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同性恋
作者: 丛 中 / 3172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cD$`DW @T1o0一、什么是“同性恋”?心理学空间1M3Ff H#CT
名词概念
-B/rv g3K"`1u0 名词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第637页)。
6}&r%IEI3D7]Q0
7w"D^hnY0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指向”。心理学空间G5f;t Y'Zsk

z"e8_%[kP*m0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Herek,1989;1994)。
0T.~o8^2Lp0 性指向(sexual orientation):持久地被某一性别成员在性爱、情感或幻想上的吸引。心理学空间D/H)XK+u,Iv/Lu7W7j
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是个体间在性爱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qgD4\av/kG0 性唤起(sexual arouse) :外界刺激或内心幻想引发性生理反应的过程。
vkn_/C6^,Bb0 易性症(transsexuals):又称性别转换症。是指感受到生理性别 与心理性别的矛盾或不一致,深信自己是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另一性别的成员。
%bhkfSH ~ j_0 同性性行为包括:心理学空间e1wQYm
男男性接触(man sexed with man,MSM)
%?BK Z \8qn0 女女性接触(woman sexed with woman,WSW)心理学空间p3mn2CP @ q'gg'R

I:ux;bo?'oe0 二、有多少人属于“同性恋”?
J{;o0F3Ac(mFr'r-G0 国内外各家学派看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至少占2-4%。心理学空间9{4X+t8@o4ua-u
1948年,金赛等的调查发现,美国4%的男性和2-3%的女性终生都是同性恋者。
Nr+d wcm.Ab?_2KI0 据刘达临1992年对中国大陆2.3万例性文明调查,大学生和城镇已婚夫妇中承认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2.54%,照此推算,中国同性恋人口有3000万左右;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则估计有3600-4800万。心理学空间4z2jef t
张北川:男同1780万,女同1000万。心理学空间@c$L9x4N0r6p&E
心理学空间 h,BAIj&g,B
Kinsey性欲谱:心理学空间2zi:zbHMT-LsI m
0型:绝对异性恋心理学空间VB$Cx8sKP H
1型:异性恋为主,偶有同性恋行为
1g{-k/h } ~0 2型:异性恋为主,常有同性恋行为心理学空间6O"o:qm)a
3型:异性恋和同性恋行为均等
+@)qM5o^2h\4V0 4型:同性恋为主,常有异性恋行为
4u+wWk+V0 5型:同性恋为主,偶有异性恋行为心理学空间Q:i({RBT8gI
6型:绝对同性恋心理学空间+vP-V"]7i9C&s N O
其中,1、2为“境遇性同性恋”,3、4为“双性恋”,
](B `Nyh;Q!Ma-e0 5、6为“专一型同性恋”心理学空间"c(s nRN/Id

w(v:A B8K/yS1W0 同性爱者与人口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确认,在不同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同性性活动严厉打击或是相当宽容,都不会显著改变同性爱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而且其比例较为恒定,约为2%-5%。
0i/kF&P"]j z'YD{u0 社会学界多中心调查提示,我国男同/双性爱者约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4%,同/双性爱者总人口估测约3600-4800万人。连同其直系亲属,同性爱问题约与1.24亿-1.65亿人口直接相关。心理学空间/Incf/B ^ wv

$P^1H~ @(E'v7Pw0 三、 “同性恋”的成因心理学空间{;`2M*jl%{F2q/`
至今原因不明。几类学说:心理学空间)~Y6gl"}Cy
1、遗传的学说心理学空间&[p(?[?B3\(P
2、后天学说:心理发展、性别角色认同等
p$d V)l0fE#SUZp0 3、遗传、后天发育、社会文化综合作用心理学空间rU,@j)J

%@ pP m3\l"VXz0u0 其中的心理学说:
1{R g(ZR0 Thompson认为,同性恋对异性存在恐惧心理,害怕承担成人的责任。同性恋是企图从现实中逃脱的一种表现。心理学空间Cnh\R BIx-W
Lado认为男同性恋可以见于以下5种情况:心理学空间\ @Q]'E _&~(|5{#L
1、得不到女性
Q"t&x u C$]*Zqq9{7@^0 2、偶发性的同性恋心理学空间bcN-OX2yYU,a ^eb
3、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之一
UN7o6j h:Jc9E0 4、好奇的结果心理学空间 p:t!n#E+HY
5、代偿性的同性恋:害怕异性。心理学空间3o%i0g6^dVu$T

