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述评
作者: 于松梅 杨丽珠 / 22709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20日
来源: 《心理科学进展》 标签: 米契尔 认知情感单元 认知原型 延迟满足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dk&k"KZ4B/k

【摘要】 近20年左右,以社会认知理论命名的个性新观点正悄然兴起,并成为心理学重新综合趋势的重要反映。这一研究取向认为人是可以认知的、社会的人,并强调把认知过程看作是理解复杂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的一把钥匙。在个性心理学领域,沃尔特·米契尔(Walter Mischel)是采用认知变量解释个性差异并做出非凡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该文着重从米契尔的三大重要研究领域:认知原型分类、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出发,详细阐述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并对其个性理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简要评价。心理学空间Hv7u7W ]!Xp V

2`"eF&y&LD}K D6|0【关键词】 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 认知原型 认知情感单元 自我延迟满足心理学空间T-gfeW'I
心理学空间B"i:N6l6R[T/Jb
1 引言
e4vWW&C!Z0心理学空间^7X-MA)`W!J1l
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深深地受到个性认知理论和早期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在某些观点上可隐见认知心理学家凯利的建构选择论和重视人类动因作用的观点,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Rotter, J B)的价值期望理论和班杜拉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他对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现象的研究兴趣,直接导源于他在临床上对“少年犯罪”的工作经历[1]。1968年他出版的《个性及其评定》一书,对特质论的一致性提出挑战,确立了其研究人类复杂行为的社会认知取向。20世纪70、80年代,就认知结构稳定的个体差异,米契尔提出了认知原型理论,并对能够预测个体成熟和社会适应的延迟满足能力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不仅试图揭开其心理发生机制,而且还为整合个性理论提供了翔实的实证材料。20世纪90年代,米契尔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对情境、个性倾向、动因和个性结构的一致性重新进行了探讨[2],调和了社会认知论与特质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综合、统一趋势。
kH6mj;L0心理学空间&_ @8K t-?TZ5l
2 米契尔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f/k_us8E0
hsU9c5J02.1认知原型分类心理学空间 {(_%s|i4Qn v
心理学空间yhU~u,X@?
认知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将人和事物进行分类,从而起到简化和概括信息的目的。当人们在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某种认知范畴或类别时,通常会用原型作为范例来衡量某一物体。Rosch运用原型分类法曾对自然概念的分类进行研究,他认为原型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典型特征模式,当物体特征与原型认知范畴越接近,就越有可能被划归到某一原型范畴中。如橘子和苹果常被人们看成是水果的原型,而桃和杏由于与这些原型非常接近,它们要比番茄和鳄梨更易被人们认作是水果[3]。原型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符号或分类参照点的功能,被看成是概念的“概括表象”[4]。.心理学空间@i}rf'ad6g
心理学空间(cVm |(tj
米契尔在Rosch研究的基础上,对人们有关人、情境及情境中的人的类别知识展开了系统研究,他发现人们对人和情境的分类也如同对事物的分类一样存在着相应的3种层次结构,上位水平(superordinate level)代表着相对概括、抽象的类别知识;下位水平(subordinate level)代表着具体、特定的类别知识;而中间的基本水平(basic level)则是不太抽象、信息丰富而不冗余、最易被人采用、最“经济”的类别知识。即基本水平的类别具有最佳的信息量和区分度,被人描述为以“最小代价包括最多信息”的“最经济”的类别水平,而且具有某种特权的性质,它能使人们对其分类更为迅速和容易,因而成为认知原型[5]。考虑到传统上专业人士对社会认知所采取的二分法——人和情境的局限,米契尔认为最丰富、最生活化的和最有用的认知社会结构,本质上可能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即对情境中的人(people-in-situations),或情境中人的生活目标,或情境中的行为脚本等几种分类的混合物。他对此种混合原型的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假设,再现了人类社会认知的复杂性——即情境原型与人和社会行为的特征发生交互影响,而且在混合原型的内容上呈现出一种以人为导向的特点,尤其以人的气质、行为和外表特征为主,这一特点使情境中人的原型的可利用性明显增加。对原型形象形成的反应时研究也表明,情境中的人的原型形象比单纯的人的原型形象的反应时要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认知原型类别知识建构的本质 [6]。
_w:m'{6f~%[%~0
I&c@%euvr*[m]0原型分类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对人和物体进行分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解释人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的本质。米契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原型,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人们即使在面对同样的人或事物时,由于这种不同的认知原型和分类标准而导致有不同行为。此外,由于认知原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使得人们在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心理学空间KF!EZ|-wi%d@Tq

