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对立的哲学根源及其整合的可能性
作者: 蔡飞 / 751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0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Y#Q!_8H7YY

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对立的哲学根源及其整合的可能性心理学空间n E\1?3v{6A
作者:蔡飞心理学空间gRV5_Uesc
心理学空间BBJQ} @1|i

/X;{5_mTA0(一)西方关于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研究心理学空间7Xs5q[c9t_7h
心理学空间v6?O*w.u;kM!M5D?R
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其题为《两种文化》的著名演讲中指出,当代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知识阶层也由此分裂成两个集团。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来观照心理学。除了前面提到的沃森、希特、金布尔等人的研究外,克莱斯纳等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克莱斯纳和郝茨用理论取向量表(TOS)和认识论类型问卷(ESQ),对二战后30年间从事行为矫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同一时期的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进行比较研究。TOS主要用于评定心理学家所持有的关于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维度:(1)事实取向对理论取向;(2)客观因果性对个人意志;(3)强调行为内容对强调经验内容;(4)元素论对整体论;(5)生物决定论;(6)环境决定论;(7)物理主义;(8)重视质的方法对重视量的方法。这一量表还包括两个二阶因素:(1)客观论对主观论;(2)内生论对外生论。ESQ主要用于评估心理学家关于科学的认识论假设,它的题目包括三个方面:(1)经验论;(2)唯理论;(3)隐喻论。通过因素分析,发现这一问卷包含了四个因素:(1)隐喻论;(2)唯理论;(3)还原论;(4)反经验论。研究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这两个量表上的反应均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这两类心理学家所持有的有关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和有关科学的认识论假设有着显著差异。更有意义的是,这一研究还发现被试在这两个问卷上的反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ESQ中的隐喻论同TOS中的客观主义因素呈负相关;ESQ中的还原论量表同TOS中的同样因素具有很高的正相关;ESQ中的唯理论因素和TOS中的强调事实归纳方法的项目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些相关的显著性水平都很高。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心理学家所持有的关于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同其所持有的认识论的基本假设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心理学空间6M]%^gK!Q

j%O~ s x Pku0克莱斯纳和郝茨的研究结果启发我们从哲学上寻找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种文化对立的根源。其实,有些科学哲学家也认识到科学理论同哲学观念的密切联系。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拉瑞·劳丹就指出,任何科学研究传统都具有某些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假设和前提,它决定科学家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以及怎样研究。劳丹是这样定义研究传统的:“一个研究传统是一个关于所研究领域内的实体的过程的一般假定和在这一领域内用以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的适当方法的体系。”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奎因也指出,科学家不可能没有本体论观点的指导。因此,任何心理学理论都有其公开或隐含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信条。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种文化对立的根源在于这两个不同阵营中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预设,而这种不同的预设又源自于他们各自所接受的不同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本文着重分析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假设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sV#r&y$o.UI0心理学空间tm.? ?(sUy6_
(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预设同实证主义哲学的关系心理学空间f&_-L'P!H

j2l&Q7n)qmR ~v A0在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上,构造主义、新老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都属于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传统,科学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h,sWf vZ([0
8I!f3I+g.x-I |0科学主义心理学以自然科学自居,它接受了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的基本预设。其基本预设之一是物理主义的一元论,这一预设同西方哲学的自然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发展到极致。物理主义的一元论认为,自然科学所探索的世界是由物理事实构成的,物理事实能为人的感官(或作为感官延伸和物理工具)直接感觉到。对人而言,物理事实就是物理现象,物理现象由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排列,高级复杂的物理现象是由简单、低级的物理现象生成或构成的。自然科学也是一个系谱,根系是物理、化学和其他物理科学,而上部的分支是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上部的分支可以还原为下部的分支,心理过程在理论上可以还原成生理过程,而生理过程又可以还原成物理过程或化学过程。心理学空间#ho,f pCw1}"lo3A)_(s

