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只是爱与技巧
作者: 岸见一郎 / 2696次阅读 时间: 2022年2月18日
来源: 《不完美的父母》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x-]W;|#u&[5u

恐怕世界上就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吧。但我认为对待子女,只有爱是不够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发现父母的这种爱呈现在子女眼中可能是相反的,他们可能觉得父母一点也不爱自己。尤其是一直独占着父母的爱的长子,伴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仿佛从王座上跌落下来,跑来问“你到底喜欢的是弟弟(妹妹),还是我?”这种让父母很震惊的问题,是很常见的。即便父母尝试着回答说“并不是这样的,我也爱着你呀”,父母的心情也丝毫无法传达给这个孩子。如果目前孩子感觉没有被父母所爱着,至少没有如孩子想象中一样被爱着,我们该怎么办呢?

F&B"Kc-eEvd'Z0

lQwL]bL0育儿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只有爱,是无法养育孩子的。在我的儿子2岁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掌握育儿技巧,是很有心无力的。在那之后,在每天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不断地学习育儿技巧。心理学空间Msi*J6YA@C,f7F

wx&t`UVk0但是,如果对待孩子只有育儿技巧而没有爱,这种技巧则可能成为更危险的毒药。我一开始将育儿视为一种技巧来学习,后来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也深刻意识到父母怀着让子女顺从自己的目的来学习育儿技巧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心理学空间aq-I }"f

y,T L__H"O0有人会认为孩子是“物”,即不具有人格。我完全不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从何而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孩子是从自己的体内生出来的所以才会这么想,当然肯定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这么想的。

4{Lhb-nRm2? X4B;S0

^e4\3B s)M7E0我曾经几次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大人在问孩子“你是谁的”的画面。当然,以孩子是归属于谁为前提,面对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很奇怪的。那个看起来大概3岁的孩子思考了一阵后这样回答:心理学空间5VOjD7o u#S5A

GOY7`B^0“应该是妈妈的吧。”心理学空间8mT!|0Q][ V$u

ta Vz|N]I0或许有的父母听到这样的回答后会很开心吧,但是哪怕是孩子,也不是属于他人的。如果是大人的话,一定会马上知道这样的问题是很奇怪的。我想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平时听父母说过“你是我的孩子”这样的话吧。心理学空间b8HK@)s"G+D|D

'@(\kA&u0i3d0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如果做出什么问题行为,父母也许可以竭尽全力压制下来。一旦自己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应对后,有的家长就会选择去精神科就诊,或者去做心理咨询。彼时家长真的是消沉、郁闷的。前来咨询的父母往往会对我说这样的话:

g6e@'?{q lf,N!Ck0

0O.O1a~(j$}0“这个孩子变成这样都是我的错。”心理学空间8N _&B,h%h e4R&Q*N\

心理学空间Z1i V:]K

真的是这样吗?的确,当家长们问我“这一切的发生,到底是谁导致的呢”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想要说“是你的错”。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是有着自己的意志的,即使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本意不想带给孩子的,父母的影响也绝不会起到决定一切的作用。心理学空间t4w6B#_mhS

&l8}z~.Q,L0所以即使家长来做心理咨询,满面愁容地跟我说“都怪我孩子才会变成这个样子”,我绝对不这么认为。这样的父母,如果子女成功了(虽然如何定义“成功”是很困难的一个问题),他们很可能会说“多亏了我孩子才会成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吧,是因为孩子自己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的吧。我认为为人父母者不能如此支配孩子,到了甚至会认为自己能够给孩子的人生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的程度。

3o1J0bK6gp1KkA0

#@Cw4};@-LD R8B0无论父母如何看待、对待孩子,孩子都会不断成长,也终将迎来离开父母而独立的那一天。那些不认为孩子有独立于自己的人格,认为父母要承担子女人生的全部责任的人,是无法忍受孩子离开自己的。父母需要对孩子的人生负责,这句话乍一听起来很不错,但实质上是要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成长。当孩子想要自立时,那些期望能从孩子身上得到回报的父母也会有不少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离开父母生活其实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尽管父母可能因此很悲伤。

/G"K5Fhpu!W B0

hNGN.E0与此相反,也有的孩子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离开父母。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一直拉着妈妈围裙的带子不松手的孩子。前面提到的父母可能会为孩子依赖自己而开心,但我的育儿目标是希望孩子能够自立。心理学空间3z sdU Bo%O2v(D

E.\#V4Wg0谈到父母,我们会发现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是不会舒心、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样的人认为育儿是一件回报太少的事情。一旦孩子对父母的所作所为用语言来顶撞,父母可能会想要说出:到底,是为谁(当然到底是为了谁呢?)我们才一直这么辛苦的。实际上这种反抗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形式。

8s]8W ^ M q k0

DD-ekE L0孩子不可能会记得小时候发生的所有事情,比如他们也许不会记得小时候远行时的辛苦。像带孩子一起坐地铁这样麻烦的事情,为人父母者很难忘记,可是孩子长大后大抵都是记不得的。所以我深切地认为育儿不是会有回报的事。有一次和儿子聊他小时候,他完全不记得我每天去保育园接送他了,只记得有一次停下自行车后,他还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突然自行车倒了,他撞到了头的事。但是,哪怕孩子什么都不记得了,如果父母可以在孩子取得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长时,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回报呢。其实也就不再需要孩子的报答,如果期待来自孩子的报答,期待极有可能变成失望。心理学空间!` d6D&Y(Aj$?U/u

i/}zT6k J9v0当然,孩子不会一直带给父母喜悦。尽管是自己的孩子,也有生气到想动手打他的经历,想必所有的父母都有过吧。而且还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孩子长大后虽然也可能并不记得这样的事了(在这里,是否应该说是庆幸不记得呢),不管怎样,和受到父母的严苛对待和训斥比起来,孩子还是更希望得到父母的珍爱吧。我认为在孩子长大后,哪怕已经不记得那时如何被父母视若珍宝了,但每一份被珍视时感受到的心情一定会像一颗颗明珠一直留在心里。心理学空间h:dx#|z,A0BmK$`i6^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不被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育儿
《育儿》
为什么孩子们害怕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