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第七章 自居作用
作者: 弗洛伊德 / 7833次阅读 时间: 2009年9月11日
标签: 弗洛伊德 集体心理学 奥狄帕司情结 自居作用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g9?7d:{\ XA,z&}w0   自居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在奥狄帕司情结的早期史上,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个小男孩会表现出对他的父亲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希望长得象父亲一样,在各个方面都代替他的父亲。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他把他的父亲作为自己的典范。这种表现与以一种被动的或女性的态度对待父亲(和对待一般的男性)的情况无关。相反,它是一种典型的男子气。它十分符合奥狄帕司情结,并为它作好了准备。
\0_w]9b)~t9SV0心理学空间|b7jsb7^J9?lP
  就在这种以父亲自居的同时,或稍晚一些,这个小男孩开始按照依恋[情绪依恋]形式对他的母亲展开一种真正的对象性注情。1因此他就表现出两种心理学上不同的情感联系:对母亲的直接性对象注情和以父亲为模特儿的以父亲自居。这两种情感联系并肩存在一段时期,相互问并无影响或干扰。由于它们不可阻挡地朝着统一的心理生活发展,最终汇合在一起,而正常的奥狄帕司情结就产生于这种汇合。这个小男孩注意到,他的父亲是他和他母亲之间的障碍,于是他以父亲自居的行为中就带上了敌意的色彩,变成了这样一种愿望,即在对待母亲方面也要代替父亲。事实上,自居作用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情绪,它既能容易地表现为对某人的亲切,也能同样容易地转化要排除某人的愿望。它的表现就象力比多组织最早的口欲期衍化现象一样。在这个时期,我们总是将渴望得到的和十分喜欢的对象放在嘴里,这个对象本身通过这种方式被消灭了。我们知道,食人者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他虽然对他的敌人有吞食的欲望,但只吞食他喜欢的人。2心理学空间Xo{ Zp.Rn

g!A ExyJ'W{4@;|0  这种以父亲自居的后期发展情况很容易被忽略。后来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奥狄帕司情结发生了逆转。父亲被看作是一种女性态度的对象,一种直接的性本能寻求满足的对象,这时以父亲自居的现象就变成了一种与父亲的对象联系的前驱。通过必要的替换,这种描述同样适用于女婴的情况。3心理学空间\l\N5l(U*j,b

"N.DS;`3b!H0  对于以父亲自居的作用与选择父亲作为一个对象的作用之间的区别,我们很容易用一个公式来陈述。在第一种场合,一个人的父亲就是他所要成为的,在第二种场合,他的父亲就是他所要占有的。也就是说,这种区别取决于是与自我的主体发生情感联系还是与自我的客体发生情感联系。在作出任何性对象选择之前,前一种联系就可能早己存在了。但要对这种区别作出清楚地元心理学方面的描述,就困难得多了。我们只是看见,自居作用就是一个人试图按照另一个作为模特儿的人的样子来塑造他自己的自我。心理学空间*W/mNo;Z-mx$Ct

$A/|ev6Vsa0  当自居作用出现在—·种神经性症状的结构中时,让我们把它与它的颇为复杂的关系区别开来。假定有一个小姑娘(目前我们将专门讨论她)和她的母亲有着同样痛苦的症状。比如她们患了同样剧烈的咳嗽病。这种情况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这时从奥狄帕司情结中就可能产生出自居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代表了姑娘的一种恶意的愿望,即要代替她的母亲。这种症状表示了她对她父亲的对象爱,在一种罪恶感的影响下,这种症状实现了她取代她母亲的愿望:“你想成为你的母亲,现在你如愿了——不管怎么说就你患了与母亲一样的病而言,你如愿了”。这是歇斯底里症状结构的完整机制。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症状也可能与所爱的人的症状一样,如朵拉4模仿她父亲的咳嗽样子。在这种场合,我们只能这样来描述事情的状态:空居作用已经代替对象选择而出现,对象选择已经退行到了自尽作用。我们已经知道,自居作用是最早的、最原始的情感联系形式。人们经常看到,在症状形成的条件下,也就是说当出现压抑和无意识的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对象选择作用就退行成为自居作用,亦即自我采取了对象的特征。必须注意的是,在这些自居作用中,自我有时模仿他不爱的人,有时则模仿他所爱的人。另有一点也必定会使人感到震惊:在这两种情况下,自居作用都是片面的、极端有限的,只从作为他的对象的人身上吸取一个单独的特性。心理学空间{mFY'c,_1T

