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哪里?——基于国内近十年文献的解读
作者: 郭本禹,王礼军 / 9362次阅读 时间: 2018年10月09日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神经精神分析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弗洛伊德在哪里?——基于国内近十年文献的解读心理学空间 K"KAZ+I)T8q
郭本禹,王礼军心理学空间9U|eU6f1p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月第39卷第6期心理学空间{ hV&a:M)n_ s!R)D8c

心理学空间9s;Vs.C3L-]dQ@

I"V_(J F9N@(|0心理学空间$u?"w8_"i/?? r

摘要: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既饱受争议亦风靡全球。国内多次掀起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热浪。文章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弗洛伊德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指出: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评介与比较、理论的应用以及传记等方面;神经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当代发展的最主要体现,为弗洛伊德学说提供生理神经方面的证据;弗洛伊德并未沦为历史,而如幽灵般萦绕在我们身边,并将持续存在;探索性地回答“弗洛伊德在哪里?”这一饶有趣味的问题,探讨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当代价值,以缅怀这位思想的革命者诞辰160周年。

!n-{)T2pq.M0心理学空间G#uMH;jL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神经精神分析;文献计量;传记

Y's0ze\ a^ }0

*I$vWVz lRg(K01856年,科学界与思想界孕育着一件促进思想解放、改变人类文明的大事,这便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nd)出生于奥地利小城弗莱堡(Frieberg)。这位诞生于传统犹太家庭的婴孩日后成为与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齐名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不仅开辟人类精神研究尤其是潜意识研究的先河,开启一幅全新的思想图景… 。而且发明一种窥探人类浩瀚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新工具,同时其思想还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学、美学、人类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医学和精神病学等众多领域。一时间,精神分析似乎笼罩并统治着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弗洛伊德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及性、潜意识和释梦等的代名词,被誉为“心灵世界的哥白尼”“精神领域的达尔文”。

j;^!R+s4qZ0

7f.L5G1Y2J;k0精神分析自20世纪初便风靡全世界,国内亦多次掀起引介和评论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热潮。至20世纪末,相关译文、译著、专著、评述、期刊文章、学术和会议报告等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尽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问世便遭受严厉批判,且被贴上“伪科学”的标签而孤立于科学的边缘,但近年来,国内仍有诸多学者乐意驻足于此且爱不忍释,他们从各种角度、不同领域继续对弗洛伊德思想进行理论与实践性的研究。然而,弗洛伊德及其学说在新千年后的中国踏上哪条道路、显示何种新动态、又可能迈向何方,不免令人生趣、引人追问、发人思考。2014年4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官网上亦发出“弗洛伊德的影响犹在吗”这一疑问。值此“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诞辰160周年之际,本文欲对近十年有关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展开梳理与分析,一探这位学术的巨匠和思想的革命者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之究竟,佐以纪念。心理学空间MeaV7YJpA7a;[

?zy7B:o&C1\+_1`+yZ0一 近十年弗洛伊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心理学空间[)vL#Q \ F$]1Jc:Zf

心理学空间.u? \jjxb3Bd

笔者于2016年5月24日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篇名=弗洛伊德”为条件,对近十年(2006—2015)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期刊和报纸文章以及硕、博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172篇,剔除重复发表、会议摘录以及其他无关文献(如同名者等)163篇,共检索有效文献1009篇。初步统计显示,年发文量呈现稳定且微(1996—2005)的发文总量(279篇),近十年国内关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在数量上具有极大的提高,增幅达近4倍。

