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优越感:内群体和自我
作者: 玛丽莲·布鲁尔 / 7538次阅读 时间: 2020年10月06日
来源: 《我们,你们,他们》 标签: 民族优越感 内群体 外群体 自我
民族优越感:内群体和自我 作 者:玛丽莲·布鲁尔
出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
书 号:9787111505648
原 价:¥39.00元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x"cg\^&vI*@0民族优越感内群体自我

p6?$TE&skt/['?8^+j0心理学空间F]/SO d4f

显然,人类根据团体成员关系来区分他们的这一普遍趋势,由美国早期的社会学者萨姆纳(Sumner)记录在其丰富的人类学研究中(1906)。萨姆纳采用了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词来表示某个特定的个人属于还是不属于某个社会团体。内群体可以是很多不同的类型,从家庭和朋友这种面对面的群体,到性别、宗教和国籍这种大型的社会类别。对于团体成员的心理学上的意义,似乎并不受团体大小或与其他成员直接交互的限制。对一些人来说,国家公民和社会阶层对其行为的影响,堪比他们的直系亲属。心理学空间 NI v)cJ5J q

心理学空间)zc)M!@7_n-IG P

内群体成员不仅仅是纯粹的认知分类,同时还带有情感意义。对内群体的依恋,内群体优先于外群体,应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特性。萨姆纳(1906)针对这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创造了“民族优越感”这个词:

d2~0OHMpz0
我们之间出现了分化,我团体,或者说内群体,与其他人,或者说其他团体、外群体。我团体中的成员,处于一种和平、秩序、法律、政府及工业的相互关系中,种族优越感是一种对事物看法的技术名称,以自身群体为所有事物的中心,其他事物均需参考其做出衡量和评估。每一个群体都会滋养出其自有的骄傲与虚荣,吹嘘自己优越的,尊崇自己的神,蔑视外人(Sumner,1906:12-13)。
心理学空间)Ha dZ.uV6M)~)O1p

显然,这种集体忠诚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就已经获得。比如,六七岁的孩子就已经对其自身国籍表现出了强烈的偏爱,即便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国家的概念(Tajfel,1970)。内群体偏好的普遍性证据扩展到了族群和国家意识的文学方面。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在实验室里即便是对人群进行任意的分类,也能引发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感觉(Tajfel,1971,Turner,1978,Brewer,1979)。有实验证据表明,“我们”的概念能够在无意识中自动激发积极的情感意义(Predue et al.,1990)。

:vr4Q7?^.?'y P0心理学空间K2} jIJ1]

根据萨姆纳的分析,个人与内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忠诚和偏好。忠诚表现为遵守团体规范,与团体其他成员打交道时值得信赖,偏好表现在对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差别认同,以及对内群体区别于其他团体的特征做出积极评价。民族中心主义的忠诚和偏好,与自我完整和自尊类似。在团体层面上的民族优越感,与个人层面上的利己主义是相同的(Messick&Mackie,1989)。有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个人加入某个社会团体或社会类属,其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效果和评价就会自动转移到该团体上来(Farnhamet al.,1999;Otten&Wentura,1999;Otten&Moskowitz,2000)。

v!\e&F jl:UR0

t3nkKC3bFk0对利己主义和民族优越感之间的比较,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和约翰·特纳(JohnTurner)通过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重新表述(Turner,1982;Hogg&Abrams,1988)。个人身份是指定义个体关联或者区分其他个体的自我概念。社会身份是指概念化的自我,源于情感方面重要的社会类属或团体中的成员(Turner,1985)。泰弗尔与特纳关于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差异,类似于哈里·特里安迪斯(Harry Triandis)关于跨文化背景下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之间的差异(Triandis,1989;Trafimow et al.,1991)。这也同样表现在作为自我价值基础的个体和集体自尊之间的差异(Crocker&Luhtanen,1990;Luhtanen&Crocker,1992)。心理学空间P|g5C0E)uF

0RtV W4O'P@0尽管都是个体自我的一方面,但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属于自我概念的不同层次。将自我归类于某个群体成员会引起“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自身是某社会类属中可相互替代的样例,而不是一个特别的人”(Turneret al.,1987:50)。换句话说,社会身份是将自己归类于一个更为包容,同时也会消除自我个性呈现的社会单位。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格解体不是个体身份的丧失,而是从个人化到社会层面的身份转变,突出的自我概念从性质到内容也将随之而改变。心理学空间 kY _?JF _{

心理学空间{,T Xy1P k xl

当一个特别的社会身份变得突出时,个体可能会认为他们具有那个社会类属的典型特征。社会身份,换句话说,将导致自我刻板化(Simon&Hamilton,1992)。霍格和特纳(1987)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结果,包括性别身份。在这一研究中,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参与了两种环境下的讨论。在个人身份的环境下,讨论在同性别的两人之间进行,两名讨论者在所考虑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在社会身份的环境下,讨论由四人组成——两名男性一组,两名女性一组。后一种安排的意图是,通过性别的突出设置进行分类,以加大参与者根据其性别身份来看待自己的概率。结果表明,在社会身份环境下的参与者,相比在个人身份环境下,表现出了更为典型的性别差异,更为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特征。心理学空间)__W9g]Ko j"S

fA2k]a qx0霍格与特纳的实验表明,当社会身份被激活的时候,那些与个人身份并不特别相关的典型特质将成为自我概念的中心。当一名女性的女性身份并不突出时,她可能就会从个人特质方面来看待自己,而这与男性化-女性化的区别无关,如条理性、灵巧优雅和政治保守。而当她的女性身份得以突出时,她就会表现出与其他女性相同而区别于大部分男性的那些特征,如顾家和依赖性。与这种观点相符,其他研究也表明,个体自我呈现的激发加剧了自我认知的获得,而这与集体自我被激发后获得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不同(Trafimow et al.,1991)。特菲莫(Trafimow)、特里安迪斯(Triandis)及其同事们据此推断,人的个体和集体自我概念存放在记忆的不同位置。心理学空间zZa2i/]m1` Ju \o#~

9@"w$Gw2}%Pj$O b0

g'_&Ky!w8q+U(f@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民族优越感 内群体 外群体 自我
«没有了 玛丽莲·布鲁尔 | Marilynn Brewer
《玛丽莲·布鲁尔 | Marilynn Brewer》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