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就逐渐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各种新的取向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心理学;新取向之间因其各自的背景和视角的不同,也在相互碰撞和交流。其中,生态心理学在20世纪中期异军突起,成为某一两个领域中与传统心理学对立的新取向,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在心理学界的各个研究领域,成为它们新的生长点。
自20世纪以来,生态心理学既是当前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又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心理学方法论。它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并且它认为这种行为和心理过程是在环境和人的动态交互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它在方法上采用的技术要求尽量保持心理和行为发生的自然性,如采用准实验设计、自然主义方法等。这种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与心理学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其他传统科学和哲学的不同,它借助于近现代科学成果和方法,直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实验科学,从哲学思辨的“扶手椅”跳到了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省去了在真实环境中缓慢推进的研究阶段。这种跳跃式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概念与有机体的“内部”特性有关,却与外部世界相对立,这种与外部对立的、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就有了许多人为性因素,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的脱节使人们对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心理学因此具有了存在的危机,为走出危机,需要引入与现实结合紧密的观点,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学科发展的需要。
生态心理学的背景分析
任何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造就这种历史必然性的推动力就是它所在的时代背景,这种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学术氛围的酝酿,萌生这种取向的哲学思想的指引,相关思想变革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启发,心理学理论思路上的延续和发展。
哲学背景
实用主义的学术氛围
生态心理学的形成背景大约是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那时,实用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哲学,在美国各个领域一直起着主要或潜在的指导作用,使得以后的美国整个学术界都浸润在一种很浓厚的实用主义氛围当中。在那种氛围中诞生的生态心理学当然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作哲学研究的中心,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的目的。其中,行动、实践在他们的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又把它称之为‘实践哲学’或‘行动哲学’。”(车文博,1998)生态心理学就是一种提倡心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研究取向,它的整个研究基调与实用主义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生态心理学思想的最早倡导人之一布伦瑞克是一位倡导生态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者。实用主义的倡导者詹姆士本人就是心理学机能主义学派的带头人,所以说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整个观点就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而布伦瑞克这位介于机能主义和生态心理学之间的心理学家的思想也是深受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富含生态心理学意味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处处折射出这种影响的光芒。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老师霍尔特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士的学生,吉布森不可避免地通过霍尔特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
正是实用主义精神引导生态心理学往现实生活的心理学方向上发展。 现象学与
现象学对生态心理学的影响是通过格式塔心理学间接完成的。而存在主义与生态心理学兴起和发展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因此,生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
现象学的整体主义思想通过格式塔心理学深深影响了生态心理学。现象学强调研究人的经验的意义结构,强调从整体上来研究经验,反对对经验作分解式的研究。而生态心理学将人-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强调把心理现象的研究放在人和环境、心理和环境等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子中研究,并反对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真实环境相剥离的严格实验室研究方法,而倡导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法和自然研究法,这些都透露出现象学的整体主义思想对生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影响。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界”研究对生态心理学也有重要启示作用。生活世界的研究关注人的生存,关注真实状态中的人的生活意义,而生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应面向真实生活的研究原则也与现象学的这种转向是合拍的。
存在主义哲学中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生态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海德格尔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提出一套研究存在——“此在”哲学思想。他认为“此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状态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在世”,也就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总是处于世界之中。此在与其他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此在)总是与世界(事物和他人)同时出现、同时在此。(刘放桐等编著,1981,p.596)而生态心理学也认为人与其环境密不可分,这种总体观念的一致性导致他们对一些具体概念的解读也是一致的。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直接知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事物的“可获得性”[1],就与海德格尔关于用具的“手头性”[2]概念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