+C$fu-p\0  还有第三种时常发生并且十分重要的症状形成事例,在这种事例中,自居作用完全不考虑与所效仿的人的任何对象关系。例如有一个寄宿学校的女生,她收到了她暗地里爱着的一个人的来信,该信的内容引起了她的嫉妒,于是她患上了暂时的歇斯底里症。后来另一个知道内情的女生——用我们的话说——通过心理上的感染作用也暂时患了这种病。这种机制就是自居作用的机制,它的基础是使自己处在与他人同样地位的愿望和可能性。其他的姑娘也向往着有秘密的恋爱事件,在一种罪恶感的影响下,她们也陷入了这种秘密恋爱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有人以为她们接受这种症状是出于同情,这是错误的。相反地,同情只能产生于自居作用。证明这一点的事实是:只有当一个女子学校中的朋友们之间预先存在的同情心甚至比往常更少的情况下,这种感染或模仿的现象才会发生。一个自我在某一点上——我们的例子中是在容纳类似的情感上——感觉到了与另一个自我的有意义的类似点,于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自居作用。并在相同致病情境的影响下,这种自居作用转移到某个自我所产生的症状上。这样一来,这种以症状为形式的自居作用成了两个自我之间一直被压抑着的一致点的标志。
M g1{L\0心理学空间zo4Z7])UT
  我们把以上所说的三种原因总结如下:第一,自居作用是与一个·对象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第二,自居作用通过退行的形式变成了一种力比多对象联系的替代者,就好象通过内向投射将对象归入自我那样。第三,自居作用可能会随着对其他不是性本能对象的人也具有的共同性质的某种新的感觉而产生。这种共同性质愈重要,这种局部的自居作用也就愈成功。因此,它也许代表了一种新的情感联系的开端。心理学空间q'^ ` Hh5}[&W

i t eh?$z.|0  我们早就开始推测,集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属于这样一种自居作用,它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情绪的共同性质之上的。我们可以猜想,这种共同性质就是与领袖的联系。可能还会产生另一种怀疑,即我们还远远没有将自居作用的问题完全弄清楚。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心理学上称作“感情移入”的过程,这种过程在理解其他人内心存在的那些我们生来就很陌生的东西时发挥着最大的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将只局限于对自居作用产生的直接的情绪结果进行讨论,而撇开它在我们理智生活中的意义。心理学空间%pP"yT3L\ A5knI

;H$n{TT8Sz0  精神分析研究已经偶尔地着手解决过较困难的精神病问题。它也给我们指出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存在着的自居作用。这些情况无法被直接理除我将详细地讨论其中两种情况,以此作为我们深入研究的材料。心理学空间2un \UbIP
心理学空间-u1u/r&o1rC*d.AwJ ]
  男性同性恋的很大一部分发生原因如下:5一个男童在奥狄帕司情结的意义上一直不寻常地、长期强烈地固恋着他的母亲。但是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他开始用另外一个性的对象来代替他的母亲,于是使事情发生了一个突然的转变。这年青人并没有抛弃他的母亲,而是以她自居;他将自己变成了他的母亲,并开始寻找能取代他的自我的对象,以便能将自己从母亲那里体验到的爱和关怀给予这个对象。这是一个经常发生的过程,它随时都可被人们证实,而且很自然地同任何可能作出的关于这种突然转变的器质性机制动机的假设无关。在这种自居作用中,一个十分触目的特征是它的巨大规模,它按照迄今为止被当作对象的模特几来重新塑造自我的重要特征之一——性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对象本身被抛弃了,至于是完全地被抛弃还是只在被保留在无意识中的意义上被抛弃,这与我们目前讨论的问题无涉。以一个被抛弃或丧失了的对象自居,以自己作为那个对象的替身——通过内向投射而将它投入自我——这些现象对我们来说确实已不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在幼童中,我们有时可以直接观察到这样一种过程。不久前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谈这类观察现象的文章。一个小孩子因为他的一只小猫死了而闷闷不乐,他干脆宣布,现在他自己就是这只小猫。于是他在地上到处乱爬,不愿坐在桌边吃饭,他表现出了种种这类行为。6
? wKK?I0心理学空间8]:X2P!?(w.{/S&j}6t
  在对忧郁症7的分析中,还发现另一种将对象内向投射的事例。在所有忧郁症最显著的病因中,真正失去或从情感上失去某个所爱对象是最主要的病因。在这些忧郁症病例中一个最引入注目的特征便是对自我的残酷的自贬,同时伴随着无情的自我批评和痛苦的自我责备。分析表明,这些蔑视和责备归根到底是针对对象而发的,是自我对这个对象进行报复的表现。这个对象的影子已经投射到这个自我身上,我在别处曾指出过这一点。8把对象的内向投射现象在这里是清楚无误地表现出来了。心理学空间.Gb Rfp
心理学空间Fd?v!e2pPin9r%Kw
  但是从这些忧郁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东西,它们对我们后面的讨论可能是很重要的。它们表明,自我分成了两半,一半激烈地反对着另一半。这后一部分已经被内向投射的作用改变了,它包含着那个失去了的对象。不过我们对那个表现得如此残酷的一半也不是一无所知,它是由自我中的良心和批判能力构成的。即便在正常的时候,它对自我也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不过没有这么无情、这么不公正罢了。在以前几种场合,9我们被迫提出这样的假设:在我们的自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能力,它可能使自己同自我的其余部分脱离开来,并与之产生冲突。我们称它为“自我典范”,并把自我观察、道德、良心梦的潜意识压抑力、压抑的主要影响等归于它的作用。我们已经说道,它是幼稚的自我从中享有自负的原始自恋现象的继续。它逐惭地从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收集起环境对自我提出的而自我却不能始终达到的要求,结果是,一个人当他不能通过自我本身得到满足时,就有可能从那个已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典范中寻得满足。正如我们将要进一步指出的,在被监察妄想中,自我的瓦解已经变得很明显,并且显露了自我典范的根源是来自超越父母的更高级权力。10不过我们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在自我范典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大是因人而异的。在许多成年人身上,自我内部的这种分化并没有比儿童发达多少。心理学空间%ZI.[h;ZF\&z#k,l Z7J
心理学空间,\"q;ia,F'b
  然而,在我们能应用这个材料来理解集体中的力比多结构之前,必须考虑一下另外一些表明对象和自我之间相互关系的例子。11心理学空间R$M1xj.z1}\G
心理学空间.y;O IZZn