^7SxfA6?;\&YX0物理主义的一元论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本体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科学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就是一种物理现象,心理与物理没有质的区别。如经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就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所谓刺激就是内外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反应就是有机体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肌肉和腺体的变化原则上也可以化约为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故行为本质上与物理现象无异。后来承认并研究“中介变量”的实证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将他们所研究的意识内容根据操作主义原则转化成物理学的语言。如托尔曼用行为操作和环境变量来界说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虽然放弃了极端的实证主义立场转而研究作为意识的认知过程,但其基本的原理就是将人视作是功能上与电脑相类似的信息加工的机器,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信息加工就是物理符号的操作,认知过程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复制出来。可见,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放弃把人当做物理实体(机器)的物理主义一元论的立场。心理学空间)\dM-S;l\0s
心理学空间g N MF;H;zd
基于心理现象本质上就是物理现象的认识,科学主义心理学家将心理学定性为像物理学、生物学一样的自然科学,企望心理学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客观。华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明确指出:“行为主义是一门自然科学……行为主义之所以不同于生理学,仅仅在于它们的问题归类不同,而非在于基本原理或特定的观点。”在华生看来,巴甫洛夫从生理学研究中所得到的条件反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行为,可以用来解释任何复杂的人类现象。
J x tO2F p_ `0
}-I!j+X+[6@um0同物理主义的一元论立场密切相关的是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还原论立场。科学心理学大多采用元素论、还原论的解释方式。如冯特的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实验心理学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都将心理学的任务确定为将各种复杂的意识内容、心理过程化约为基本的要素;形形色色的行为主义都认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是构成所有复杂行为的基本要素,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规律;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将人类的认知过程还原成类似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的一系列物理操作,认知心理学的理想是“将来有一天他们的理论会成为程序”,这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将高级的人类心理现象还原成低级的物理过程的还原论的理论建构方式。心理学空间Z1P5i t5aXVT;P
心理学空间#z+zKahc%jD
与物理主义一元论密切相关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另一个预设是因果决定论。因果决定论认为,宇宙中发生的一切都能由确定的因果律作出说明。科学主义心理学认为因果决定论也适用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受制于自然律,也能用因果律作解释。科学主义心理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是寻找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能够预测、控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正如物理学的目标在于寻找物理世界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控制物理现象一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在科学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目中,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已不再重要,所有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服从科学心理学所寻找的普遍规律。这就是科学主义心理学大多采用通则研究的原因。
C_.d8yF)x_0心理学空间 Ig!B x0FY!@f f ^
而科学主义心理学对规律的理解和对规律的陈述方式大多受到实证主义规律观的影响,或者与实证主义的规律观相合。实证主义从经验主义的归纳法出发,否认因果和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如马赫主张用函数概念取代原因概念,主张用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严格地说是用现象特征的相互依存关系来代替原因的概念。马赫认为所谓规律就是“要素之间不变的相似关系和先后关系”。马赫的这种思想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卡尔纳普认为,经验真理是由经验现象归纳得来的,因而没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因此必须使所表述的经验真理逻辑化,因为只有逻辑真理才具有必然性。这种因果观和因果表述方式也体现在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如斯金纳的强化律说明的是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出现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科学心理学重视数量的研究,广泛采用在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测量、统计技术,其目的在于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寻找心理或行为现象之间的“不变的相似关系和先后关系”或“函数关系”。心理学空间p9H%KEa lQx7[2W

Y0I,_(g9C7t0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也是科学主义心理学所遵循的重要预设之一。实证主义的鼻祖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得之于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逻辑实证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了经验证实原则。经验证实原则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表达经验内容,即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没有意义。这一原则被逻辑实证主义者视为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
]W&K!\?6F,n)|4Qc+p/})~0
a$}fM2aj0sc)|3C0经验证实原则是科学主义心理学所信奉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它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科学主义心理学据此确定什么是适当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合法的、科学的心理问题。这就是马斯洛所批评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方法中心论”。在自然科学之中,所谓经验就是观察和实验,因此,根据经验证实原则,只有能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的事物才是科学的适当的研究对象。因此,科学主义心理学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主要是看它能否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而不是看问题本身对于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些同人生密切相关、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由于被认为无法用观察和实验进行客观的研究而被摒弃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外。如华生受孔德和马赫的实证主义影响,拒绝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主要理由就是对意识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客观的观察,而主观的内省由于不能保证客观性,故也不是研究意识的适当的方法;华生之所以将行为定为心理学的适当的研究对象,其主要理由就是行为是可以被直接地、客观地观察的。
u7p e7_ rgt0心理学空间|;Ad,Xz;K(J|&`;~
新行为主义者之所以将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的合法的研究对象,就是由于他们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证实论。维也纳学派将证实原则分为经验证实原则和逻辑证实原则。逻辑证实原则的引进,拓展了证实原则的范围。这样,不可直接证实的观察命题可通过间接证实来授意,即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可直接证实的观察命题,前者作为观察命题所包含的经验内容通过逻辑必然联系由后者来保证。逻辑证实原则的引进为接受有关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过程的理论假设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保证。
6y4I-HB+H"?u4y$pfj0
"mZ)Z C)qw4Z&^%N0此外,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证实在于科学观察的操作过程,这就是所谓操作主义,操作主义要求将所有的科学语言还原为公用的物理语言,心理学术语还原为行为术语,一切心理活动都要转译成为操作。在接受操作主义以后,科学主义心理学把能被“操作化”当做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的标准。那些关于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过程的理论建构,只有能被操作化,还原为行为表现时,才是适当有效的理论建构,它所指称的中介过程才是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空间?1r(~&]5@t})@mU6{

