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节目不是心理咨询
作者: 李子勋 / 980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人物档案:心理学空间2v+b7^Vg||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健康与时尚杂志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著作有:《幸福从心开始》、《陪孩子长大》、《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
Bv_hr/K9LFY0
心理学空间.f^p*C H?,Pb
  李子勋火了。过去,在心理学界李子勋是一个权威的专家。而今,随着媒体上心理类栏目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李子勋频繁现身,已迅速成为公众熟知的中国心理学界的代表人物。“最喜欢看到他专注、充满温情的表情。”很多爱看李子勋节目的观众说。似乎人们对于他个人风格的喜爱更胜过对他专业能力的钦佩,受到他人格的感染更胜过受到他语言的影响。
]%y_"W"?Y/u.g8h0  也有细心的观众依然记得李子勋在最初走上屏幕时的紧张与压力。“看着这个专家一天天变得越来越放松、自如,状态越来越好。”一位长期关注《心理访谈》和李子勋的观众说。
x.sO%w"N0  像在电视上一样,接受采访时的李子勋会随着谈话内容的变化脸上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总能对突然提出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回答,完整而条理清晰,并时不时地夹杂一句他的口头语:“对吧?”、“理解吗?”
obS p1MY0  这一次,我们请习惯于剖析他人童年与心理关系的李子勋讲述他年少时的经历,让那个往往能在电视上化腐朽为神奇的李子勋解释他语言背后的奥秘。欣慰的是,他以心理专家常有的坦然心态面对他人的好奇,毫不犹豫地打开了他手中的心理魔方,呈现给我们那些深藏的心理密码。心理学空间FF+JG R8v_+X

^ c0{cX` x0  分清电视上的李子勋与自己
@{t/Bc~?g0E3y0心理学空间&tOV%vc~]
  记者:随着心理类节目的热播,你作为一个经常参加《心理访谈》等心理类节目的专家也火了起来。你个人觉得大家喜欢你的原因是什么?心理学空间8n.nFRr
  李子勋:他们喜欢我可能是因为喜欢心理学。我知道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我才去学心理学,也知道很多人因为看到我才去找心理医生。毕竟,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是全国第一个开始以个案故事为导向的心理谈话节目,我跟杨老师(杨凤池)似乎成了心理学界的代表人物。
j3V1go zZ0心理学空间uaMJ;{3|f A#u
  记者:随着知名度的升高,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心理上有什么变化?
9m6E%@\VDOw0  李子勋:这些不会影响到我,因为我从来不会觉得电视上的李子勋就是我,这两者我分得很清楚,我知道边界在哪。网上有很多关于我的评论,听说还有人模仿我在网上回答问题,但我从来不看,也从来不回。现实中我是很低调的,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压力。我还是我自己,我有我的生活。心理学空间$k yCW-W&r]i
心理学空间Gz5b+NE
  记者:你需要在公众面前保持一个心理健康的形象吗?心理学空间6iY4?:l3_V*O
  李子勋:我经常说我自己心理最不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标准,也许我很健康,但不一定符合公众的健康标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这就够了。心理学空间#P1LX@t

.z#ou}t}+lC*}7P2_0  记者:有人说这样的节目功德无量,你怎么评价心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以及你作为专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Al/mT8E%TP a#W0  李子勋:节目毕竟是向大众传播了心理学的一些思想,老百姓不知道心理学家能干什么,现在他们知道了。这使心理学的服务拓展了市场。我跟杨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从这档节目播出以后,全国各个地方的心理医生都能吃饱饭了。心理学空间/K9J5Z*Tn@

