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之父——费尔贝恩
作者: 卢林 / 8670次阅读 时间: 2019年6月11日
标签: 费尔贝恩 客体关系 卢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客体关系之父——费尔贝恩心理学空间4V0]8g6h(XmT#CZm
卢林
$J1OD\;xOZ8\0心理学空间(M.uZ9zj zX#?
心理学空间4?L$m?X}
心理学空间oV0e,[ ae-s8C'j'z

心理学空间(Fj6{k'A

威廉姆·诺拉德·铎兹·费尔贝恩于1889年8月11日出生于爱丁堡,是家里的独子。他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也终身都信守着他的宗教信仰。在爱丁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希腊语后,也去过曼切斯特、德国基尔以及法国斯特拉斯堡学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巴勒斯坦和北非服役。战后,他决定立即结束神学和哲学的研究,而转向精神病学的医学训练,并于1924年获得精神科医师的资格认证。毕业后,他在爱丁堡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和医学心理学家,同时在爱丁堡大学教授心理学和哲学。他兴趣广泛,他的研究和探索富于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战争中的经历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费尔贝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为许多饱受创伤的退役军人提供治疗,这些退役军人的症状在当时被称为“战争神经症”。在精神科受训时,费尔贝恩读到了弗洛伊德荣格的书,于是他就开始接受也是基督徒的、刚刚被认证的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师E.H.康奈尔的分析。获得精神分析师的认证不久,费尔贝恩自己就开始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工作。1927年,他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精神分析的文章。心理学空间[xM(Q iI7~'LI,o

心理学空间(H/E`/q(Q p*HX ] P

1927年到1935年之间,费尔贝恩在爱丁堡大学的讲座都是围绕着青少年心理的,他那时在爱丁堡大学为儿童、青少年、有性虐史的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心理学空间 n h3| iI;E(pU%y

心理学空间 di4[ n)W:`E OF!T

在1928年到1930年间,费尔贝恩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读弗洛伊德的东西,开始在几个核心的精神分析原则上与弗洛伊德的观点背道而驰:心理的结构、本能的理论、压抑。费尔贝恩对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结构并不同意,尤其不满意弗洛伊德对于自我、超我与本我关系的描述。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严重缺乏逻辑,他早年曾经想要撰写一系列对弗洛伊德的思想的批判性的文章,但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数年后他就放弃了这一过于庞大的计划,而转向发展自己的理论和临床思考。

m)GE)Qrhv_a0

x tLp/^wSD01931年起,费尔贝恩就成为了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助理成员,开始了精神分析的写作,在三十年代中期,他为了要全职进行精神分析临床实践工作,从爱丁堡大学辞职,在1939年他终于成为了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正式成员。在那以后很多年里,他一直都是在爱丁堡工作的唯一一个精神分析师,与伦敦的精神分析协会联系甚少。从1941年到1954年他同时也担任抚恤金部门的资深精神病医生。

c"A R9NF%j^0

u9z6NT0B8m0ts ]S0在四十年代早期,他除了向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争议(安娜弗洛伊德与克莱因之间)讨论的短文,基本上他都置身事外,一个人在爱丁堡孤独而独立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很多人认为就是这种地理上、同时也是职业上的分离成就了费尔贝恩的那些震惊世人的、原创性的概念。他的观点深受伦敦的同行们的影响,但是又对英国客体关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cN3E5_P0b+EB0

6b9c\tX~2O0费尔贝恩是中间学派(现在也被称为独立学派)的理论建构者之一。独立学派的分析师既不认同克莱因派,也不认同安娜.弗洛伊德派,独立学派更关心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驱力。他成为了独立学派的关键人物。

%Hl.sG5W:S0

q^M0[~HR0费尔贝恩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勾勒的思维的心理模型。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力比多是追寻快乐的生物学理论,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费尔贝恩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原始需要是找寻关系,这种需求比本能的满足更加迫切。费尔贝恩发展出这样一个模型:力比多并不仅仅只是通过使用客体来交换能量。他觉得本能肯定是存在的,不过快乐来自于得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客体,而快乐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人类心理的驱力实际上并不是快乐原则,而是与其他客体,比如与其他的人发生关系以及发生连接的基本需求。