/lg/T*xT%np!} F!K0

表1 2006—2015年弗洛伊德研究文献量分布情况

,V2?/N*y&IL s5^4o2]0心理学空间| IP,lkC

心理学空间|)d5s|wz

注:括号里为核心与CSSCI期刊年发文量心理学空间/P0}:l+Gvrn%Q"gV

心理学空间K2ozZ+q!vT4I$x;]$s

进一步统计发现,在这1009篇文献中,包括期刊文章818篇、硕、博士论文169篇(涉及72所高校)以及报纸文章22篇(涉及16类报刊)。而在818篇期刊文章中,总共涉及457种期刊,其中,学报类209种,占期刊总数的45.73% ;心理学期刊仅有5种,即《心理学探新》《社会心理科学》《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大众心理学和校园心理》,共刊发文章13篇;核心与CSSCI(2014—2015)(含扩展版)期刊有83种,发文量为10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13.20%。绝大多数的核心与CSSCI期刊仅刊发1篇文章,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只有8种(详见图1),但多数文章都具有较高的下载量,其中,赵冬梅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一文在下载量(2852次)和被引率(74次)上皆位于榜首。心理学空间_&? ~iy T8^%]

心理学空间^3E~~NJv

心理学空间4e/Va:g8B9l b9V

o*Lgux@!c0

图1 发文2篇及以上的核心与CSSCI期刊

NKaW2R0

$G:p9~2_8gO"u]0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期刊和文献的数量之大以及核心期刊的高下载量和高被引率,皆可说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依旧吸引着来自心理学、文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艺术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证实其影响范围之广、辐射范围之阔;(2)国内关于弗洛伊德学说的研究极其分散,少有研究者发表多篇文章,如在核心与CSSCI期刊所发表的108篇文章中,共涉及作者(第一作者)105人,只有陆丽青和陈静两人分别发表3篇和2篇文章;(3)弗洛伊德的学说已经处于主流心理学之外,这可由心理学刊物及其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之少以及非核心期刊及其发文量所占比例较大所证明,而这一趋势无疑是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以及精神病学、认知神经与脑科学的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当下的心理学强调研究的科学性,而诸如文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重视知识的价值与合理性这种思维取向有关;(4)硕、博士论文在总文献中占据一定比例(16.75%),这说明国内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已表现出宏观性和全面性以及高度化和深刻化的特征。心理学空间*fY!c3S$x hC M

^+YB3o*v[d0纵观已有文献还可发现,近十年来国内鲜有人探讨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价值和地位,这说明其诞生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心理治疗观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当前人类的心理问题难以耦合。除了部分介绍和评价弗洛伊德学说以及与其他人物思想的比较研究外,多数研究者致力于探讨弗洛伊德的学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这一点可由期刊文章以及硕、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所验证。例如,诸多学者利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人格论和焦虑论等解读各类小说、电影和艺术作品。统计结果显示,理论的介绍、评介和比较研究的文献有269篇,仅占所有文献的26.66% ,而应用型探讨所占的比例超过50% ,由此可进一步预测国内弗洛伊德学说乃至整个精神分析研究的未来趋势。此外,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和历史分析等方法,文献都为思辨类和综述类论文,这无疑是由精神分析的理论性质所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2002年以前,国内尚无人以“弗洛伊德”为主题撰写硕、博士论文。是年,杨晓瑜和方幸福分别对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和人格理论的应用做出系统研究,首次形成两篇硕士论文。此后,国内关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如2002—2005年发文量分别是27、37、5O和45篇。可以看出,近十年是弗洛伊德在中国获得发展的一段新黄金时期。在近十年的硕、博士论文中,广西师范大学张卫霞的硕士论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在下载量(5154次)和被引量(18次)上皆位居首位,而苏州大学杜瑞华的博士论文《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以3167次下载量和11次被引量位列第二,这反映出当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学和文学两个领域。

+W!L^3rE M:q/ZG0心理学空间&@|\W6s2Vw!M0u

二 近十年国内弗洛伊德研究的主题心理学空间c2s%n a#V Sj,s`%t:bh

心理学空间 S6l;g a o5Sa$K7P

(一)理论的评介与比较研究

~G%M_7uq@6N0

;U[!p5pbfD(]0众所周知,精神分析运动业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整个20世纪见证了精神分析从兴起、发展、兴盛、分裂到整合的历史全程,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产生深刻影响的100年。国内对弗洛伊德及其思想的引介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O世纪早期。1914年,钱智修在《东方杂志》(第10卷第11号)上发表“梦之研究”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介绍精神分析的文章。1921年,朱光潜于《东方杂志》(第l8卷第14号)发表《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进行详细的介绍。此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便在中国的心理学界、文学界和美学界等引起强烈回响,20— 30年代则是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热浪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可检索的关于弗洛伊德研究的第一篇期刊文章为哈利·K·威尔斯和张官廉于1958年发表在《西北师范学院学报》(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西格蒙·弗洛伊德及其学说》一文。在随后的6年里(1959—1965)相关文献有10篇,而从1966直至1978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无一文发表。80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第二次“弗洛伊德热”,其表现为期刊文章和相关著作大幅增加,全国各地举办各种有关精神分析的学术讲座等。至20世纪末,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人文领域。

