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作者: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 / 49751次阅读 时间: 2009年9月02日
标签: 弗洛伊德 固着 机制防御 投射 压抑 反向形成 退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r3D6RH;X DF7u


LL.i-x0uZKJ7d0(摘自《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第81-92页)
bo$x0~EL&S5R ]~0
zFB#E_E0心理学空间3@+J N }C
自我必须承担许多重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对付使人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对付的办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类是否认和歪曲现实的办法。后一类办法阻碍着人格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为数众多:下面仅论述几个重要的。心理学空间o5Qs.L RVO%yND
心理学空间~,z`&Z!i:T U
心理学空间en2WV-hLe5u6HZ
1.压抑
1\'G-n#Zg0
zt3T u[SM1Z0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渲泄只要遇到反渲泄的对抗就不会进入意识。反渲泄对渲泄的消除就叫做压抑。压抑有两种即先天压抑和后天压抑。先天压抑抑制尚未进入意识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使它不能进入意识之中。先大压抑是先天性屏障,使本我的大量内容永远处于潜意识状态。这些先天压抑是整个民族历尽痛苦教训之后积淀到人体内的机能。例如,乱伦的禁忌就是针对人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强烈的性欲。这种欲望一旦表现就会受到父亲的惩罚。当这种事情在一个民族的漫长的历史上反复发生之后,对于乱伦欲的压抑便积淀在人体内变成先天性的了。由于先天压抑是遗传性的,下一代便不必经过学习就能自然地抑制这种欲望。
xG9`7f_V&k0心理学空间u8K v'j!N"M(z
顺便提一下,如果禁忌十分强烈,如乱伦禁忌,说明对于被禁对象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否则,强烈禁忌就没有必要。
4@~zrwCF0心理学空间HS8E(dq2Yd
危险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一旦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就不会引起焦虑。原因是未意识到的东西对人们心理没有伤害。然而,这些对象选择能以各种间接方式影响行为,或者与有意识的内容发生联系,引起焦虑。这时,自我便实行后天压抑以对付那些秘密渗透到意识和行为之中的本我渲泄。后天压抑(以下简称为压抑)将危险的记忆、观念或感知从意识中驱逐出去,并设置障碍阻止各种形式的运动性渲泄。
jw K(Bt6NQ0
W8Wd0E+i;A5L0压抑能使人对清晰明白的事物视而不见或歪曲已经看见的事物或曲解感知的信息。以这种方式,压抑保护自我不至于因为危险物或与危险物有关的事物而感到恐惧。压抑还作用于创伤性记忆或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记忆。有关记忆本身也许毫无害处,但它们能够使人回忆起创伤经历。由此看来,整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受到压抑的影响。危险的观念也可能遭到抑制。不管被压抑的是感知、记忆还是观念,压抑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否认或歪曲那些损害自我安全的外部和内部危险来消除现实的、神经性的和道德的焦虑。
$zm5bTwee4P0
@FP(g9fviq0压抑对于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压抑。但是有些人放弃其它办法而一味依赖压抑来对付危险。这些人就是所谓压抑型。他们与世界的接触十分有限,总是显得畏缩、紧张、呆板和胆怯。他们往往寡言少欢,行为生硬。他们的能量过多地耗费在压抑机制上,从而不能与外界和他人进行既有趣味又有意义的交往。
V`7{ NA0心理学空间Wy)hS4J-~u
有时压抑使身体的某一部位功能素乱。例如,压抑型的人可能会由于害怕性冲动而发生阳萎或阴冷,还可能患上所谓癔病性盲目或麻痹。这后一种病患者看不见东西或不能移动腿脚和手臂。压抑机制还会引起其它的身体失调,如关节炎、气喘、溃疡等。这些疾病是所谓心身疾病中最严重的几种。关节炎有可虽然自我是压抑机制所在地,它所实施的压抑号令有可能是超我发出的。因此,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影响越大,压抑就越多。超我所引起的压抑是父母对儿童的制约的内化形式。心理学空间qIi|3\&j/RL
心理学空间t[6O4ve#gB
渲泄在遭到压抑之后将如何行动呢?它们可能会原封不动地生存在人格之中,或者冲出障碍,或者通过移位而表现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压抑得到排除。青春期的性本能原动力就有可能激增到摧毁儿童期形成的障碍,在严重挑衅面前,一贯压抑住自己的侵犯本能的人,也有可能变得十分好战。压抑阀门一旦冲破,能量会象强大的洪流一样倾斜出来。心理学空间 |8hi"b+c-A
心理学空间$vn'v`jX,sk
移位能使被抑欲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移位必须掩盖欲望本源,不然自我就会发现破绽,重新实行压抑机制。被抑欲望采取各种伪装手段求得宣泄。例如,一个人在儿童时仰制了对父亲的敌视,成年之后就有可能犯法或反叛社会传习惯,借此象征性地表达他被抑制的敌视父亲的情绪。被抑望常常在梦中获得象征性的满足。例如,在梦中进入一座房子,如果房子在做梦者的心里是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就可能象征着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又如,自责的欲望遭到压抑后,人就可能在梦中发生事故,丢失东西或者作出荒唐可笑的事情,作为对自己的间接处罚。另外,表达被抑欲望有可能对所求事表示否定。因此,如果有人说,“我才不稀罕它呢!”那他心里可能就是想要得到它;如果有人说,“我压根没去想它!”那他指一直在考虑那个问题。心理学空间$b z;Xc3a`!bB
心理学空间_R o/J/?,A9I*v
在危险不复存在时,压抑就没有必要存在,应当取消。然压抑的消除不是自动的。人必须首先发觉到危险已经消失。为了发觉,必须探测现实。处于压抑状态下作这种探测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不进行探测,压抑就消除不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往往背着许多儿童时期形成的恐惧包袱。这些恐惧现在已没有任何根据,可是他一直没有发觉这一点。
N5T U%n.C0心理学空间 prhc:`*D
我们虽然把许多不正常的状况归咎于压抑,但决不能轻视压抑在正常的人格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X2p"j)P S+P'OE0
GW9hkR;D$yBgz0在婴儿期,压抑的强大力量抵制了本我的本能对象渲泄,从而保护着婴儿的自我免遭本我的损害,使自我得以发展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当自我强大到能用理智应付危险时,压抑便成为多余而继续耗费着自我的能量。消除压抑可以把投入到反渲泄的能量释放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性事业。心理学空间tzoM(j[3_%o

