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咨询员与心理治疗师特有的权威心理
作者: 贾晓明 / 763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1日
标签: 心理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Q{,Qhk bJ0中国心理咨询员与心理治疗师特有的权威心理心理学空间 ?y+T(z2w!Dv)b
作者:贾晓明
D;fhZJ.S6W5fIx U0 通讯地址: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北京 100081
$i2N8es*e%x|R,Bt0心理学空间QN(O Ry5a"?/k?;Z
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学空间.O Rp7e*r.{!@

F'tr,{i0提高心理咨询员与心理治疗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保障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效果的关键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业人员认识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决不简单的是个技术问题,而咨询员和治疗师的态度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所倡导,其他学派的学者也不排除对这一点的强调,主要体现在对治疗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或者也可以表达为其他学派对技术的强调,也认为态度的同样重要,即肯定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技术应用的前提保障。心理学空间 _1Z_HKSK`-rX6v

#};O)qE%aj0从专业身份角度讲,心理咨询员和治疗师应该可以认定为是一种权威,但是按专业要求,这一权威身份主要表现在其专业性,即因为具有的心理咨询训练和专业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就是说其权威性不等于具有比求助者多的特权,具有无所不能的能力。
5l$g o Xi z3@0心理学空间Q u8Jn@Jg~
从罗杰斯的观点来看,平等感是治疗关系的特征。来访者的改变主要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上(COREY,1991)。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员或治疗师需要具备三种个人特质或态度来形成治疗关系的中心:一致性或真诚、无条件的正面关怀、正确的共情式了解。
Q[g'`$J2j}0心理学空间 WQi+},T \g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极大挑战就是在专业培训和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真诚、无条件的正面关怀或接纳、共情,以形成良好的、有效的咨询或治疗关系,而技术、技巧的学习是第二位的。而中国传统的权威心理是咨询员、治疗师难以具备这三点特质或态度的重大障碍之一。
\JL|#?0心理学空间p{g0a7r
真诚的特质之一是不过分强调角色、权威或地位的咨询者。EGAN观察到,真诚的咨询者“不以咨询者的角色来逃避,理论上讲,与他人进行各个层次的交流或帮助他人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随意穿戴、脱掉的角色”。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意味着把来访者看做是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而给予赞扬和尊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非评判的态度,即欢迎求助者表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并对之不进行负面的评论或批评。咨询员经常面对的问题是,他们如何克服自己个人及文化的偏见,从而有效地接待各种各样的求助者,这些求助者甚至包括那些不受欢迎的、对社会无用的或令人不愉快的人,诸如强奸犯、虐待儿童者等(S. Comier,1998))。共情就是从来访者的角度,而不是以咨询者自己的参照坐标去理解求助者,以共情的方式对来访者做出反应,是“尝试与来访者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其思考”。心理学空间+fN;^;jr;e1}
心理学空间G6z!aj,N/f!t*zVQ
不强调咨询员的角色,采取非评判的态度、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体会其感受,这些咨询员和治疗师所应采取的态度是体现平等感,建立良好咨询、治疗关系的重要点。然而中国传统的权威心理却与此恰恰相反。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关系中,咨询员和治疗师基于其专业的身份和助人的工作性质,具有其特定的权威位置。而权威取向是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的特点,在咨询与治疗工作中咨询员与治疗师会呈现具有文化内涵的权威心理。咨询员和治疗师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中表现出一些特有的权威心理。这不管在形成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进一步取得好的咨询与治疗效果,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与影响。
V6UZYM x|0
^:Y;\6@7o.Q6ic(c0二、中国人权威取向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空间1o K*M`;Z }?/S