!| `0Vr.rikk4e0J0
心理学空间#f3_mC:BTU

❶不同学者对此文的名称有不同说法,多数学者使用“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但李婉在其《精神分析的中国之旅(1914-1949)》的硕士论文中使用“福鲁特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而吴立昌在《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一书中则使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此几种名称虽大同小异,但却失学术之严谨性。笔者通过查阅原始资料发现,“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实属原题,故采之。

w:Eko^C L"VF0
心理学空间#G7GVT-hW)S;sP t#Ic

21世纪以来,人们对精神分析运动的关注似乎更多地转向后续的发展动态上,而忽略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这一本源。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颇具争议性,尤其是其性心理发展模型成为众矢之的而遭遇猛烈攻击,但其诸多观点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将之视为是一种应“破旧之物”而弃之实非明智之举。幸运的是,近十年来,国内仍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且研究主题几乎涵盖了弗洛伊德的所有观点。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将弗洛伊德的学说与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条路线:内部路线是指弗洛伊德的学说与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如荣格、拉康等)的观点之间的内部比较;而外部路线是指将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非精神分析领域的其他人物的思想进行比较与分析,如对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之间关系的探究,阐述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已有研究不仅探讨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观念的来源、内容、理论性质及其与艺术、美学和现象学之间的关联,还将之与胡塞尔、荣格等人的观点进行比较,探究其内部之间的紧密关联。释梦理论是另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主题,并表现出两种研究取向:一是比较西方不同学者的释梦理论,如王键从梦的内涵、改装、材料和意义等方面对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做出系统且清晰的介绍 ;吕伟红比较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理论,指出二者在梦的实质、形式、功能和解释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强调确立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释梦方式以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 J。二是探析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下的梦理论,如将弗洛伊德的梦学说与中国基于《内经》的“阴阳睡梦说”加以比较,尝试在差异中寻找共通之处。还有人论及弗洛伊德长期被忽视的“梦倒退”(regression of dreams)思想,即梦中的潜意识精神程序,并指出梦倒退包括区域性、时间性和形式上的倒退三种 J。此外,国内仍不乏学者继续开展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介工作,如有研究者 挖掘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隐含的神经生理学模式,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提供一种科学证据;陈方超更是为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正确性做出饶有趣味的辩护,指出“弗洛伊德并不总是错的” ;刘敏从潜意识本能出发首次探索弗洛伊德的悲剧哲学思想,认为其悲剧观既深化了悲剧心理学又树立了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这为后人解读弗洛伊德学说中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J。一言以蔽之,近十年国内相关研究主题之宽泛性足以证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依旧是一罐蜜糖,引诱大量学术“蚁人”趋之、爱之、惜之。心理学空间U4{oy{8I

X{ u~1b{7k0z0(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应用研究

8D)c1c F3z*DpJ"w8A+X'e/j0

.uXO5B}0目前,国内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应用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宏观的角度,即将弗洛伊德的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用作解读对象的话语框架,其研究模式为“弗洛伊德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下的……”“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看……”“弗洛伊德主义下的……”“…… 的弗洛伊德主义解读”等;另一种是微观的角度,即从弗洛伊德的某一理论人手来阐释问题,如人格论、文艺观、潜意识论、力比多论、本能论、自恋论以及恋母情结等,其研究范式为“弗洛伊德……理论视角下…的解读”“从弗洛伊德的……理论看……”,诸如此类。而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中,又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应用最为常见,这无疑与人格理论自身的合理性以及文学和小说作品中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关。心理学空间(~ X2p"A'?/i:J%L)lu