R"? _]'h sw|p-A0
,cI_9BIA02.投射
a { FG w4d/\|0心理学空间Ic4jg:DhA!M
当自我遭受本我和超我的压力时,人就会感到焦虑。而为了消除焦虑,他极可能把原因归于外界。非但不肯说:“我恨他。”反而说:“他恨我。”非但不肯说:“我由于内疚而烦恼。”反而说:“他使我烦恼。”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否认他的仇恨来自本我: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否认责备他的是良心。他两次都把责任归于其它因素而不是自我。这种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机制叫做投射。
_9Qj^5Hx&n0
Cp,Hqd4d0投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的主体即自身被掉换。有时是主客体对调。“我恨你”成了“你恨我”。有时用一个主体代替另一个主体,而客体不变。‘我惩罚我自己”成了“他惩罚我’。自我采用投射的目的是把神经性或道德性焦虑转换成现实焦虑。例如,有人害怕自己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为了从焦虑中获得部分解脱,便把这些冲动归于他人,说别人如何如何好战和淫荡。又如,有人感到内疚,便自我安慰地把烦恼原因归于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良心。心理学空间+bEHU1S$@

+NVws&q nQ BFh0这种转换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本我和超我这些内部危险转换成外部危险。因为自我很难对付内部危险,但却比较容易对付外部危险。一般情况下,人有较多时机学会对付外部恐惧,却较难掌握克服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方法。
D v*b%I6e Xbg0心理学空间%o vH6Lp2Y
投射的作用不只是减轻焦虑。投射给人以表达真实情感的借口。认为自己被仇恨遭迫害可以作为攻击意想敌人的理由。在这一保护自己攻击敌人的借口中,人获得仇恨冲动的满足。满足而又无愧,因为他感到自己的侵犯行为是正当的。当然,这是一种复杂的文饰和理由化过程,其实质是嫁罪于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心理学空间Sx:pP V,bu ~