+V[rcR A01.理论上的探讨
'c,K XWUte(ld0心理学空间l-W0RvnZ i
关于中国人的权威心理,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中国大陆学者朱永新教授在“论中国人的恋权情结”一文中,首先对权威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介绍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比如Adams和Rommey(1959)认为,权威是一种存在于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对另一个人行使权威或命令另一个人,而后者按照前者的命令行事。并提出了恋权情结的概念,指出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恋权情结,其本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和趋从,指出中国人的恋权情结有五个特征:畏权、慕权、清官梦、升迁梦、滥用权。心理学空间 k&co6y B+U)Q
心理学空间[ZW"W;f
杨国枢教授在其“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一文中,指出权威取向是中国人社会取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主要表现为:心理学空间{gh^*a%B L3p)M2Y

4\(}"Sa8@!H[!u-s7T0A.权威敏感。传统中国人对权威的存在非常敏感与警觉。他们到了任何一个场合,总会细心观察或留意,看看有无现成的权威在场,并要弄清楚谁是超过自己的权威。中国人自小学会两种对待别人的主要方式,一种是如何对上(对待权威),其二是如何对下。他们最擅长对上与对下,也最习惯以上下关系与人相处。与别人平起平坐(没大没小),反而觉得不自在。
0`+GGjp9D0心理学空间bA"SN?,b'H[
B.权威崇拜。首先是权威的崇拜是无条件的,而且是不加批评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权威是不会犯错误的,或犯错误也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应该的(有人习惯为犯错误的权威辩护)。他们对权威怀有一种浑然的信任,遇到权威便习惯性地不加怀疑与批评。其次,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在范围上常是漫无限制的,仿佛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如辈份和地位)是权威,便在其他方面(如道德和学问)也变成权威。这种权威范围的概化现象,甚至形成“全能权威”的观念。中国人心中的权威既无所不能,权威从别人处得到这种讯息,久而久之便也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再者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在时间上也有绝对化的现象,家长永远是家长,老师永远是老师,司令永远是司令,仿佛“一日权威,一世权威”。心理学空间];Z)K-j Y A%~ B.N

o%q^P/PEH0C.权威依赖。中国人既然人为权威是可信的、全能的、永远的,当然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对权威彻底依赖。这种依赖所常呈现的第一种现象:面对权威,人们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心理无能(psuchological disability)的症侯,经验到不同程度之突发性的心理迟滞与行为笨拙。在家里即使最能干的儿子在权威的父亲面前也会自觉无能。第二种现象是:面对权威,人们会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既然是全能的,自己又是无法与之匹敌的,无我的(甚至是投降式的)顺从自然的结果。而且用恭顺的服从作为一种自我呈现的方式,未尝不是使权威对自己增加好感与赞赏的好办法。
/] iN G1gn0
LM ^)L$}"Y0也有学者提出了权威人格的观点,有作者在北京科技报发表了“权威人格奴役中国人的精神”一文(2005年3月2日)。文中指出:“权威人格”本是个舶来品,最初由德国学者阿多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指一种以权威取向为依归的人格特质。具体来说,权威人格表现为一方面极力服从、推崇、依附更高的权威化身,另一方面又靠欺凌弱小来尽力维护、张扬、炫耀自己的权威力量。
+Q|B udt/PfZ0可以说,中国文化中滋生权威人格的文化土壤其实就是尊卑差序的价值观念及其社会格局。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由内圣与外王相互妥协下的儒家礼教即以一种毋庸置疑的方式预设了皇权、父权、夫权三纲及其他各种名分排位的权威,这些权威不仅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化而深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而且以制度的形式(即家长制、宗法制、皇权制度、封建制度、官场等级制等)取得了合法性、惯例性。心理学空间"]g$dwD[ ~