tMpeE W LR0根据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以被认识的可能性为标准,世界可以被分为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包括实际可经验的客体,如岩石、房屋、人、太阳等;第二个领域包括可能被经验到的客体,如X射线等,在没被观察到之前就属于第二个领域;第三个领域包括不可能被经验到的客体。第一、第二个领域的界限是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动的。
YHB*Z`,|5Ir&x$D*X0心理学空间4}`T9l,[9xp'bC
这一分析也适用于科学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实际上也将心理现象分为三个领域。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属于第一个领域,如行为等。借助测验之类的心理学工具能被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属于第二个领域,如态度、智力、焦虑等。构成测量态度、智力、焦虑等不可直接观察之物的工具实际就是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这些东西之所以能被测量到就在于它们能被转化成各种可直接观察的躯体的行为表现,如焦虑可操作化为失眠的次数、小便的频率、心率、头痛发生的次数等。因此它们虽然不可直接观察,但却可以间接得到证实,因而它们仍是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心灵、自我、价值、意义等则被归之于不可能被观察到的第三个领域。它们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可观察的,就是因为它们无法被操作化,无法把它们精确地转化成外部的、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表现。前两个领域是科学心理学合法的研究领域,因为运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对其进行研究;而第三个领域则被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外,因为运用科学的方法无法对其进行观察研究。由此可见,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是科学心理“方法中心论”的根源。心理学空间5F6L"f9hf)@,j
心理学空间7]-a2_6|6b3Y'Y5u
经验证实原则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第二个影响是导致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还原论立场。奎因称经验证实原则为还原论原则,因为这个原则要求一切科学命题都必须能还原为经验命题,从而得以为经验所证实。操作主义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还原方法,对此上文已有阐述,此外不再重复。
zasQ^,tK%j K`0[0
`,By^qp6n{0总之,科学主义心理学将心理等同于物理,否认人与自然的区别,无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意向性,主张人的心理和行为同自然现象一样都服从于因果律,主张通则的研究,用还原论的方式建构理论,强调量的研究,持方法中心论的立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同作为科学主义心理学前提的实证论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空间#Io&Om-Dc
心理学空间yFe&z ?1{(i6V
(三)人文主义心理学的预设同有关人文主义哲学的关系
/Wp7JhA9_p0
!Q7UHs:l5b!O _0人文主义心理学以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为代表。其中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现象学传统,以现象学为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精神分析在本体论上受意志主义影响,方法论则秉承释义学传统。这里对这两个部分分别予以论述。心理学空间:h6w({ l*f-\7I
心理学空间k&G0v,|/U
1.现象学对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空间:m.y HR7M*KV E6O

%N j0TG~+g0胡塞尔采用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的方式确证纯粹自我意识的绝对性,认为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学问,并通过意向性学说说明对象世界并不存在于自我意识之外,而是必然地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现象学力图在人类精神中发现科学的真正基础。胡塞尔认为作为绝对真理的先验的纯粹逻辑先验地存在于纯粹的自我意识之中,而现象学对纯粹自我意识的研究将为所有科学奠定基础。胡塞尔批评自然主义的科学观把规范、概念与自然事实等量齐观,不愿面对价值、意义问题。他主张必须抛弃对“事实存在”的关切,主张去分析意识本身,认为在主观意识之中才有绝对的客观性,无论是认识形式的客观性还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都建立在主观性的基础上,知识的必然性、普遍性与客观性都可以还原到主观性。因此,胡塞尔的现象学主张把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把价值和意识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
$t,E*_$Ce/uvF0a'|0
eJD'}4|+u @ XV0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提出其科学观。他指出科学应该以全部的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客观领域中的东西,也包括主观领域中的东西,有关意义、价值和理性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科学的任务不应该仅局限于研究纯粹的“客观事实”。
y Z*e!Sw(Bq5~0
[%Z0yK Wu| Y0由于有了现象学的主观性作为本体论前提,意识这个主观领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现象学取向的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空间~;q"l1T&db+p
心理学空间v*k c,^W,Lz9R
现象学所指的现象是指呈现在直接经验中的一切事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深受现象学的影响,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们所谓的直接经验就是主体直接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格式塔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直接经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资料,这同胡塞尔的想法如出一辙。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对纯粹自我意识的研究将为所有的科学奠定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家虽然认为心理学也应该研究行为,但是,他们认为行为取决于主观的行为环境或心理环境,而不是取决于客观的地理环境。考夫卡认为所谓行为环境就是一个人心目中的或臆想的环境,拓展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勒温则将考夫卡提出的行为环境加以发展,提出心理环境的概念,认为人与其心理环境的互动决定人的行为。心理学空间,c"w-O7O |#J4f6^

