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精神分析概念的辩证理解与整合
作者: 丛 中 / 643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r/Vz.|olg!f.C


!oS\3S5C/T0丛 中 博士
,f G:L ~szSY"B#V-H'm0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心理学空间hlUSj#N(YU k4K
心理学空间 ]"_t)PD,Fm
如何利用辩证思维,来理解并整合一些学术概念呢?这是理论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n:lTdz9{O#E0比如,内化与外化,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5A7sDwt0首先,前提是把心灵与环境做了二分(割裂),然后才有了内化与外化。
1@-e!k Y/};G5Rc'k0然后,再用单一起点的因果论来进行解释,比如,起点于内而向外的,叫做外化;起点于外而向内的,便是内化。
$JBd(T(k!^2ID? v0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法:先内化,然后再外化。(这里边仍然包含着时间的先后,而且假定了有一个“起点”)。心理学空间kw#l;|F,[r(qB
再把这个过程变为动态,就会表述为“内化与外化,两者互为因果,动态流动着,发展着”。心理学空间 u c {"`rY9]
最极端的说法,就是强调个体“同时性”地发生着内化与外化,即,内与外,同时相互映照,交相辉映。这样的表述,没有时间的前后,没有原因与结果,也没有唯一的起点和终点。心理学空间w%}XW,E1^:S
按照这样的系统论的整合的思维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心理学空间B8\^Y'uW,W
比如,有人问:你能否用一两句话,把精神分析给我说清楚呢?心理学空间0E$G9l5W u_+g6b
我回答:我试试看吧。简单地说,弗洛伊德要解决的问题是“人饿了就要吃奶”的问题,而客体关系理论探讨的是“人饿了的时候,吃谁的奶”的问题。
D2bxw g,_O0在我的回答中,把精神分析分成了“弗洛伊德学说”和“客体关系理论”,这也是二分法的,其实,还应该进一步说,“饿了要吃奶”与“吃谁的奶”,这本来就是同(时性的)一个动作过程,而不是两个不同时间发生的行为。强调“同时性”,就比较容易整合地理解弗洛伊德学说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差异性与内在联系了。
+N!i7T`Y'|0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的关系,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心理学空间b'n+_DMJ ~El
对于“生本能”及“死亡本能”,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这样的整合式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行理解。
)x"QGr tSpw0关于生本能及死亡本能,我们也可以试着使用这样的整合式的辩证思维。心理学空间$b]] @ t1U
首先,本能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尤其不是一个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空间h j C7h#aA8@'P
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了“生本能”,由于弗洛伊德是医学院的毕业生,受了生物医学的训练,所以,当他研究心理现象的时候,自然首先会想到继续沿用像“本能”这样的生物学名词。其实,当他应用“生本能”、“死本能”这样一对概念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指生物学(物质)层面上的生长与衰老了,而是用来指称一些心理现象,比如,“生本能”是个体维护有机体生存的所有(心理)力量;“死本能”就是使有机体解体的个体内在的(心理)力量。
'j1Fq^/@khG7h0由于“生本能”与“死本能”所指称的都是心理现象,而且又具有“力量”的特征,所以,生本能与死本能,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把“本能”换成“驱力”(drive),更能准确地表达弗洛伊德想要表达的“心理动力特征”。进一步,弗洛伊德还会一直坚持“本我”的“快乐原则”,把性驱力叫做“力比多”(心理能量),这样就更强化了起动力学的特点。心理学空间"je[4Fj]
如果在讨论弗洛伊德学说中的“生本能”或“死本能”时,就等同于生物学中的“生”/“死”自然现象,或者就等同于生物学中的“本能”,显然是一个概念范畴性的错误。心理学空间5K/QtH YX1^.T&a
按照二分法的思维,“生本能”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本能,死本能是另外一种本能。好像是各自独立,然后再去探讨他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的思维方式,仍然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s`pc.nFmR%d+cIo0其实,我们应该先把这两者中的“本能”改为“驱力”,再把这两个驱力整合性地理解为“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只是心理能量,能量本身是不分“生”、“死”的。当个体的心理能量所推动的个体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时,就叫做“性驱力”;当心理能量所推动的个体行为有害于个体生存时,就叫做“攻击驱力”。心理学空间DNewIs&w~!V