心理学空间'ai{tc1`#Be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依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当下的学术领域且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无疑得益于来自文学、美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研究者的强烈兴趣和辛勤耕耘。近年来,弗洛伊德的学说更多地被研究者用作一种解读和诠释事物的视角和工具,并在对文学与艺术作品、小说人物、电影等的评介中发挥着巨大效应。此外,研究者还广泛探究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对文学与艺术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戏剧创作、动画创作等的影响,对教育(如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家庭和儿童教育等)、美学、文艺学、大学生创业问题和品牌创新等的有益启示,以及在管理学、互联网学以及犯罪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综述文献发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是最被热衷的研究主题。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学说生来便注定会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其理论的最大应用价值莫过于在文学领域,他也因此于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并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学界也是弗洛伊德主义最早在中国传播的领域之一(其他两个是心理学界和文化界)。概言之,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弗洛伊德的学说被广泛用以解读各类文学作品;(2)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如潜意识和心理结构论)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为文学中的人物创造打开了一扇大门。”_9(3)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密切关联,其精神分析学说所开创的心理批评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流方式。国内最早探究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之间关系的是王梓媛 叫发表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与文学批评》一文。之后,苏州大学杜瑞华[11 撰写的博士论文《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系统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批评发展路径的深刻影响;安徽师范大学王佳佳撰写的硕士论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与中国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了深入探索,指出一种社会学批评和心理学批评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批评范式¨ 。心理学空间Ln:\y2B"A.r

心理学空间3v(vl#\;r'{

(三)弗洛伊德的传记研究

iX2h&O/D.Yz7`C7Q.`0I0

Z W3V"?5fV D0探究事实的真相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而窥探他人的隐私似乎是人们的乐趣之一。弗洛伊德被公认为是传记研究的鼻祖,而对于他这样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伟大人物,其整个一生都必然会引发研究者的浓厚兴趣。近年来,国内学者除了在其相关文章中有选择性地叙及弗洛伊德众所周知的生平事迹外,还有人专门撰文介绍其学术生平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其中,最引人生趣的是弗洛伊德与其妻子的妹妹明娜·伯奈斯的一段不伦之恋。学者指出,弗洛伊德曾暗恋伯奈斯多年,直到后者意外丧夫后,时年42岁的弗洛伊德与32岁的伯奈斯私奔,但这段感情最终被理性和道德所掩埋。他们从多个层面给出了直指真相的证据,这些证据中既包括主观的陈述,如与弗洛伊德具有亲密关系的荣格曾声称获得明娜的亲口证词,也有客观的记录,如德国学者在一家旅馆的住宿登记簿中发现弗洛伊德的亲笔签名信息,这似乎将原先的传闻变成铁一般的事实。心理学空间#C"H%jJ I!G'mr

&L/\ h1I:W~0总体而言,国内关于弗洛伊德的传记研究颇为零散,各言其说。例如,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是安乐死的支持者;有人指出拿破仑的后代波拿帕公主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后者曾帮助弗洛伊德躲避战争而迁往伦敦;也有人对弗洛伊德及其后人做出简单的介绍,包括其最钟爱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前者是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后者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还有学者对弗洛伊德几乎终其一生生活与工作的维也纳做出颇具诗意的描述,指出他对维也纳这座优美古城的情感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并表现出眷恋与嫌恶的矛盾心态;甚至有人记载了弗洛伊德通过分析潜意识的行为举止而破解一例谋杀疑案,这似乎将潜意识学说运用到了犯罪学领域。然而,笔者认为,真正的历史和人物传记研究需要以史料为基础,不作任何主观性的推论。因此,这些关于弗洛伊德的传记研究的真实性仍需进一步的考证。