0M] l4L8hR_&c0心理学空间Fy!S'\FmL

费尔贝恩对人的身体/心理的二元论观点来自于柏拉图的思想和基督教,在这种观点中,人的力量体现在无休无止的身体与心理之间、性和攻击之间、本我和自我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过程中。费尔贝恩对精神分析的再定位是根植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本性是整合的、参与式的,是一直努力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整合与互给的。相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费尔贝恩的思想更直接地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的扩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人类语言能力、象征化能力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也是费尔贝恩思考与研究的基本主题。大学时期,他深受他的教授安德鲁.赛斯.普林格尔-帕替森的影响,对黑格尔、康德、罗兹的作品深深着迷,以至于他专门去学习了希腊哲学和德语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哲学家的作品。尤其是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使得费尔贝恩更深入地探索主体的经验而不是探索自体,而这些探索最终被结晶为费尔贝恩自己的主要思想,用一个词来代表,就是“内在客体”。心理学空间g8j/C l'Cs`(c

心理学空间C;|$R`)bAg(f

在发现者的领域里,他想象的结构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必要、如此的自然,以至于他很容易认为这些不是他自己创造的思想,而是他被给予的现实。

$BK!?/T5o9`8@4L#a4c!e0心理学空间Gn U } iQ

——爱因斯坦1933年在赫伯特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心理学空间A'Ir{NJ

心理学空间2ePH:X~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学家的这种看法也可以应用于精神分析理论家,而费尔贝恩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分析理论家。他专注于个体与环境和客体分化的过程,以及主体体验的动力性,从而获得了对内在和外在现实的认识论方法。当他形成了这样的思考方式时,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心理学空间PI H }6Z(N

;e E{N/[ @&}#?G'y01817年黑格尔写到:对未被满足的愿望的不满意与一个人想要占有其他的东西的愿望是同源的,愿望未被满足的性质导致了另一个自我意识的产生。在费尔贝恩看来,这种被愿望所动员起来的不满足的性质是自我分裂的动机根源,也是心理结构建构、人格发展和精神病理的动机根源。沿着这个思路,费尔贝恩发展了个体化心理学,这样一来,自体的认同的必要基础是有意义和有价值,而不是本能的满足。

7ZU9bO sJP*@0心理学空间+U)D5f']UV#L bhS5FH

在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里,能力和体积是可以互相转换、互相关联的,受到他的启发,在费尔贝恩的心理学中,心理结构和心理意义也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空间f Jhd.qz

心理学空间\O%OD/jF

不同于弗洛伊德,费尔贝恩认为内化的自我结构产生于早期的母子关系,而人格则取决于自我与其客体关系的关系。他认为超我的功能实际上是那些内在客体关系互相作用的结果。在《从本能到自体》文集中,他第一次使用“组织化了的自体”这个术语来取代“自我”这个术语,从而开始了他个体化心理结构之路。心理学空间?%@?)U)DV7T*zZ9HL

/D+w/tk%Fo!k0从新生儿的完全依赖到成人人格的成熟依赖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成熟过程。这种发展不能在孤独中获得,需要依赖于与外在世界的其他个体的关系才能获得。费尔贝恩这样描述成熟的依赖:这是一种已经分化好了的个体与已经分化好了的另一个或另一些的进行合作的能力。

'C-}2t/L\X0

-P+RW[sm1KG0费尔贝恩认为自我与一系列客体的命运是围绕着迫害和拒绝来组织的(他后来把这种关系命名为反原欲自我与客体);如果是围绕着需要的过度兴奋来建立,则被命名为力比多自我与客体;如果压抑的是客体,而不是主体,则被命名为中心自我和理想客体。他认为心理结构由这六个原件组成,通过压抑和互相影响彼此之间发生动力性的关系。自体的客体部分实际上是自我的结构,因此它能够发起心理活动。心理学空间/\mq5W1X:~8V

.HY@ uO5\(V@0从1930年起,费尔贝恩就深深地着迷于克莱因的理论,尤其是着迷于克莱因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克莱因于1932年出版的书《儿童精神分析》、1935年发表的文章《躁狂性抑郁状态的心理发生成因》极大地影响了费尔贝恩。受到克莱因关于天生的毁灭性冲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修复和补偿愿望的观点的启发,数年后,费尔贝恩自己写了两篇关于艺术和创造性的文章。从这时候起,费尔贝恩开始对远在伦敦的克莱因以及她的同事们的思考产生影响了。他创新性的、大胆的工作成为了了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探索的铺路石,尽管当时他的贡献还没有被充分地认识以及理解。而他对此也是颇有怨言的。心理学空间| fk5F[0no

