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somethings” 的爭議
作者: 李维榕 / 737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9月25日
标签: 少女 人生路 朋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q:F:q QH.Q [02010年9月25日心理学空间c.p0x |s#N
“20-somethings” 的爭議
E ~ p _4qVN0有同事剛送女兒出國回來,心中仍念念不忘女兒的事。心理学空间:d9FFq.em

d*v6O j6qjd0她說:「在女兒就學的小鎮租了一間特大房間,原想好好地享受一番天倫之樂,沒想女兒一拿到宿舍鑰匙,就立即搬走,留下她一個人在旅館納悶。」
~Z6Y@R+o0
-f6k5]Ta,Ni0jp0送兒女出國,不少近代父母都奉為天職。
I~ Q@6]:i,W,Q.uX0
I+n1J u x&y0孩子上大學,本來是人生一大階段、一件家庭盛事!有能力的家長,都會重視。整個夏天,聽到很多朋友的暑期活動,都與送孩子出國留學有關。
,gPVP&Z3xE0心理学空间2g!A HT4E7Wy%kf
下面是一段典型的對話:
PFN Sna#|)X4\0
'b z(N$te+j8A3x0父親:「我這一陣子很忙,因為要帶女兒到紐約找房子,讓她安頓下來才開學,八月中就要出門了。」
b(m F%A5Z ysV0心理学空间p}%HK R'|
我問:「你熟悉紐約嗎?你知道往哪裡去找房子嗎?」心理学空间1y1Am%t$l6Nb h0W
心理学空间1z`&vx,i)d2C
女兒:「他當然不知道往哪裡去找房子!我一早就對他說,我自己去就成,其實房子早有同學安排好了,我到了那裡就有地方下腳!」
K0e5] ZS&PQ?0心理学空间#V%Tl'a.M
父親:「你怎知道那房子是否合適?人生路不熟,紐約又出名是個罪惡之城。我怎麼知道你是否安全?」
B)c%Pj1el:YS0心理学空间LlLH5Su&O3jN
少女長得十分健碩,父親卻是好好先生的模樣,如果遇上問題時,我保證他的女兒一定比他懂得保護自己,說不定還要幫他一把。心理学空间3c^3pM3C ~,K
心理学空间&L'|C-n'F$tI
即使如此,誰也無法阻止父親陪女兒出門的決心。
-kEH T-R9zWK F0
a*t3N$rEGQ'?g5F"K0有趣的是好幾位朋友送完兒女回來後,都是各懷心事,都覺得孩子不諒解他們的苦心,總是設法把他們丟掉。我的同事是一位成功的兒童心理專家,也逃不了同一命運。心理学空间:di'MK8BG_

U o"K/Ofn2xDS0她很不甘心地問我說:「你對家庭關係那麼有經驗,會不會在處理問題時較為成功?」心理学空间.I,PmE-pH kNZ'l A

*iT0EvLo2[0我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絕對不是!」
km SUJ/pD%Pr8u\*u0
6yt.Tf}R0知易行難,無論我們想得多周到,我們的行為總是自有主張,不聽大腦指使。專家的苦惱,就是有時明知故犯。
%a9]V-B2{c0心理学空间X X;u)i'i9zL
況且,知識是相對的,有時知識本身也會具有不同的面孔。心理学空间X SY8f2hil

,U r;Y hY&sSA$a0青年人究竟需要大人多少協助才是合理?本身就是一項有趣的議題。
kX#u-z&t*h8c ]0心理学空间#v'j,z%@ Z_5z R~b
最近紐約時報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二十幾歲青年人的現況。這篇名為What is it about 20-somethings? 的報導,引用了心理學家 Jeffrey Arnett 的研究結論,認為十八至二十九歲時段的青年,仍然在發育中,他們既非青少年,又非成年人,他稱這個階段為 emerging adulthood,所謂『成人的演變期』。這階段的青年人大腦仍然沒有完全發育,情感重於理智,心態模糊,不知道自己是誰、究竟想要些什麼。
k:P!hl [ X0
tdlce|0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歸納了美國“20-somethings” 的幾項特性,包括居無定所、或仍然住在家中;不斷轉換工作,平均一個人要轉工七次;遲婚、或同居關係;生活仍需父母補給。總而言之,他們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心理学空间$IX N;J.a _