-b]#k5H n9@z9M0  记者:除了拓展市场的客观效果,是不是也对观众解决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问题有所帮助呢?
S%\*?i%| ~alT0  李子勋:帮助应该是很大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风险。节目中专家都是以个案为导向来谈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可能更适合当事人的个案,但是观众可能会误解,以为专家提供的建议或者做法能够适合自己的问题。比如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节目可以普遍性地提高家长的心理学素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样的困境,该怎么解决,但是假设一个人想通过用在电视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自己家里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也许他会把这个问题搞得更糟。
d.@E6t k:? R{0
0Oz jb6NO5U0节目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
8qI.LW C0
心理学空间)W^5jB r6F3L
  记者:你觉得在电视上做节目与在实际中做咨询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ju6o'^`.h eU0  李子勋: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平常的心理咨询是在一个私密的环境里,我们是不会提出任何概念的。现实中当有人来向我咨询的时候,我所有的信息都是隐藏在跟他交谈的过程中,让他从内心去找。比如当我觉得他的一个核心概念导致了他的一个思维纠结的时候,我要对这个核心概念做扰动。我的问题里没有我发出的硬的信息,但是他会在引导下从内心挖掘到资源。而在电视台,我们的第一任务是面对观众,所以我们不得不去讲一些共同性的知识。观众要看到专家对于一个问题怎么分析,解决的方法有哪几种,对这个个案来说最好的是哪一种。这种情况在咨询环节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心理学空间&Cc(P.Lz8z1i`e

5u(E}~ @-|;m0  记者:为什么我们在看节目的时候,经常会一看到当事人的问题就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呢?心理学空间(h Ni+\wz BJ2~9T
  李子勋:这就是人类心智的一个特点,我们总是有一种自动求证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内在去寻找,会找到相似处,然后就以为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心理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心理学空间m,i:b"rv Ay

"W:i!a.?U B:A N"W7O0  心理学不强调对与错
4x7E,xb c.mF0心理学空间V-d GR"K#s+W8i
  记者:在节目中你经常会把丈夫的外遇原因归结到妻子身上,把孩子叛逆或者网瘾的原因归结到家长身上,这些分析似乎与我们的常理相违背,让人觉得不够公平。心理学空间!y ^"Q;K]%lN&@
  李子勋:这就是心理学与所谓的线性逻辑或者因果关系不符合的地方。心理学并不强调因果的问题,也不认为丈夫有外遇就肯定会有一个原因,但是人类是按照因果思维的,至少目前是这样。比如在外遇的问题上,过去的家庭教育都是要这个男人来承担责任,而男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处于自我保护和防御之中,不愿意改变,他不希望自己看起来那么坏、那么糟糕,所以他们的问题纠结在那儿,解决不了。在心理学上,我们只关注有什么样的改变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小,或者消失,甚至从这件事情里面获益。我们用什么可以改变呢?如果太太的变化更有助于男人的回归,我们往往就会让那个愿意改变的人承担一些责任。当然,老百姓是用对错观去看的,这时就会有很多疑惑。不过,在真实的现场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电视台由于剪接的原因,不得不把它做成这个样子了。心理学空间*RBu%L9JP

