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Mischel 導讀
作者: 网络转载 / 18281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05日
标签: Mischel 米歇尔 人格心理学 认知个人变项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正如同我们在第七章结尾的部份所讨论的,Mischel(1968) 《人格与评量》(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一书中的对传统人格理论提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评论。他多次声称:「若不考虑智力因素,『高度普遍的行为一致性』并不存在,因此『将人格特质作为广泛的性格倾向』这样的概念是站不住脚的。请注意这个结论中的两个关键词:「高度普遍的」(highly generalized)与「广泛的性格倾向」(broad predisposition)。Mischel并未否认「个体的特殊人格会影响其行为」这样的论点。他所提出的是,「总体的倾向(global tendencies)会自动地跨越了许多不同的情境而运作」这样的论点是没有实证依据的。Mischel自己曾经试图以广泛的人格特质来预测和平组织(Peace Corps)教师的成就。这个尝试的结果是失败的,而且当他调阅有关广泛的人格自陈测量的预测效度的文献时,他发现文献中测量与实际行为的相关系数仅有0.30。Mischel创造了「人格系数」(personality coefficient)一词来指射这个低度的预测效用,而他的评论被视为是一是种在实征上的挑战:资料中所呈现的广泛人格变项(broad personality variables),究竟是在不同情境下均稳定一致,抑或是随着其它理论上方法的不同而在个体行为产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按:即「人格是『稳定的』还是『因情境而异的』」)。
)M\d%SRg%[/J `0心理学空间@^dK#p9r4HOZ0u vh
Mischel所带来的这个挑战激起了所谓「个人与情境孰者为重」的争议,廿年来文献上一直论战不休。当许多人格研究者妥协成为「交互作用论者」 (“interactionist”)时(这种构想早期受到Henry Murray这样的理论家所支持)时,仅管我们通常会忽视那些智者前辈的声音,仍然有一些人格研究者愿意面对这样的挑战,并试图提供必要的数据。Mischel他自己也试图要响应自己所带来的挑战,他们所凭借的,都是产生数据以及提供「人格的认知社会学习之概念重建」(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ersonality)。Kenrick and Funder(1988)认为这个领域因这样的争论而获益。其中一个明显的收获在于,Mischel建立了新的人格模型。
1k)WFWR9]0心理学空间5^ aOh$s.bQ
在我们介绍Mischel的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之前,很重要的是得先辨认出其方法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出Albert Bandura对他的影响。首先,Mischel的模型奠基于实征研究之上。其次,Mischel强调个体对其活动环境的建构。这方面显示他在俄亥俄州时受到其老师George Kelly的影响是很大的。最后,Mischel根据一组能够定义人格的认知个人变项,将个人对行为的贡献予以概念化。这些(按:认知个人变项)并是非总体的、跨情境的倾向;更确切地说,倒像是Bandura的特殊自我效能,它们与特殊情境与(或)行为范畴有关。这里有个讽刺之处是值得注意的。Mischel认为行为上的个别差异之所以会发生,乃是因为个体具有不同的「如果…那 」策略(“if…then…” strategies),才让他们在相同情境之下会以不同风格的方式去呈现行为,而非导致跨情境的行为变异(按:因为个体所持的信念不同,所以会造成相同情境下的不同行为,而不会造成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行为)。结论就是,由于他们跨情境时构成行为的内在策略是由广泛的气质(broad dispositions)所建构的,传统的人格理论家与研究者实际上所摧毁的这个特别的个体状态(distinctive individuality),乃是他们的研究一直以来所探讨的!(按:这个个别状态是他们所应当研究的,但是他们却拒绝它)人格心理学家曾经批评实验研究者,他们阻碍了「跨个体所构成的人格效果」之发现,但是当人格效果是跨情境时,他们却又醉心于这样一个模拟上的错误。Mischel的目的乃是在于发展一个能够将人格概念化(conceptualize)的方法,以能够辨识并保存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展现特定行为的特质倾向。就像Bandura一样,Mischel对行为采取「微观」的取向,而正是这样的取向使得其模型与那些传统的人格理论家有所不同。心理学空间l;b;HAZH"DS*jV

