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和谐
作者: 阳志平 / 5091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月14日
来源: http://www.yangzhiping.co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i x sr,A1pE:R

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学空间'[5R}Z(IKema7H

心理学空间0Kb&Sw#JJB-t

通过上一篇文章"别人"凭什么要帮你?,你可以发现,本土心理学家尝试立足于中国文化,为你提供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思维框架。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杨中芳与杨宜音等的"外人"、"自己人",这些心理学术语是不是听上去格外亲切?希望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人际行为。

.yTsH,^0 心理学空间QO^Z7Tdz2V9U

这篇文章为你介绍本土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人的人际和谐与冲突模式。该理论由台湾本土心理学家黄囇莉在1996年左右提出,为第三代本土心理学家的代表性成果。

-uT-Yxb0 心理学空间"xZ*T_ a z

三种辩证观

W Na8rQ0

1o9L{]g"P|0现在,请让你跟随我回到中国高中政治课堂上。如果你的记忆力不错,你会背诵出有关辩证法的要点:心理学空间7] H}V.DpV#d f7O

W-Fi Ek)T7S&x0马克思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心理学空间'SJo[5uA6})qta}

5G/Nw5M!Bj V0然而,黄囇莉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梳理,发现中国人的心理文化结构并不支持马克思的辩证观。她发现,世界上存在三种辩证观,心理学空间cb t(\yOWy2C

8h.w1H&y8Np4U5{$Ur0一种是以马克思哲学为代表的辩证观,可以将其称之为永恒进步辩证观(或称冲突辩证观)。如同高中政治课本所言,冲突永远客观存在,冲突促使人类进步——世界总是在朝更高更好地方向前进。

:~QgKmcNGL0

/u+c$i0{YJfLl0第二种则是以大乘佛学为代表的辩证观(或称超越辩证观)。和谐也好,冲突也好,都是世间的幻象,和谐与冲突并不存在,人类应从冲突中解脱出来以顿悟。心理学空间 GO:nf-W9r

心理学空间8rp ?2jU O LHw

第三种则是以中国儒道为代表的和谐化辩证观。马克思认为,每一存在都有正、反两面,世界是沿着正、反、合、正、反、合的路径前进。和谐化辩证观则认为正也好、反也好,并不是对立的,正、反双方在本体上是平等、互补的,类似于中国阴阳的结构。同时,并不是矛盾或者冲突而是和谐化推动世界进步。

[;m-TD,RY'O%Dz0

-on g}+?bDAJ/l0和谐化辩证观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思维与共同价值观?根源有三:

8f6T0r t[0 心理学空间J E*G"jzw \g6L0{

(一)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z9p+c;^PKVF0 心理学空间XRN l.m Y\&Z

(二)亲缘关系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伦理本位的礼治思想。

i!se*P_ ?0

8C!NZ)L W2ReQn0(三)中央集权的政教体系产生了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心理学空间if9J |j

P|*j.K e.v0和谐的虚虚实实心理学空间#z)^^ D0b*n

&Hb LN\ rk0马克思的螺旋图也好,佛学的世间幻象也好,都不如“阴阳”更能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文化结构。从和谐化辩证观出发,黄囇莉认为,中国人的和谐存在"实"与"虚"两类。如同“阴阳”一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从而形成了两大类和谐类型:一类是实性和谐与实中带虚的和谐;另一类则是虚性和谐与虚中带实的和谐。

+zXap"W&w!x4H0

eF1D"Q@D0那么,什么是实性和谐?什么是虚性和谐?

J y6H4|$Tf8E.e0 心理学空间1N8n4f;Z"` I4G1j

"实性和谐"是指两人之间统合无间、和合如一的和谐状态。"实中带虚"的和谐则是指和谐中潜藏着可能导致不合的因素,不过当前这些不合因子尚未被交往的双方察觉或触动而已。

sC S\coG2Ra0 心理学空间6DOWj9c,fV{

这些可能引起不合的因素可能是来自(1)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2)需求的未满足(3)个体的自主性受到抑制(4)自我主张未能得到表达。为了避免察觉或者触动不和因子,人们会采取种种和谐化机制来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从实性和谐转换为"虚性和谐",或者尝试将"虚中带实"的和谐转换为"实性和谐"。

3Q)bqX'\ \0 心理学空间&{%JP:s5u:? \ za

"虚性和谐"则是表面上维持和谐,台面下却暗藏着不和。与实性和谐相比较,此时此刻,那些不和因子,已经被交往的双方察觉或者触发。身处此种和谐状态下的人们,会尝试使用各种和谐化方式,试图化解不和,将虚性和谐转换为"实中带虚"的和谐。当实在无法做出这种转换的努力,中国人则会尝试扩大自己对不和的忍耐,维持表面上的和谐。

$[l {0u]0

M6fxET1x-s0同样,还存在纯粹的"虚性和谐"。这种和谐则是指,只在形式上维持表面和谐,台面下却暗自较劲,此时,台面上的和谐只是一种工具性或形式性,目的在于掩饰或有利于台面下的动作。或者是在等待更佳时机,来撕破脸皮,揭露双方不和的真相。

C }u6h-vA+c0

f&K;a&f|R;H1E$U"Z0一旦虚性和谐的平衡被打破,比如由虚性和谐朝实性和谐的转换不成功,或者内在斗争持续进行,不和突破底线,那么,双方就从虚性和谐这种内隐的、静态的冲突形成外显的、动态的冲突。心理学空间i Nj6k&?%] yF/`!o