%`$|'D mF)Crh0所谓理由化,是说在外部寻找理由或托辞为自己受到超我指责的行为辩护。理由化还包括把社会所反对的动机改换成社会所赞许的动机。例如,有人为慈善事业捐款,他认为这是出于善良心肠,而实际上他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或者为了补过赎罪。显然人决不会意识到这种投射或理由化,否则这些机制便不能减轻焦虑。所有对自我的保护,都必须在潜意识中进行,不然起不到作用。
$MlTs#}`"?Q0
{"G~ FpH0超我的禁戒和惩罚很容易投射,因为超我代表了本来就属于外部的东西。在超我形成之前,禁戒和惩罚是由父母施行的。原来就属于外部的东西,现在当然可以还原到外部。在超我未牢固地结合进人格结构的情况下,还原更容易发生。超我脆弱的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负疚原因归咎于他人,把抑制归于外部的原因而不是内部的原因。
R1y6_p%y-{ M0
1Hmg7my.x0投射是一种广为应用的防御机制,因为人们从小就学会在外部寻找自身的行为原因,而不会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动机。更有甚者,人懂得,制造圆滑的借口和遁辞,即使有了过错,也可以不受惩罚或不感到内疚。而且,他对事实的歪曲还总是受到奖赏。
7?\?oIS:g0心理学空间m UK@*\B
还有一种投射初看似乎不是防御性的机制,这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和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就认为别人也悲痛。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分享型投射的保护性质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别人不幸福,自己的幸福就会遭到损害,因为人在别人不幸福而仅仅自己幸福时,总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人就把幸福也加于他人。如果谁能以世界上大多数人部不诚实来说服自己的话,他就很容易做到既不诚实,又不惭愧。一贯考试作弊的学生,常常以人人都舞弊来原谅自己:认为大家都乱搞男女关系的人会借以原谅自己的越轨行为。这一类的投射并不压抑真实的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来取代。当事人承认自己的动机,但他的道德焦虑经过投射到他人身上面得到减轻。心理学空间(zI0} A)No9q1~ i@
心理学空间j#H8au5[8|3ew)z d

?I%?$o.?{^03.反向形成
pdq!L GN+H,n0心理学空间mLO'm0_-w6j6L7Z
本能及其派生物都可以归结为许多相互对立的双方。如:生命与死亡,友爱与仇恨,建设与破坏,主动与被动,支配与顺从等等。当一种本能直接地或通过超我间接地对自我施加压力时,自我便集中到该本能的对立面上去,以避开该本能的进攻。例如,有人为自己仇恨他人而焦虑不安,自我就力促友爱之情流动,从而掩盖他的仇恨。看上去这是友爱替代了仇恨、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爱的表面之下存在着的仍旧是侵犯情绪。确切他说,爱只是掩盖恨的面具。这种用对立面掩盖某一本能的机制叫做反向形成。
UH_K1n\5A7goI0
O4P*b B.C!B"O$[0怎样区分简单的对象渲泄与作为反向形成产物的渲泄呢?具体他说,怎样把反向形成所产生的爱区别于真正的爱?反应性友爱的主要特点是夸张——过度、外露和虚假。它是装出来的,如同《哈姆雷特》中那位剧中剧王后(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有一个剧中剧,系王子哈姆雷特用以证实他的篡夺了王位的叔父杀兄娶嫂的罪恶。哈姆雷特邀请国王和王后观看这出谋杀剧。谋杀剧中,王后勾结国王的侄子毒死国王。但是下手前她仍信誓旦旦地向生命垂危的国王表示,国王去世后她决不改嫁。一译者注)那样表演过了火,因而容易被识破。反向形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制性。用反向形成机制保护自己的人在表现反应情感时不肯稍有偏移,比如他的爱是生硬的,不能象真实情感那样适应情况的变化。他不得不“坚贞不渝”地显示着爱,好象稍有疏忽,其隐蔽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心理学空间S;c"]Dv
心理学空间oRAu9w*\
恐怖症是反向形成的另一表现。患者所惧怕的正是他想要得到的。他其实并不惧怕某一对象本身,而是惧怕他自己的想要获得该对象的欲望。反应性恐惧使欲望得不到满足。反向形成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超我。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超我看作是一个反向形成系统,其目的是保护自我免遭本我和外界的损害。理想化的贞操和纯洁可能就是原始性欲的面具;利他主义的下面可能正是利己主义,虔诚的背后可能正是邪恶。心理学空间(~6]:K DLav

