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妮·克莱茵 by 莊琬君
作者: 莊琬君 / 11380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0月27日
标签: 分裂 克莱茵 内射 投射性认同 莊琬君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g'm QL8rb#^ V9L/r

心理学空间0T8IRR*S6X+R$Y


j-R2p\ ^Br0总论
8K yem#r[/p%L0心理学空间3["OH+sa5S O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 1882-1960)在当今的精神分析学界普遍被视为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她的理论一方面保留弗洛依德提出的本能驱力,另一方面大力扩展客体及客体关系概念,而她对客体关系的创新看法,尤其是儿童在前伊底帕斯时期的心理冲突(对客体的投射与内射)及母亲在儿童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则渐渐脱离正统弗洛依德精神分析。一九二六年,克莱恩由柏林移居伦敦后,她的学说在英国吸引更多追随者,她的儿童精神分析临床治疗也在英国落地生根,以致最终不管是理论、临床或她个人与弗洛依德的关系,都有明显且激进的区别(如克莱恩与安娜·弗洛依德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女士协议」,导致英国学会发展为三个壁垒分明的团体:克莱恩学派、安娜·弗洛依德学派与中立派)。
x7@:ZYrXi0
)]`m$R9q+G1Z%\ {t L0心理学空间 VM7\4f;n#m:g q0~
与精神分析接触
8]g3GaG Rj0
[ B8eSiM0克莱恩从三十多岁才接触精神分析,一九一四年,她开始在布达佩斯接受费伦奇(Sandor Ferenczi)的精神分析治疗,这时她刚从丧子之痛走出,她的儿子汉斯数年前死于一场山难,同年母亲过世,第三个小孩艾瑞克出生。克莱恩从此投入精神分析,并以她的小儿子艾瑞克为观察与研究的对象。在对艾瑞克的观察中,克莱恩发现儿童的幻想对他们而言是极真实的,但幻想也有纾解焦虑的作用。克莱恩相信儿童的游戏及玩耍是以象征方式表达他们的幻想与愿望。与正统弗洛依德观念不同的是,克莱恩认为破坏性及潜意识幻想(phantasy)都是天生的、原始的,而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幻想源自挫折的经验,因此是次级的。此外,她发现儿童首次认同且内化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她用“phantasy”,而不用“fantasy”,来区分潜意识幻想及白日梦或意识的渴望。对克莱恩而言,潜意识幻想属于婴儿的本能知识,婴儿在潜意识里天生能察觉母亲的存在,这知识是婴儿维持与母亲这一最初客体的基础。而本能欲望只有经由潜意识幻想才能被经验到。婴儿的心智并非一张白纸(tabula rasa),而是充满复杂且冲突的潜意识幻想,包括对母亲身体的渴望、忌羡与怨恨。也就是说,她认为婴儿有思考本能,而此一看法渐渐获得一些发展心理学家的认同。即使婴儿早期不会显示复杂的思考过程,他们投射至客体的情绪也有可能是极端复杂的。心理学空间~0AJ4t$r"?:^uU
心理学空间/d&lV'M(nc"`'r%z[D
心理学空间 R%V nrN
三个心理位置心理学空间in&Z{fZ r.E
心理学空间.h2~ em#Za}:BL4Z
克莱恩最具独创性也最被引用的观念是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忧郁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与修复(reparation)1。克莱恩使用位置(position)而不用阶段(stage or phase),因为她认为不管是儿童或成人的心灵都是流动性的,都必须不断地排遣或防卫精神焦虑。以上三者也不一定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例如,在「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克莱恩提到:「如果通过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的发展未能如常发生,而且婴儿(因为内、外在的某些原因)无法应付忧郁焦虑的冲击,那么将会发生恶性循环。因为,如果迫害恐惧与相关联的类分裂心理位置太过于强烈,自我将无法修通忧郁心理位置,迫使自我退行到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而且再加强了较早期的迫害恐惧与类分裂现象,于是埋下了日后各种形式精神分裂症的基础…」。“Position”亦曾被译为「心智状态」,克莱恩学派的学者席珂(Julia Segal)指出,克莱恩不认为我们是按弗洛依德提出的阶段成长。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和忧郁心理位置是应付焦虑的不同方式,也是帮助我们面对压力的机制。两者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张力。人们不断地从一个机制转移到另一个且来回不断。
/Bs["H$Y"a9O];F/[0心理学空间Y~&^;M&|~U6} s
在探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前,此文先介绍两个在克莱恩学说中重要的心理机制: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及分裂(splitting)。两者都是婴儿保护、防卫自我的方式,两者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时运作。当婴儿经历投射(projection)的心理过程时,他相信外在客体具有他本身感受的特质。克莱恩以好的乳房和坏的乳房(good breast and bad breast)作为比喻,例如接受适当喂食的婴儿会充满愉悦感,他将这份愉悦转回外在客体─如母亲,并相信乳房是好的。在此乳房是个隐喻,克莱恩指的是婴儿潜意识幻想中对客体的认知,例如坏的乳房是内心的空虚,不被或不当喂食的痛苦。而内射(introjection)是婴儿感知外在威胁,而透过幻想将这迫害或威胁转化为内在威胁。投射性认同指的是婴儿将自己内在自我无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到所幻想的外在客体上,然后再内化该部分。席珂认为投射性认同就是唤起在他人中自己所无法承受的部分自我,也可以被用为具毁灭性的攻击,例如将饥饿感投射至坏的乳房,并因不被喂食而认为自己遭受乳房的攻击。
2rw7n*D!v&y6X0心理学空间7f.x RI.f!sY
因此,投射性认同与内心深层的分裂(splitting)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皆在婴儿的潜意识幻想中发生,且是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指的是婴儿成长过程中,在对母亲的爱与恨两种心理位置间摇摆,此时婴儿的情绪反应是极端的好与坏。当婴儿经历此位置时,他幻想着吮干并掠夺母体的好东西,如同要破坏母体似的,透过口欲攻击、施虐。例如在内射过程中,婴儿感知来自外在的迫害威胁(克莱恩所谓的坏乳房),将其内化,且认为必须将内在迫害从身体里逐出。偏执因子即被迫害的焦虑,而类分裂因子即将客体分裂为好与坏的乳房,在潜意识幻想中将坏乳房逐出、投射到客体,以保护好的部份,是婴儿保护自体完整的方式。在「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克莱恩以口腔施虐欲解释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对母亲的潜意识幻想以两条路线进行:第一是口腔冲动,想要将母亲身体内好的部分吸干、啃食并夺取。第二是肛门和尿道的冲动,将排出的危险物质投射至母亲身上…只要母亲持续具有自我中恶的部分,(婴儿)就不会觉得她是一个分开的个体,而觉得她是自我中恶的部分。对部分自我的憎恨,大部分转向母亲,如此便导致一个特殊的认同,建立起攻击性客体关系的原型(the prototype of an aggressive object-relation),我称之为『投射性认同』」(8)。心理学空间O B ~\n1{2M@
心理学空间$I Jh\)Q3q(| @,H
然而,克莱恩指出婴儿也会将自我中善或爱的部分投射至母亲身上,如此日后才有能力发展良好的客体关系,并迈向整合的自我。自我的整合在忧郁心理位置开始发生。约五个月大时,婴儿开始体认到爱的客体(love object)是在自体之外的。他尝试在自体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安全的内在客体。他同时害怕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中产生的破坏性,也担心好客体会遭遇攻击。忧郁心理位置和弗洛依德的本能理论有激进的不同,克莱恩不再把发展过程看做是自我产生的口腔、肛门和性器具期,而是从一出生就慢慢由我们和外在客体关系的内化而塑造出来的(Sayers,233)。忧郁心理位置的焦虑源自婴儿担心一旦攻击可恨的母亲,他也会失去可爱的母亲,此时他已经将两者视为一体,对客体的爱与恨处于整合的形势。谢尔斯指出,忧郁心理位置为忧郁症提出一种母性观点,她也指出:「弗洛依德将忧郁症的自责归因于对他体的怨恨,在想象中内化到自体。克莱恩则将之归因于对他体的爱,绝望地感到先前对他们的怨恨所造成的伤害无法弥补…忧郁并非源于自体爱,而是对他体的关切。在这样的个案中,自杀是最终极的尝试,企图杀掉坏的部分,以保留那些在自己里面所爱的部分」(234)。
0R4BI5hb6G0心理学空间9Q$t?[h
克莱恩提出的第三个心理位置——修复(reparation)——则更大幅修正精神分析对创造力和艺术的看法。艺术并非本能的升华,而是源自想修复和客体的关系,最原始的是和母亲的关系。在创造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企图,企图修复在婴儿时期所攻击的母体。在克莱恩的作品中,忧郁心理位置和修复间并无明显的分界,修复可称之为以创意和爱的方法处理担心受到损伤的客体关系。在「爱、恨与修复」(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一书中,克莱恩写到:「自我了解到它对好的客体的爱,一个完整的客体且一个现实中的客体,同时对这客体的罪恶感淹覆自我。与这客体完全的认同最初始于原欲依附(libidinal attachment),首先依附于乳房,然后是完整的客体,这种完全的认同与下列感觉同时发展:对客体的焦虑感(害怕客体的分裂)、罪恶感和悔恨,保持客体完整的责任感和预期即将丧失这客体的悲伤感。这些感情,不管是意识或潜意识的,都是构成爱的必须且基本的元素」(270)。心理学空间W#[ F N;K2}%aD4I