9Pm8n V+c!O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也提出了一个知识论模式,以证明研究主观经验的合法性。他认为有三种知识模式:第一种是客观模式,我们用这种模式把世界理解为客体;第二种是个人对于自身意识经验的主观知识,包括个人的意向和自由感;第三种是试图了解他人的主观内部世界。第二、第三种知识模式都是主观的。罗杰斯以他三种知识模式的知识论来批判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指出行为主义把自身完全局限于客观的知识模式之上,把人当做纯粹的客体,无视人的主观经验,不把人当做经验的主体。当然,罗杰斯并不否认客观的知识模式,他的目的是试图以这三种知识模式的知识论为基础,给关于主观经验的知识以一席之地。不难看出,罗杰斯的知识论模式同胡塞尔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共同之处。
$rCd{p D+esi%Te'Z'U0
"H_*ZYI[({0由于现象学确证了主观性,确证了主观性研究的合法地位,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除了研究心理事实之外,还应该研究传统的真、善、美及其价值论问题。而这些问题长期被实证主义者以无法证实为由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而将它们交给非科学,主要由文学和宗教来处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使科学的范围得到了扩展,科学与信仰的分裂状态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弥合。同样是由于现象学确证了研究主观性的合法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都理直气壮地强调经验是研究人的最初现象,都注重经验着的人,都认为应该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上,应把具体的人类自我体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反对行为主义取消意识的做法。马斯洛明确说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主观经验的研究是受到现象学的影响,他说:“第三势力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而存在主义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它把个人的主观经验看作是一切知识构成的源泉。”
@!Bh/B x2O7w.L(Z0
}k} J tnc8_0现象学强调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区别,这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奠定了基础。现象学的先驱、意动心理学的创立者、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就明确指出,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之处就在于心理现象具有意向性,即意识对某种东西的指向作用。与此相似,胡塞尔认为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是有区别的,他批评实证主义在欧洲文明中的霸权地位,认为实证主义把人的世界等同于自然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世界,导致人的精神萎缩和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失落。他认为科学方法无法真正有效地研究人生价值、意义等问题,只有现象学才能为人类提供意义和价值。心理学空间Q5f_T&v @}9P8B&k:}
心理学空间4O c`:HUW8D y
受此影响,人文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研究照搬19世纪科学的机械论方法,反对用研究物理世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反对将心理现象化约、还原成物理现象,主张采用适合于研究心理现象和人的世界的方法。人文主义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必须能够为人的生活提供价值指南,探讨人生的意义,使之成为实践性的科学。因此,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研究与人生密切相关的意义、价值问题。心理学空间9la5b n z7|5f PW!A