心理学空间/~z _&A4Q0S^

费尔贝恩还发现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的瑕疵。他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分析病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不能总是能解决病人的问题,循着这个令他自己不满意的情形,他发展出了精神分裂现象的理论。在费尔贝恩看来,在极度的不快乐的影响下人格会分裂,在这个观点下他着手研究解离和压抑。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分裂和压抑会发生于“当一个人希望他作为一个人而被人爱着、希望他的爱被接受的愿望被挫败时”。1940年,他发表了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篇文章《人格的精神分裂因素》。在这篇文章里,费尔贝恩首创了“精神分裂”(schizoid)这个术语,而这个术语又让克莱因很受启发,于是她把她首创的术语“偏执位”改成了“偏执-分裂位”,同时这个术语也相当大地影响了温尼克特对精神分裂状态的思考。这篇文章也标志着费尔贝恩对于边缘状态的前沿性思考,他认为边缘状态起源于“分裂”的过程,而这种分裂是用来抵抗被不上心的父母拒绝时感到痛苦时的防御。他描述到:儿童把父母有情感的回应与无情感的回应分裂开来,也常常把自我分裂成“好”和“坏”,而这个过程常常导致边缘状态。他对边缘状态的理论和临床的探索直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这类病人的心理治疗。费尔贝恩对于“分裂”的概念化影响了、并且将会一直持续影响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空间5[+g.u"d XHYC

f)e;q)i+zIH/L01964年的新年之夜,费尔贝恩在爱丁堡溘然而逝,时年75岁。心理学空间6tF[gQ+h;Gvl%mL

+J-b%Yz\8Y9|0因其对精神分析的重要革新和发展,费尔贝恩被称为“客体关系之父”。在艺术、宗教、政治以及社会问题上,他的作品也是极其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纵观费尔贝恩的理论,他认为验亲缘关系和关系是居于人的心理以及个体的中心地位。大多数人认为费尔贝恩的贡献对精神分析影响巨大,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精神分析师们越来越认同他的理论,并且从而发展出自己新的理论以及临床工作方法,比如费尔贝恩强调心理中关系的重要性,这极大地激发了约翰.波尔比的灵感,后者据此发展了他自己著名的“依恋理论”。亨利.迪克士把费尔贝恩的理论和克莱因的投射认同的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于婚姻治疗和互动心理学,沙皮诺、萨夫等把费尔贝恩的理论运用于家庭治疗,肯伯格推动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在美国被了解和运用,他的焦点移情治疗也是对费尔贝恩理论的运用之一。格若思忒在他的书《分裂和投射认同》中进一步研究了分裂的重要性,而约翰.萨瑟兰德认为费尔贝恩关于自体的描述与科胡特的想法交相辉映……他的贡献越来越被认为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发展可能具有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心理学空间DY-Y*r!c

z'f%A(x6WY0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之所以精神分析在儿童及其发展的领域的临床工作和理论研究成绩斐然,费尔贝恩被认为是灵魂人物。在他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的早期,他研究儿童虐待的影响以及压抑和恢复记忆的影响。不同于弗洛伊德,费尔贝恩提出了应该在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来看儿童精神病学,而不是把个体作为孤立的个体来进行分析。哲学家约翰.麦克马瑞和精神病学家依安.萨迪最新的研究更加确立了费尔贝恩的关于个性理论的卓越地位。 费尔贝恩对伦理学和艺术理论的跨学科的兴趣,连同他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实践,这一切都让他在现代医学里把所谓的症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维度都建立起了很好的关联性。心理学空间5d k6p;c OQ i

心理学空间)|6l9S/h#oGK

费尔贝恩最重要的作品是《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1952年),未被这本书收入的文章被集合起来收入到《从本能到自体:费尔贝恩文选》(1994年)一书中。1989年萨瑟兰德为费尔贝恩写了一本传记《费尔贝恩通往内在的旅程》。格瑞汉姆.克拉克2006年出版了他的研究《人的关系理论:费尔贝恩、麦克马瑞和萨迪》,最新的关于费尔贝恩的作品是大卫.萨夫和格瑞汉姆.克拉克2014年出版的书《费尔贝恩和他的客体关系传统》,在这本书里,作者强调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是现代临床思考的基本,认为费尔贝恩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维度来阐述他的临床思考的。心理学空间~EoW2P[{/N4@;C

R+zSYT7M0最近有一项对费尔贝恩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研究者通过研究费尔贝恩的笔记、通信和咨询记录来追踪和考察他在医院的工作思考、以及他作为大学老师和私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的工作思考。他的阅读兴趣广泛,包括了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东西,他的读书笔记显示出他的批判性的思考和回应,他的工作笔记注释详实。一旦他的这些东西被整理出来、加以目录、并以作品集的形式来保存,研究者认为会有助于我们增加对他的理解,而费尔贝恩在二十世纪医学中的地位也极可能将会被重新定位。心理学空间8l;e.T*J(t6Y~

J;W M5N1G4tZ o+R0

2nI%P3es4ur,{J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费尔贝恩 客体关系 卢林
«没有了 卢林
《卢林》
客体关系之母—克莱茵(文字稿)»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