i1i?:?v0dv}*{01930年,Walter Mischel出生于维也纳,因为纳粹的缘故他的家族在1938年移民至约纽市。他一开始的兴趣是艺术,但他1951年起开始在纽约市立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他像个社工一般地工作,1950年代期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完成其研究所的训练。在那里,他受到Kelly、Julian Rotter以及第一代美国社会学习论者的影响甚着。Mischel在几间大学里任教之后于1962年转至史丹佛大学,在那里他与Bandura以社会学习的研究取向来探讨人格。1983年他来到哥伦比亚,继续他那极俱影响力的事业。Mischel于1978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床临心理学组「杰出科学贡献奖」,该奖项美国心理学会于1982年再度颁发给Mischel。
I$})@3bK;y0心理学空间r2u2q{o&I(T1\
心理学空间d~-yf q.B
Cognitive Person Variables认知个人变项心理学空间0~&m6?se BG9a
心理学空间m$u'^Y.SC$Y
在Mischel(1973) 原本对于人格的认知社会学习概念重建中,他清楚地指出他并未声称「人们的行为并没有一致性」或「个别差异是不重要的」或「情境是行为的主要决定因子」。他确实声明的是,「人们确实在不同情境之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以及「我们的人格模型必须要能说明跨情境行为的分歧差异,就像能够说明跨情境行为的稳定一致」。我们 “有特性的社会学习的发展史”(idiosyncratic social learning history) 产生了有特性的刺激意义。Mischel对于孩童延宕满足能力的研究,使他相信刺激具有这般 “认知转换” 的力量。被教导要透过认知将酬赏物像是饼干糖果转换为小木条或棉花球的学生们,他们等待酬赏的能力获得了大幅的改善: “对每个人行为特性组织的辨识,意味着:如果试图给人们贴上一个普遍的特质名词、将他归类到一个诊断或形式的分类之中,或是在一个平均的或典型的维度上评估他的平均位置,那 个别取向的评量便受到局限,难以成功。” 要能够有效,就是需要有关个人在过去相似情境下行为的自我陈述或讯息: “如此一来,当传统的人格派典将特质视为行为一致性的精神内在原因(intrapsychic causes)时,当前的情势则是将特质视为在观察行为时所采用的摘要名词(summary terms)(labels, codes, organizing constructs)。” 像极了George Kelly所声称的,Mischel的结论是,总体特质的研究所告诉我们的或许是有关特质理论学家们的认知活动,却非个人标地性行为的原因。心理学空间jet,I0h3C0XF_8n6M'h
为了取代广泛特质维度,Mischel建议我们根据五个 “认知社会学习人格变项” 将行为的个别差异予以概念化,以说明人们如何居中调节刺激的影响与特性行为形态产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他为这些变项的本质所做的原理描述,如下:心理学空间6RT;H`'Z O.Y h Z)x
心理学空间5Xe'tx#D
比起试着推论个体普遍具有的广泛特质,以及混合描述个体在特定心理条件下的所做所为是否会发生,在研究中特别审视个人在特定条件上的建构应该是合理的…
1w/]GwW&`6P|'e'b0心理学空间7Q7rSAMR@
人格的认知社会学习方法,将研究的单位量(unit of study)自「从行为征兆推论全面性特质」转变为「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型态」,并探讨特定条件之间的关系,彼此是如何地激化、维持、修正与改变(Mischel,1968)。焦点的转变,从「试图比较与类化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部份」变为「评量个体行为上、认知上的变化与其所运作的心理条件之关系」。
t9UWB/\Kk0