^5X[#FpK^H0本文专有名词之中文翻译主要参考心灵工坊出版的克莱恩全集。心理学空间gchz3V%p}m#T7p8{

Rn%\Y-K&},d?r$D0
(PMf+CDx0结论
4vp5j)c'P2t(B0
e dEWm8IC0?$o0随着忧郁心理位置和修复的观念,克莱恩开创了艺术和文学批评的新趋势。就心理谘商领域而言,她开创了儿童心理治疗,她在临床治疗中运用游戏和绘画等的技巧,影响今日的谘商界。她对伤恸与忧郁的洞识亦影响创伤和灾难的心理复健。她将伊底帕斯关系推至前伊底帕斯关系,专注在两人母子或母女关系,更提供个体心灵起源的母性观点。
F W/qLqZX0
xxg1x&v k?Se6]0
HhAE^E9C X lo:Y0参考书目心理学空间`e`"x u C
心理学空间7s*NN7r7hS
Klein, Melanie. 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and Other Works 1921–1945 . London : Vintage, 1998.
x8u6n;~2Dyc p"o*Gt0---.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 London : Vintage, 1998.心理学空间1[nX4t]&J
---. 嫉羡和感恩;吕煦宗、刘慧卿译。台北市:心灵工坊文化, 2005 。心理学空间+m%T{6f$Lb,T0g4}
Sayer, Janet. Mothers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 W. W. Norton, 1991.心理学空间*tbG*Q._a:e%J+\

心理学空间l V;UQ@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分裂 克莱茵 内射 投射性认同 莊琬君
«1940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 梅兰妮·克萊茵
《梅兰妮·克萊茵》
梅蘭妮·克萊茵:她對精神分析之貢獻»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