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薪火傳遞者──克萊恩《愛、罪疚與修復》導讀
作者: 林玉華 / 605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7月11日
标签: 精神分析klei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q? C'UY7` ^K7L0《愛、罪疚與修復》心理学空间 `8R9sa:J7`3nF
【中文版導讀】精神分析的薪火傳遞者──克萊恩
R lt-k&Hs7f-n+p0心理学空间'h wp.H UQD
書序作者:林玉華(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C5t;WSt{K @+P+`0心理学空间K?ge5U/I
克萊恩向被許多學者公推為精神分析史上繼佛洛伊德之後,對於精神分析理論之開拓最具啟發性、最具創意的思想家之一,亦是兒童精神分析之先驅。然而克萊恩在專業上的執著,包括她大膽假設、論說當時精神分析尚未觸及的兒童精神病理、致力於區辨心智世界的真實與幻想,以及她對於揭開心智世界真理的執著和對於嚴謹分析技巧之堅持,皆使她在開拓精神分析理論之路上備感孤單。
AMz:@$DV3Vj0
af7w5wS(m N)vnY7H0克萊恩於1914年閱讀佛洛伊德的《論夢》(er den Traum),隨即被佛洛伊德的睿智及其所論及的潛意識心智深深吸引,因而皈依並獻身於精神分析(Grosskurth, 1986)。1919年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學會她以〈一名兒童的發展〉(Der Familienromain in Statu Nascendi, 1921)之論文,展開了精神分析的探索之旅。她曾接受過來自匈牙利的桑朵‧費倫齊(Sandor Ferenczi,1873-1933),以及來自柏林的卡爾‧亞伯拉罕(Karl Abraham,1877-1925)的個人分析。費倫齊和亞伯拉罕對於克萊恩的賞識及鼓勵,以及克萊恩對於亞伯拉罕所提出的口腔施虐及肛門施虐之論點的感動,使克萊恩勇於深入潛意識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的最底層,解讀人性中最殘酷的面向。
1U Y8@`P`H$Go0
e \+U;]p+t}(b01925年6月克萊恩接受鍾斯(Ernest Jones)、艾莉絲‧史崔齊(Alix Strachey)和黎偉業(Joan Riviere)之邀請至倫敦所做的系列演說在倫敦引起熱烈回響,然而這趟快樂之旅卻引發了精神分析學界的騷動,挑戰與排擠接踵而至。維也納的分析師們質疑克萊恩的發現改變了佛洛伊德所傳遞的精神分析,而克萊恩的支持者則認為克萊恩的論點僅僅延展了佛洛伊德所開創的理論。佛洛伊德辭世之後,兩岸的爭論日益白熱化,終於在1941年引發了長達四年的「論戰」(King & Steiner, 1991)。來自維也納的分析師和克萊恩的支持者在大戰的砲火聲中挑燈夜戰,爭辯關於嬰兒期的性幻想、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原慾發展理論與退化的定義、本能衝突論、死之本能的內涵、超我的形成、早期自我的功能與早期超我、以及焦慮和罪疚感的來源等議題。根據鍾斯的理解,爭議的重點在於維也納的分析師認為克萊恩太強調早期的潛意識幻想和「精神現實」(psychic reality)對於幼兒心智發展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克萊恩高估了「早期的幻想生活」(early phantasy life),而忽略「外在現實」(external reality)。論戰在當時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佩恩(Sylvia Payne)的協調下,和平落幕。1952年黎偉業在慶祝克萊恩七十歲的新書引言中,引用佛洛伊德的話:「我已經開啟了一些思路,而且丟出了許多建議……未來有一些東西將由它衍生而出」,以此強調克萊恩在理論上的延展並未違背佛洛伊德的期待。心理学空间l+kV{SI