&\/| K4L Z&@2{0实行反向形成不仅可以抵御来自外部的而且可以抵御来自内部的威胁。对另一个人的惧怕,可以使人千方百计地对他心理学空间9]D-BR fFE_;Ua9S
心理学空间5J+q*yD[k[P`A:V!y
表示友好:对社会的惧怕,可以使人顺从一切社会习俗。任何时候只要出现对规则的过度的机械的遵守,就可以断定为反向形成。在顺从的面具背后作崇的正是叛逆和敌对动机。
&h)M)Ij EV,o1J0
T(Q WfVo^0举一个有趣的反向形成事例。有些男人把温柔与女性相提并论,因而害怕任何温柔表现。为此,在装饰上他们极力显出刚毅和男子气,以掩饰自己的女性倾向,结果,他们变成与其说是真正的男子汉倒不如说是一幅男性讽刺画,也有些女人为了掩盖自己的女性而在衣着和举止上模仿男人。
9Xm9B3K:_\W0
*Tt4dT d$`|ix {0有时反向形成能够满足遭到抵制的本来欲望。例如,一位不敢承认自己怨恨子女的母亲、可能会以保护他们的福利和安全为名,对他们的生活过多地干预。结果她的过度保护真的变成了一种对子女的惩罚。心理学空间c*wFQ!]
心理学空间,Q)t8k1h)ER e&e'`*hXh
反向形成是对焦虑的非理性的顺应。为实现虚假的和伪善的目的,反向形成耗费能量,歪曲现实,使人格变得既呆板又固执。心理学空间H/SvZ g
心理学空间zc6@o9wsXC{\d5N
心理学空间m8H f9_kuL
4.固着心理学空间wj q2]+U}"G
心理学空间G0^|zlfK
虽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是一个逐步的不间断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区分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人一般都是相当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然而,进展有时也会停止,人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步阶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生理发育中,我们便称之为发育迟缓:发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便称之为固着。
U4dl:Y&Z'^N0
`;s7_P1^ K j-s(T0固着是又一种防御焦虑的机制。固着者看到前程危险或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大多数儿童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某种担忧;同样,青少年对于第一次约会都有某种不安;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对毕业怀有一种既担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实际上,任何人面临新的冒险都有某种焦虑。人在离别旧的熟悉的世界而进入新的陌生的世界的时候所经验的那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假如分离焦虑过分强烈,人往往不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固着在旧的生活方式中。心理学空间/k(s6B^mH @8rL7y
心理学空间V:_e I1n#O8ap!z
固着者惧怕什么呢?是什么危险阻止了心理发展中的前进势头呢?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与惩罚,不安全感是一种思想状态,是由于人感到自己无能对付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他感到由于新的形势对他要求太高,结果将是痛苦的。
XF&tYN7ff&H0心理学空间8HluKw:N
对失败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相似,只是多了一种恐惧,即失败会招致嘲笑。失败有失于人的尊严(自我理想)。最后是对于惩罚的恐惧。这是最严重的恐惧。假设有一个试图独立的孩子正在形成与家庭无关的兴趣和依恋。他这样做意味着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和物正在产生爱恋。这孩子有可能不敢作出上述的对象选择,因为他担心,假如他把自己的爱施于外人,他的父母就会以不再爱他相报复,他又不敢肯定新的对象选择能否补偿他将失去的爱。一旦不能,他就会落得孤苦伶仃、无人保护的下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局势。斗争的结果便决定着他是前进还是停留。如果他曾经历过父母的惩罚,他很可能选择停留。
{p$Gn'IFK.yJh A0
'O~W(}R2U0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大多是出于恐惧而不是爱。如果儿童坚信父母对他的疼爱绝对可靠,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父母绝不会抛弃他,那他很可能固着在一种幼稚的阶段上。心理学空间)L:D1~N1?eV,SqJ