[+htBSv USe0心理学空间&i6U$jY y.Y:PR_1O
  2.来自问卷调查的结果
r*O(@h{$[6V(G0
Q+y#l9U(K9MO0笔者曾在北京一所大学随机对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大学生如何看待心理咨询的调查,其中一项调查题目为:“如果你寻求帮助,但是咨询员、治疗师觉得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可能向你提出转介或停止咨询,你会觉得”
x1Kz6[6j(F2K o!E OP0
&P GH-H4m2?"u0?0此问题为开放性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答案归为正面反应、负面反应、中性反应三类。正面反应是指对问题中咨询员的做法基本持肯定态度;负面反应是指对问题中咨询员的做法有负面情绪反应以及持否定态度;中性反应为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心理学空间jH(I r9AdF8I5@g
心理学空间%XM(Z-z+R/P8S%V-N
调查结果如下:
\Rk5m*q1H6y q0
B$~/O [nHx01)持负面反应比例最高,占所调查学生总数的64.9%。也就是说对咨询员的做转介和停止咨询持负面及否定的态度。见表1。心理学空间9g/e8Q6RmfP\QPQ
表1 各反应所占比例
je'Mn4h"u^}%j0
BG N0s!W0项目 正面的反应    负面的反应 中性的反应 合计
F*er)P!\|cSz0
心理学空间"P:CNnqj)rwY
频次    24             72          15        111心理学空间7U l mG#eEY
百分比
  21.6%          64.9%       13.5%     100%

Q`/Y]{+{0心理学空间0V5F8W.y2U&tf.k!L,X'mx

w$lt'LN#?hR!t02)在负面反应中,也做了一些归类,分成了11 个方面。见表2。
0u jE7S#y0
] E$}Z0z0表2:
Dx[E sfz-U0负面的反应项目   频次 占负面反应的百分比 占总反应的百分比 
;SU7Tm5qhN0T$a0
Om#y-x nv0
咨询员专业能力不行  18    25%                16.21%
u)P,q&NR f+~0 
S@A1BJ7xsKu0
十分悲伤,          14    19.43%             12.61%
i(f)TBXX0
觉得问题更严重了,
心理学空间CV1p XN#`
甚至感觉像得了绝症心理学空间:\([!h;LP p
失望                14     19.43%             12.61%心理学空间9X|"L]8jTTS
不满意              10     13.9%               9.1%
| \2D*\]"D5GvhH0
无助                 4      5.56%              3.6%
%Y,P)|N,Dv{gv0
无奈                 3      4.17%              2.7%心理学空间)ch-J8x ^-v&s
遗憾                 3      4.17%              2.7%心理学空间$lL4ugd
不舒服               3      4.17%              2.7%
X8`[R~0X#\0
不负责任             1      1.39%              0.8%
lo!^`6M/v+mU-P0
不妥当               1      1.39%              0.8%心理学空间i rLU];}.x
无心理准备           1      1.39%              0.8%
x2Q(L CtR0
合计                72      100%             64
9%
心理学空间pw$nL2i2p d

0S ^%Sui0在这些负面反应中,以认为“咨询员专业能力不行”所占比例最高,也可以认为其意思表达的是咨询员不应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7U x8m)q~W-o7P,X?0心理学空间G;As0q!R H:b.H
占第二位的负面反应是十分的悲伤,甚至觉得绝望,主要是认为自己问题非常严重才会被转介或停止咨询。其实咨询员转介多为咨询说涉及问题是自己不擅长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不一定意味着其问题有多么的严重。但被试反应如此强烈,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对咨询员的过高期待。
1ClM2n ?6D0
3L.D2WvNo iD:d4m0失望的负面反应和十分悲伤反应所占比例是一样的。其他的负面反应所用词汇,也基本表达是对咨询员期望值高,认为咨询员应该无所不能的心理。
9^;qgp-b0i0心理学空间7Tf^f!@ Q5z
这些负面反应非常好地验证了杨国枢教授所指出的中国人的权威心理,一个是权威崇拜,咨询员就该无所不能。咨询员不能帮助即是无能的表现,认识不到咨询员也有能力的限制;另一个是权威依赖,我把自己的问题交给咨询员,咨询员就要一包到底。
;`J(\T @ tEv,A0心理学空间@g7@Q X1Y c#G6Yy
3)正面的反应占总反应的21.6%。也将各种反应归为5类。心理学空间 xV*I5?yZ~

