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正念和治疗师处理投射认同的能力以及其它
作者: 李孟潮 / 862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标签: 投射认同 正念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谈谈正念治疗师处理投射认同的能力以及其它有啥说啥的东西
w8v._!lpxz0  心理学空间9p"c q;l)u3zQh4l
  李孟潮
w-]4b2s&Z^^xH0  
\o"Ue!ze0  
E F%N6ZQ0  阙下分离日,杏园花半开。心理学空间6Mz9X!^T~7O
  江边相值夜,榆塞雁初来。
\ PM6]2n|%V!KSx?O0  坐久河沉斗,吟长月浸杯。心理学空间R&olK%v;u;s
  鲈鱼非不恋,共有客程催。
K/h;AB6}qy/^"aE0  ――许棠,江上遇友人
VE"PVG-W}/\+u0  心理学空间u;X7D6A9bou-f
  
(_W4f^(K0B{dy0  一直以为在整合东方的修身养性技术进入心理治疗领域,中国人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领先于世界。
,d)PB_&Y l?*Q G0Z0r0  现在看起来,这不过是一个爱国的中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心理学空间l0t,]f p d
  当我在数据库里面寻找有关佛学的“正念”(mindfulness)技术和心理治疗的关系论文时,可以说是被吓了一跳。西方人在心理学的各个方面都引进了这个“正念”,有报道使用正念技术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也有用正念来治疗心身疾病的,还有把正念用到教育心理学上研究正念学习法的,还有专门研究正念和西方心理学的关系的。总之,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一大堆。自然其中也少不了精神分析和正念的研究。心理学空间Zxkme[
  本来我还以为西方人大概是不太懂正念的内涵的,但是看到好几个西方人专门研究正念的概念的论文后,开始觉得这种投射实在是可笑了。特别是看了几本最近出的“海外中国丛书”,不得不承认,很多西方人的国学修养真的要让国人汗颜。心理学空间3NN|BRvH y
  “俺是中国人,中国的东西俺都懂。”大概是一种自恋的幻想。心理学空间 n$W8tiQ D@$b/tM+z?
  心理学空间WS*Ix9S {2H ?
  先说说本文缘起,本来早就知道“正念”(mindfulness)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首选疗法――辨证行为治疗的核心技术。但是由于没有机会去参加这个疗法的培训,也就对此不太重视。后来机缘巧合,在觉悟之路网站上看到了缅甸马哈希长老的四念处修持的书,自己盲修瞎念觉得的确对缓解焦虑效果很好,而且起效很快。心理学空间&??f M,\ d&Q w3K*x
  便决定到临床上试验一下。以前我处理投射认同的方式大概就是精神分析的那几招,沉默的反移情解释,合并认知技术等等,在《EMDR处理投射认同》一文中介绍过,其中利用信仰资源的时候我往往是通过念佛解决的。患者那边把焦虑投射过来,我这边就念佛,有意识地认同佛菩萨,我的理论是,还有什么“容器”比佛菩萨好?可是后来经人提醒,我发觉这不是容纳,其实还是在投射认同中,这不过这个时候我认同的患者投射过来的“完美”的自体-客体而已。所以就改用正念法,这一次没问题,正念让你回到自己的身心,即刻体验到投射过来的焦虑是什么样的,这种焦虑体现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够比较准确的共情。当然了,正念的要求是不带任何理论见地去解释这些情绪的来源的,包括佛教的理论,“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是要求你通过正念的修持证实有没有这么一回事情,而不是迷信前人的理论,这方面和很多治疗师用前人发明的理论去解释现象有很大不同。
]o"r x1O Kt0  
)g3h(]9Rw!B0  正念和精神分析关系太复杂。这里仅仅说一下Safran 和Muran对正念的一些强调。心理学空间QW'K)Gr5D o
  首先要介绍一下当今精神分析的发展――关系学派。只所以说当今,就是说这个关系学派就是现在美国闹腾的很热闹的精神分析新潮。
I lEtx0  国内业界比较熟悉什么客体关系啦,拉康啦,自体心理学啦,依附理论啦,当然也还是比较红火,但是他们都已经是经典,经典的意思也就是说古典了,有点老了,几十年前的事情。
V2e0C*|4y,w X0  至于弗洛伊德荣格,那已经可以说是老套的东西了。心理学空间7`mJr/DL&Ww1__kn
  不过老套古典的不搞懂,新潮的可能就跟不上。心理学空间x7L9V k1p%u(kO9{
  关系学派的一个老祖宗名字叫做,斯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有本书《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我不得不把这本书的广告词也写出来,因为出版社巧妙的印刷策略已经让不少人以为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圣经》。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在读圣经呢,我还以为他皈依耶稣,一问才知道,人家学习客体关系呢。
5[Zw/a| Rvu*u%z0  米切尔是这本书介绍的最后一个理论家,其实他应该算是总结了整个精神分析有关“关系”的理论,然后提出了很多相反的观点。所以有人称他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不过他自己认为他既是革命者,也是改良者。和他一起的有很多人,大概都是一些对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很多挑战的人。如很多动力学短程疗法的创始人。慢慢的,他们逐渐就成了一个学派叫做关系学派,现在势力挺大的。有趣的是,Mitchell主编的一套关系学派的丛书中,居然把James   Grotstein的书也收了进去,而此人一向自认自己是后克莱因学派的。心理学空间N E0?]4`!m?