X!n)okk~E|]0  记者:那么心理学上讲的一些东西是不是与我们平常接受的教育或者道德要求是冲突的呢?
aE)kmtp0  李子勋:不冲突,是互补的。当一个社会极端的道德化和教化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心理学的缓冲,因为任何社会单一的信息重复都会造成心里疾病。一个过度道德化的国家,人人都会有罪感。所以,心理学的作用是互补和缓冲,它并不去冲击因果、对错的思维,我们只是要给它另外一种信息,让人类更平和地思考自己的事情。
D9N9jb%]W0
2LyO0T.E)Zir },^0  把善良种入人们的内心
:g@ z"c*w#YP)p9}0心理学空间#XuxXjF
  记者:你在节目中常常会说咨询者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什么总要强调对方的善良呢?
#OnY N ^8wc;B0  李子勋:这种话是为了建构,不一定是为了真实,是为了我们从内心找到善意的资源。如果我意识到善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话,我也许会有意识地说:“其实你内心挺善良的。”王朔来的时候我们说王朔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就是要找到他内心好的一面,而拒绝他不好的那一面。这个体验对他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很善良,这对他的改变是有作用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他服务,所以我们并不在意他是否表现出善,而是会去建构它。就像佛教所说的,把善作为种子种在他的内心。
vu0C5V O!mL:I0
6g+Zeu C$WN@.B4M0  记者:那是不是善良的人比不善良的人更可能遇到心理问题呢?
)M,J W Z.{,L'z"U)p0  李子勋:不能这样评价。其实产生心理问题并不在于善与不善,而是在于核心观念的单一性。我经常以塞车来比喻,当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的时候,就会堵塞,但如果有多条道路、多个出口,可能就不会堵塞。我们生活中如果只有成功学,那么很多人都会陷入绝望,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成功。为什么社会不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系统呢?我们应该有多样化的文化和价值导向来引导我们。如果你非要去模仿别人的想法,没有自我,为了某一种观念去活着,那就会活出心理障碍来了。
TR_ho7EP/X0_)C0
D%VDjd4X#Z_|0  心理学家不是“垃圾筒”
Re Na&s[#Z0
2j0xYA1MW0  记者:我们平常对心理咨询师有一个说法,叫“垃圾筒”。大家都会忍不住猜想,当咨询者把负面的情绪都倾倒给咨询师以后,咨询师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甚至受伤?心理学空间`z N$T+A} ~;^1mdx
  李子勋:其实“垃圾筒”是一个最糟糕的说法,心理学家不是“垃圾筒”。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情绪的,不管什么情绪,都是人类情绪的一部分。“垃圾筒”的说法是把某些东西看成是好的,某些东西看成是坏的,所以也会把情绪做好坏之分。实际上,往往是坏情绪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好情绪。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当事人哭泣,或者处于某一种心境里面是糟糕的,它只是人类所呈现的一种状态,一种生命的状态。所以,咨询的时候我们内心并不感觉到压力,如果心理医生在这里面感觉到强烈的不舒服,他就要找到他的督导去解决他的问题。这跟当事人没有关系,而是他内心有一些东西没有处理好。老百姓误以为心理医生就是处理麻烦事的,但其实我们在接受当事人咨询的时候,并不对他讲的事情那么在意,而更多的是注意他讲话时的情绪和方式。所以,心理学其实是非常阳光的一个事业。
`i1c_&T'r0
4qV s+s+o0  游戏让你做自己的治疗师心理学空间g'}+j] Ah{6h
心理学空间N8h+cf)M!L/b'TE8Bo
  记者:目前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心理咨询基本上是靠交谈实现的,你认为未来的心理学在实现方式上会有什么变化?心理学空间Y[9{XJ^
  李子勋:过去心理学一直建构在理性主义的支撑下,而感性的东西比较少,现在全球都出现了躯体疗法,用艺术的方式,或者用调节生理的方式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就是说不再依靠语言系统来帮助人,而更多地依靠一种情境来做治疗,比如舞蹈、绘画。历史上,东方通过瑜伽、打坐等方式来得到内在的平衡系统,而现在心理学越来越回归东方。另外现在国际上已经出现游戏治疗,能够让人在游戏中得到情绪和心智的锻炼。前一段时间我看到有一种新产品叫快乐芯,眼前一亮。我觉得这是心理学未来发展更多朝向的地方,因为未来的心理学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教化。像这些游戏、艺术治疗,它能够让人做自己的治疗师。
M7Qti3n%n0
s3n!FZ#IVS"U7g0快速问答
:T;qaG2z0
心理学空间U T x:KR2Ve
  你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个?心理学空间Er!W%il
  当然是我的家乡成都。
~j rE9yan0心理学空间 DI;J V)X6A9MW D
  你平常看哪些方面的书?
.xF-R/zy(l"Zl0n;pL0  什么书都看。心理学空间u(q5x0SHn S2Gz
心理学空间Ek%G"Hl5] U
  你认为自己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心理学空间0H4b8q!u Ra)U/XGI
  我是偏内向的,我的社交冲动很少,都是人家来找我玩,我不会主动找任何人玩。
_Q-Hs;Tq^*c6k^0yr0