e2tn'M.?#?:\&R0占正面反应最高比例的是表达为“可以接受”,或者说咨询员这样做是正常的。第二类表达的“可以理解,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以说是能将咨询员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不是无所不能的位置去看待。心理学空间8XE$J;vvr
心理学空间+}!uX/zPnCaN/t y
表3:心理学空间a*[c}+C
心理学空间,u0W8oJj;T9X!u;|
正面反应项目      频次   占正面反应的百分比    占总反应的百分比
V~F9})z/l y(y"~U0 
3khq1\uiK01
、可以接受          10        41.67%                 9.1%
u;UZ#` `$S9Yn0 心理学空间!m.x:s$x$}&}&of
2
、可以理解,         8        33.33%                 7.2%
e6W7]Vm9Q0
每个人的能力
心理学空间xD/M)DC*n
都是有限的心理学空间 Z|,x"N!e"oe+M:N!F
3、负责任的表现       3        12.5%                  2.7%心理学空间Asae)@w4b)`
4
、很好               2        8.33%                  1.8%心理学空间w C;l"ae`
5
、依然感激           1        4.17%                  0.8%
H P,h o$F e#T3YN0
合计
                 24        100%                   21.6%
心理学空间FG0CqBk.A9~I

心理学空间;Ox|SC

4)中性反应占整个反应的13.5%心理学空间St,c$j BX0d(? F
心理学空间zvC4k%HFt}E
表4
;|8X0}1}:q4A,x1e0中性的反应项目    频次  占正面反应的百分比   占总反应的百分比心理学空间2]7?5tn f0s _$ew9i
1
、无所谓           12       80%                  10.8%
(i cw)x6S~1C02
、自己的事自己      3       20%                   2.7%
d-S;U h$ef'`7{;m s0
要负起责任
[G5CDcEb0
,{7c4F7t._d9|0
合计                15      100%                  13.5%心理学空间2amM-d/QyHj%g

心理学空间.bbpur.c$y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被试中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员还是存在着无所不能的期待,似乎只要是咨询员就应该什么问题都该解决。心理学空间E0vv7r&Vz-S5Dk
心理学空间 vp7s"SX{/wHFx
三、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的权威心理特点
1p2vu%Q}R0心理学空间S6mb6l7_2D"FT
学者们关于中国人的权威心理上理论探讨,调查问卷所反应的对咨询员权威期待,这将如何影响实际的咨询关系呢?首先对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自身所具有什么样的权威心理的探讨尤为必要。心理学空间0],_wUV F;@Zy

,BQ,FM&W(`Ke0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学者们所指出的中国人的权威心理特点在咨询员、治疗师身上,在咨询工作过程中也有着非常突出的反应。笔者在此讨论并不代表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具有这些中国人传统的权威心理,只是指出这些现象。另外对不同的人这些权威心理特点只是可能在他们的工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G ToL&s |M0
G yay`1obkp)L01. 权威位置的确定与强化
O#Eg8V0ilyo0
7GDb4C O H F@0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做。心理学空间W d'R3X`6G`gu

g7~nlPW y5U%`H NH0获得专业资格要有严格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学历要求;二是具有职业性。因其专业能力可以为他人进行心理服务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以此为生。这些特点无形中就使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似乎有了专家的身份,或者说有权力、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m @ s [O q0
7~j.U_#z0传统的权威心理更注重外在的包装以显示其权威性。因此一部分人咨询员会特别确立和强化自己的权威位置。比如有的人说在咨询中要不苟言笑,因为是专家(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即权威要严肃)。有的在咨询室设置上,给自己坐的椅子比较特殊,比来访者的要好,摆设的位置会显得比来访者更为舒适和有利。或者有的一定要穿特别的衣服,包括在医院穿白大褂,这显示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和权威性。心理学空间E~N"?&B9O3_eZ

