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理论框架应重新建构
作者: 林之达 / 9413次阅读 时间: 2001年10月01日
来源: 中华传媒网 标签: 媒体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BV+vJh.E


e#[2QU$Y2}0一、旧的建构遇到了难于克服的困难心理学空间-e u2m/E r,e
在进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的《传播心理学研究》时,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传播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而使传播心理学成为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空间^!n;v IP
为解这一难题,我考察了新闻学、宣传学、广告学、电视学、广播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一些以传播的外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心理学的结合。发现这些学科与心理学的结合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M5f`m.?5k01993年,刘京林教授在《新闻心理学概论》一书里写道:“怎样才能使新闻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不是‘捏合’、‘缝合’、‘凑合’,而是有机的‘融合’、‘化合’,进而构成新闻心理学自己的独立体系,就目前条件看,要想做到这一点,犹如要喝干海水般的艰难。”①心理学空间(\*__ioa v] P
是不是只有刘京林教授才感到困难呢?不是,甚至一位治学严谨的资深学者也感到“困难很大”。②
R8~6zGe*A!q@0是不是只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才遇到如此巨大的困难呢?也不是。我们来看看与心理学结合得最早、最普遍的艺术学的情形吧。在(美)艾伦·温诺所着《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一书中,我们看到“用心理学知识来说明、解释艺术的规律,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③艺术学与心理学结合得如此早、如此普遍,该不会再有大的困难了吧?不,仍然有问题。《艺术与人类心理》一书里写道:“艺术学与心理学相交接时必然要暴露出许多严重的问题。荣格曾说过,心理学不能解决文学艺术的本质问题。这句话由对文学艺术兴趣浓厚的心理学大师说出来,是殊为耐人寻味的”,“简单地将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学拼凑在一起就会成为既非心理学又非文艺心理学的怪物,它毫无价值”。④心理学空间SP5_Gu^?*}
与心理学结合得最早、最广的文艺学尚且没有解决好有机结合问题,那么,以传播的外延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如新闻学、宣传学、广播学、电视学、广告学……分别与心理学结合的困难就会更大了。心理学空间rXm3e:giv)n-EO
造成它们有机结合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
I)d4ck$g2U;D0通过初步研究发现,造成这些学科与心理学结合之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ka3fSni0一是未搞清楚相结合两学科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实际关系,即未搞清楚新闻与心理、宣传与心理、广播与心理、电视与心理、广告与心理、文艺与心理、教育与心理……总之,传播与心理的实际关系。如果搞清楚了传播与心理是一种互为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沿着二者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脉络去解决以二者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就比较容易了。
-k kg+A2F-s0二是旧的传播心理学(包括传播的外延领域中的各专业心理学)的建构思路是:用传播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结合的方式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普通原理来解释传播(包括传播的各外延)领域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新闻心理学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的心理学观点,解释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并总结其规律,运用于新闻实践的科学”。⑤“教育心理学”就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处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⑥艺术心理学就是“用心理学知识来说明、解释艺术的规律。”⑦“传播学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活动规律的科学”。⑧既然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解释专业学科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因而,其理论框架自然就是照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依样画葫芦:传播者(记者、主持人、宣传员、文艺家、教师等)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品质(气质、性格、能力)。虽然不同的专业心理学或同一专业心理学的不同著作由于考察传播过程的不同(有的考察全过程,有的或只考察采访,或只考察写作,或只考察编辑,或只考察刊播等环节),或由于考察传播构成的不同(有的只考察传播者,有的只考察受传者,有的对二者皆考察),其内容有所不同,但“葫芦”的对应部分都是雷同于普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这种结合,实际上就是用心理学理论框架这把刀,把本来是活生生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新闻过程、宣传过程、广告过程、电视过程、广播过程、文艺过程、教育过程……总之,把本来是活生生的一个有机整体的传播过程切割成一堆杂乱的碎片。
w;~|5Q:u'P/p9qa Pz0这样,两学科结合的结果与我们结合两学科的美好愿望南辕北辙的现实图景便摆在了我们面前:心理学空间 Uy,B1r"xj2Q
美好愿望——将传播学(包括以传播的外延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进而形成有自己独立体系的传播心理学(包括传播外延领域中的专业心理学)。心理学空间!yc)rk \ A
结合结果——心理学横刀立马于传播学(包括以传播的外延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的一堆碎片上。心理学空间Ky6vl2TMO*k
可见,旧的传播心理学(包括传播的外延领域中的各专业心理学)的建构思路、建构方式是走不通的,旧的思路所建构的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应当重新建构。心理学空间,C(gjxz
二、重新建构的基石和思路心理学空间y| TVT]*m
如何解决传播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之难以建立有自己独立体系的传播心理学?