Q+V(r@-H0  你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走出低谷?心理学空间;F9xwd{GrD c
  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弄弄花草,拉小提琴,而不是找人交谈。我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因为我是积极思维的,甚至抑郁我也会当成是重要的情绪来对待。心理学空间9gCa6?)Z&b
心理学空间r9bcYM
  你什么时候会发火?
1Bt d$ldw1VBh#d0  偶尔,但是我如果发火马上会意识到,然后就停止了。心理学空间3n6iS)J1a#W
心理学空间+K*Z1C4A@F-f.w
  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扮演红脸还是白脸?
!mw3O`"w`.Y-ga}0  既不是红脸,也不是白脸,是朋友。
JR3W|"{!q0H0
/a$D&z_&C4v$b0  你欣赏的心理学家有哪几位?心理学空间5p njWsY;p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艾里克森,存在心理疗法大师欧文亚隆。但我最崇拜的还是教导我们三年的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兹西蒙,他非常智慧,开创了家庭系统治疗的方法,其实我一直在模仿他。
NxEA)`1[*ZI6a0心理学空间7[%jJ1K?k6VG
  在无休止的咨询、请教、求助面前,你采取什么方法停止满足他人?
8v{ Z0I-B#`.ok0  其实没有,我一周才安排接待两个咨询、治疗,我会把我的压力放到相对比较小的状态。假如我不能调整好自己,我又如何能去帮助和引导别人呢?
.IW3ABO#x"s:t0心理学空间|)O2j2_1xuy J
  人物成长:心疼父亲改善父子关系
TxI p dxCu |d0
心理学空间+^I2c+Fz0f
  记者:你经常在节目中分析到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能不能说说你自己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心理学空间X0b!Tn0J)y@ X
  李子勋:我的童年还是比较平稳,当然这个平稳是指生活层面,精神方面还是有些压力。我们家很传统,我爸爸是高级知识分子,我是家里老小,在这个家庭长大就是要规规矩矩的。爸爸一直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人,不能危害社会。在学习方面,我父亲认为孩子就是要看书。每当爸爸想批评我时,我就赶紧抱一本书去看,他就不说话了。所以,在我十六岁下乡之前我和父亲之间不是很亲昵。   
g/X7^!QMJllS/sA e0  后来我父亲到农场劳动,我妈让我去给他送衣服,我去了一看吓了一跳,爸爸晒得黑黑的,光着头,穿着破旧的衣服,正在长江边上放一群牛。那是我老爸吗?我当时真有些不敢相信。看到他憔悴的模样,我有了心疼的感觉。我突然发现父亲很弱,他需要照顾,他不像在家里那么权威和霸道。那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解释为什么在家对我们要求严格。那一刻,我发现原来父亲内心的爱是无穷的。那件事情过后我跟父亲的关系就改善了。
Q\.J1wssOY\0
Gt I ^j0  年少时最想当诗人
#[7OyR|+Pc)O0
心理学空间^\? Xm I!qN
  记者:你在年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将来会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心理学空间%xW5~#JqP\(Y"J
  李子勋:没有,我小时候就想当诗人。我写过好多诗,发表过好几首,还获过奖。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把能拿到手里的书都看了,为了看书我可以跟陌生人做朋友。我十六岁下乡,听到某个镇上一个女孩家有丰富的藏书,我就找上门去,说我们能认识吗?我能借你的书吗?结果被她赶出来了。当时我会唱美声,唱样板戏,演杨子荣,在四川合江县小有名气。这个女孩后来听人说李子勋这个人很厉害,很聪明,就主动借书给我了。我当时看的都是美国的、欧洲的、英国的小说家、诗人的著作,自己也写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那时候真的很狂热,就想当诗人。心理学空间^0Ch f(_:h
心理学空间mKb!?S]I
  记者:你的青春期是怎样的?有没有像现在的一些孩子那样特别逆反?心理学空间 c'jQ2kjt
  李子勋:当时还不是逆反,而是狂妄。我们有几个热血青年在一块,共同长大。我们看不惯糟糕的事情,总觉得我们应该改变这个世界,把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当时很爱看《人民日报》的社论,读了很多哲学的书。还关注战争,想参军当兵,保卫祖国,总觉得我们要为国家奉献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分享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让我们变得积极,觉得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投身社会。后来我做心理学工作,也有这方面原因。心理学空间9Ma SEiUcN

~?(rx3qp0  记者:那时候你谈过恋爱吗?
5npl;C(gv_N7z0  李子勋:没有,那时我们把恋爱看成是糟糕的事,我恋爱很晚,二十三岁才开始。下乡的时候碰到异性知青送鞋垫,回来以后别人说这是定情的,又赶紧给人家送回去。那个时候似乎把自己控制得很紧,不允许自己做任何这方面的事。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真正的自我探索唯一的工具是感觉 李子勋
《李子勋》
《新世纪周刊》专访李子勋»

 李子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2018年10月24日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