i.d/}~4\](w&{z"b IV02.2 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
3k pb0p9p!^4{F0
D;Z[_2M8[#Y02.2.1 个性系统的认知—情感单元
7k [&moV"W0
LtAZ|.m-uBO0米契尔个性理论中认知—情感取向的概念构成,有其历史根源,体现着心理学发展的统一态势。米契尔在不断继承、批判、调和已有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理论。他认为,人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个性系统中复杂的认知—情感单元(CAUs)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行为。在CAPS模型中的认知—情感单元是指所有的心理表征,主要由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等5种类型组成[7]。
Jm8w*DnsR0
&o:x+n4e%H9v0编码:是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它使人们在如何表征自己、他人、事件及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编码策略随后又影响着人们对它们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空间;rXCB5}9q
心理学空间yx9C/|Ce1F
预期和信念:是有关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和信念。个性的CAPS模型并没有停留在只描述人们知道什么和如何解释事件,它还对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预测和理解,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行为决定因素的注意,取决于个体在这一情境中的预期和信念。一类是有关自我效能的预期,即个体相信他能完成某个特定行为。如果你做出了成功预期的话,你就会以成功的姿态采取行动,从而实现自行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另一类是有关行为—结果关系的预期。这种预期表达了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如果—那么”(if.then.)关系。
I-c-xz xt0心理学空间J/r/vJt-OH d
情感: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的个性单元。个体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情绪对社会信息加工和行为处理有重大的影响。个人对重要的社会信息的加工(如对自我和个人未来的认知信念)往往具有情绪性和情绪唤醒的功能。因而,人的变量不可避免地要与情感反应发生联系。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都能触动人的情绪反应。对情境特征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在意识之外即刻和自动产生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着相关的认知和行为。这些情感因素同样反映着稳定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可能与气质和生物因素有关。心理学空间*Lq)bkQV)Q#j

q7cw F/v%Pr&g0目标和价值:涉及符合心愿的结果和情感状态,厌恶的结果和情感状态,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等元素。目标指引着人们追求长期的计划,它已成为行为动机和行为组织的核心概念。目标影响着价值,价值也影响着行为表现。两个个体可能会有比较相似的预期,但如果他们预期的结果对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个人主观价值的话,或者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l'r!{Yg[G H2R3h K0心理学空间WhE#nU,l?
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涉及个体潜在的行为和能力以及用于组织行为、影响个人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这是影响行为的内部机制单元。如认知转变、认知分心、元认知策略、自我指导策略和计划等技能。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可以战胜刺激控制,实质性地影响环境。米契尔的大量研究工作是针对一种叫做延迟满足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展开的。心理学空间!Mi*l8h to j h3?
心理学空间&U7bJb\S {pH
2.2.2 CAPS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
Q&}]{a/L0心理学空间(C8k-V/Il^]'F
CAPS理论不仅假设个体在每一种认知情感单元(CAUs)上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假设在CAUs之间存在稳定的组织关系,这种稳定的组织关系构成了个性系统的稳定结构,反映了人的特征的独特性。这种稳定的个性结构是个体经验和社会学习的历史与气质和遗传——生化决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学空间xUy[G\eB

}$O UL5\L'H3AM0在CAPS理论模型中,个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发生动力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涉及的是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个性系统产生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对随后面临的人际情境的选择;反过来,这些情境又会影响个人系统。当个体面对某种情境特征时,通过个性系统动力的网络结构,某些认知和情感的特征模式将得到激活,而另一些单元则会受到限制,最后激活计划、策略和产生行为过程的潜在行为。个性网络系统的动力结构就是由这些稳定的由特定的刺激类型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感情和行为模式所构成。在个性网络系统中,各单元间存在着许多可能的联系,单元可能是因某种情境特征而被激活,也可能是因系统中的其它单元而被激活,最终产生外显的行为。这一动力关系如图1所示[2]。心理学空间 k_)wE Rz

