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作者: 心理空间整理 / 19649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05日
标签: 塞利格曼 习得性无助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b&u]wn6T6jn c/_0
)V vH KD/JXz4j{D0 一、“习得性无助”的来源心理学空间I3l$H7?_0B@s+Qg
心理学空间'Ghr0b8E,w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H#foE N~T.i0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心理学空间U/Sh6D+U {+k tI
心理学空间$o/S ] }4OYr QZ
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心理学空间7UM9A8y@`c
心理学空间U)ja*~;bBn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a/dL*^v[0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心理学空间;ei |H;a
心理学空间Ri&?0o6x(r
三、实验研究心理学空间Z i9i-P&@wx.h
心理学空间ScJ(d*e
  Carol Dweck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个人化的。
Z P|#mG(d#H4U.g%F0心理学空间Z$['c6n[
五、矫正策略心理学空间1Ux6r,u;~

Pg;@5`#Qm}0a5e;T0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心理学空间t+H1KN.^lv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h a!y3U4l7A)gQ5E8}x$Y0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l8g+WJ&JSS;XA0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I:]I_B;_0 心理学空间?,c%V&wV X
习得性无助及其实验过程
-_JfU c K0
D!n0Lb5i&Cp|yw0“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沮丧表现之一。心理学空间 a G@f,z@O"U)]\q

gXX9|*H#A%y0实 验:
y:P/l0Q v*s0
/~im.l D4_0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心理学空间HA$mJ7b

Az^:@Eu0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Cr0hCp-WtH0
h'rLh3x*hU0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L9@j(jf ~)U0心理学空间j)dJ.T j |(CQ9c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心理学空间ZLG tJ3p]/N0J
心理学空间X:Wv4nTGc#L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心理学空间3_nq8o)FrkLe)G

A!J\6uI0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FE"@(xe ~J t0心理学空间*kB}oN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m/VER&wN nBt c0
@ KP.X$cE(d"B0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Cp#q0D%F]"@'Q0心理学空间6g/e? q8F)g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心理学空间??.Vm{.b5c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塞利格曼 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马丁 简介 31 馬汀.塞利格曼 | Martin E.P. Seligman
《31 馬汀.塞利格曼 | Martin E.P. Seligman》
Bio of Martin E.P. Seligman,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