  Mitchell太聪明,所以就得了太聪明的人的病――死得早。心理学空间mQ&a U~ u5Q$G4N
  在他之后,把持关系学派江山的大概就是这两位――Jeremy Safran 和 Christopher Muran 了。心理学空间,q0j&n Vyt,f:k'k4R
  他们临床经验很丰富,也学习过各大流派的技术。
0]@AD'V3O-K.m+e0  他们总结了五十年来有关心理治疗疗效的研究,得出结论――对心理治疗来说,决定疗效的东西就是治疗同盟。
O{8l D \ q TB@0  他们整整花了二十年研究一个东西――就是治疗同盟。定力不错。
x*QZ/D*CM3N t^0  然后写了一本书《Negotiating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治疗同盟,以及如何操作关系学派的疗法。
&O$mE!lm.k bh0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一点和传统精神分析不同的就是强调治疗师和患者的主体性互动对治疗的影响。采用了很多后现代的理论,什么本雅明、哈贝马斯都用上了。
AC"J-j9efo:oRw0  我最感兴趣的他们对正念的强调。心理学空间|]`Xb(x1{
  心理学空间D!V3jq j
  但凡做心理治疗的,大概都需要具备一个能力――就是能够敏锐地知道治疗室中正在发生什么。有种种说法来形容这种能力,其中神乎其神的名词大概是“第三只耳(眼)”。
q,Z1fY*R0  精神分析对此反思能力更是十分强调。心理学空间jJ#H-I:O^T b9?#w
  弗洛伊德早在1912年的《移情动力学》一文就提到,分析者需要具备“均匀悬浮注意”(evenly hovering   attention),他说要做到这一点,分析师需要不把自己的注意力专门集中在任何事情上,而是总是平静地、专注地倾听所有材料。一旦在材料出现前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东西上,那么就意味着在材料出现之前分析师就对材料进行了选择。某些东西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心里面,而另外的东西就被忽视。随着这种选择性而来的就是个人的偏好和期望。弗洛伊德警告说:“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出现。……如果在选择后出现了这种个人的期望,就会有永远发现不了什么东西而只是发现已经知道了的东西的危险……”换句话说,分析师听到的仅仅是他早就知道的东西,严格地说,分析的过程变成了验证分析师的知识的有效性,而不是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的东西是你和患者都不知道,而不是你知道,而患者一无所知的东西。心理学空间,B2w X3M ]4Fs
  但是弗洛伊德的这种对分析师的要求在近代精神分析中被很多分析师反对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大家不知道怎么做到这种神秘的均匀悬浮注意,也就是说无法操作;第二,弗洛伊德的均匀悬浮注意仅仅是针对患者的,而不针对治疗师。
^.~BNP x0  在1948年的时候,另外一个分析师芮克(Theodore Reik)提出了精神分析的“第三只耳”之说,认为治疗师不但应该注意患者的所有材料,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内部反应。后来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的共情、对反移情的利用的提法颇受此人影响。台湾有芮克的书译本,名字叫做《内在之声》。
%Xc7TO I4?%w v0  接着在1967年的时候,很多人熟悉的Bion登场了。他提出治疗师应该把每一次治疗会面都当作第一次,不要受以前的认知的影响。Bion说的包容其实是比较冷静的。不想有些人幻想的那样温暖。不过Bion仍然没有说清楚,治疗师如何可以获得这种包容的能力。
/H/xk;Bm~tm0  1997年,Stern引进了迦达默尔的理论到精神分析中,提出真正的分析只有在和患者“真诚的对话”中通过挑战和说明他自己的前概念(preconceptions)时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0@0Sip4y0y:P1^-{0  Thomas Ogden,也在1994年提出了分析中的第三者(the analytic   third),这个第三者是由分析师和患者的体验融合而成的,分析师的个人体验必然受到这个第三者的影响。心理学空间.Qm4r$Y+~^+Ij-ZV
  说到奥格登,自然就说到了投射认同了。他是投射认同的概念的发展历史中很重要的人物。这里就碰到一个临床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投射认同的处理技术说起来有十几种。可是处理投射认同的难点不在于会不会这些技术――技术的东西很快就可以学会――而在于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这种技术。心理学空间u+j j^A
