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都市生活
作者: 楊國樞 / 618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从国际的标准来看,特别是就生活的层面、生活的形态而言,台湾有许多都市均不能称为“都市”,而台北市亦是近几年来始具备了现代都市的条件,生活在如此的一个都市里,会面临哪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这些情况呢?我想分作六方面来谈谈:
$m8S"Te_ {e9M ?0心理学空间 MT8R4wt g7XdO
  人口拥挤化
#j@B)~5r0
:]utA-LK7j0  这是现代化都市必然有的一个特点,而“都市”形成的第一个特征,即是人口集中,人口集中主要是缘于工商业社会;因为工商业社会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均有赖大量的人力;由于大量人力的需要,因此人口开始聚集,慢慢地地面无法容纳,遂往空中发展,高楼大厦随之林立,都市外貌于焉形成。人口拥挤化的现象有二:一是各单位、各房间内的人数均增多了。二是街道上的行人也增多了。人口拥挤后,对于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大致说来,有下列几个影响:心理学空间cS g Rk3| Y

4B]eC3y;HJk0  心理方面的影响:人口集中后,室内室外所接触到的人便增多,刺激量亦非常庞大,结果容易使我们每一个人所接受到的物理刺激有超载的现象——超出了我们正常所能接受的范围、心情、步调亦较往常为紧张与不稳定。
{/W Q/i9~lnb:w0
}$xA|`-iK0  个人独处的机会减少了,亦即难拥有私密的个人生活,例如你想一个人在街道散步,旁边就有许多人来来往往。
&aL a\N3A0心理学空间2`4C"b)j${yE:z*b
  个人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加多,有许多事情不得不做,也有许多事情不得做。例如当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时,穿着可以随心所欲;而若有其他人时,穿着便要整齐一点。又如农村社会里,高兴怎么走路,就怎么走路;而在都市里,你随便走,就会撞到别人;且甲往左边走,乙往右边走,交通秩序就乱了。
-m!?X;I6z(Wo?:kO,~5p g0心理学空间 `!~k-M-IUJ
  对于上述这些影响,在生活适应上,我觉得有几点可以采用:
$L'f1jp&bl!|0心理学空间sS b)BJx7]B*E
  就物理刺激增多而言,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降低这个刺激量,使我们的感官系统能够胜任愉快,工作得很有效率。这些方法例如:心理学空间&KZ#?*v*V Z_

B+}4BX|&Lj@y0⒈将过多的刺激挡在外面;例如自己觉得白天的刺激已经够多了,晚上回到家里,干脆就把电话机拿起来,如此外面的刺激便进不来了。心理学空间 @@n:z,x0x4Rl