i1Y1nU r$F6l1k0人文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受到现象学的巨大影响,它的整体观以及强调对直接经验作朴素而丰富的描述都有深刻的现象学背景。胡塞尔的现象学强调自我意识具有不可分割的完整性,这对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家都认为直接经验具有不可分割的完整性,他们还从物理学中引进了与现象学的整体观相一致的场论思想,并提出了著名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原则,强调整体的性质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也不能还原为部分。如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行为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概念,以强调人的直接经验的整体性。勒温也强调心理物理场的整体性,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非常注重现场研究,注重在人的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都强调人的主观经验的整体性,如奥尔伯特认为人格是一个完整的单位,而不是组成它的各种特质的总和;马斯洛认为人类的经验和主观世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受现象学和场论的影响,称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为现象场,它是由个人知觉总体构成,具有整体性。心理学空间,k/~e!Yn`)N
心理学空间B,KE l$UR|np?q
由于认识到直接经验的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家坚持对直接经验作整体分析,反对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元素论和还原论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都强调用整体的方法研究人,如奥尔伯特主张对人格进行整体的研究,马斯洛主张用整体分析法研究人的心理,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疗法强调对病人作整体治疗
HbE u r-Sg;Sh!h F0心理学空间/F'L4_ P vE?)T%n
为了保持人的直接经验或主观经验的完整性,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主张用自然观察法进行研究,而直接观察法同现象学还原法有密切的联系,前者从后者直接转化而来。现象学还原法主张通过先验的还原排除一切传统的知识,并将外部世界悬置起来,以达到哲学的真正研究对象──纯粹意识,然后通过本质的还原,从变化不定的纯粹意识中寻找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绝对真理。格式塔心理学家受此影响,主张采用直观的方法研究直接经验,不对直接经验作人为的抽象和元素分析,认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这些经验作如实的、朴素而又丰富的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以整体的体验和描述为研究主观意识经验的手段。心理学空间p^2{[7U~ |'N

_:~4F5w^?1i J0此外,现象学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也有直接影响。苛勒在对灵长类动物在实验情境中的表现作理论说明时,强调动物在面临问题情境时是通过直觉式的顿悟情境中各个部分的关系的,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解决问题的。心理学空间(v}s6e m+fO*z\L7m2a
心理学空间c$g dVo qV.j l
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后继和发展的存在主义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主义的人性观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存在主义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积极向上的、追求超越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戈尔德斯坦、马斯洛等都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积极向上的、追求自我实现的。第二,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都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研究取向上就是强调殊则的研究。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发掘出许多研究主题。存在主义哲学家如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都研究了人的生存境况。“人的存在”这一概念是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理论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而这一概念正是罗洛·梅从海德格尔那里承继而来的。心理学空间*DYuR:uI

%So-N#p5ORL3jm{,f02.意志主义哲学和释义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
^5PcYL nK0心理学空间 IA)d} |u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镇,它的无意识观、人性观和方法论都受到来自哲学的强烈影响。
3`{s~H)M0
L$o:@q.B6y0精神分析以无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主要受到叔本华的“无意识意志”的观念、尼采的哲学思想和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的影响。叔本华哲学中的生存意志相当于无意识成分,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尼采不仅承认无意识的存在,而且认为最伟大、最基本的活动是无意识。哈特曼则著有《无意识哲学》一书,他认为无意识是心理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所在。弗洛伊德明确说明他的无意识概念取之于相关的哲学思想。他说:“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推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他的无意识‘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精神欲望。”由此可见,有关无意识的哲学思想从本体论上为精神分析把无意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合法性作了有力的辩护。心理学空间De @r7nP HO#^

-\z8^-V%v)ai^9B0精神分析的人性观也受到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强烈影响。叔本华认为人受到生存意志的支配,而生存意志就是盲目的欲望、非理性的冲动。尼采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不停息的权力意志。受此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无意识就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它是行为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空间#I1`2w#O]'K

0y2I/P)M(W0]W0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无意识中的冲突,使之浮现到意识中来,从而解除神经症症状。弗洛伊德赖于了解无意识冲突的精神分析方法受到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的释义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释义学以人创造的、传达一定意义的符号为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和神经症症状就相当于传达一定意义的符号,它们是无意识中冲突或冲动的象征,他认为通过对梦和神经症所包含的潜在意义的诠释,就可以使无意识中的冲动大白于意识,从而使人了解无意识深处的冲动和冲突,从而解除神经症。第二,释义学强调要理解一种表达,就必须熟悉意义被体验和传达的心理过程以及这种表达所处的脉络。与此相应,弗洛伊德则强调治疗过程就是揭示症状意义的过程,分析者必须设身处地地重新体验患者的心理,并根据病人早年的生活情境这个脉络来了解症状的意义。心理学空间nb#d+tN \[