1ZR ~Z5C^0认知社会学习个人变项所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个体在适当情境下建构(产生)不同行为的能力。其次,必须考虑的是个体对于事件的编码与分类。此外,对于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行为的理解性分析(comprehensive analysis),所需要专注的是他对于结果、该结果的主观评价以及其自我调整系统与计划(Mischel, 1973, p.256)。
f v A E~#Mn0FD0
aA? Ju7`"I0在后续的研究中,Wright与Mischel(1987) 使这个立场变得更为有意义(elaborate on this position)。采用了先前Henry Murry与Gordon Allport明确表明的立场,他们指出,一个特定的特质(a given trait)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影响行为。例如,特定的个人只有在特定的情境组合下才会展现侵略性行为,例如当他受到言语侵犯或挑战时;于是,一个通称为「侵略性的」标签将会变得不精确而误用在这个人身上。另外,Wright与Mischel(1988)指出,外行人会“设下藩篱”(hedge),即在描述他人行为时乃是藉由「混入一个情境修正物」来指称特定的行为会在何时发生。人们可能会说 “当有人挑战Fred的权威时,他会变得俱有侵略性” 而不会说 “Fred具有侵略性”。
ht:Bq PZ0心理学空间TWt|/I
The Consistency Paradox and Cognitive Prototypes一致性的矛盾与认知原型心理学空间Mm0_7ed9S
心理学空间-U(~3e.N3])t#f
为了产生出能够支持跨情境一致性的数据,Bem与Allen(1974)指出一个矛盾之处:一方面,人们经验到一个强力的直觉,认为广泛特质的存在,导致相关行为跨情境的一致性。但是另一方面,研究资料并未支持这样的一致性是存在的。Mischel与Peake(1982)以两个方式对此矛盾做出响应:他们以一个新的矛盾替代之,并且试图以 “认知原型”(cognitive prototype)一词来解释。一开始,Mischel与Peake 复制了Bem与Allen的研究,在良心所指示变异的跨情境一致性方面(on the cross-situational consistency of a variety of referents for conscientiousness)所运用的是搜集自以克里敦大学的资料。如同Bem与Allen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安排下的评分者其对于「样本成员的良心」所做的评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自述其意识程度上有高度变化性的受试者」所做的评分则很不一致。然而,不同于同侪评量,当在不同情境下实际的良心行为中呈现了相似的分析结果时,对(这两个研究中的)两群受试者而言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Mischel与Peake指出关于受试者意识的评分者间评分一致性在两个研究中对于低变化性的学生而言是切实的,但是这样的评分一致性对这群被假定是稳定一致的学生而言,并未真实地反映行为跨情境时的高度一致性。Mischel与Peake因此面临了一个新的复制的矛盾:被视为是低变化性的学生(也因此被假定为是稳定一致的)确实是被评为稳定一致的,但是他们并未实际在行为之中呈现高度的跨情境一致性。如同Bem与Allen的矛盾,「行为一致性」的直觉并未能符合研究资料。
u1@"po | zA+?#P"T0
7@ z2ei2X0Mischel与Peake试图以 “可复制的矛盾”(replicable paradox)一词来做解释。这样的想法是源自于Mischel早期的「人格之认知社会学习重新概念化」,以及先前Cantor与Mischel(e.g., 1979)个人在进行分类时的 “认知原型”观点。他们的结论一开始便写道,虽然对行为跨情境一致性的数据所提供的证据很少,但他们确实展现了暂时的稳定性(temporal stability)。这以Mischel「重新概念化」的观点来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一方面是因为特定情境中的所发生的情况是可以被预期为「在不同时间下均是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编码、预期、价值与计划「确实不是随着时间而变化」。反之,许多不同程度的个人变项,则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情境所触发。这些影响可以解释暂时的稳定性 (temporal stability),但是又要如何解释「跨情境一致性」的幻觉呢?认知原型的取向是认为,自然分类法上有其定义模糊之处,而该分类法下的类别随着其「有多 “接近于原型”」而变化。