Eo!yy],RY-p0二十幾歲的一代人怎樣了?這報導一出,立刻就引起很大的回響,有人認為 Arnett 的理論只著重個人內在心態,沒有考慮大時代的各種影響,例如政治、經濟、種族,及家庭因素。也有人評擊他危言聳聽,上一代人二十多歲就已經成婚生子,他卻掰說這年紀的腦筋尚未成熟,豈非讓青年人更加不必為自己負責?
F4ckf+? gc#]:q0心理学空间b;T/p!\0cz/j)D/n
而反應最大的是二十幾歲的一代人,他們在網路上紛紛發言,大都認為Arnett 的研究過於片面,尤其是 emerging adulthood 所提出的所謂成人五步曲:完成學業、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子。他們說:「也許這根本就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難道不依循此路就不是成人?」心理学空间w V+V,eGg-~AJ

"\7t*Kf)M _,y.O0也有些仍然與父母同住的青年人說:「並非我不想獨立,但是經濟不景氣,要找工作談何容易,不是自己想不停轉換工作,只是被解顧罷了。」
&gB_,r.qG0
X5a#T.R oD0G j0我問我二十五歲的姪女兒,她會有怎樣的回應。心理学空间&n2MA0D3MY
心理学空间*z.j W t ~~`H
姪女兒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居家不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就索性不工作,正是 “20-somethings” 的典型。心理学空间)H,U:u$O]^f-t
心理学空间`!` zFMP'l
她說:「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何必浪費時間?我不覺得這對我的人生有任何好處。」心理学空间:lb_'V @h)X?
心理学空间o D'jG\v%x
當然,必需家中能夠提供經濟支援才可以這樣說話。有趣的是,與姪女兒同輩的好些孩子都是同樣態度。嚴格說來,他們並非濫用父母的錢財,我看這些青年人大都十分節儉,對物質生活沒有很大的要求,他們活在互聯網的境界,非必要時甚至拒絕家人的接濟,就是不肯為五斗米而工作罷了。
s&PH5J'D&G6K0心理学空间/i7|e6_c3G g ^
怪不得紐約時報那篇報導的總結也是說,也許這二十幾歲一代的好處,就是多用十年八年去慢慢思考、慢慢成熟,起碼他們有機會想得清楚,自己研究想要什麼。不像上一代人閉著眼睛,被大社會牽著走。
+Y-ZO6t.EWP%Y+n|0
/h*U8P1r2E$Ge3V3|9p0不過,Arnett 的結論一定備受某些中國父母所愛戴,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孩子需要自己,脫離了他們,孩子就不知道餓時吃飯、渴時喝水、分辨不出冷暖、需要添衣或減衣,當然更加無能選擇自己的配偶。別說二十多歲還是大腦發育不健全,到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都離不開父母的叮囑。心理学空间7e?.Vii*~%zy j`
心理学空间:y2x(?j%f^4V*~
所以有人說,這個 ”20-somethings” 的時代現象,起碼有一部份是拜『直昇機父母現象』所賜。心理学空间K$K%k {1`DY
心理学空间 c#~L^c+cb
在各種回應中,我覺得以下一個青年所提供的例子特別有趣:
L N5Q|&f8z+~5h0
#g OM&]4{fk Uz"X&q0既然要經過 emerging adulthood,才能演變為成人,不如就好好享受這段時光,當作『預支』的退休生活,用整個二十歲數的光陰,慢慢找尋你做人的方向和抱負,最好是由政府建立一項援助基金,幫助我成功地達到『悟境』。
z4dy0]H)oo'^D0
L `R+^ K,?$f0如果有人不贊同我這論調,也不必告訴我,因為我的腦筋還沒有完成發育,不會懂得你說什麼。心理学空间I.q8@ O+z.Wq(U
心理学空间f.taI9NQ9F
「本文轉載自9月24日信報副刊健康版」

2THms/i5cP {i h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少女 人生路 朋友
«一個無國界的故事 李维榕
《李维榕》
三兄弟»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