ujY&{ET x;\*X0⒉降低对每一刺激注意的程度;例如只有一项刺激时,可以有十分的注意力,今有二项刺激时,则对每一刺激仅能有五分的注意力。
*V.\7hs-A7I@-T0
)Qw1N[E\MU-L0⒊选择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亦即对于你个人,你的机构,你的家庭,你的团体,甚至于你的社会,你认为这项刺激是重要的,你才去注意它,反之便无须有所反应了。例如每天所收到的各式各样的邮件中,你选择你认为是重要的去拆阅,不重要的如广告、宣传单等,便扔掉。
ex&BKx,p.Ux2m#X0
6wZ%s2U-xd/_]0⒋ 经过别人的删选降低刺激量,但似乎仍是不够,我们仍然看到许多人穿梭着,因此有些时候,我们还要从事另外一项努力,亦即工作场所或家里的布置。根据个人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人多”是一种物理现象,因这物理现象而感觉到拥挤,此拥挤感觉到拥挤。例如人多,而我们不感觉到拥挤,则对社会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而拥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透过我们感官的认知,根据分析,一个房间不论大小,你所看到的人数多寡,心理反应便有所不同,看到的人数多,容易产生疲倦感,反之则否。基于这个原则,在室内布置或工作场所布置方面,我们可以将一个大房间隔成数个小房间,最好一人一个房间,否则至多二~三人一个房间,如此在个人的感官世界里,便看不到那么多人,也就不感觉精通拥挤了。此外亦可利用个人直觉上的错觉,来调和情绪,例如咖啡店的墙壁上装了一面大镜子,给人一种宽敞的感觉,如此室内人数不变,空间比例,在感觉变宽敞了,人在其中便不会感到拥挤。又如家庭中采用山水图样的大壁纸,亦有同样的功效。其次对于个人私密生活减少这方面,我们也要有所努力,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最好空出一段时间让自己独处,在家里,最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且家里要订出一项规则,即当个人关起房门独处时,最好不要打搅,因为他要“整修内部”。家里若无法一人一房间,亦可指定一公用的房间,而后大家轮流使用。若均无法利用上述方法,达到“整修内部,隔断自己”的目的时,厕所亦可利用。心理学空间0JxU uu
以上所举皆为面对“人口拥挤化”之适应方法。心理学空间1U6N3D,{n\c0ye;{sV^
心理学空间u%rvi:AB7O3h
  人际竞争化
RTZF0xg){A0
*j#o4P(O4E*A*sc0  都市中的生活是一种工商业的生活,因此人与人间的关系是竞争的,但非谓其中没有合作,唯许多合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竞争。例如甲与乙合作之目的,在于和丙竞争。即令同在一个机构里面,仍然互相竞争,求表现,以赢得上司的赏识。此皆因为社会资源有限,而人数过多,某甲得到了这项资源,某乙即得不到这项资源。社会鼓励大家努力、竞争,表现最好的个人或团体便获得了社会资源。由于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是竞争性的,因此生活的各方面皆订有一评价标准,人从小就在这评价网中生活着,年龄愈大,评价的标准愈严格,评价的项目亦愈细密,因此每个人都表现出相当紧张与相当焦虑。能力强的人,竞争结果居于上面,他仍感到不安全,因为他感觉到下面的人随时会爬上来超越他,能力稍弱的人,亦复如此,一方面他往上看,似乎相距不远,很可能上去,于是加倍努力;一方面他往下看,如同万丈深渊,摔下去怎么办?能力弱的人,也是紧张,不过紧张的程度小一点,因为他随时都可以离开他的职位,他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没有价值感,不尊敬他,不重视他,于是乎就有一种阴影的、模糊的紧张。工作场合如此,求学的场合、家庭的场合,乃至于社交的场合均是如此。由于大家都紧张,所以生活感觉到不舒服,各式各样的镇定剂乃大为畅销,例如“红中”、“白板”均是,服用者又以年轻人居多,这就是“人际竞争化”所产生的影响,许多人受不了,企图服用不良药物或其他药物来暂时忘掉竞争的事情。
|}F_ G'cR0
d f(SYg MVO0  面对这些影响,在生活上应该如何来适应?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不要使评价网过于细密,例如考试成绩不要有1至100分之差别,只要分个及格者,经由不断的努力,最好仍是及格的。更好的方法是根本没有失败这件事,亦即无失败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 Skinner便是提倡此种教学者,例如每人皆有一部学习机,在这学习机的画面上会出现若干的问题,你可以逐一的回答,当你错误时,学习机便立即出现标准答案,如此一边回答,一边就学习,下次再做同样的问题时,便可以减少许多错误,因此人人皆可得100百分,只不过学习时间长短不一而已。这是一项很大的改变,而在此制度下,每一个人都可以避免失败。然而若没有这种改变,我们又要如何面对竞争问题呢?我觉得在观念上有几点,我们需要去努力的:
-V,h8QB]c8]0
v%i3r4X] x i3b&}0⒈对自己的能力、条件要有一适当的认识,做自己能力所及范围的事,不要好高骛远地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针对自己的能务与条件去界定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此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失败与竞争。心理学空间.mQ z }(e5H
心理学空间:gu^Z&S
⒉工作上的竞争对象的选择,应是与自己条件、能力不相上下者,不要好高骛远地找那些能力、条件比自己高出很多的人去从事竞争;也不要找那些条件、能力比自己差的人从事竞争。心理学空间AIDEnP y
心理学空间_o}b!s N
⒊将竞争的事项划定一个范围,例如朋友社交的场合、家庭等,则不与他人竞争,尽力而为即是。
"Ll@h.L0心理学空间/a%b:Z*gf+_W
⒋人与人之间有个别差异存在,不要以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去评价别人,也不要理会别人以他的价值观念来评价自己,自己要有自己的格调,自己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此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了,此正如同香蕉与橘子,何者为好?应视个人喜好而定。心理学空间 `6lO+mf6rf
以上所举皆为面对“人际竞争化”之适应方法。心理学空间(ulW9`.S7{[