7DjIs f:HpV%a7^0論戰中所揭櫫的許多論點都可在本書中(集結1921-1945年的論文)見到蛛絲馬跡,例如性啟蒙對於兒童智性發展的影響;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嚴厲的超我;早期超我的形成與罪疚感和口腔及肛門施虐期的關係,象徵能力與自我發展的關係以及強調嚴謹的兒童分析技巧之必要等。相對於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發展階段,克萊恩在本書中首度提出「修復本能」(reparation instinct)以及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的觀點,強調心理發展的連續性以及孩童在不同心理位置的擺盪。心理学空间#U6]S)x(I
論及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時,克萊恩引用了費倫齊和亞伯拉罕的論點,但是進一步指出前性器期的本能衝動與罪疚感、伊底帕斯衝突以及超我之間的關係:「我認為與前性器期固著結合的罪疚感,是來自伊底帕斯的衝突……是一內攝了伊底帕斯愛戀客體的結果。也就是說,罪疚感是超我塑成過程中的產品。」(本書232頁)關於伊底帕斯的衝突,克萊恩承認她與佛洛伊德的理論有所差異,佛洛伊德認為女孩發現自己沒有陰莖,而轉向父親,克萊恩則認為乳房的匱乏是使小女孩轉向父親的主要原因。(240頁)心理学空间 D*Gb"]`
在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之思路下,克萊恩闡述了早期嚴厲超我的樣貌。由對於幼小兒童的分析,克萊恩發現超我的形成從兒童以口腔內攝其客體時就已經開始,由於嬰孩自我(infantile ego)之壓制較為強烈,因此在口腔及肛門施虐方興未艾時所形成的超我,強化了施虐的嚴厲度。她如此寫道:「罪惡感的抑制效應在很小的時候就已十分顯著……從幼兒的分析中可看出,只要伊底帕斯情結一出現,他們隨即展開修通的動作,超我的發展便由此開始……但對屈居弱勢的嬰孩自我之壓制卻遠較成人強烈許多。」(165頁)克萊恩進一步推論,嚴厲的超我所引發的焦慮是精神病的基礎:「最嚴厲與最具壓迫性的焦慮乃從早期自我發展階段中內攝的超我而來,此一早生的超我,是引發精神病的基本因素。」(259頁)
X3z)m4C PM)~0
%m1?2mRi0克萊恩1930年的論文強調象徵的形成對於自我發展的重要性,她指出孩童對於性知識的好奇,以及過度的攻擊與焦慮阻礙了孩童象徵能力的發展。根據克萊恩的說法,孩童幻想母親體內有父親的陰莖、無數的嬰兒和糞便。此時的口腔施虐幻想,使她想占有、盜走並摧毀母親體內的東西,但是又怕被聯合起來的父母親報復或處罰。以口腔施虐方式內化客體的結果,使小孩也內化了這個歷程所引發的焦慮,過度的焦慮使小孩以封閉思考做為防衛,而使小孩失去象徵能力。心理学空间2G!R@ JtEQ

?k)`bR8U0憂鬱心理位置的提出是克萊恩對於精神分析的重大貢獻之一。溫尼考特曾說克萊恩提出憂鬱心理位置的概念對精神分析的貢獻,可以媲美佛洛伊德所提出的伊底帕斯情結。(Winnicott, 1962:176)在修復本能的前提之下,幼童發現令他受挫以及他想傷害的客體也是他所愛的客體,由於對於修復能力的不信任,使幼童無法確定他擁有一個好的內在客體,而處在憂鬱心理位置中。心理学空间Y(q'S m \mq

'z mIm$mb E!Gy5L01927的論文係針對安娜‧佛洛伊德在1926年的文章中針對克萊恩的兒童分析技巧之批判所提出的反駁。克萊恩認為安娜‧佛洛伊德混淆了內在與外在現實,且不敢碰觸兒童深處的潛意識幻想。克萊恩強調教育與分析不能混淆,並且堅信只有透過毫不修飾的深入分析,「才能觸及孩子們最深層的潛抑經驗與固著行為」(170頁),而詮釋兒童最深的潛意識幻想是降低焦慮並抒緩病症的最佳預後。克萊恩的好友艾莉斯‧史崔齊有次寫信給她的先生說,要不是克萊恩堅持將精神分析與教育分開,兒童精神分析這專業可能永遠沒有誕生的一天。
8iq8_nP0
;j/v&h$dh}u8L0克萊恩向來被認為是一位極度敬業的分析師(Segal, 1992),傳記作者葛羅庫斯(Grosskurth)也說她是「一位有使命感的女人」。她對於潛意識幻想的深入探索,多少是其理論被排擠的主要原因之一。葛羅庫斯如此寫道:「她對潛意識這觀念著迷……並將之推到一個佛洛伊德所不敢碰觸的深度。」(1986, p. 3)克萊恩建基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上並進一步推展的發現,使精神分析技巧在一世紀後,有了突破及新穎的面貌,她對於精神分析理論與技巧發展的原創思路,或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全世界精神分析的發展趨勢。

v0\{iwO.k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klein
«孩童的性幻想与阉割情结《小汉斯:畏惧症案例的分析》导读 林玉华
《林玉华》
兒童精神分析»

 林玉华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傳心心理治療所所長,同時兼任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和學術教育訓練委員以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曾任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1992年於美國取得咨询心理哲学博士學位,1997年赴英國Tavistock醫學中心接受博士後臨床訓練,並於2005年取得Tavistock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資格。專長為精神分析、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以及動力導向父母諮詢。譯著包括《兒童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伊底帕斯情結新解》、《僵局與詮釋》以及《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