{| qXz)zvTm0旧的传播心理学建构思路、建构方式的失误并陷入“喝干海水般”的困境启示我们:建构传播心理学的基石乃传播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实际关系,即传播与心理的实际关系。建构传播心理学的思路不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而是沿着传播与心理的实际关系的脉络去建构。心理学空间;\(^k SX _!w7V [n,h
因此,我决定考察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以期找到奠定建构传播心理学大厦的基石。
8K X%i,~ Y#u0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正像电流不能直接做功,必须把电流通过电灯、电炉、电动机,使电流转化成光能、热能、动能才能够照明、烧饭、驱动机车达到输电目的一样,传播的信息流也不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必须通过心理系统把信息能转换成人的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人的言行,言行作用于社会才产生社会效益。因此,心理系统是传播的信息能的能量转换器。⑨
0Q/F*z|/q$zPv0为了廓清这一发现,我提出《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的假设(这个假设的实证请见另文《传播的两级效果论》)⑩来描绘传播与心理的特殊关系。这个《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图标如下:
U2\z wkD0为避免误解,我们先举一实例把《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的内容和各种要领的内涵交代清楚:
%[ `} vw!Hs)w:H#^ p0成都一年轻人刘志新高考落榜,在家待业。他对家里订的《文化报》不感兴趣,另订了一份《四川科技报》。他只看《致富金桥》栏目,对其他十几个栏目不屑一顾。在《致富金桥》众多栏目中,只有《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道与他的兴趣和自我条件的评估契合,读后,心情激动,决心以针灸为业。他找来许多有关针灸的图书,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神针”手。随着求他治病的人与日剧增,他也一天天富起来。把这一实例放到“示意图”里,我们看到,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几个关键环节或关键工序:
cWz"x nO'{F\0第一,传播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这道工序。在刘志新面前摆着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体,他选择了报纸;在众多的报纸中,他选择了《四川科技报》;在《四川科技报》的众多栏目中,他选择了《致富金桥》这个栏目;在《致富金桥》报道的众多信息中,他选择了《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道中的信息。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各类传播媒体都千方百计让受众选择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受众的“心理选择”乃是众多传媒为之运转的隐形轴心。
-M1D.[ rQw0刘志新筛选信息的标准有“需要”(就业致富)、“兴趣”和对自我条件的“评估”(无钱投资,只能从事花钱少又无风险的事业)。他筛选时只用了这三个标准。其实,不同的人选择信息的标准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选择同类信息的标准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信息标准就更不同了。为反映选择信息标准的多样性、复杂性,在示意图的“心理选择”中用筛网作背景。
1w sJ`:ksN&rOY0第二,被受传者选中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反应。刘志新选择了《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道中的信息,并对这条信息进行权衡、考量(即“心理反应”),结果,使这条信息转化成了他以针灸为业的决心、信心、动机和刻苦钻研针灸医术的毅力、意志力。他从许多针灸图书中汲取的大量信息,经过他的整理、消化、理解、记忆和对反复实践情况的分析(即“心理反应”)就转化成了他针灸的能力。决心、动机、信心、毅力、意志力等意向与能力聚合为心理能,心理能中的动能就外化(或释放)为针灸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病救人也富己的传播效果。心理学空间j7C?]s:dl
《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中的信息以及众多针灸图书中的大量信息,如不进行入新志新心理系统,不进入其它任何人的心理系统,进行一系列“心理反应”,转化为决心、信心、毅力、意志力、动机、能力,并外化为行动,就只是一堆死信息。这堆死信息既不会与病人交谈,更不会拿起银针找相应穴位治病。这个实例反映了传播致效的一般过程:任何传播必须设法把传输出的信息让受传者选中以进入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诸如动机、决心、信心、毅力、能力之类与信息异质的心理能,即产生看不见的一级效果;这种心理能外化(或释放)为异质的行为,行为作功才可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即看得见的二级效果。
9HAZH/ljo7R0以前,传播与心理在人们眼里,好似路上偶尔碰面,点点头、握握手的两个熟人;我在《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一文里根据许多论据(既有典型个案,又月调查统计资料)论证了传播和心理是传播效果的生身父母,是互为依存的搭档:心理为传播而生,她生来的使命就是加工处理传播送来的信息。心理又靠传播而活,她是在加工处理传播送来的信息中生存、发展的,是在加工处理传播送来的信息中显示她的功能、性质、特点的。心理是在加工传播送来的信息中体现她的价值的。所以,一旦传播背离了她,别无信息营养,她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同样,传播也为心理而生,它的天职就是专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传播又靠心理而活,他是在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中生存、发展的、是在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中显示他的功能、性质、特点的,是在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中体现其价值的。因此,传播也离不开心理,一旦心理翻脸,把全部门窗(感官)关上,拒不进他的货(信息),它千辛万苦送来的信息无法转化为异质的心理能,即无法产生传播的一级效果。如果传播不能产生作为中介的一级效果,那就更不能产生传播的二级效果,即看得见的社会性效果了。心理学空间7[-ly3W_+?,Et+ZI
