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作者: 童俊 / 3557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标签: 人格障碍 儒家文化 社会化 自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自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2008-8-20 9:29:00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 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 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 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 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以“己” 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心理学空间#w!c2V {2{Fe

1u.zb?$m;[0[关键词]: 自恋型人格障碍  儒家文化  社会化  心理学空间/`n Dp6})J0\!vc
心理学空间 ^uV4n![;X
The Confucianism background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心理学空间,_T uz&\,L

$Y K{$N~o;o0[Abstract]: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 who grew up in families with strong Confucianism background,    well educated and professionally successful, yet lacked the basic ability of empath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narcissism in psychodynamics. This article tried to describe how Confucianism influenc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which  characteristics in Confucianism could serve to be the basis of this typ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within family interaction. The core theory of Confucianism was how to become a Grand Man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But, this moral idealism often  failed in Chinese history . How to explain this sad situation about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utilized the result from my observation of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 revealing that this situation in Confucianism is related with the core of itself. So tha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goal of moral idealizing personality, the model of projective cognition and self-objec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 very strong  sense of shame and obeying authority in Confucianism. It exposes  a strong narcissistic tendency which is warm bed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narcissistic character  in  Chinese main Culture---Confucianism, hoping to get to know about moral idealizing personality in Confucianism more deeply.  And also echoes to an view of third generation Confucianism which utilized the understanding of sin of human nature from Freud’s theory instead of  the  fault of  Confucianism from this viewpoint心理学空间 i@!sL V4A-fteU

v-m M8^M._@"g0[Key words]: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Confucianism  Socialization心理学空间 e TL$?@b7T0Y
心理学空间-^![ \/s$M ZxV(W4}{;z
目录:
5ca8_ h'j ^&_'e0
J#z[6S4tzHXsn0第一章     绪论
JQ/~m-@&E _2Ah0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j'GG.SHP1M1Bx0 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空间k.yaMbdkU

$^K1^#W%{2^w0第二章 文献综述心理学空间'Cf)`,U A;v+{Fo
 一、 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心理学空间`5Z'|.Cy)HT/R
 二、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
k.\t i4f"B1{r8VY-\0 三、 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心理学空间 K8X.q1a gK
 四、 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心理学空间u7`3H){5NG
 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心理学空间gs }e g6L
 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心理学空间 MQ@2tJ9Z
 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空间Ehdg ?9H

Fw2H0| On Px[%lS0第三章       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心理学空间qV,aji2l`T~9s
 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心理学空间rJ \ J` {tD"em5y
 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心理学空间,z\k\?9R-v1wq
 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心理学空间1v M ]4ZP l7bk9uY
 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心理学空间-`A0J,AoD)ch Y A#N
 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
(Z.f$Skl#TZU0 六、小结
!} lKRv2@JI(OwH:r0
.Zxp6}'cg3Nt0
{%WLO{0第四章        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
^$L]0l7Te0 一、“圣贤人格” 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心理学空间)A:fc n5Y
 二、“人人关系” 导致“自我客体” 式的人际关系网
P0G+YJ9xb"r0 三、“为己之学” 导致缺乏共情能力
x0lGr"Il E0 四、“修齐治平” 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
` E+Dd;xX0 五、小结心理学空间9o5N7@D;]4j8B

?r5| ])|fb.l"{c0第五章        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心理学空间4C cpA/gu
 一、对儒家文化的辨证思考
W+tz6[:k;j6sMW b0 二、对家庭中人际互动的思考心理学空间+Y@3l/pG+s,c
心理学空间ug*]QBo:P#g
结语心理学空间-D2~-G o M hBU*{ g EuE
心理学空间.R l2z/n^;Py4]q
附录
AP$P X | l gMRV0 一、注解心理学空间V E(CZ!@8[l2T.W$q
 二、主要参考资料
j|sp bk0
2i]_$m:B0后记
lq jM0d `/fES`0
At5Lp/Rh f*IJ;Ra0 心理学空间X,ZAUk^