例如,分类下的一个类别,“鸟”,是难以明确界定的,但是大多数的人会同意知更鸟是一个鸟类中的好的(或接近原型的)例子,可是鸵鸟却不是。对一致性而言,这个认知原型的取向是认为 “一致性的印象,实质上的是奠基在观察「高度接近原型的行为中的暂时稳定性」,而非「非高度接近原型的行为中的暂性稳定性」。反过来说,变化性的觉察,乃是起因于在高度相关的特征中对暂时稳定性所做的观察。” 在良心方面应用在克里敦大学的数据,这个分析所导出来的假设是,与那些自认为稳定一致的人相比,那些声称他们是跨情境一致的人所展现的是较大的暂时稳定性,但却没有较大的跨情境一致性。然而,暂时稳定性上的差异,只会发生在良心的原型范例行为之中(will occur only on behaviors that are prototypic examples of conscientiousness)。为了检验这个假设,良心行为会被分为「较接近原型的」与「较远离原型的」。结果的型态支持了这个假设。也就是说,对这两群受试者的行为组合而言,并没有跨情境一致性的证据。相反地,与那些自认为是高度变异性的受试者相较,在良心上自觉是高度一致性的受试者所展现的是在「接近原型的行为」中的较强的暂时稳定性;但是在「较远离原型的行为」上,两个群体的平均暂时稳定性并没有差异。Mischel与Peak 的推论是,对于「接近原型的行为上的暂时稳定性」所做的判断,导致人们下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它们是稳定一致的」,而忽略了行为中跨情境行为一致性的实际层面。换言之,我们犯了一个认知错误,将「主要行为的暂时稳定性」与「普遍的跨情境一致性」弄混淆了,以致于对后者做了过度的评估。此一认知的偏误,解释了Mischel与Peake所观察到的这个可复制的矛盾之处。Bem与Allen的结论是,这个一致性的矛盾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研究者们在错误的地方找寻一致性,而我们只能期待跨情境的一致性在“某些时候、某些人身上”会发生。另一方面,Mischel与Peake的结论是,我们只能期望暂时稳定性的证据,而不能期待跨情境一致性的证据:
NG&fi7Zd"F?0心理学空间C"@\Sa4Bk4k
这个一致性的矛盾可能是相当吊诡的,只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在错误的地方寻找这个一致性。如果我们所共有的这种「人格一致性特质」的觉察确实是奠基于「观察那些接近特定特质原型的暂时稳定的行为特征」,这个矛盾将可以获得解决。不再寻找跨情境的高度一致性(即不再寻找广泛的平均值),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可能需要确认的是那些暂时稳定的原型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的特征)的独特组合形式。这些暂时稳定的原型行为所描绘出来的是长时间以来人们的样貌,但这个人们的样貌却不需要是跨越许多相关情境的样貌。心理学空间 J\6E;K G'a y

:\m?S5]$]8iA6X)K&U0
SG]8Oa'F6w`0@0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心理学空间6KG\Zz WD!L.a
心理学空间"M*?? \ uN|TQO
在Mischel近期的研究中,他与Yuichi Shoda一同合作,提出了一个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调解了「被假定为时间与情境下是稳固的人格特质」与「跨情境行为的明显变化性」两者。Shoda与Mischel一开始是先去区辨两个不同的人格研究取向。古典的取向是根据「行为气质」(behavioral disposition)来将人格概念化。一般而言,这个取向试图透过不同情境下在一个特定的特质向度上去平均、搜集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获得他在这个特定特质上的 “真实分数” 。例如,对一个人其友善性的评估,可以透过加总或平均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所呈现的友善性而获得。此处这个内在的假定是:跨情境行为的变异其所反映的是误差。第二个取向则根据「特质中介历程」(characteristic mediating processes)来将人格概念化。这些历程与特定的情境产生交互作用,在可靠的方法下产生出跨情境行为的差异。Mischel的「人格的认知社会学习之重新建概念化」即为这个取向的一个例子。此一取向所关注的是个体行为的形态,而非行为的平均量值。心理学空间t}/WUw N9x![