弄清楚了传播与心理的这种特殊关系后,我们就会发现:既然传播与心理这对夫妻般的搭档合作生产传播效果,传播心理学以二者的密切关系来确定自己的研究目的,建构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应是顺理成章的事。由于没有看出传播与心理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所以发生了借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来解释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广告、文艺、教育等传播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的做法,结果,在建构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时,自然就遇到了“如喝干海水般的艰难”了。心理学空间 Z6~ J$\X/`(_ rs r
有鉴于此,新思路应当是按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到外化为行为做功这一过程来建立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即新思路不是拉郎配,不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而是沿着天生的一对原配夫妻关系脉络去解决分别以“夫”和“妻”为研究对象的两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整个建构将从考察传播的信息转化为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行为做功的过程入手。心理学空间NrE Py\S9H
三、新的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心理学空间!m7V6`&C&r
基于以上找到的“基石”和新的思路、新的结合方式,传播心理学理论框架为:心理学空间gAb _3k
(一)绪论:传播心理学的建构革新
!RT7{7\z&Uil3j01.改革传播心理学旧的建构思路、方式和旧的理论框架的必要性。心理学空间0] KllG4v{
2.传播心理学新的建构基石、思路、方式和理论框架。心理学空间!o6Ws\;c:_*d
(二)传播信息与心理选择心理学空间+q$W:a2e'^P2S r#z
1.心理选择在传播致效过程中的地位。心理学空间)b(qkXl*m5lw
2.心理选择的双向性。心理学空间|/saL0x J F
A.传播者的心理选择。心理学空间*MVac oFF{
B.受传者的心理选择。
~` ?+k2n q%\2B03.心理选择因素织成的网筛。心理学空间2RXy(F4@ Kl
4.传播信息通过心理选择关分析:
%z]:ZL#jTO0A.顺利通过心理选择关的成功原因心理学空间y1[7Xa;DscL j(k0}
B.在心理选择关前受阻的教训。
l![2\;` GutLSF0(三)所选传播信息与心理反应心理学空间 y l [gC,u9p
1.传播者原有的心理构成与所选信息的心理反应。
%_ mW%Pf j G\i02.受传者原有心理构成与所选信息的心理反应。
#PoR.t)H \v5A03.心理反应的层级与综合。心理学空间4YtK0N,aG
(四)心理反应的产物——心理能的外化
IN0j k6^i:}"P@8~01.心理能:心理动能、心理势能及二者的辩证统一。
K HY$a:g!P.^d-L02.心理势能向心理动能的转化。
(fa&UgeR03.心理动能的外化。
?[ JFp)H$NSw0(五)鸟瞰传播心理学心理学空间9Tb2?iN/\t
1.传播过程的心理轨迹。心理学空间 VQK7_5eS IQ
2.传播信息的能量转化。心理学空间/X%VuV8w_'~(L9j
3.传播致效的中介。
4hw[pt/D04.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心理学空间Z)| [6u0|1[TF
注释:
Te x?%[2V0①,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
0b)J?Y4o'S0②,陈力丹:《对我国新闻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载《新闻大学》1995年秋季号。③、⑦,艾伦·温诺:《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译本前言。
a2wAJv3k3M0④,童庆炳:《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v4^[u*|(|y0⑤,汪新源:《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心理学空间K+gT'DI]i
⑥,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心理学空间!UH*\nix7sa4Z&[
⑧,韩向前:《传播心理学》,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心理学空间"{"Cf/{3`
⑨,林之达:《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三章 论传播的外延——兼评《内向传播》。心理学空间$?k"Nob`
⑩,林之达:《传播的两级效果论》,载《海峡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编印。
"~!GX*IS*GO0(载于《当代传播》2000年第6期)
C6j I/b"N0
c-Y d _0WqB0传播心理学理论框架应重新建构心理学空间Tm:{p7t+u
作者: 林之达 
]/@fEsN-B.}0关键词: 传播心理学┊阅读:801次┊心理学空间!a9QPd'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媒体心理学
«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络媒体心理学
《网络媒体心理学》
所谓“媒体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