y2g+zS"_tn0  社交选择化心理学空间8wOV5n!}u ~ Z
心理学空间-Z+{(KWC [
  在农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完全依赖着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例如亲戚、同乡彼此来往,不问个人喜好。而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已不足恃了,至多是过年过节的来往,真正和我们有密切接触的,往往是极少数的几个人,亦即所谓的好朋友,这些人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是基于对方的某些条件与某些特性为个人所喜好。因此虽是对门而居,也不见得来往密切,而相隔远远的,却乐于开车或打电话,彼此沟通,彼此交换感情,这就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特性之一。由于这个特性,致生活上受到了某些影响:心理学空间-]\0V0PvoOZP
心理学空间P.n5M Ko$tMW
⒈人际关系不稳定:今天我喜欢你,明天不一定喜欢你。今天我以为你很可爱,明天发现了你的缺点,便不再和你来往了。心理学空间 x x[4hn:Dm)s5~

\}Jee+Oz*V0⒉社会上有一些人,由于自身的条件太差,别人感觉到他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可爱,不愿意和他来往,所以他就孤单了,当他受不了这样孤单时,他便会做出滥用不良药物以追求刺激的行为或滥交朋友,甚至使自己变得愈加孤癖。心理学空间?UE*rj%Z K

!R$Aj4mt}X0对于这些影响如何适应?归根究底地,要依赖自己,亦即使别人喜欢你,因此要自我改进,改进的方法大致有:
kN4_$NJo_QY0
u*BZk] {!bd%q-C*G0⒈改进包装,强调打扮:每一个人都要打扮自己,将自己变成一件可爱的商品。心理学空间a&YB3qbQNJ&MxJ
心理学空间AG U0v6XD7n9E
⒉ 充实内部,除了学习并忘记许多零零碎碎、没有系统的知识,例如世界上最胖者为何人?世界最长的河流是什么……等等,以备日后在社交场合中,别人谈天,你可以谈天;别人说地,你也可以说地外;还要训练自己对许多不同的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各个看法间又不相矛盾,乃是一种很合理的、有理性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可爱的性格,平易近人地与他人相处。
-P&U)t%Q&sTh8E y0
s5C;T@L:X0⒊眼光不要太高:了解自己的条件,找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做朋友,如此双方可以了解彼此可爱的地方,甚至把交朋友的标准再打一个折扣,和较自己条件稍差者交朋友,如此亦可交到朋友。
3n+\5Q_!~.p4s0
'L7N3VCKFA0以上所举皆为面对“社交选择化”之适应方法。
eI6I8ZcS0
W-BY*?"gA;et*Z!F0  生活消费化:心理学空间*W9{,} l?1u-O.o

V*` `7?/ge ~ q2lE0  基本上,现代都市是一个工商社会,它利用许多高效率的方法,制造了很多商品,因此要刺激你的消费欲望去购买这些商品,利用广告使你做冲动性的购买,所以在都市中的人无形之中为大众传播、广告等控制,变成了欲望机器,这一欲望满足了,另一欲望又来了。对于这种现象,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C.|O` L0心理学空间9K;R O4G)b
⒈设法避免做冲动性的购买:例如养成习惯,将欲购物品列成单子,根据单子所列购买,绝对不临时起意。心理学空间WZO n4G(_m|G
心理学空间%X~^~6Q7xE
⒉利用制衡方式,亦即购买物之前,先和家人商量,未经商量之前,绝不可任意购物。心理学空间Y4SK ^\bR8`3s)a
心理学空间N#wd [V
心理学空间3N@ tw0p4z&Na
⒊对于每月的衣食住行编订预算,尽量在预算范围内支用,即使超支,其比例亦不可过大;此为一通常性之计划,常可避免不必要的欲望产生,尤其可以防止冲动性的购买。
m A8}-L!G|,YQ]#qV0心理学空间J] B k6C
⒋购物之前,先问一问自己,需要不需要,需求的程度若不极强烈时,尽量地控制起来,甚至不予理会,如此可以使你成为一理性的消费者,而非浪费者。心理学空间r_~U"Y_v

