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
作者: 王俊秀 / 12305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0月05日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 标签: 人格 人际关系 沙利文 王俊秀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 b*Y:[{*?

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心理学空间?5A fZQ|;_
心理学空间8e7g Jx"^;r
  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空间:D4cuH0M k

-qpfa)qT0心理学空间:o"A5U V"dI
  近年来,在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同伴关系、友谊的研究备受重视,由此人们重新注意到了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心理学空间 xa4n2\lW'[ ~

;x(C7As,^.Q8xG0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及其人格发展阶段论,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兼收其他心理学思想。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的综合:一是精神病学,包括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怀特(W·A·White)的动力观点、迈耶(A·Meyer)的心理生物学;二是米德(G·H·Mead)和库利(C·H·Cooley)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三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动力学思想。心理学空间5N"P*^,K;D5r]UH
心理学空间bSqA8@1H
  一、人格及人格的形成心理学空间/_/yMD VEs2Vo

h2n*NIk*h ]3C2u0  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沙利文发现精神病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他甚至认为精神病学是社会心理学。他在《现代精神病学的概念》中写道,“精神病学的领域就是人际关系的领域,这些关系存在于任何和所有的环境当中。我们发现,人格从来不能够脱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终把研究的焦点定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不是个体内部。他的人格定义是,“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人际情境从婴儿与母亲以及一些生活物品构成的情况,到不断变动的、复杂的人际、社会情境。沙利文认为,“每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他就有多少种人格。”人的生存除需要自然环境外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文化的某些成分内涵于人格中。他认为,“人格差异是文化移入的前提和结果。”需要指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个人与真实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幻想他人的关系。后一种关系对个人生活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心理学空间'O}+`O#u8~

f*|4x4x%`GW-W2~0  沙利文用人格化(Personification)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人格化是个人对他们自己或他人在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可以完全是假想的或幻想的。刻板印象(sterotype)便是众人共同形成的人格化。人格化有两种类型,一是对自己的人格化,一是对他人的人格化。沙利文认为,人格化开始于婴儿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良好的养育和爱护会使婴儿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而引起婴儿焦虑的体验会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这两种对立的人格化又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人格化。他人的人格化作为人际情境而时刻作用于个体。从很小的时候个体就已有了好我、坏我和非我的判断。对自己的人格化形成了自我意识。沙利文认为自我是,“一个人对其自尊、在同伴中享有的威信以及同伴们所给予他的敬重都感到满意时而产生的意识内容。”他又写道自我“是我们在重要的他人对我们的反应中得到的所有经验因素的集合,换句话说,我们的自我是我们的人格的映象的集合,那是我们在与其打交道的人那里得到的映象。”自我的映象也包括好我、坏我的结合。由于对自己的人格化过程中,自己很难准确、客观地认清自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我向的歪曲。同样,在评估他人人格时,个体总是用自己的人格去解释他人人格。心理学空间 hGv_g
心理学空间6m^/e VA0M7k
  沙利文的自我系统(self systen)的概念是其人格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自我系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我知觉和防御动能的模式,自我系统是人格化的产物,是“涉及到人际安全的维持系统。”惩罚产生焦虑感,满足产生欣快感,一般情况下人们是处于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自我系统的形成始于焦虑。童年时期儿童经历的各种焦虑和满足的经验逐渐固化为自我系统,自我系统形成后,对与自我冲突的,不利于自我的行为进行忽略和曲解,相反,对有利于自我的行为则消化吸收。
T3~8P!pn.q VT$|}{T)]-{0
"Bc4M[IE bE0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语言、表情和姿态的作用,认为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动能。因是否具有这一动能或动能发挥的不成熟到成熟,儿童要经历三种经验方式:原始的经验方式,发生在前言语阶段;平列的经验方式,以八九个月儿童开始讲儿语为标志,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词具有不确定性和我向性;综合的经验方式,在两岁的某个时候,儿童会进入综合的经验方式。所谓综合是指对话词的有序安排和对经验出现交互确证(Consensual validation),即一定的分辨事实和表达能力。心理学空间9jFFiws8QF
心理学空间.c:w(Lk ~V@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心理学空间Q6In,k(Ep