U;Kbs+xE&qKi0心理学空间7po AJrt_+f

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当代发展

h+^|Q:h Vx:X;} v0心理学空间1I)g7P'W }v9V Nl

20世纪中后叶,精神分析的发展遭遇了各种困境、挑战与危机,美国《时代》周刊于1990年亦刊发“弗洛伊德已经死去”的封面报道。这不仅缘于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还在于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兴起与盛行。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神经科学的发展又给精神分析带来新的希望,它成为精神分析踏入科学大门的验证码和通行证。20世纪90年代,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跨学科对话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和整合心身研究的新取向 ,在此之下所诞生的神经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意味着弗洛伊德的重生与回归,它将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郭本禹 指出,神经精神分析所整合的精神分析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而非后来发展的各种派别或取向,其目标亦非证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对与错,而是为了获得扩充精神分析基本概念的客观材料。尽管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旧瓶装新酒”之举,但神经科学的加入无疑为精神分析带来了福音。更为确切地说,这是一项双赢之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神经精神分析反过来又从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角度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补充了有力证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弗洛伊德百年前所致力于创建“精神分析科学”的宏伟计划。因此,神经精神分析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当代发展最为集中的体现,其研究成果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提供了重要佐证。心理学空间3M$[-n2]p]4Jr

心理学空间#~;?0h&X4l6B

神经精神分析是一种新的精神分析范式,尽管其发展历程仅有十几年光景,但研究已广泛涉及意识与潜意识、本能与动机、冲突与创伤、压抑与防御、情绪记忆睡眠与梦等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例如,Anderson等 研究发现,对心理经验的有意遗忘会引发背外侧前额叶区域活动的增强,以及海马回活动的降低,这一发现为压抑的潜意识(repressed unconscious)心理活动找到了相应的生理依据。有学者利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对梦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睡梦中主管情绪、性欲和攻击等的大脑部位高度活跃,而主管延迟满足感和克制冲动等的大脑额叶皮层的活性减低 。这说明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很可能通过梦境获得满足。目前,国外关于神经精神分析的研究已获得重要发展并稳步前进,《神经一精神分析杂志》自1999年创刊至今已刊发文章700余篇。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十分薄弱。郭慧在其硕士论文《精神分析的科学化——神经精神分析学研究》中,首次对神经精神分析及其研究领域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与评价,指出神经精神分析学有助于精神分析的科学化和神经科学的主观化以及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 。此后,国内其他学者开始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予以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压抑 、意识 、潜意识 等主题的阐释。此外,刘将和葛鲁嘉 从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创建过程、主要议题和总结评价三个方面对神经精神分析学进行了全面而概要的评介,同时指出未来应从理论、实证和临床三种研究取向深入扩展。金圣华和刘将 对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进路进行了宏观的把握,考察了神经精神分析研究的三种整合路径,即探究精神分析相关概念的神经机制、基于神经科学的证据评价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运用脑成像等技术检验精神分析治疗。总之,神经精神分析学不仅赋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一个新的面貌,使其跻身于科学的大家庭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颠覆了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并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融合架起了又一座桥梁。心理学空间ppeB#u'}7L]X

心理学空间(z$F"hC?E

四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价值再论心理学空间m%VS/w/RC2c.B+?!B

;^b:cRnMJ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殿堂级人物,他建基于其丰富临床经验的理论学说不仅打开了心理学的另一番颇具迷幻色彩的桃园胜地,还奠定了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精神分析大厦的基石。精神分析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它不只是弗洛伊德的私有财富,而且是无数位精神分析的先驱者共同埋下的珍贵宝藏。精神分析理论在弗洛伊德死后的7O余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今的精神分析早已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去甚远。然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运动的先驱者和开山鼻祖,开辟了探索人类本质的新进路,同时作为精神分析运动的先烈和标靶,其学说在不断地遭受批判、改造和演变的过程中间接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如果说精神分析的百余年运动算是一个长期的过去的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则只是一段短暂的历史。但历史不应该因为“陈旧”而遭封藏,弗洛伊德更不应被遗忘。正如赵旭东在弗洛伊德诞辰150周年时所说:“也许一个半世纪以前出生的思想家有许多都是可以忘记的,但是唯独弗洛伊德是不应该被忘记的。”_2 弗洛伊德是一位对人类思想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者,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20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100位名人,弗洛伊德便名列其中,成为颠覆陈旧观念的第39卷第6期 郭本禹,等:弗洛伊德在哪里?一位巨匠。