如何进一步整合呢?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很像是一粒种子发芽的过程,对于种子自身来说,它要成长,它会变得越来越胖大,会从土里钻出来,这时,其能量就是“生本能”或“性驱力”,而在“破土而出”的过程中,就构成了对环境的攻击,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土的压迫(攻击自身),只有把土破开,种子的嫩芽才能钻到地面上来,这就可以叫做“攻击驱力”。真可谓“不破不立”。无论是“性驱力”还是“攻击驱力”,都是个体生长过程中同时并存的现象,是能量释放的过程。能量本身无所谓“生”、“死”,但是,能量的释放,所起的作用可以有所不同,而分出来“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这样的划分,是根据能量所起的作用而划分的,而不是能量本身具有两种不同的能量,或者具有两种不同的“本能”。
ij3{8j%rY~0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比如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这“逆反心理”,是“性驱力”还是“攻击驱力”呢?两者都是。因为没有长大的心理能量,就不会有“攻击父母”的“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攻击,这孩子就永远会缩在那里,永远都无法长大。所以,“逆反心理”,让我们看到了“性驱力”与“攻击驱力”的并存。我们把这两者整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说“这孩子要长大了”。
X-w?.?![Ze5}0再举一例,性高潮,是“性驱力”还是“攻击驱力”呢?为了快乐,达到高峰,体验高峰的过程,就是心理能量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身及他人进行性能量攻击的过程,也是心理能量耗尽而走向死亡的过程。(就像鲜花,绚丽开放之后是凋零)
0E%K~\yJ p0性驱力与攻击驱力,都是个体成长中的心理现象,都是心理能量发挥作用或释放的结果。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或者,“生本能”与“死亡本能”,都可以整合为“心理能量”,是个体(肉身)的生命力在心理层面中的动力表现(这也属于“心身统一观”的一种表述)。
ep:~koo-o0另,附小段:
v)@5vU!D%p'v+s0我把康德的“物自体”简单地称为“裸体”。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穿着衣服的世界,而世界的真正面目,是它的“裸体”,我们是无法看到的,我们只能通过它的衣服外表来推测其“裸体的身材”。
2|4g8m|I"{N'KPxi0人是有肉体的社会人。文明,就是肉体人身上所穿的那件衣服。人,越来越爱自己的衣服,越来越忽视了衣服里面的肉体。异化:人,正在失去人本身。心理学空间%cd'iJ,\vz2@
快乐,有很多不同的来源。
UIL#R W0一个人,吃着一盆儿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吃得全身很舒服。
$z4PfZ+E0两个人,各自吃自己的饭菜,边吃边聊天。结果,除了饭菜带来的舒服,还增加了聊天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饭菜所带来的舒服,往往是强烈而单调的,属于肉体的满足,而聊天所带来的幸福,往往是丰富而多变的,属于人的社会性,是有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是饭菜所无法替代的。同理,性自慰不如俩人做爱。
5J} gk Y9M4^0快乐有很多来源。
\'Gf;Ao$v0取得成功,可以让人无限地喜悦;心理学空间7hyjd$w1t/L
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可以让人感到轻松与舒适; ……心理学空间#o+D/Z i$l-eR
快乐,如同维生素,不能只有一种,而是要丰富、健全和平衡。心理学空间clF5PyJv R
如果一个人,只有成功的喜悦,而没有晒太阳的舒适,这个人的心灵是不健全的,久而久之,总会有耗竭的那一天,就再没有动力去拼搏了;如果一个人只有晒太阳的舒适而没有取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的心灵就会萎缩,再也感受不到晒太阳的舒服,甚至会失去生命存在感。心理学空间$p~pi4Zz)n
健康的人,是各种快乐健全和平衡发展的人。心理学空间)?x]um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季羡林教授说:生命在于静止。季老先生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床上躺着,活了快一百岁。心理学空间 ~6pYQ:o| }
我说:生命在于变通。站久了就坐一会儿,坐久了就去躺一会儿,躺久了就起来走一会儿、站一会儿,站久了就去坐一会儿,……一个人呆久了,就去找人聊天;聊久了,就分开,让自己单独呆一会儿。……心理学空间5r2k%S^|E [-Z
唯“变通”,符合生命之运动,符合心理之灵性。心理学空间TU)@`!v%p3l+g Z!h7\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穷则变,……,……。……,……

.U l+I h`4W4j+G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当知道女朋友不是处女 丛中
《丛中》
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

 丛中

丛中

丛中,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精神医学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现主要从事神经症。




微信号:丛中精神分析/firstb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