:i\\k$t"E3g0  根据人格的结构、自我系统的防御机制和语言的动力作用和人际关系的模式,沙利文把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w&wXlW6h0
#Pz%f|`0  (一)婴儿期(infancy),从出生到能清晰地表述语言
#b8t#F [y.y9T l0
R kV6{3j(`J/p R0  这一阶段中口唇区(oral zone)是婴儿与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区域。母亲的喂养使婴儿初次有了人际交往的体验,这种交往使儿童内心中形成了4种不同的乳头的概念:(1)标志满意的好乳头,(2)婴儿不饿时的好的但不满意的乳头,(3)无奶可供的错误乳头,(4)焦虑母亲的坏乳头。这一阶段的另外的特点是:(1)脱离冷漠、蒙沌的活力显现,(2)认知方式从原始的经验方式向平列的经验方式转移(3)诸如坏的、焦虑的、拒绝的、挫折的母亲和好的、轻松的、接受的满意的母亲的人格结构形成,(4)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初始的自我系统的出现,(5)婴儿能区辨自己的身体,(6)学习手——眼、手——口、耳——声音的协调运动。
8Q z \U]hua0心理学空间2ap8}O2~~1E:Xm;dW
  (二)童年期(childhood)、?从掌握语言到对玩伴需要的产生心理学空间$~)rA(S5kL
心理学空间;d,F2^m1\"@0@
  语言的学习和综合的经验方式组织是婴儿期向童年期转移的动力。童年期是发展自我意识的时期,自我人格化极快地增加。这一时期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家庭关系。语言的发展使不同的人格化能够融合,自我系统整合为一个更紧密的结构。自我系统的性别的概念开始发展,开始采取与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儿童可以利用语言降低焦虑,例如,辩明是非、认错道歉,也包括害怕惩罚而说谎。心理学空间 iF1DT6qp
心理学空间0@%dGO1@:IqNB
  (三)少年期(the?juvenile?era)从寻求玩伴到同性密友形成心理学空间GoL$]e#u
心理学空间DW_S N-P0P
  这一时期是儿童更趋社会性的时期,儿童开始获得与家庭之外他人交往的经验,出现了父母之外的另外的重要他人,教师、同伴、同伴父母等。与自己父母相比较,这些互动的关系对儿童的自我观念影响很大,特别是同伴关系在重要性上不次于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儿童开始具备了初步的综合经验模式,开始实现社会化,懂得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儿童的人格首次觉醒了,自我系统把世界看成是有其自身的原因而存在、遵循自身规律。儿童逐渐明白了世界不可能随其所愿。心理学空间no7yiBqy

e&@2xzQ0  (四)前青年期(preadolescence)、从需要亲密的同伴到异性朋友的需要
'lR2c,rZ$Q.Va0
0d)V'^;tVLN0  这一时期是真正的人际关系的开始。之前儿童的人际关系是依赖于成人的,现在,儿童开始形成平等、成熟、互惠的、比同伴更深的爱的关系,相互公开自己的隐私。儿童可以为朋友牺牲自己的需要,二人之间彼此同化、互相影响、互相忠诚,从而培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品格,他们在他人眼里发现自己。没有亲密的同伴儿童会成为孤独的牺牲品。心理学空间-o'AJK/D E

No|q ]?0z0  (五)青年初期(early adolescence)、从性欲发生到性行为形成模式心理学空间,btF1{/M0A
心理学空间c0Z g&V*`g'n-_
  青年人感受到了性欲的体验,开始与异性交往。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欲成为生活的主要矛盾,但社会性道德和种种禁忌,使个人在性活动中感到自尊的破坏,导致幻想和白日梦。这一时期的性活动虽然强烈,但却不成熟。
3WJ/NV)`z0
9y)\ I E1[ H1UT2M0  (六)青年后期(late?adolescence)、从生殖活动到完全成熟的丰富的人际关系
K/P$_3c+U W,O0心理学空间 F E#m(u{;k
  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矛盾集中在社会责任方面,工作、挣钱、事业等成为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复杂的人际关系逐渐成熟,综合经验方式有所增加,自我系统更加稳定。由于教育和工作经验,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进一步认识,各方面的知识大增而趋于成熟,经验的积累会在以后的成熟人格中显露,成熟的人格基本上反映了亲近的需要和与他人的合作。
0Gmv]BB h;y&QW0c0
i[^-W? X5b0  三、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理论心理学空间ZV|{|&f T(NG]