(waV{R2}0六种人际和谐类型心理学空间*x a:h3|#c%G

x5A3\ bAq9a@-m0实性和谐分为三种,分别为"投契式和谐"、"亲和式和谐"、"合模式和谐"。这些实性和谐的共同特点是:关系中的双方是彼此信任、支持、相互接纳、主动付出。三类分别解释如下:心理学空间 EvHwzv5n

Y0u*o(yj01、"投契式和谐":心理学空间kCWA(zp%VGj!J`

'~%Acb asCo B;I i0如果有一个人,你觉得跟他(她)很投缘,跟他(她)在一起,感觉轻松自在没有压力,没有束缚,也没有负担,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有意气相投、相知相契的感觉。那么,你们双方就是"投契式和谐"。这种关系多见于朋友、同事等同辈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本真取向"——双方都以自然、真实的自我呈现,而且不论好坏,都可以彼此接纳、尊重。

#b%{D9z4W0Em0

%v4Ty#P0f @:~)|02、"亲和式和谐":

TH[%jdy5~0

Wl{:i+vC0如果有一个人,他(她)是你生命中最在意的人之一,你希望与他(她)的关系是长长久久、不要破裂,你愿意尽力为他(她)付出。虽然有点负担,但跟他(她)在一起,仍感觉很温馨、很甜蜜,颇有和乐融融之感。那么,你们双方就是"亲和式和谐"。这种关系多见于家人、夫妻等亲密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情意取向"——优先考虑对方的需要,不计较自己的利害得失,即使有所牺牲,也是心甘情愿。

l8IJ[V/LQ0

8Y*EM.MBS03、"合模式和谐":心理学空间]W$iCA:p;F l4r

iJvlu0如果有一个人,他(她)跟你之间有明确的名份或角色关系,对于因此名分或者角色而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你们彼此有清楚的共识,并以此相处,以致两人配合良好,而且相处和顺。这种关系多见于同事、合伙人、上下级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顺适取向"——谨守双方角色边际,但也考虑到感情因素,以促使双方共事或者相处愉快。心理学空间k(V"{+H:rq9}

t6`.H-C@F9B'K0同样,三种虚性和谐分别为"区隔式和谐"、"疏离式和谐"与"隐抑式和谐"。这些虚性和谐共同特点为:对对方缺乏信任,经常挟带防御之心与对方加以区分、隔离,且多以淡漠、消极、被动或拒斥对待。分别解释如下:心理学空间9ge(QT%ij ]

心理学空间^D/K*Q8pX1W/HA

1、"区隔式和谐":心理学空间}1^*MRu/Z2c!H

"o!vK"ry%x2p#bw0}M0如果有一个人,你跟他(她)只有部分的交往,相处还算平和,至于其他部分则谈不上融洽。跟他(她)在一起时,你总是界限分明,对于不和或者容易引发冲突的部分,则尽量避开,不去碰触。这种关系多见于刚刚认识的人、上下级或者同事、合伙人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领域取向"——尽量把关系单纯化,不相干的事情则小心谨慎,不要去碰触。

g2g Av }0

(am0Xkh X V9~`9n02、"疏离式和谐":心理学空间g x#m)eW

O"k(?4NOi0如果有一个人,你实在无法认同他(她)的价值观,或者他(她)的为人处世、做事方式,你也难以苟同。跟他(她)在一起时,你总有不合或者不顺的感觉,所以你现在跟他(她)保持距离,减少接触,敬而远之。这种关系多见于邻居、亲戚或者工作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形式取向"——只以基本的日常礼仪与对方交往,往往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保持淡淡的甚至貌合神离的关系。心理学空间6f fXF Q

S H_;yP*l^hbYr03、"隐抑式和谐":

l,V,pSrqie#^0 心理学空间c:d.w3h,l8h

如果有一个人,他(她)实在不可理喻,经常误解与为难你,甚至做出伤害你的事情。你对他(她)也有很多不满或者抱怨,却只能忍隐下来。跟他(她)接触的时候,你总觉得非常不舒服,常常忍不住想发作,跟他(她)大吵一顿。这种关系多见于家人、工作关系或者上下级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抑制取向"——总是要尽力压抑住对他(她)的气氛或不满,否则忍不住会顶他(她)、刺他(她)一下,或者吵架。心理学空间Pi9Cli

`0ivI } J:O$H O(c7N0理解中国人的和谐的虚实转换及其类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如果你是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师等肩负辅导使命的专业人士,"人际和谐与冲突动态模式"将有助于你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从而避免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陷阱;如果你是心理学爱好者,你可以尝试用它来思考一下婆媳关系、上下级关系的虚实转换,或许,你会发现一些新的思路,马克思的冲突论并不符合你我的文化基因——难道真的需要否定之否定吗?难道真的是矛盾才促使事务发展吗?心理学空间 D i-@%b1C

~c aQ B0备注:由于篇幅原因,本文更多谈及的是中国人的和谐观,中国人的人际冲突机制及从和谐到冲突的转换,则尚未介绍。心理学空间\v+n9Bm/Am U a

f5iy6e9`,_1T7^G3}+a0延伸阅读:心理学空间]F$S7Ga!~ hZ

Rt HS+K(Q a M L Y01、黄囇莉.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v1P2q@ fD:dt_0

6F%CqeIV4w2M{(s02、黄囇莉 、许诗淇 (2006):〈虚虚实实之间:婆媳关系的和谐化历程与转化机制〉,《本土心理学研究》,25期,3-45。

R@V3]8tf0 心理学空间0Ln6G6Dh

3、黄囇莉个人简介

A+q-uYa!b8p0

4[(R Pz G|x8h-\007 January 2009心理学空间%FG xj$bS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别人”凭什么要帮你? 阳志平
《阳志平》
关于婚姻,你可以受益的心理学家(上)»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