心理学空间)Y1X d6?"m
图1 CAPS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
心理学空间 o:\0XZJrwo
2.3 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
G9nH E s4C\6\0
)Iz/i9dW^{02.3.1 米契尔自我延迟满足范式心理学空间?L"TmW9j8I
心理学空间.dUc*o1u#s7B*]*O-[:gt
自我延迟满足(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能力,是被米契尔认作自我调节或意志力原型的一种人的变量,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基本范式分为两个阶段:延迟选择和延迟维持。在前一阶段,被试需要在价值较大的奖励与价值较小的奖励之间做出选择,随后他将被告知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较小的奖励,那他可以立刻获得;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较大的奖励,则他需要等待实验者做完事情回来后方可取得,但他在此期间也可随时按铃以结束等待,这样他就只能获得那个价值较小的奖励了。在后一阶段,被试要为他的延迟选择付出努力,体现延迟满足的执行过程,而主试需考察被试在延迟等待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记录等待时间。米契尔的研究在进展上也体现了这两阶段模型,即由早期主要探讨对奖励结果的偏好选择及其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转向后期探讨延迟等待过程的心理发生机制[8]。延迟满足这一心理结构看似简单,但它在实验处理上不仅富含信息,而且在理论上发人深省,它明确指出了能够说明冲动控制和面对诱惑而维持意志力的各种技能类型和自我调节策略。此外,这一范式对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差异具有诊断意义,并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认知表现有长期深远的影响[9,10]。
-l.wFUojQ0
#j+CZJ6_wQ5@02.3.2 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
q}%@9h)`dc0
OS&n8fTv o0历经半个世纪,米契尔及其与同事系统地对延迟满足过程中儿童的注意、思维、认知转变、元认知策略、情绪编码、外显活动以及情境因素、榜样影响等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前儿童指向奖励物的注意和思维策略都将削弱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而避免注意奖励物,如用手遮住眼睛、把头放在胳膊上休息,或思考有趣的事情,或从事其它外显的分心活动都将有助于延迟等待。儿童对列联关系中奖励物的编码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延迟等待时间,采用“冷”的认知编码系统——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抽象的一般信息,要比采用“热”的情绪编码系统——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诱人的情绪唤醒特征,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11]。对有效延迟等待策略的元认知研究发现,儿童对有效延迟满足的元认知策略知识的掌握具有明显的年龄发展特征,4岁儿童由于偏爱那些易导致延迟挫折感的低效策略,从而导致自我延迟满足维持的困难。大约在5岁,儿童开始能意识到有助于延迟满足的两条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一是选择有效的自我分心策略。而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变的策略,到小学3年级时,儿童才开始逐渐使用,到小学6年级时,儿童已能显著地采取这一效率更高的策略了[12]。此外,情境因素、榜样示范和外显分心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延迟奖励的维持。
!T|&[7@^{}&GQ7~0
2mH$C:k5c;o`4]2D"\K03 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理论评价
,~h"q$CeV g0
n*Fk \)u;N1E8D0CAPS理论的新观点,认为人是可以认知的、社会的人,并强调认知过程是开启复杂而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之门的一把钥匙,符合心理学各流派观点之间趋于整合的趋势及用认知来解释行为的时代精神。一方面,米契尔运用认知心理学有关原型分类的方法,对社会世界中情境、人、情境中的人的原型分类的社会认知展开研究,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关于社会知识的人与情境二分法的局面,从而扩展了认知心理学研究本身的概念范畴。另一方面,米契尔有关延迟满足心理发生机制的研究,大量地探讨了认知对人的个性以及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将认知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个性系统之中,使个性理论研究更具有大理论的视野。心理学空间 Ql2M/Dm chI
心理学空间@N~6Wd a)mb e'@
CAPS理论调和了长期以来有关特质论与情境论之间的争论,弥补了特质研究的局限,并有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特质研究的倾向。特质研究强调跨情境一致性的个性特性,而忽视了情境间的差异性。CAPS理论则认为个体跨情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异正是其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个性结构系统的反映,即个体差异还体现在跨情境差异背后的规律性方面,这一观点远远地超过特质论简单地将特质分类或对行为进行预测的静态特征,在个性差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上遏制了特质滥用和机械化研究的倾向。心理学空间.C1otv'u` O

&sVOeDQA0CAPS理论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网络组织和“激活扩散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相互作用观,认为个性系统中的所有认知情感单元是在经验的作用下以独特的方式联结而成的稳定的动力结构,并在外部情境与行为之间构成双向动力关系。CAPS理论也积极吸纳心理学有关情绪加工的研究进展,将认知与情感两大因素统一在个性系统中,这对于探讨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起到积极作用,对个体复杂社会行为的解释开始有了全方位、动态的考虑。
zd s{+d o/K,P0
n-YP7Ub.d'QU3]0CAPS理论重视实证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有关延迟满足心理发生机制的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各家个性理论流派之长和最新的实证研究进展,在个性心理学理论统一的“大思路”(a grand thought)发展方面做出了非凡贡献[13]。
?['wag6?%q\lF?0
w%RL7r&ne|N0CAPS理论在实践应用领域聚焦人类潜能,尤其是对人类自我调节的适应机制展开广泛探讨与纵向发展追踪[14,15],重视个人动因和个体效能感在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学前期儿童心理适应的远期影响,这对于人类广泛的心理适应问题有重要影响[16,17]。
KxQjs@&o0
#c-`w#mZ5{3[5jB b0CAPS理论是近20年来兴起的较有影响力的个性新理论,但它毕竟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理论之不足在所难免。CAPS理论虽然将情感因素纳入到了个性系统之中,突出了人类个体经验的整体性,但对个性系统中各种认知情感单元间的关系及与其他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关联缺乏探讨,这正如有些人所指出的那样[18]:米契尔只是将情感单元与其他个性单元简单地并列出来,并没有突出情感的特殊地位,对情感心理机制的研究也远不如认知过程那样深入和详尽,而这恰为未来个性研究提供了需着力发展的方向。此外,在个性网络系统的动力结构中,缺少对成熟因素,大脑神经机制作用等生物因素的探讨和对无意识的解释,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将在逐渐完善中得到发展。心理学空间J:OKF9z