@T.B*c:NyI0  (一)人际关系中的同伴关系心理学空间`.p-t_%|7?,F[:K7LO

(KsNd1iL^3~s[0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中,自我是在重要他人的反应中确立的,在人格发展阶段中主要的重要他人除3岁前的父母,?青年后期复杂的社会群体外,之间从童年末、少年期、青年前期、青年初期几个阶段,大约20年时间是玩伴、密友、异性朋友。难怪他的理论在同伴、友谊研究中受到重视。
x'e0jd/v2Js0心理学空间5yH|7YF7U
  沙利文的一些观点被以后的心理学家所证实。有人(J·Parker & S·Ashtr)用回溯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之间的关系,?同伴关系障碍会导致后期的退学、犯罪、精神病等,他们甚至认为,同伴关系障碍对后期的适应问题有一定的预测性。
\P8mq dq r4DD;n0
8c|Z`-z Nf0  Eckerman?等人(1982年)发现2岁后随着运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伴间交往行为时间更长、更趋复杂。从3岁开始,社会剧游戏的出现,表明儿童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的能力(Howes,1989年)。心理学空间3R0}'M:u D
心理学空间 [!h/v Q&xPc
  帕腾的游戏研究揭示,2岁到15岁,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在增加,较大的学龄前儿童与同伴的社会语言是可理解的,可以达到目的,且语言交流和说服他人而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随年龄增加。心理学空间BJ?v#j^T$x
心理学空间!zbkI1^6{
  Dumphy(1963年)提出的儿童与同性伙伴到与异性伙伴交往的发展也基本上与沙利文的观点吻合。
g+v]/Js0心理学空间2D$}y#rG'R(i'Dd#v-C
  Hartup(1980年)研究发现儿童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童年世界,一是小孩——大人的童年世界,一是小孩——小孩的童年世界。前一世界是以小孩对大人的服从权威为特征,后一世界是以同辈之间平等关系为特征。
QG#H[:{RPQe0
xTkO ~;m)ER0  从众多的友谊关系的研究中人们(Bigelow,Selman,Volpe et al)发现,儿童对友谊概念的理解是从“自我中心”的单向关系向既有获得又有给予的双向关系发展。
9b N+`'G(C6X6K }*p0
!T:uY'aQe R2t ]a0  Selman把儿童友谊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0阶段(3~7岁),短暂的物质玩耍阶段,不涉及个人感情。一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二阶段(6~12岁)顺境合作阶段,双向的、功利性阶段。三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四阶段(12岁开始)自主的,相互依赖的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心理学空间"}7Hm}&mF-V
心理学空间[zPw&u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心理学空间W,k.D0~l5D+Lr'U,U
心理学空间 k7SN+wam0L d'N,M
  (二)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的贡献和局限
'GGS)J@3Nh!j$|0心理学空间u M8k n$e j!`o&m
  尽管沙利文没有刻意提出自己思想的一个理论架构,但他对之后的心理学家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诸如,人际关系的归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心理学空间uf9i8i D6b5w
心理学空间%`3[5@?4F/A%` yj
  尽管我们可以从沙利文的思想中清晰分辨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等思想脉络,但他的思想显然不是以上思想的简单相加、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从临床实践中看到了弗洛伊德忽视人际关系重要性的缺点,把精神分析的焦点从个体之内转向了个体之间。他把社会环境、文化这些重要的变项纳入了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群中,这是对心理学研究的极大推动。心理学空间iT&[e/k+J8Q-Dv
心理学空间"?#E(Ab%WM5mS+s
  沙利文特别强调二人小组(two—group)构成人际的互动的作用,认为正是这种基本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人际群体,构成了社会,甚至他在心理治疗中也采用了“治疗者——患者”的二人小组形式。显然他的人际关系的范围失之狭小。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证明,同伴关系的发展伴随着同伴团体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儿童更多地参加群体活动,不同形式的同伴团体对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团体中是有一定的规则和压力,团体在很大程度中控制着儿童的行为和态度。
+a.\/{5u_!J}S*w0心理学空间)Rq1O\8S n.gY3UJ
  虽然我们可以指出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的种种不足,但仅从人际关系这一全新角度的切入,可以预料,他的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将长期存在。

e]bD(x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人格 人际关系 沙利文 王俊秀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 沙利文 | Sullivan
《沙利文 | Sullivan》
Harry Stack Sull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