7h(Q Y%m(Y}0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d&J.M4?'](dU@'H,G h0
[$q&Y$\%l?/?t0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空间~$~8v$Jv$P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q v.\8qr/`0心理学空间*Zf8F3VL7h4Ilx
笔者在十多年的精神病医生和临床心理医生的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类病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有很好的职业经历,崇尚理性且工作学习成绩显著。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即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灵并认识和允许他人的独立性,不能与人建立真正的基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他们的亲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更为突出。他们常因严重的亲情关系如婚姻爱情关系、亲子关系的困难以及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就诊。这类病人身上表现出严重的病理性自恋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患者如此崇尚理性?他们内心经历的如此严重的角色冲突昭示了什么样的角色期待?这种以已及人,无视他人独立存在的人际认知方式又是怎样造就的……?心理学空间.u6PGtD cn
心理学空间.} u;W1@5c#g)Qx
遗憾的是目前在国内文献中仅见一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案报告。在此报告中作者称由于这类人格障碍的特征与精神障碍的相似性很小,临床上鲜有认识这类问题的经验,但人群中这类人格障碍者并不少见[罗小年等,1999]。   鉴于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的状态,它急需人们去认识这类问题的起源与本质。这种状况激起了我探讨这类问题的兴趣。
{7g w i1x,T0心理学空间Fb9t]p }
结合我的患者的情况,我发现他们的家庭背景有一共同点,即这种家庭内弥谩着浓郁的传统儒家道德伦理观,儒家的某些价值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座右铭。带着这种职业性的临床体验,笔者思考;如果我们假设文化很重要,假设人们用极为珍视的或下意识地信奉的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是否患者生长的家庭环境中的儒家文化氛围影响了患者这类人格的形成?这种文化的哪些伦理价值观影响了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怎样的互动成了这类人格障碍的温床?
&O2^-J:h&|-|a1F0心理学空间-i-]$Pq5Kx
最经典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在一个人成长的最初五年就已经定型,而其后的发展变化都是不重要的[弗洛伊德著,车文博译,1998]。如此看来我们只要研究家庭就够了。但现代西方有关人格的发展已在赶终身发展观的时氅,这样,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就不只是家庭,还包括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时代的变迁。这后一种观点恰恰表明文化对人格是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空间1K*M;AP[4T+};hy
心理学空间 v`L NLI Gs1NWg)W
根据上述观点,中国人在其生命最初五年的发展也是摆脱不了文化的影响的,中国的核心家庭直到当代和西方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他对塑造个体人格和社会角色,实现世代交替、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社会封建秩序的稳定性及其长期延续,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的作用和效力。[邵伏先,1989]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次序和规范也是家庭关系法则的扩展和演变,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意识是人际认知的基础。而且,家庭和国家存在同构效应。“中国家族制度实在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命运,乃至中国整个文化的命运!”[梁漱溟,2000] 同时,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学者们认为人们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均来自童年的亲情关系。心理学空间PF#b V f|)K;q

}1sx C s6S nU] @0中国文化是错综复杂的,它的历程一直是多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但儒家文化自始至终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它通过集体无意识早已进入到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 而且,中国的家庭形式保证了儒家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左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李孟潮,2001]
5Dz.sZbm.p#r-d0[q0心理学空间B JQ}4_)b
由此,我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上,探讨上述的一类病人在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到底内化了些什么文化规则?本研究利用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个案的分析,尝试以此为基础,将研究从这些个体发生层面推进到中国文化的群体发生层面;从对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功能的解释推进到对群体的无意识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的解释。进而探讨这类人格障碍的社会文化因素。希翼能对我们群体生存环境更多一点理性的了解。也是从一个侧面来探讨中国弥漫着儒家文化的某些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Qz#s"l0s0
E].uQ%I@4`1RV0二、研究方法心理学空间/]+t V&oMGFw+\

(Cp4ZA'Gh Z&Ou\C2e0本文拟通过个案分析来做“质的研究”。“质的研究” 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这是一种在西方被广泛应用,近年才被介绍到中国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 英文为“Qualitative Research” 它与“定性研究” 的英文一致,这意味着它们有许多类似之处,如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习惯性和自发性,主要是发挥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景天魁,1994:46-48)。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而“质的研究”十分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辩、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总结。在这一点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有共同之处。尽管两者在资料类型以及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将原始资料作为立论的基础。心理学空间 Eo ^5LKW

pA9xw)j#~0至今,“质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规范和制约机制,研究者需要对有可能影响研究的诸多个人因素以及研究的具体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和反省,而“定性研究”尚未有这类意识和要求(高一虹,1998:4)。从这个意义上看,“定性研究”似乎主要基于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的传统,而“质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是现象学的、阐释学的传统。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偏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陈向明,2000]心理学空间-O}xajs0iyL

_F7tWW zhB"x t0质的研究以解释性理解和提出新问题为研究的目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双方的互动,强调研究者的共情。[ 陈向明,2000]心理学空间M6C}n)c6Zb.~ D

Gr's-zt {H!e0本研究的对象来自自愿接受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的病人以及患者的家人。人数为20人。接受访谈者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患者家人与治疗师的面谈多为应治疗师的要求,他们见治疗师的动机是帮助病人恢复而并不认为自已有问题。20人均接受了MMPI人格量表和PDQ--4人格量表测试。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 显示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
-Q v G0T"_/V0
^Q d/g(z.y1J0本研究经验的积累来自90年代中期,在临床中发现有类心理障碍的病人始终不能很好地认识,他们在现实中算得上通常意义的好人。带着这个疑惑,笔者去美国接受了近两年半的精神分析训练,并接受了100小时的个人分析。在美期间,对这类型人格障碍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回国后就开始了对这类人格问题的探究。所以本研究蕴酿的时间要从90年代中期算起。真正动手收集资料是在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时间跨度七个月。与每个被观察者(包括患者与患者家属)面谈的时间为1小时至43小时。属无结构式开放性访谈[风笑天,1996]。每周一次或每周2-3次,每次1小时,每次都是预先约好时间。地点为固定不变的心理治疗室。以现场笔录事后整理的方式收集资料。心理学空间*_%IVaZ

(f5{!w VH:v&L6}S0心理学空间:@ QS [?,h3W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人格障碍 儒家文化 社会化 自恋
«新书《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童俊
《童俊》
文明与进步已能去承载理想主义»
延伸阅读· · · · · ·

 童俊

中德首届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1998至2000在美国TUFTS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并接受心理治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