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 2170次阅读 时间: 2022年10月02日
标签: 道德发展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未来需要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设置课程是关键抓手。本期访谈将邀请俞教授分享道德认知发展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各学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心理学空间%Zg"X(M1~{h

\ Q$jQ D0道德认知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d!T.@"J+i:v7t0

k-Qcv e8d8OU1~"];y,w9S0何妍:俞教授好!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为什么强调道德认知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gT Q z9FB"ild(X0

8AV;Qgo0~ C0俞国良: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道德发展是个体认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其中,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核心,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产生和道德观念的形成等。道德发展,特别是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心理客观规律。此时,单纯依靠德育发挥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必须结合和借助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介”和“调节”,才能实现道德认知的有序发展。因此,我们说大中小幼道德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步的,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6J-L*l%\2T7U0

k(o8j*Zl0第一,从理论上考察,道德认知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根据心理学中认知发展学派的理论观点,为了实现道德认知的良好发展,个体身心成熟、拥有充足的经验及环境与个体心理认知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缺一不可。这就意味着,道德认知的培育并不单纯局限于社会伦理规范与道德习俗知识的简单传授, 还强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匡助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的“ 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认为,每个学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都有着质的差异,道德认知发展无法进行跃迁,但高阶的道德认知又包含低阶的结构和功能。因而学校应尊重个体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在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开展侧重点相异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处理道德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其道德认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发展,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实现道德认知有序发展。

s:^W ej7z:Rja]0心理学空间#E+uh` J)i

第二,从含义上解析,道德认知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道德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个体总体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也蕴涵着道德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囊括道德健康标准。道德健康者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的认知能力,这种道德认知能力,不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求个体能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准则来约束及支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这种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健康,也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不可疏忽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发展。

'w%Hs w["]z0心理学空间1D5N(x1r!|*u

第三,从功能上考量,道德认知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道德认知的良好发展有助于个体道德积极情绪的获得,促进其公正道德信念的养成、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出现,从而帮助个体从消极心理状态恢复,重获心理平衡。此外,许多心理学派也将道德认知健康视为心理健康的隐性内在前提,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区分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道德认知化的自我,具有引导和控制本能冲动的作用,同时也监督着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可见,超我所代表的道德认知,在个体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_M1oW"i+}(QNQ0心理学空间7S8hII,GX

第四,从结果上分析,道德认知不良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如宽容、公正、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及和谐发展的影响。这种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美德”,不但体现了有关道德认知的全部内涵,而且反映了人们已然注意到道德认知的不良发展对心理健康的消极作用。许多实证研究发现,不良道德认知倾向对个体的非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能够引起个体社会适应程度降低,人际信任崩塌,导致其遭受社会舆论及公众的谴责,从而陷入心理行为问题的泥潭。生活中诸多心理健康的危机案例和极端事件也表明,道德认知不良是抑郁焦虑和自伤自杀的“导火索”。心理学空间]|DUD!b

}I([9CQ)B@0心理学空间*P#J%iR| OH6d

(Q a h6_6\ k U D(yE0

`!tZ0jjT0从大中小幼道德认知发展到心理健康教育

7[dWDfm0

o8zQ])?8I}Y0何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构建,涉及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大中小幼道德认知发展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考察,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从道德认知视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加强哪些方面?

H&O e+^ A |_0心理学空间 [ KgR P[s{6PS@A

俞国良:从大中小幼道德认知发展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考察,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基础,也是从道德认知视角梳理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c+~)D)^9E9S"Y"{#{0心理学空间)O(Pp3n#J6bGu

幼儿期是道德认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所接受的善恶是非观念,将会深刻影响到成年后的道德行为表现。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的道德认知主要表现为前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即“惩罚与服从为导向”。此时,他们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必须对其无条件服从;而行为好坏是由所得结果确定,得到赞扬就是好的,受到批评惩罚就是坏的。它具有表面化及自我中心特点。首先是表面化。一方面,幼儿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容易受到个体的外在形象影响,这与其思维认知水平仍处在具体形象阶段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幼儿往往会忽视行为的意图而将结果的好坏视为更加重要。其次,幼儿的道德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特点,他们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或无法区分出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只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y;a-@d m)f0心理学空间,^SXT)E{zG"`

从道德认知视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规则意识,帮助幼儿有序地进行生活适应。第一,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自我意识,避免对幼儿做出道德“审判”。在尊重幼儿自我中心特点的同时,逐步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其自尊自信、自我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第二,家校要协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包括人际交往的规则意识、情绪情感宣泄的规则意识等。第三,帮助幼儿有序地进行生活适应。家长和教师应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创设良好道德认知培育环境,协助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向下一个阶段迈进。心理学空间I aEq'@8SL o

h)Z0H+n4r)wP0何妍: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从道德认知视角,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加强哪些方面?

A,S"[4Sd0心理学空间2nZ_ I&K4_SPk

俞国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从“惩罚与服从为导向”进入了更高阶段的“以工具性的相对功利主义为导向”,这属于科尔伯格前习俗水平的第二个阶段。小学生已经能区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区别,道德认知具有功利化与实用主义特点。首先是功利化。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判断好与坏,他们渐渐摆脱了对权威及惩罚服从的依赖,开始考虑个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其次是实用主义倾向。他们往往不考虑行为结果是否会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也不考虑是否会影响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只在公平、互惠的原则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实用主义将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结合起来。心理学空间,M F2@1MO

T f2F r N0从道德认知的视角,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其初步认识自我、情绪调适以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其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正确认识自己。尽管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其客观心理规律,但并不意味着不加干预、任其“繁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初步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引导小学生将他人利益考虑在内,协助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第三,有效的生活与社会适应。不仅要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环境、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学校纪律、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从小养成学校与社会肯定的道德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kyv6B5tU0心理学空间B.o\j7V1Mj1V

何妍: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从道德认知视角,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加强哪些方面?