@o+v}PuH#G0心理学空间EZ iWo2k

事实上,弗洛伊德并没有成为历史,更没有离我们远去,他宛如世纪的幽灵l2 始终盘旋在我们的上空。美国《新闻周刊》曾刊发“弗洛伊德就在我们的身边”一文,指出弗洛伊德是我们文化的重要推动力¨J。近期,Rothl2 在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以标题的形式所发出的“弗洛伊德为何仍然萦绕在我们身边?”(Why Freud still haunts us?)亦以反问的形式确认了弗洛伊德的“当下存在”。弗洛伊德似乎在人类以及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梦、本能、潜意识、性、移情防御机制以及人格结构与发展等的经典描述早已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精神分析学说已发展、演变成一种常识,并成为我们的记忆和文化中的一部分。“不论我们是否了解精神分析,我们都在谈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术语和他的重要观点渗透到现代关于人类情感和行为的思维方式中。” Jx“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指出:“弗洛伊德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用一种新方法解释人性;他的观点日益扩展,已经在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中间得到普及,弗洛伊德主义已经几乎与达尔文主义一样耳熟了;弗洛伊德已使潜意识的观点变成了人们的常识。”【2】

$m'eJq7@)S0心理学空间FC$B9Y Z8~S9h

自始以来,弗洛伊德及其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大厦就引发极大争议。一方面,他的所有学说几乎都建基于其性理论之上,而正是这种“唯性论”和“泛性论”的观点使其惹火上身。国内弗洛伊德研究的权威者车文博先生则将弗洛伊德视为“冲进人类文明花园的一头野猪”。这一颇为生动形象的比喻既肯定了弗洛伊德对人类本质与文明的挑战与贡献,也是对其“性欲高于一切”思想的讽刺与批评。另一方面,也有人试图为弗洛伊德洗刷或减轻罪名,认为我们长久以来误读了弗洛伊德,需还原一个真正的弗洛伊德,并将其视为启蒙思想的传承者,赋予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推断,弗洛伊德所遭受的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评价必定仍会继续。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历史的评价应抱持一种超然客观的态度,不能带有明显的个性和倾向性,更不能以偏概全而否认全部,切不可把斥责弗洛伊德当成一种追捧的“时尚”。心理学空间F3s3m7B+R%BT}i

0{g)Po P L;^w0五结语心理学空间.y ?*[9f)e9e#b)D{1|

心理学空间-^0_3y f8LM+u

人性问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探究人的本质,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将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出发点,而提及精神分析,我们又必须追溯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解放了人性,搭起了研究人类潜意识心理的桥梁,为人类心灵的本质做出颇具价值的阐释。存在即是合理的。尽管弗洛伊德及其深蕴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领域内日渐式微,但它并没有在繁杂、激烈的学术洪流中销声匿迹,而是占据着宝贵的一席之地,这足以说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尽管弗洛伊德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其闻名遐迩于世界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分析学说至今仍被诸多学科领域视如珍宝地信奉和推崇,并尤其受到文学家和艺术家等的盛赞。他们在弗洛伊德理论所蕴含原则的指导下创作实践、继续远航,同时也推动着弗洛伊德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v FC+D;q0心理学空间K{5|s3T8S

本文通过分析近十年国内弗洛伊德研究的现状,探索性地回答了“弗洛伊德在哪里?”这一饶有趣味的话题,试图证明弗洛伊德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与意义,亦支持了美国《新闻周刊》十年前所报道的“弗洛伊德并未死去”这一振奋人心的论断。然而,尽管国内关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同时也明显表现出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国内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重视程度不高、总体研究质量偏低、缺少理论的反思等。此外,国内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早已重视以实证方法探究弗洛伊德学说的科学性问题,神经精神分析学业已取得诸多颇具价值的成果,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逐渐走上“科学”的道路。反观国内,已有研究还处于理论思辨的层面,而神经精神分析可以说尚未真正进入我国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只有少量文献介绍国外研究的新进展,不仅缺乏独创性的成果,更未与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开展神经精神分析的本土化探索及其临床应用是未来研究极具前景的方向。心理学空间4y i'?&{$O` q

UI0o4a8P%tML9p5K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B5X6}tBa;j qj:U

心理学空间y%pP6N*aS5uN6h

[1]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t8f-P4Z#Q0

k G({V-l~~$a0[2]王元明.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4—40.心理学空间UtD+pd2B#t}"B

心理学空间jf.G?#VY

[3]王键.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J].世界科学,2008(4):34—36.心理学空间ML7a6P:?