/_j:^#KU ]I'f0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的确立,及研究方法的选用、对人性的看法都同其所接受的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J"pXKe/@2BP*U0心理学空间MM5nA,n\
(四)心理学中两种文化整合的可能性
4OC"~~:t|?-E0
8tBm#RY:Pj2t0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种文化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它们各自从不同的哲学当中接受了相互对立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预设。因此心理学中两种文化整合的前提是消除两种文化对立的哲学根源,也就是说只有消除了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的对立,融合这两种哲学传统,创造一种凌驾于两种哲学传统之上、兼取两者之长的新的哲学传统,并使之成为心理学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整合才有可能,否则讨论心理学两种文化的整合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创造一种新的哲学作为心理学统一的基础,那么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就类似于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实践证明,中医和西医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对于生理和病理具有不同的看法。中西医结合谈了很多年,至今仍停留在技术的层面,理论上的整合仍没有突破,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中医和西医的背景,及分别为它们提供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持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还没有达成整合。换言之,只有在中西两种文化达成整合之后,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的整合才有可能。基于同样的道理,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对立的原因和整合的前提都不在心理学本身,而在于哲学。心理学空间 @*G H1pv4bq
心理学空间/Q0N!{/k%bJG
当然,哲学的科学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的整合的可能性已显端倪。如这两种哲学传统都开始了所谓语言学的转向,都将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都把对语言的理解当做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虽然两者关心的是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学—释义学关注的是诗的语言,而实证主义传统关注的是逻辑的语言或日常语言。英美分析哲学的语言观和欧陆现象学—释义学的语言观有一些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两者都强调语言意义的整体性,认为语言的意义取决于语言所使用的场合(contex),虽然它们强调语言意义的整体性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仍有一系列的差异。两者都反对心理主义的语言观,而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本身就是受弗雷格反心理主义立场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反对把语言的意义或对语言的理解等同于人的内部精神状态、过程或机制,加达默尔在一般理解问题上反对施莱尔马赫的心理主义方法,在论及文本的意义时也反对将文本的意义归结为表达者的内心体验。另外,对语言的意义和人的意向之间的关系,现象学—释义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中都有人承认,也都有人反对,但这两个哲学传统中承认人的意向和语言意义有联系的人一致认为人的意向性活动赋予语言以意义,这种意向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而不具有私人性和心理性。
u"[MMZJ{0
*M7]g*xN3nM0我认为心理学应该敏锐把握这两种哲学传统发展的新动向,关注它们的交汇点,不断地反思、修正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假设,从而使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新的理解,创造新的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其如此,心理学中两种文化才有可能逐步走向整合。心理学空间z \C S8?/v~ D
心理学空间%O(_5Rir:cI`E-n3n
当然,时至今日,两种哲学传统之间分歧还是主要的,共同点仍是次要的,即使是这些共同点也是通过不同的理路达到的,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我认为两者应当互相宽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所以要相互宽容,理由有二。第一,作为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哲学基础的两种哲学传统各有其理路,各有其合理性,相互之间谁也压不倒谁。与此相应,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也各有其合理之处,也各有其不足。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多维的存在。在人身上,不仅凝结着自然界长期进化并通过遗传代代相传的生理学上的、生物学上的特性,而且凝结着人类社会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种种文化传统,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多维性。实际上,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就已经认识到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多维性,认识到人的心理既有同物理事物相同的一面,又有同物理事物相异的一面。冯特最初的设想是将心理学建设成一门自然科学,认为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范围。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低级的心理机能即那些与感觉和运动反应密切联系的意识内容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于物质世界和自然科学的领域,而高级的心理机能则属于精神和精神科学的领域。他主张对前者采用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对后者采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就像万花筒,换一个角度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可以说是我们观照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两大视角,从这两个视角看到的必然是不同的景象,然而这不同的景象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事物,它们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在我们能找到一个全景式的视角之前,应该容许多种视角的存在。特别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应该放弃霸权姿态,抛弃“方法论的帝国主义”,承认科学知识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非唯一的形式。只要允许多元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存在,心理学中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也是必然的。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相互批评、相互激荡本身就是一种有益于心理学发展的张力,它能促使双方考虑对方的立场,互相提供思想资源。
j7i:o Qe0心理学空间1U{'E~gK#q
最后,我要转述波林的一句著名的话作为结束语: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就像是打着不同旗号的探险队,他们各自从不同的地点登上心理这块未知的大陆,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但对于我们了解心理这块大陆的全貌却都是有益的。
g1ZKJ&PHN0心理学空间nE-Z!L bA.z)Q+ERk0r
载叶浩生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UB_M&E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学习型学校与科层制学校:两种学校的文化比较 蔡飞
《蔡飞》
自我意象,帮你打开美好生活之门»

 蔡飞

蔡飞,男,1966年2月生,汉族,江苏启东人,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民盟,1984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务处处长;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