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发展之回顾
作者: 李文瑄 / 6701次阅读 时间: 2019年4月26日
来源: 《當代客體關係理論》 标签: 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客体关系理论发展之回顾心理学空间j p&`5y2Ca/gA f1X
李文瑄心理学空间p8IE0d?.d)YP1T,S J(}
《當代客體關係理論:回顧與省思》

VKK2Wpl;@nM0心理学空间j_.gfQ'N/tcO
心理学空间wLyk1uj.V5F

y5N%rNNj0})A!d K(jT0佛洛伊德的学说自始即面临许多的批评与反对,他的弟子荣格与阿德勒因无法认同其强调幼儿性趋力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之主张而相继离开他,各自成一学派。而最后连保卫他的学说的委员会成员Sandor Ferenczi 以及KarlAbraham 亦因学理看法上的差距相继与其意见不合,而后两者即曾相继是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起始者,Melanie Klein,本人的精神分析师,也前后影响了Klein 理论之发展。心理学空间oVqWb^-Q`.[~

心理学空间*}dX#Z4b[ n

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乃源于精神分析大师Melanie Klein 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变革,Melanie Klein 曾与Anna Freud 有一番学派之争,她为客体关系理论提了一个开端,而后经其弟子Wilfred Bion的再以补强而成为更具完整性体系的理论与治疗方法。又有被来称爲“独立学派”者,乃指独立于Anna Freud与Melanie Klein之外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即W. R. D . Fairbairn提出所谓的纯客体关系理论(pure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他的弟子Harry Guntrip 更延续而扩展其学说,而兼具小儿科医师与精绅分析师两种身份的D.W . Winnicott 更以动人通俗的语气在媒体及各地演讲而使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明显在医界及民众中被认知。心理学空间-|gz&|gl-}.G

$W$E/^4Dx9a k0Klein 提出婴儿时期的两种心智状态,即妄想分裂心理状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与忧郁心理状态(depressive position),开始时婴儿有幻想、焦虑而使用分裂(splitting ) 及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等防卫机转,此乃妄想分裂状态,而后幼儿渐意识到他所爱与恨的对象是同一人,而有矛盾与罪恶的情感,而进入忧郁状态。Klein指出此两种状态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精神的退行状态时又会重复交替出现。

w`$l8C:y&D0

9R Fa$^X9I0Bion 提出包容者(the container) 及被包容者(the contained) 的观念的,其指出治疗者在接受病人不安的投射性认同后,可以经由包容而修正其不安的情绪,再经由病人内射回去修饰后的投射体,而修正其内在的人际模式。心理学空间feeA:DM[

@^2x `$Q.zA bm0Klein 学派仍旧延用于Freud在本能性趋力的概念,但强调趋力在客体关系中的角色,而独立学派的W.R. D. Fairbairn所提出所谓的“纯客体关系理论”则不再认为趋力的动机是快乐追寻,而认爲趋力的动机是在于自我追求与客体的关系。

ik_E6Uo Q$C0心理学空间&Gb{3Q!I O W

Fairbairn的理论可以使人很明显地区分出新佛洛伊德学派的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 与内在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意义上的不同,他明白指出内在精神结构之形成即个人幼时客体关系挫折的结果。他认为满意的客体关系是不含内化的,不满意的客体关系才需要内化而被控制的。他指出不满意的客体关系可内分为两组,即渴望性主体与兴奋性客体以及拒绝性主体与拒绝性客体两组,前者与焦虑性需求与渴望的博绪相关联, 而后者则与生气与悲伤的博绪相关联,而满意的客体关系则留存在精神内在中,此乃中心自我以及理想客体。心理学空间oc5F-p2L6N&W3[-] d

{3O;hS{:U+K0D. W. Winnicott的理论与HeinzKohut的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有异曲同工之妙, Winnicott 提出幼儿需“足够的好母亲”(good enough mother) 以及“包含性的环境”( holding environment)才能成长良好的人格等观念,及治疗即要病人寻回真自我(true-self ) 远离假自我(false self ) 的概念,其理论看似片面性而缺乏整合, 实则乃以其强调幼儿与母亲互动之发展理论爲其根基的。他指出绝对依赖期的婴儿有一种“全能”的感觉以自我爲中心,而在相对依赖期则渐以能接近现实与母亲有部份的沟通,此时常需一些转换性的客体如玩具、小毛毯、洋娃娃等以代替(可部份被操弄的母亲),而后进入独立期与母亲成为二个独立分开的个体。Pedd r 则更一步综合了依附关系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与客体关系理论,指出婴儿对父母的情感依附,可在内在形成“好父母”的意像而提供其人格的安全感与自尊心。

nEoop\l0心理学空间7o@ L5F(\%?}8WK:a

在美国Margaret Mahler以精神分析以及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提出婴儿需经由分离一个别化的过程(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process) 才能有心理上的诞生( psychologicalbirth) ,其发展过程即自闭期, 约在0-1 个月, 共生期,约在1-6个月,而后有分离期—个别化期,而此时期又分爲分化分期,有约在6-10个月,练习分期,约在10-16个月,关系分期,约在16-25个月,而后有稳固的个别化及客体恆存(object constancy) 的产生,其约在25-36个月时或需更久的时间完成,其发展的快慢有个别性的差异。Mahler提出的幼儿心理发展时期,影响当代其他客体关系理论学者甚大。

yD4r S+T&jX4v0心理学空间h CsXy-X*R4?

客体关系理论在美国当代造成巨大的影响,其部份应归因于来自南美智利的精神科医师及精神分析师Otto kernberg 的努力,他整合了传统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以及Edith Jacobson 整合式的客体关系理论与Margaret Mahler 所提出儿童精神分析式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英围的Klein 的客体关系理论中他认爲可取者,而成爲美国式的客体关系理论(以英围式或美国式之称谓乃发展地区的概约称呼而已)。

\L-w9e2SV#l4{0心理学空间F/UQtt+Te)G

Otto Kernberg可谓当前美国客体关系理论最具影嚮力的一人, Kernberg 的一大成就是他以客体关系理论与方法在治疗边缘性人格违常以及相关精神疾病(他称之爲遏缘性人格组织「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上的贡献。心理学空间eFj u0l;hCn.f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是什么?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一种发展障碍的病理模型 ———英国独立学派的精神病理学思想窥探»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