NuZOc?02. 对来访者或病人多充当教育者,承担教化的责任
9z R$P;H}+l0心理学空间A g%{ oehqc
具有传统的权威心理,咨询员和治疗师多会认定自己比来访者高明,否则也就不需要来找自己,因此也会认为自己有权力甚至有义务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讲给对方,不管是否是符合对方的心理需要。
+Rm{8eH*c0
sSu&h%q1P7I3QS8J0因此在咨询中的行为表现多表现为:一是说的特别的多,常常整个咨询过程咨询员要比来访者说的多;二是当提出一种观点和看法而来访者不同意时,会极力劝说对方证明自己是对的。
$y+DDD\gjr0心理学空间 y&S;H c-Z+D+N"@$Q
3. 容易做道德评判心理学空间;U\.V6b(WA

o0y ]*LCy0在中国传统的权威心理中,权威常常还是道德化身。因此权威也有权力对别人进行道德评价。这种权威心理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
{z~o2j}0
S#E6Nr!T8p ?'l.t}0来访者所面临的心理困扰,有许多表现为一种道德上的冲突,也有些谈及个人生活事件中涉及一些违法社会道德的事情。虽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训练中不断强调要有非评判的态度,不要做道德评判,但常听到一些咨询员这样的表达,“我不能对他不道德的事情视而不见呢?我必须给他纠正过来,不能总占别人的便宜啊”,“我不能不告诉他喜欢别人的女朋友是不对的,这样就没有尽到我的责任”。心理学空间8Tx#IrBb

u3\*I hH#i0E e0`0这种传统的权威心理使咨询员与治疗师也成了正义的化身和代表,似乎在道德上占上风就有了高于别人的地位,也就有权力干预别人的生活。然而心理咨询和治疗恰恰是从心理的角度去帮助来访者去探索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而工作的任务不是要指出其不道德性。
-|;y5I3T}~;?&\0
N Cy@'{@ ^1`04. 全能感心理学空间*N5N$q"F(R(@ T t-^

X} }0@8z j5NZ7C0咨询员和治疗师即为助人者,便一定要帮助对方,而且无所不能,希望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希望能让所有的求助者满意。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权威心理。这种的权威心理,也最容易使咨询员和治疗师有挫败感,造成心理枯竭。因为咨询员不可能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Ooe-I/MG8o0
B,It9Vuh@,e0坚持这种权威心理,不但可能造成咨询员、治疗师只为个人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关注什么对来访者是最好的选择去工作,比如需要转介,某种程度是侵犯了来访者的利益,而且会给个人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另外对来访者也不是很好的榜样。因为许多来访者的困扰就是希望自己什么都能做好,什么都能解决,这本身就是不恰当需要调整的。心理学空间nG2|;s{P o
心理学空间 ?_mi ?*Nm

+Z/o a3[7cN0
$oA*e4Ad Ml6e4^0四、反思与讨论心理学空间5JNj'Le3n

+U9zc2g/Hd0探讨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的权威心理,主要的目的是要探讨因其权威心理会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g;JB3RY8l*L y0
u D!V!ax-W}\ iIi}01. 引发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的心理冲突心理学空间$p-X e0odL(]hm OO
心理学空间G?XU8nn%i.U!N
前文提到,平等感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关系的主要特点,这首先表现在设置上淡化权威位置。比如咨询双方坐的椅子是一样的,使用的喝水用具也是一样的。咨询员、治疗师要遵守咨询的约定,按时咨询和治疗等,不能随便取消咨询或迟到早退等。如果不能按时咨询应提前通知来访者等。不能接受来访者的礼物,咨询员、治疗师和来访者对咨询都有权力提出一些要求。也就是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员并不享有特权,而且要特别尊重来访者。
5No\xG"d3Ue.[]4X0
5b4RG}%u@(]~UU gA$A0然而在中国,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多与工作服务对象处在优势的位置,比如一般老师和同学谈话老师坐着,学生是站着,医生是坐在桌子主位而病人坐在旁边等。而且由于中国人习惯按对上、对下关系处理模式,可能来访者也会把咨询员、治疗师放在高的位置,而咨询员、治疗也会认为自己比来访者有高的位置,甚至具有比来访者多的特权的心理状态,那无形中就会接受传统的关系设置,不习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平等工作设置。心理学空间/uA y%w0O3`)CZ-_