,h BO9@Mj:H#\0⒌在社区中成立一个古物品交易中心,个人将自己家中七成新、八成新或九成新之物品,在不需要时,可以拿至此交易中心拍卖,而有需求者,亦可前往购买,如此不仅可以节省许多物资。心理学空间xt A YX
心理学空间vP+\C+}(X1|%H
以上所举皆为面对“生活消费化”之适应方法。心理学空间GD+PK cnw

B7P2Jo%p#b6H'N0  居住游牧化:心理学空间U~*bQ3E&\+}

-|??&n6t_6yt.O0  现代都市里的人,实际上就是个游牧的民族,此游牧非指逐水草而居之牧牛、牧马、牧羊之生活,而是指居无定所,时而这一地区迁至另一地区,这一房屋迁至另一房屋,此一现象在生活上所造成的影响是:社会关系不稳定,由于居住了一、二年,迁徙至另一地方,将原来所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弃如敝履,一点也不在乎,到了新环境,又重新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过了一、二年又迁徙了,又把建立起的这一套人际关系丢弃了……结果无法在任何一个地区定居下来,对于每一地区的人们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感情,社会关系非常肤浅,社会生活没有深度,社会观念、社会意识与社区规范无从形成。所以现代都市中的人是一群住在同一社区之下而无社区意识的零零散散的游牧人。对于此现象,如何适应:心理学空间jNR FtMQ
心理学空间:}k;z5euC$K2|
⒈加强家庭的重要性:由于居住游牧化,因此社会关系不稳定,人们彼此非常陌生,设若每人皆有一稳定的家庭,则这家庭便足够提供你某些人际关系,且可使你免于失落、孤单。心理学空间$a1Fo`4O:o,b

oJq'[V/SdZ l+g0⒉在都市生活中,要重视法制的功能:由于社区意识与社区规范无从形成,发生不了约束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遵守法律、守诺言,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使得社会一片和谐。心理学空间 L\ h@~ydr c

T r!r @0\0有一建筑学家,曾经提出一个“都市”的雏型:面积不大,人数不多,彼此互相认识,都市中的一切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人生的各种需求均具备,亦均可以满足,各方面均很合理,人们无须从这一都市迁移至另一都市。心理学空间3f6?RJ5T_
心理学空间r.O5JW"J J| ]s/z
  美国一负有盛名之建筑师亦曾提出“新形态都市”的构想:这都市以日光为能源,社会生活、教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资均可自给自足,人们彼此间相互认识,互相照应,使你觉得没有迁移的必要。
*["lJ` q,_f|0心理学空间!C4]&x.l"x$~
  这二个“都市”,或许是一个理想,不是我们现在立即可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朝前面二点努力。
.TqU%^y^-g0
,Z@4Ha6\8^1Kj0  人情冷漠化心理学空间(APPh7} x2K'\0Z8f

+OtX6A x5x2h0  现代社会人口集中,彼此陌生,且因为种种因素,致人与人间不谈闲事,表现出非常冷漠的态度。有人发生了事情,大家却站得远远的,不肯伸出援手。我举一个例子:在美国纽约某公寓区内,有一天清晨,有一女士自夜总会返家,在公寓区内遭到一名暴徒强暴,并将她打死,这件事情进行的时间很长,她曾大喊救命,却无人伸出援手,事后发现当时大概有38家的住户目赌事件的发生经过,却无人出去援助,甚至打电话、报警者,吼一吼、吓一吓那暴徒者皆没有。心理学空间z{!O+N;O E(RP