  这种能力通俗的说,就是“抓时机”的能力。取决于一个基础:治疗师必须保持对清醒的觉知,能够体会到投射认同正在发生。而这种觉知的能力从何而来,一直没有说清楚。心理学空间/Q^\3?yc R~
  正如一位治疗师和我说到的,投射认同过后我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可是投射认同出现的时候,我就糊涂了。心理学空间]:A5]6r]VdY%w
  其实我也经常会为卷入投射认同苦恼,可是怎么能够保证自己对治疗过程有清晰的反思、觉知能力呢?问过不少人,答案无非就是找人督导,接受分析。也就是借别人的反思能力一用。精神分析一百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分析,颇有些像佛教中的拜上师制度。不同的是,佛教中的上师可以不要钱甚至倒贴钱带徒弟,而分析师很少有这么做的。
q)S%Ct,cS3N0  到了Safran和Muran,好像发现了一条培养治疗师这种反思、观察、觉知能力的捷径,就是佛学中的正念技术。他们宣称,精神分析中有关治疗师观察姿态的阐述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或者扩展为佛学心理学对正念的解释。他们说:“佛学的正念传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自我探索方法,可以用来帮助治疗师培育他们的参与-观察姿态。”(原书57页)心理学空间h E C4a|
  他们说,和精神分析有关如何培养治疗师的观察姿态的文献比较少相比,有关正念的文献非常丰富,有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他们不仅仅欣赏正念技术可以提高治疗师的敏感性,而且着重指出正念是在坐、立、行、卧生活中各个阶段都存在的。不过他们对正念的目标的理解显然是偏离佛教的,他们认为正念仅仅是完全意识到个人的所有心理、身体活动。
?B5z9b&JKA0  其实根据本人半瓶油的佛教修养的理解,所有佛学修行就只有一个目的――证成常乐我净的涅磐境地。全意识化不过是达到涅磐路途中一个站点而已。心理学空间a5\ d;\KD'K
  所以Safran和Muran把正念和弗洛伊德的均匀悬浮注意,以及Richard Sterba提出的“观察自我”(observing   ego)等量齐观,大概佛门中人是不会同意的。心理学空间 ~Zq^.BG(fh
  他们指出,正念包括三个成分,引导注意力,回忆,非判断的觉知。被做出了一些解释,虽然用的是精神分析的术语,但是根据我本人的阅读体验,离佛学书籍的阐述也是比较as   if 的。当然如果从细节来分辨的话,可能要写本书才能说清楚。
B.hs@-R|Mzu0  他们说,治疗师习练正念的一个重要的产品就是发现了一个“内在空间”,这个空间是和治疗师个人的认知-心理过程没有交互性的,没有依附关系的。而这和奥格登以及Glen   Gabbard 提出的“分析空间”有类似之处,也就是说,治疗时需要保持“双重意识”,一方面能够进入患者的世界,另一方面,保持治疗师的观察能力。”心理学空间r:JO7x t#sv'p
  在关系学派对分析师的培训课程中,正念变成了必修课。
]'C,KLt0  这个培训课程主要是拷贝另外一个心理治疗师Kabat-Zinn的方法,有一些基础的练习,如吃水果,并体验整个吃的过程的各个环节,然后就进入所谓的正规的正念练习。其实他们的入门方法也是关注呼吸,有点类似于安般法,是比较经典的四念处修行方法。很多早期佛教的经典中都说过。
-vfB)~*u/j"a[P0  这个Kabat-Zinn是引进正念到心理治疗比较有名的人物,现在国内翻译的很多套治疗计划中都推荐患者阅读他写的书,并跟着念。心理学空间ZQUJT
  可惜这本书没有翻译过来,我在临床上会推荐患者到网站下载这一类的书看,或者去参加瑜伽课程。不过有个有趣的现象,后来有不少患者喜欢瑜伽超过了心理治疗。从治疗的角度,这是让人欣喜的,喜欢心理治疗说明还有病,喜欢生活中其他东西说明病好得差不多了。
l4{rbD8k0  不过有些治疗师大概会担心这么一搞,岂不是自己要破产?我个人觉得,其实明知有这种方法而不介绍给患者,更有可能破产。钱也好,患者也好,都不是你能控制的。即便你不说,患者也有自我康复的能力,迟早是要觉得心理治疗没什么意思,离你而去的。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患者满怀自信地离开治疗师。要做到这一点,治疗师自己本人需要能够离开很多东西,很多人、很多情感、很多记忆心理学空间&{`,aTB6zo.zs3R
  “鲈鱼非不恋,共有客程催。”,分离总是免不了的。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投射认同 正念
«粘附性认同、自恋人格与中国文化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爱情与投射认同(演讲稿)»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