-U!G a*t/RA;X,{0 精神动力学的观点
"e)J Sz9o)R0 1、男性的阉割焦虑、与母亲乱伦的压抑
gFfC8Zb-q W"_0 2、儿童期受母亲的控制、占有导致憎恨心理学空间yP BsL,P@
3、自恋、自我理想化的外向投射心理学空间:a0j1aR2J}"f%C{
4、认同于自己的母亲,停滞在母婴共生阶段
(k2EA7J,tC+t$_*Z)j@"m0 心理学空间 kB'Jv4Sx
我认为,他们对同性的“爱”有以下几种情况:心理学空间}"j5t L"_I
1、从同性那里寻找父亲般的慈爱,究其幼年是缺乏父爱的;特别是“恋老”者。
#G9Pk3~-ia0 2、对女性的恐惧,其幼年是缺乏母爱的,母爱的缺乏、母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对来自女性的爱失去了信心;心理学空间;SI3K1R S3z9GS
3、与同性的竞争,如其幼年的父亲是严厉的、权威的,对孩子批评过凶,造成孩子在向父亲认同方面出现障碍,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象父亲一样强大(向竞争者认同),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一个象父亲一样的强者来保护自己。他认为:性是占有、是蹂躏,只有通过性才能获得“权力欲”的满足,才能控制别人,才能体现自我的强大;离开同性爱关系,自己就没有机会战胜同性、控制同性,显现自己的强大、克服自卑心理。
BD}1e Xx r'N7g0 或许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爱”,但总之,正是这些“爱”决定了他们的性指向。心理学空间n8I O"V[7B

j.jAg&wa&w3Z1ir E0 我希望,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与更多的同性爱者进行深入的交谈,以便发现更多类型的“爱”的内容和方式。心理学空间sU J,Z,IB`

eG K*V[0 四、对“同性恋”认识的历史演变心理学空间f]4Yi g7T*o~J7q
对同性恋的界定大致分三个阶段:心理学空间!d-qT'k.bqs_oy
(1)有罪论,同性恋是道德上的恶;心理学空间6qr-Miub EI e:~
(2)变态论,同性恋是心理反常、性变态;
GQK T5Z Tc0 (3)正常论:除性取向不同外,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正常,犹如左撇子异于右撇子。有论者认为中国民众对同性恋的认识目前正处于从“有罪”到“变态”的转变过程;也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对同性恋的认识还处在西方国家60年代的水平。
Z!AT}|E0
.MT9G M,}`+mb.g X0 五、“同性恋”是正常人的行为方式吗?
Vv pPBM0 1、少数即为病态? 心理学空间Y2~9]t t I2y
2、同性爱者的性行为与人类繁衍的生殖目的相违背,故为病态?
wX pS a-n9R(xX0 3、同性爱者的性心理、性行为模式不“标准”?
6F|U+T{~$R#H0 4、同性爱者的心理活动的其它方面可能存在异常?
@wu&jIS r0 5、同性爱者是违反道德的疾病行为?心理学空间u6s`)KOy^ L$o
6、对同性爱进行疾病诊断是“中国特色”?
k2S0t;L:|fb L2i0 心理学空间 ZhYBJBgF
六、“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心理学空间X,[3Ij:uQ'[7`bsP9F
1、同性恋者,除了性指向与异性恋者不同外,其它方面,如,记忆、智能、道德感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CE1}/l:e*g$oU0 2、自我接纳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是仍会因不被社会接纳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空间-tbTUz:{&@CB
3、自我不接纳者,会出现焦虑、抑郁,乃至自杀行为。心理学空间XiKaSe2k @
资料:资料:青少年同性爱者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异性爱者。我国三次大样本调查发现,男男性接触者中9%-13%的人因此有过未遂的自杀行为,相当高比例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自然人群自杀成功率22.2/10万,28.7万人/年,自杀未遂是成功者的6倍,200万人/年 。心理学空间3j+hV8U$c,}m

8v/jY'@\+i G,?0 七、“同性恋”去病理化的问题心理学空间OXOvj Ez
中国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对同性恋的定义:心理学空间e S&k-g_
  62.31 同性恋心理学空间x)r!bD$L
  (1)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
L J1H,~(W0   (2)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
)_0O4S\"h.W)\1OyC|0   (3)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心理学空间rWa j'?Y

zrb)` X0 2001年4月,中华精神科学会通过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不再笼统地把同性恋认定为“精神障碍”(或称“心理变态”、“性变态”),仅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适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心理学空间 t? N-oC+B0J1GM
“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
e9A j Z,f_~0 1978年在同性恋权力运动的压力下,美国精神病学会在1983年召开全国性大会,以58%票赞成,38%票反对,4%弃权通过决议,把同性恋从异常行为中删除,成为“非变态的性行为方式”,因此,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和第四版(DSM-III、SM-IV)均无同性恋这一精神病学分类。心理学空间U8g n[4`0s3iaFGJ5e.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以积极心态应对“非典” ——给社会公众的一封信 丛中
《丛中》
一位女“同性恋”者的自述及咨询对话(实录片段)»

 丛中

丛中

丛中,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精神医学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现主要从事神经症。




微信号:丛中精神分析/firstb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