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丽卿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自我的理论发展,认为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也是逐渐抬高自我的地位、不断塑造自我形象的历史。到人本主义自我的地位更加重要;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就是它的自我实现观。纵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对自我的不同表述,虽然在自我功能的看法上存有分歧,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他们所共同强调的是自我对人格结构的统一性功能。即个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趋于整合、完善的过程,而自我是实现这一整合和完善的主宰。
关键词:自我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自我的统一功能
西方人格理论学家们对自我的论述,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有继承、发展,有分歧、论辩,在自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理论所共同强调的是自我的统一功能。
一、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
1、弗洛伊德眼中的自我
弗洛伊德最早构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其中突出了自我与本我、超我和现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防御机制与人格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自我保持着人的心理的完整性,它协调着人格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且也协调着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从本我中发展而来,弗洛伊德曾形象的指出“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或可比拟为骑马者与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能力,骑者则操有规定目的地及指导运动以达到目的地的权力。”但他认为自我是软弱的,自我的能量来源于本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超我反过来监督自我的活动,观察和评判自我,为自我提供行为规范,如不照做便惩罚自我,使其产生自卑或罪恶之感。自我总是力图与超我合作,靠服从超我的命令获得自尊感和自豪感。弗洛伊德后期曾认为,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强化人的自我。虽然弗洛伊德把自我的功能理解为两面不讨好的“受气鬼”,贬低了自我在驾驭人格发展中的主动作用,但是弗洛伊德始终把自我视为联结本我和超我并调节本我和超我内部冲突的中间环节。
2、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中的自我
弗洛伊德的大弟子荣格的人格理论则把自我置于人的意识领域(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地位来看待,认为自我的表现就是人为了达到人格的统一和整合所做的努力。荣格认为只有达到个性化的人才是心理的健康人,他才有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和统一人格。实现个性化意味着成为一个单一的、同质的存在。就“个性包含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最终的和无与伦比的独特性而言,它也包含有成为一个人自己的自性(self)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个性化理解为达到个性或自性的实现。”可见,实现个性化的第一个要求是把理性的意识与非理性的潜意识整合为一个人格的整体,使之处在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中,而这种整合的力量就是“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