]X,eAZ:Q:_0  在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一专门对“旁观者”之研究,他们训练了一个人,由他假装生病倒在路旁,而后观察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何种颜色的人会予援手?何种身份的人会予援手……,人群中没有人注意他,大家仍然照走不误。这是现代都市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非常冷漠的旁观者的情形。心理学空间8A G6B6i5D3L F4A

#[9i)]CW Ap N0  生活在一如此冷漠的陌生的环境中,人们只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予以帮助(有时朋友都还不一定理会),对于其他的人,则一概不管。分析其原因有:心理学空间;`+^7x K_"g:m/gs

(aC9MdN(WC0⒈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依赖法律来维系,由法律来执行一切,许多人都不敢管闲事,除非非管不可。因为管闲事,会增加自己许多的麻烦。例如某人被计程车撞了,肇事的司机逃逸了,而另一计程车司机将其送至医院,待那人苏醒后,却一口咬定是该司机肇事的,因为他心里想、别人不赔偿我,我只好找你赔;这是一非常现实的作法,因此逼得大家不敢去管闲事,有时警察要找你做笔录,法院要找你作证……徒增自己许多的困扰。
Lo+_exSN n0
"aO/}2Y)sXz.M P6j0⒉某人倒在地上,若在场有许多人时,大家便互相推卸责任,我觉得你会去管,你觉得我会去理会,结果没有一个人肯伸出援手。心理学空间(N.oi` U6X;bJ

C\R9H I"O K0⒊我们平常所承受的刺激已有超载的现象了,且时间分配得很紧张,若去管闲事,便会将一天的时间弄乱了。
F)N@(u{Z2W0
8MJ!D;\Eoh0⒋现在都市,大家虽住在同一社区,但是没有社区观念,且人人形同陌路,因此某人出了事,我不去理会,亦无人怪我,甚至责骂我,乡村则反是。
*vy1KD.} E e0
#p&f d [R q0  总而言之,由于上述这些因素,致使人人对于周遭发生事故的人,不愿伸出援手予以协助,而在此情况下,都市中的公共服务便显得特别的重要——个人提供服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都市中一定要有一些制度化的机构来提供公共服务,例如警察、消防……等。人人遇有事情发生,立即打电话请求援助,也许有些旁观者,仍不愿意打,这显然有点过份;因此应该训练大家,提醒大家,见得别人有麻烦时,养成打电话给警察单位或其他救助单位的习惯,如此在时间上不会耽误太多,且可能下一个受益者便是你自己。心理学空间1XK5yD9M+R oh%^

2wC*@H h.a0  此外,在自己经常涉足的场所里,最好能够和别要建立一些社会关系,因此你在发生事情时,比较有机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唯这亦靠不住,因为都市中的人情相当冷漠,为了获得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好处,我们势必要付出一些代价,唯一可以使我们减少麻烦发生的,就是少出门,但是人既然生活在都市中,少出门亦是办不到的,似乎足以保障个人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制饮食,注意周遭可能发生的危险,尽量减少意外的发生。心理学空间&T v?DX!D

b8QS7A_zu:g0  再者,离开家里或办公处所,一定要将去向及归来时间告诉家人以及同事、秘书,因为在这个都市中只有你的家人以及最好的朋友才会关心你,当你逾时未返时,他们会打个电话过去问一问,这个在事实上也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最好是如铁汉般地不需要他人帮助,而能生活得很好的。这就是现代化都市中适应困难的情形。 心理学空间D8~F'cg6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我的学思历程 楊國樞/杨国枢
《楊國樞/杨国枢》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华人心理学――访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

 楊國樞/杨国枢

中国社会心理学家 。1932年12月22日生于山东胶县,2018年7月17日在台湾去世。

早年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后赴美留学,1969年获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返台后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曾兼任台湾心理学会、台湾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60年代初曾从事动物行为、罗夏测验、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1969年起致力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重点是对中国人性格。著有《中国人的性格》、《现代社会的心理适应》、《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化论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