IXgs$fc4J ndA9t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s!q8vI3Y&adW p
[1] Pervin L A, John O P.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Seven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401~403
0_t)gu5BiJ*nj0
8H t8p-y)mPk#Y cPm0[2] Mischel W, Shoda Y.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s, 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2: 246~268心理学空间.e B |6Y-s%^@6um
心理学空间HT8BG$O-sF$UM
[3] Rosch E H.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5, 104: 192~233心理学空间l#K\vde
心理学空间,f+Fr/{NB
[4] Medin D L.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 1469~1481
h$[;HO9Ok?0心理学空间i.[*o'V P6u)U)fd
[5] John B. Best著. 黄希庭主译. 认知心理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344~352
h(?A5M7RK']5S V0心理学空间8~T&OL-X7r
[6] Canton N, Mischel W, Schwartz J. Social knowledge: Structure, content, use, and abuse. In: Isen A M, Hastorf A H. eds.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Elsevier North Holland, Inc, 1982. 33~72
Q7h*y{5gC W0
-F(e p(Fj0[7] Mischel W. Instruction to Personality. Sixth edition.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9. 417~423
n L0EmX3?MPE!Zs c0心理学空间 SW0q_1kI8Cg
[8] Mischel W, Shoda Y, Rodriguez M 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1989, May, 244: 933~938心理学空间8Zm1C]9eJ&j _

5D-LtS ^^0[9] Mischel W, Shoda Y, Peake P K. The nature of adolescent competencies predicted by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 687~696
4Q*I*x CN/R6}0
7JC)op$GX#yr6Ox0[10] Shoda Y, Mischel W, Peake P K. Predicting adolescent cognitive and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ies from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dentifying diagnostic condi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 26(6): 978~986
7Dk:~Cg%P)B(|aq0
:q7G+zrgS0[11] Metcalfe J, Mischel W. A hot/cool 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 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 106: 3~19心理学空间 L3q6V/x Uz
心理学空间JC:F9p&[H
[12] Mischel H N, Mischel W.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of self-control strategies. Child Development, 1983, 54: 603~619心理学空间pC7?O1bDF2WHf
心理学空间%x2[FZ"w`C,S+D3r
[13] 罗珊红. 人格心理学的未来: 等待 ”大一”. 心理学动态, 1998, 6(4): 21~24心理学空间 fI+[Xws,W
心理学空间mz^!s6@GE
[14] Sethi A, Mischel W, Aber J L, Shoda Y, Rodriguez M L. The role of strategic attention deployment in development of self- regulation: Predicting preschoolers delay of gratification from mother-toddler interac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 767~777心理学空间;H&lU8GaI.E

s.c { qzg0[15] Peake P K, Hebl M, Mischel W. Strategic attention deployment for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working and waiting situ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 38(2): 313~326心理学空间'N)VqK J6RF6P:{Ny

`+jX ae,w+D8Ng0[16] Ayduk O, Mendoza-Denton R, Mischel W, Downey G, Peake P, Rodriguez M. Regulating the interpersonal self: Strategic self-regulation for coping with rejection sensi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 776~792
1yUa_n5C |l0心理学空间%EC QJm~.]"Z
[17] Baumeister R F, Heatherton T F. Self-regulation failure: Overview.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6, 7(1): 1~15
~9PyCh3v1Oh0心理学空间 M*}0vy{IHbv U
[18] Kunda Z, Thagard P. Forming impressions from stereotypes, traits, and behaviors: A 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 103: 284~308

w(lZw0v2KN+w0
心理学空间2F"HJqj2iku2E

于松梅 杨丽珠
C1eo"KZD(e0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大连116029
1~{$zM7a]0《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空间@3J7a_Sl
2003年第11卷第2期心理学空间?9J8W3@yh `

  心理学空间D]-ET%V]}t!]:v

iNK hRhIXS(FZ"o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米契尔 认知情感单元 认知原型 延迟满足
«Don’t!The secret of self-control 25 米歇尔 | Walter Mischel
《25 米歇尔 | Walter Mischel》
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