^.CB5h{qy(Ifb0这一权威心理跟专业的工作要求就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有些咨询员是认识到,笔者认为即使许多人在外在的设置上遵守了咨询原则,但是在心理上可能还会觉得比来访者高一等,在工作中不自觉以传统权威模式自居。
/St-p%Ry4yi.]0
+A#Us1l^ T%@'p-e"L02. 享受权威心理带来的好处,满足咨询员、治疗师的自己心理需要心理学空间k%bY-cIe

1x-t0tB,Q`R-KR0因为觉得自己是权威,加上许多来访者也把咨询员、治疗师按权威来对待,非常的顺从、依赖,这实际是满足了咨询员、治疗师的自我心理需要。这是可能是相当一部分咨询员和治疗师的从业心理。这可能导致的问题是,一方面违背和损害来访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当来访者不能顺从自己或对所提供的帮助不满时容易有更强的受挫感。心理学空间;x~,r8zB
心理学空间0Z"nN H];wV
3. 面对咨询工作的挑战,咨询和治疗变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的工作
7`_ yRV'I_0心理学空间 B!F p C/p8a$FQ
这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一是来访者的求助问题难度大,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但为了维护权威心理,即表现出无所不能,可能会违背咨询原则工作。比如不遵守设置延长咨询的时间、在咨询设置之外接待来访者,尝试自己没有经验、不恰当的治疗方法等。
+Cr7U _-i*tFxc0心理学空间IS*m4_ m:xBc z6nZ
二是面对已具备一些知识,读过一些心理学书籍的来访者,很容易有心理压力。如果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就会在咨询、治疗中使用大量的学术术语,以证明自己比来访者强,显示自己的权威性。
x S0C[V tC@0心理学空间 c.U hc1{ QEo
其实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谈话是没有术语的,是最普通的交往语言,不过重要的是咨询员如何透过这些语言来传达对对方的理解,或者引发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与改变。心理学空间e5fcRh
心理学空间6\(X1de-T W$F
三是极力把个人的想法、观念强加于来访者,去劝说来访者遵从自己的意愿,甚至威胁如果不按咨询员做就不给其咨询等。咨询效果不好便推脱说是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这既违法了咨询原则,也在某种角度侵犯了来访者的利益。
'fcBfNL0a0
1^(`|jW0ijt0总之,对于权威心理的探讨,一方面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文化上的反思,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要对此应给以警觉,理解这些权威心理会如何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进程,如何影响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可能会由此造成的咨询员与治疗师的枯竭情况。心理学空间6BFbLgD Ve
心理学空间w9F/P L.}:H
在笔者接受的培训中,曾一个特别的作业,就是思考“自己有什么权力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权威心理的重要反思。心理学空间lQO1n[$@

+Rao+s2I0
I7s1JZ!mN}^8d_ Y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 ly.pw E"^ Y)`&zG
心理学空间gknw n5^.R lyv
1. [美]S.Cormier & B.Cormier.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J-] g"|k1OWS02. [美]Gerald Corey.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心理学空间}7P!s'B ?f{(^2r
3.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G#o!p"^ LV04. 朱永新.论中国人恋权情结.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一)心理学空间$V ][2TR {6b6pa
5. 贾晓明.受训者对培训者权威心态的探讨.华人心理辅导本土化国际研讨会.2001.11心理学空间xfwvivu
6. 陈午晴.权威人格奴役中国人精神.北京科技报.2005年3月2日B5版心理学空间GIM"ri0z_ u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治疗
«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四川地震灾后的实践与反思 贾晓明
《贾晓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
延伸阅读· · · · · ·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首批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已从事近30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与治疗督导,哀伤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