T"D3z*a*h&O0Figure 14.9所呈现的是A与B两人在许多情境下的行为X之量值。在「行为气质」的研究取向下,这个量值的变化性或跨情境时该行为的可能性所反映的是误差,而跨情境的平均值所提供的是对该特质 “真实” 程度的计量。然而,在「历程」取向下,探讨的议题却是决定「A与B两人行为形态的差异是否是稳定的?是否是有意义的?」。换言之,所关注的并非个体行为的全面性,而是其 “如果…那 …情境-行为形态” 的区辨性与稳定性。Shoda与Mischel的目标是发展一个历程理论,能够去解释个体在情境下所做的认知与情绪反应之差异。这样的理论能够交互解释个别差异:这个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呈现于行为的全面平均程度之中的;另一方面呈现在是跨情境行为变化性的「如果…那 …」剖面图之中的,作为相同支持性人格系统的一种表达方式。(按:这个理论能解释的个别差异有二,一是整体行为的个体差异,一是细部行为的个别差异)
%v4@z;TULR0心理学空间8lP5wH8A1]zp
Table 14.1所列出的是Shoda与Mischel认知-情感人格系统中的中介调节单位(mediating units)。这些 “认知-情感单位” 基本上是与Mischel 1973年所提出的 “重新概念化”中的认知个人变项是相同的,但有两点改变。第一,能力与策略、计划相联合。另一个(第二)主要的改变是加入了情感与情绪,它们被视为社会讯息历程中的影响因素。当个人对情境做出选择、解释、产出与反应时,这些单位便产生交互作用。的确,Shoda与Mischel提出了一个人格系统的联合观点,其中个体的描述乃是根据(a)可得到、可接触的认知与情感(the cognitions and affects that are available and accessible),以及(b)介于它们两者与情境下心理特质的交互关联之特别组织(distinctive organization)。Figure 14.10中所呈现的是一个这样人格系统的基模说明。(读者应该要注意的是这个 “认知-情感领域地图” 与Raymond Cattell所描述的「动态点阵」(dynamic lattice)在功能上是平行无关的;见第八章)随着时间的演进,人格系统会 “产生在特质评量时特殊的「如果…那 …」情境-行为剖面图形态”。单位之间的关系组织在跨情境时仍然是相同稳定的,但是不同情境所激起的单位也不尽相同。根据「如果…那 …」情境-行为剖面图所得来的行为变化性,乃是这个潜在的认知-情感人格系统(CAPS)中的一个有特色而又稳定的函数: “总结来说,藉由「人格系统结构」与「能够激起特性行动力的情境特征」的交互作用,个体会做出选择、寻求、解释、反应,并产生出对他而言是熟悉形态的稳定社会情境与经验。” 在此历程中,CAPS理论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能够同时解释「人格行为表达的变化性」与「潜在人格系统的稳定性」。Figure 14.11中呈现了CAPS中行为的意涵与发展的影响。 CAPS模型实在是太新颖而尚未被检验,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吸引人的理论创进。心理学空间Gq'[9pI
心理学空间C;YLI!_3\T
介绍此模型的同时,Mischel作为一个好于挑战的思想家,依然不停地探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交界面。这个新模型实在是相当地合理。现在的问题是,相较于Cattell式的概念而言,他的公式架构在实际与实征的结论上是否过于复杂?心理学空间%L&[Xde8X3^

g@#w6x-j0
~$_ A+n/c-X0Current Status and Evaluation现况与评论心理学空间8OD W0g FULT
心理学空间1^2V*Em:i
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乃是建立在许多关键成份之上。首先,他续修正了「增强」的构念,根据(a)讯息而非机械式的联结,以及(b)对行为结果的专注和参与而非行为的反向增强力量,来解释增强行动。他所关注的焦点,也从直接增强转变为替代增强与自我增强。这些修正的部份,他再将「认知」引入这个行为的因果链接之内。其次,他强调观察学习的机制,人们藉以习得并修正行为。模仿所包含的子历程有:专注、保留、再制与动机。第三,他认为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乃是主动地建构、诠解他们所活动的这个环境。这个主动历程的一部份,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那些藉由自我系统运作所得到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估。最后,Bandura将「自我效能」描述为个人对于其「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行为」之能力所做的判断,他并以这个构念解释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持久性与投入程度。