"N*SAP#[,_0心理学空间:p5b jQ}M+] Er

俞国良: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他们的道德认知也在青春期迎来了质的飞跃,即从前习俗水平跨越到习俗水平。初中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跨进了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即“以好孩子为导向”。高中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处于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即“维护法律与秩序为导向”。心理学空间R5x5\^2W_d.G5@0Fq^

c)rSG,sv2O/q0初中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表现为人际化和寻求认可的特点。首先,人际化意味着个体的道德价值开始以人际和谐为导向,倾向于顺从传统的要求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其次,初中生的道德认知以谋求赞赏和认可为基本准则,无论是在道德推理还是道德判断中,都倾向于将受到赞赏的行为当作“金科玉律”,并借此指导自身,希望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心理学空间ngF \3n-KzI

心理学空间 L&j;g nA#g3w

因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其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及继续引导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第一,关注青春期的自我。要帮助初中生增强自我意识,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性特征和心理特点。第二,强调情绪的力量。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特别是在道德认知层面,受到广泛褒扬与赞赏的道德榜样可以催生积极情绪,使他们能够在原有道德认知基础上对其“共情”,并进行顺应、认知和同化的加工,从而形成道德新知,并抑制不良道德认知及行为。第三,继续引导初中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促进其道德认知向高阶发展,认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a7C#p'HM} sW0

.A B[:ZEm0高中生的道德认知表现为社会化及“以规则为中心”的特点。首先是社会化。在这个阶段,高中生能够把人际关系中的期望与社会期望区分开来,并采纳社会化的观点,将社会行为规范、准则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包括履行社会义务,避免破坏制度等。其次是以规则为中心。高中生的道德认知倾向于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凡是有悖于法律的,即被高中生认为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

}1PjX my0

;j ? V9Q$D5o#Y:q$q3Q0因此,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在客观的、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一,确立正确、客观的自我意识。在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尤其是学会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把握友谊和爱情的区别、界限,防止因人际交往不良而出现道德认知错误等。第三,提高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调控情绪的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耐受力、心理弹性、意志力等,使其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失意,在出现挫折或失败时能够坚守道德认知底线,坚决杜绝有损他人、学校与社会的不道德行为。第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引导高中生充分了解自身兴趣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社会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学空间?nC,]v"r Titz

心理学空间_j\ H9\4]5tc

何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从道德认知视角,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加强哪些方面?心理学空间dwE:U*sT%V4\

:HAs;wCd*p`0俞国良:大学时代是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成熟阶段,他们越来越注重现实,其道德判断已经超越了法律秩序的标准,拥有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墨守成规的社会契约的理解。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大学生处在后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导向”。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具有复杂化与可逆性特点。

v1\+{'hH0心理学空间 X W(i}k8\g C

从道德认知的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婚姻、社会适应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第一,强化自我意识。第二,强调情绪的自我管理。第三,完善人格。第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第五,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xfe'nwL(E0心理学空间+Kg,?5PA!{ s"j

心理学空间eY8T~0G5N }8im p

)VV2VW&}0心理学空间(M8Z(Zz:ce0W'R

道德认知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固本强基心理学空间k!G7G/Ltq|V v

C nU'G$y[ j}.r0何妍:道德认知发展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时期,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快速变迁带来一系列的道德示范、道德危机等现象,不良道德乃至违法犯罪行为也逐渐出现低龄化倾向,这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一体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破题”,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8u$\'_qo+N8{0

sV/D6B D z |%y i4k0俞国良:首先,亟须关注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主动的道德认知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到社会消极现象对其道德认知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当下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非主流价值喷涌,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拥趸者甚多,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被弱化甚至湮灭,容易使教育对象受此影响,出现道德认知偏差或道德价值观的偏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教育对象真正融入现实的道德情境中去,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丰富其道德实践的情绪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中不断对自身进行纠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xc~6f8H)wd0心理学空间d%pKVymTXsnP

其次,亟须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协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具体而言, 第一,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为重要基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树立儿童纪律与规则意识、培养道德人格、养成道德情绪情感及道德习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倘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位,那么,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学校应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从自我、学习、人际、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入手,不留余力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此,才能为道德认知发展筑牢根基,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才会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第三,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依托。包括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打造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社区氛围;运用大众媒体的积极力量,致力于减少偏见和社会排斥的形成;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社会风气,特别是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心理学空间~C}!p3f6R]zL9`

$D#n,WS,q*dn-u0最后,亟须重视道德认知的监督、测评及干预。第一,对自我意识偏低偏差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其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程度,帮助其确立正确、客观的自我意识,防止不良道德自我评价和不良道德信念的出现;第二,对学习兴趣降低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着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引导其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预防不良道德认知的出现,如防止学生通过课业抄袭、学术不端等不道德行为提升学习成绩等;第三,对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情绪管理,而非通过自伤、攻击、破坏等行为宣泄情绪;第四,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则应帮助其建立公平、互惠、友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合作与分享的道德认知观念,促进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等道德行为的养成;第五,对于由社会适应问题引发的道德认知不良,应帮助其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提高耐受力和心理弹性、意志力等,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与规则的重要性,使其逐步适应来自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bK'tAyX%i8g0

-z9_n pP!mhn7G0总之,促进道德认知健康发展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未来在尊重道德认知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应以促进道德认知发展为核心,以防止不良道德认知倾向为要务,使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既符合年龄特征又能朝着高阶段靠拢,并最终形成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心理学空间I^7z%Nm5p

y8QdW5jvc:Qv0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第31期。

#\M.R9^"FIB l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道德发展
«本体安全感,心理健康研究的另一扇窗 俞国良
《俞国良》
没有了»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