-?'}/Q;v2D Tp"Z0固着除了发生在对象选择中,还可能发生在人格结构与动力的发展中。有些人老是停留在愿望思维中,有些人怎么也学不会区别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也有的人在严厉的超我或儿时的恐惧中生活着。有些人固着在某一防御机制上,使之成为他们的整个人格中心,有些人则停留在冲动行为水平上。固着种类繁多,程度也不一,它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实现。可是几乎每个人都由于恐惧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心理发育迟缓,即固着。
i^%i9oW0心理学空间"miG l8^ UP/s

Pn9fGG05.退行
|G*nA&GQ0
P zNc%Q1m/lVEq b0已经到达某一阶段,但因恐惧而退缩到前一阶段,这就叫做退行。比如,一个新嫁娘与丈夫首次发生口角后心里害怕便回到娘家,回到父母的保护下。人受到伤害后,常常与世隔绝,耽溺于自己的梦幻世界里。道德性的焦虑可能会使人冲动行事尔后遭到惩罚,这实际上和人在儿童时期做错事遭惩罚是一个样。对有节制的现实的思维方法发生任何偏离都可能造成退行。甚至健康的顺应良好的人,也时常采用退行来减轻焦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要“解解闷”。吸烟,醉酒,过食,发脾气,咬手指甲,掏鼻孔,犯法,说傻话,破坏财物,手淫,阅读神秘故事,看电影,进行不正常的性活动,咀嚼口香糖和烟草,化装成儿童,不顾后果地超速驾驶,相信鬼神,睡午觉,相互殴斗与残杀,参加赛马打赌,耽于幻想,反叛或顺从权威,赌博,对着镜子打扮,冲动行事,作弄替罪羊以及象孩子似的做出各种各样的傻事。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成人退行的表现。只是有些退行由于普遍地存在,反倒被看作为成熟的表现。梦是退行的极好事例,作梦者在神奇的愿望满足中获得快感。
x!b`#GoO~qm0
Pc2PF:k V@0心理学空间8| q~7fWC
6.防御机制的一般特征心理学空间n)O%S6p aXh

!w6w+E0_9^g0所有自我的防御机制都不是对付焦虑的理想手段。它们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自我活动的能量。防御机制一旦影响大大就会统治自我,削弱自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再有,如果防御机制突然失效,自我就会由于突然失去依赖而陷入像虑,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Z ~s9b;k7jL0
w.W(Xs5Y;h9Ttq|0既然防御机制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还能生存呢?原因须在心理发展中寻找。幼儿的自我综合功能很稚弱,不能承担自我的各种心理责任,因而采用防御机制作为自我保护措施。自我在不能运用理性机制减轻焦虑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下列施:否认危险(压抑),外化危险(投射),掩盖危险(反向形成),停滞不前(固着),或退缩(退行),幼儿的自我需要并应用了这些辅助机制。心理学空间D!I'YB&E\/aD

&Ox7O/TH0但是,它们在完成了幼儿的自我使命之后,为什么还继续存在呢?原因是自我未能正常发展,而自我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它有大多的能量损耗在防御机制上。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防御机制由于自我的不健全而继续存在,而自我如果过分依赖防御机制是不可能健全的。自我怎样才能冲出这种循环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成熟。自我的发展基干机体自身的先天变化,变化尤为显著的是神经系统。在成熟的影响下,自我被迫发展。心理学空间k-V`6m/A
心理学空间V1w{4J*vE;T\ b9?F
另一个保证自我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必须给予儿童一系列与他的适应能力相当的经验。对于儿童,危险和困难的程度,既不能强大到摧残能力,又不能弱小到失去刺激,在婴儿期,生存危险应当很小,儿童早期的生存危险则应稍大,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大。在这一系列不同级别的环境中,自我有可能摒弃防御机制(在理想条件下,有可能杜绝防御机制的产生),并且用更为现实和有效的机制取而代之。

{Bv/Y}SX:P_W3u|(_f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固着 机制防御 投射 压抑 反向形成 退行
«101种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投射 Proj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