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曾性初先生,1996年获博士学位。曾接受德中心理研究院的培训,主修精神分析。1987年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1990年创立了我国自己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10年,他是一个思考者和尝试者,他研究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学中释梦、催眠等技术,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此基础上,他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东方思想中的心理学,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社会等,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尝试应用这些知识。
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10年,他是一个探险者和自修者。他曾经在近一年的时间中,每天用十几个小时对自己做心理训练和自我催眠,甚至冒险诱发自己的幻觉体验和神秘体验,深入潜意识,获得了对人性的直觉的领悟。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


微信号:乾德意象

微信扫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