['c/k/T A@A,v0[4]吕伟红.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J].学术交流,2010(10):18—21.

/C/HaK_ U1c0

"je6Ly+{)k)BE6Q0[5]张子中.弗洛伊德“梦倒退”思想评析[J].东方论坛,2008(4):20—23.】09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1月

@wrs'T%f3YySm0

7` f2G MxV0e0[6]吕英军,郑伟威.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神经生理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5):12一l3.

p8KBdc'C]fl0

0H k R n&K0[7]陈方超.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有错吗[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05—108.心理学空间U^u Y[B C.W7dm

心理学空间1V*r5M}O

[8]刘敏.弗洛伊德悲剧哲学初探[J].社科纵横,2015(4):125—128.心理学空间Gxmx'Vg PN5qB

z Q7u{7O/B"h?L0[9]杨敏.弗洛伊德为文学创作打开一扇大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28(A03).

i&Xt:jwu0

?;_5P\|)g e0[10]王梓嫒.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与文学批评[J].科技信息,2007(I9):177.心理学空间o/R4p_V-um;Ud~

心理学空间?g$C/l6|YK&m dv9nAa

[11]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7.

@ kI)b E J0

N g5cCkPj0[12]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

i\u2~%K(t0心理学空间(}X.LtF4V2N2J6lU

[13]郭本禹.神经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3—110.

&a8@&zq?K4|0

{;V uH7~"CO4m@7ft,\0[14]Anderson M C,Ochsner K N,Kuhl B,Cooper J,RobertsonE,Gabrieli S W ,Glover G H,Gabrieli J.Neural systemsunderlying the suppression of unwanted memories[J].sci—ence,2004,303:232—237.

F8C~;a0rt0心理学空间[xOQg%[;Ap

[15]牛慧祥.被误读的弗洛伊德[N].财经时报,2006—05—22(G03).

Qfv:f#\h0

y]0k4Sr9Jr0[16]郭慧.精神分析的科学化——神经精神分析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b K8K;]_'R2v0心理学空间B.KU%d&c

[17]王绍坤.神经精神分析学对压抑机制的研究简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16—1721.心理学空间Wo u5ug2Sd*O

MN)J7BuK_ P0[18]吕英军.神经精神分析学的意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118.

2jT5si%f7e.V0

1RI3eR(O r#lR#]0[19]吕英军.神经精神分析学视域中的潜意识[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1):56—60.心理学空间"IN ]/[ K,o&aX

:S9B.qP3OI|3Y0[20]刘将,葛鲁嘉.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兴起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3):74—79.心理学空间-F%}8]4]z+B

2o%oyKF8e-V"}0U0[21]金圣华,刘将.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反思[J].求索,2012(2):108—109.心理学空间~*VIV:W

7ay-^'nH3m#K0[22]赵旭东.弗洛伊德不该被遗忘[N].中国图书商报,2006— 05一O9fA02).

O5adu c1nH2`[4tg0心理学空间M p.sT7oOdH7^,t

[23]郭本禹.弗洛伊德:世纪的幽灵[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5):44.

*N:B:oj!T b[0心理学空间1VoK,m!Tno

[24]Roth M S.Why Fread still haunts US[N].The Chronicle ofHigher Education.2014—09 —22.心理学空间$D UY5z GX6T*G

,K&[pp!K3q%JQ{~}0[25]Gay P.The Freud reader[M].New York:No.on,1989.

5k'UEE%dk$?K _3_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神经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研究:梅宁格计划 Menninger Psychotherapy Project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