cAr*x,r0

`.maRy#q X6eY [$p3p0

  1   参阅弗洛伊德沦自恋性文章(1914年c)的第2节心理学空间_u&H N4o/\ O_o
  2 参阅我的《性欲理论三讲》(190l年d)[《标准版全集》第7卷第198页]和亚伯拉罕1916年的著作。
m6Gi4~fK/]6li0  3 “完整”的奥狄帕司情结包括“阳性的”形式和阴性的形式。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6)的第3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T0xc$Au#E0  4 参阅我的《对一个歇斯底里病例的分析片断》(1905年e)《标准版全集》第7卷第82—83页。
0o6{ _ r8[U0  5 [参阅弗洛伊德关于列奥那多的研究(1910年e)第3章。其他有关同性恋原因的机制讨论请参阅第158页以后和第231页以后。 
)D"f o#Bz@0o6vn0  6 参阅马尔库斯茨维采(Marcuszewicz)1920年的文章.
HC8`Vi9VbkTh`0  7 [弗洛伊德习惯于用忧都症这个词来表示现在人们称作“抑郁症”的那些症状。 心理学空间/~ VifZ
  8 参阅《忧伤和忧郁症》(1917年e)。心理学空间 d3[N4X9i NS$J.s
  9 参阅我的论白恋性的论文(1914年c)和《忧伤和忧郁症》一文(1917年e)
%e_.c ~iS)j0  10  ① 参阅我的论自恋性的文章的第3节。
%w9T!I'V)]#Y.K`Vx0  11  我们十分清楚,用这些来自病理学的例子并不能完全阐明自居作用的本质,结果是我们对集体形式之谜的某些内容仍然未有触及。在这一方面,必须插入一个更为基本,更为复杂的心理学分析。 自居作用通过模仿而导致感情移入,即使我们能理解那些致使我们对另一种心理生活采取任何态度的机制。加之,现存的自居作用中还有许多表现形式有待解释。这些作用尤其会限制一个人对他以之自居的人们所采取的攻击态度,使他宽恕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助这类自居作用的研究,就象对那种例如作为部落感情基础的自居作用的研究一样,使罗伯逊·史密斯(Robertson Smith,《血缘与婚姻》,1885年)作出如下令人震惊的发现:它们是建筑在[该部落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一基础之上的。甚至从大家都有相同的一块肉这一情况中也会产生出这样的自居作用。这种特征使我们可以将这类自居作用同我在《图腾与禁忌》中建立的人类早期的家族史联系起来。
y7y{-z(e?kJ{1T0  

}Ps!`u m {8\ G/k Q'C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集体心理学 奥狄帕司情结 自居作用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第六章 其他问题和研究线索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第八章 爱和催眠»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