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唯乐原则》 第七章 弗洛伊德
作者: 弗洛伊德 / 9235次阅读 时间: 2009年9月11日
标签: 弗洛伊德 唯乐原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B%kq+Zt0  假如要求恢复事物的早期阶段的确是本能的一个普遍特性,那末,当我们发现心理生活中发生的许多过程都不依赖于唯乐原则的影响时,我们就不必感到惊奇。一切本能组元都具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特性,对它们来说,目的就是重新回到发展过程的某个特定阶段上去。这些都属于迄今还未受唯乐原则控制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必然与唯乐原则相抵触。我们仍然必须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即本能的重复过程与唯乐原则的优势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心理学空间 Kj(W` Z@

C7^ Y;k+S5T L-l9u0  我们已经发现,心理器官最早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那些冲击着它的本能冲动结合起来,用继发过程来代替在这些冲动中占优势的原发性过程,并且把它们的自由流动的精神能量贯注转变成一种大体上安稳的(有张力的)精神能量。当发生这种转变时,就无法对不愉快的发展情况引起注意,但这并不是说,唯乐原则的作用不存在了。相反地,这种转变正是为了唯乐原则而出现的,这种对本能冲动的结合是一种淮备性的活动,它引入并且肯定了唯乐原则的优势作用。
a4Vr%o(vlW9Y4dB0
4F{T%m ?B:m0  让我们在功能和倾向这两个概念之间作一个比迄今为止我们所作过的更明显的区分。心理学空间1UDrAouVe'F%@

:uGe NsJ0  根据这种区分,唯乐原则属于一种倾向,它的作用是协助一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使心理器官完全摆脱兴奋状态,或者使其中的兴奋量保持不变,要不就是尽可能地使兴奋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上。然而,在表述这个功能的上述这些方式中,我们还无法肯定赞同哪一种。不过,有一点十分清楚,如此被描绘的这种功能同一团有生命的物体的一种最普遍的努力相关,即努力回归到无机世界的平静状态中去。我们都曾体验过,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大愉快,即性行为的愉快是如何与一种高度炽烈的兴奋状态的顷刻消失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对某种本能冲动的结合,将成为一种预备性的功能,它为使兴奋能最终在释放的愉快中消除而作好准备。心理学空间}~0Z;`3Ijf
心理学空间 yr8_.]1| A2J6Y
  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从受结合的兴奋过程和未受结合的兴奋过程中,是否同样可能产生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情感?看来毋庸置疑的是,未受结合的或原发的过程无论在哪一方面引起的强烈情感都要远远超过被结合的或继发的过程所产生的愉快或不愉快情感。况且,原发的过程在时间上要先于其他过程而存在。在心理生活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其他的过程,而且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唯乐原则不是早已在原发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话,那它就永远不会因为那些后来发生的过程而得到确立。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实际上很不简单的结论,这就是说,在心理生活的开始阶段,寻求愉快的斗争比后来远为激烈,但不象后来那样无拘无柬。这种斗争不得不被时常出现的干扰所打断。在后来的各个阶段中,唯乐原则的优势大大地得到了巩固,不过原则上说,唯乐原则本身也象其他的本能那样,无法逃脱驯服的过程。总之,任何在兴奋过程中导致愉快和不愉快情感产生的东西,正如它们存在于原发过程一样,也必定存在于继发过程中。心理学空间]f H3QX7b/M

3T },I!I%HW9S+j0  这里或许有一种新的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的意识不仅从内部传达给我们愉快的情感和不愉快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给我们一种特殊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也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这两种情感之间的差别竟然能使我们区别能量的受结合过程和未受结合过程吗?或者这种张力的情感是否与精力贯注的绝对量有关、或也可能与精力贯注的水平有关,而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系列则表明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精力贯注量的变化?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生的本能与我们的内在知觉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生的本能是安静状态的破坏者,它们还不断地产生出其释放是一种愉快的感受的张力;而死的本能则仿佛是不引人注意地发挥其作用的。唯乐原则似乎实际上是为死的本能服务的。的确,它一直在监督来自外界的刺激,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都把这种刺激视作危险。不过,唯乐原则尤其着意提防来自内部的刺激的增强,因为这种刺激的增强会使生存的任务变得益发因难。这样一来又产生了许许多多其他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目前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必须耐心地等待着新方法的诞生和新的研究机遇的到来。而且假如我们遵循已久的研究途径看来无法使我们达到正确的结论的话,我们也必须随时准备抛弃它。只有那些原先的宗教的信徒——他们要求科学成为已被他们他们抛弃的教义问答手册的替代品——才会责备一个研究者发展甚至改变自己观点的作法。我们或许也可以从如下诗句中为我们的科学知识的缓慢进展状况寻得安慰:

Y~7S^A&yiB0

/a*I7k W%_vS0不能飞行达之,则应跛行至之,心理学空间1t~)E`%Z BF
圣书早巳言明:跛行并非罪孽。心理学空间O}+s;kh/WDC^

心理学空间3|(HH.O*c:Y

——————————

'kEJn5{ S0

  [弗洛伊德早在他的《规划》一书的第1部分第8节和第3部分第1节中谈到了这些问题.]    
6@6d0A(S3E"K1c(a9V^0  [这两行诗引自吕克特翻译的哈里里所作《马卡梅韵文故事》中的一首名为“双盾”诗的最后两行。弗洛伊德在给弗利斯(Fliess)的信(1895年10月20日)中,曾经也引用过这两行诗(参阅弗洛伊德书信集,1950年a第32封).]心理学空间9~e(Q(w/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唯乐原则
«《超越唯乐原则》 第六章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自我与本我》 前言»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