g e]Mx B1g v.G-C(}NB0Bandura的模型对当代的人格心理学影响甚巨。此一模型与认知取向之间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在现今的心理学中是多 地具有支配力,特别是对这样的境界而言。但是它的影响力主要是归功于它概念上的明晰、解释上的力度与实务上的应用。另外,Bandura在传统的人格模型(遭遇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与学习理论(对行为之习得做出有力的阐释但却相当缺乏内容)之间搭起了互通的桥梁。Bandura跳出了Skinner式的学习传统(提供了大量无于关于人格的观点),但是深刻地修正了Skinner式的增强观点,介绍了自我系统与自我效能的可靠性。Bandura回到了原点,其模型与传统的人格模型有许多共同之处。基于这个道理,Bandura乃是最适合替人格理论的思辨画上句号的理论家。他对自我系统的讨论,加上自我控制中选择性激发与脱离(selective activation and disengagement)的联结策略,就如同是Murray、Allport和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家所阐述的自我控制机制。然而,Bandura微观的分析取向以及他那「将认知因素视为特定情境中特殊行为之中介」的观点,确实又将他与那些「信仰全面性跨情境特质的理论家」做了区隔。这些共同点对Walter Mischel而言显得更为重要。相仿地,Bandura将自我效能视为特殊的变项,以和早期的「自尊」与「能力」做个分野;但是其内容上与其它理论家的上相近,却是惹人注目的。自我效能一词也让Bandura能够对于焦虑的心理动力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解释。这个模型之所以会展露头角,也是因为它与实征研究相当亲近;的确,这个模型是一个实验世代的基本范帖。最后,Bandura以「模仿」和「自我效能」的概念,对「焦虑本位的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样的解释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介入策略,而这些介入策略的效果也已经被证实了。
WW;uxp0bo?x0
V0{tAU:O0尽管有了许多正向的评价,仍有一些观点可以反对Bandura的理论。特别要说的是,Bandura并未探讨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忽略了那些与改变自我效能有关的生理层面。同样地,他也极少关注到冲突、唤起、情感与动机。我们所得到的这个机制运作的构图中包括了观察学习、自我效能与自我系统,但却没有情绪的色彩;情绪的部份将使得心理分析的模型更为真实。另外,Bandura也未述及结构单位(structural units)的细节,是如何在传统的人格理论中去解释与预测。说到这里,我们得承认理论的交互替换(trade-offs)是存在的,而Bandura的理论架构在可接受性(accessibility)与可验证性(testability)方面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另外,Mischel 近期将情感纳入CAPS理论中的单位之一,此举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行为的社会学习中所遗漏的感情因素。心理学空间 ?&xwSC}
心理学空间 L$x)f^Fll#{(K
这最后的评论部份所要说的是一个决定性的观察。在许多方面,Bandura与Mischel的立场是互补的。Bandura描述了学习历程的机制;藉由这个机制人们习得行为的倾向。他也描述了自我系统;藉由这个系统人们对其行为进行监控与评估。如前所述,他并没有提供的是一个结构的或动态的人格模型。另一方面,Mischel描述了一般的个人变项,也说明了一般结构与个体的特殊特质行为之间的关联。但是Mischel并未特别关注这些结构与动力单位的习得方法。于是乎,把他们两人凑成一点,Bandura与Mischel的社会学习模型所能提供者甚多。往后的人格模型势必会因他俩耀眼的成就而获益匪浅。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Mischel 米歇尔 人格心理学 认知个人变项
«没有了 25 米歇尔 | Walter Mischel
《25 米歇尔 | Walter Mischel》
Don’t!The secret of self-control»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