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态倒错”到“成年人性征”
作者: 亨克·德·贝格 / 5532次阅读 时间: 2018年5月17日
来源: 《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 标签: 弗洛伊德 性倒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从“多态倒错”到“成年人性征”心理学空间D LH7O|9LV`[
心理学空间+Vtg }E c0Hmm*i|t

a(Mj0L1E;V-p#r0心理学空间wb\%ic~lo*R g*E

+Z3P*_hc+AVs0婴幼儿均属多态倒错之列。他们从众多身体部位获得快感,而且在这样做时并不感到可耻或内疚。不过,并非所有获得快感满足(用弗洛伊德的话说,获得性满足)的方式均被社会认可。可以理解,某些方式令人厌恶,或者相当危险。人们不会允许儿童不顾时间和地点,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当然也不会允许他们无缘无故地满足自己的攻击冲动。还有一些满足快感的方式,不为大家认可,其原因却并不那么一目了然。心理学空间N(X {(wZb6l

心理学空间 l(w6BYBy O'N

比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慰几乎为千夫所指(弗洛伊德的态度也是如此)。即使到了今日,自慰依然被视为一大禁忌。除此之外,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的教育者都有个人好恶。职是之故,他们或者赞成或者不赞成儿童的某些行为。儿童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中长大的。这样的社会和时代,以及他直接触及的社会环境因素(父母、教师等),当然还有众多偶发性的境况因素(如父母死亡和背井离乡),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决定了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性征发育过程。心理学空间U:d%_b]_8sGw%v

心理学空间G zO }e3~LLg

不过,在更为详尽地解释这一点之前,我应该说说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它对生物学因素的忽视。我这样说,并不是指责弗洛伊德拒绝接受下列想法:我们的生物学构造影响我们的个人发育。他了解遗传性疾病。他在很多地方都曾提及,生物学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可能会影响精神的发展。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没有太多的东西要讲。而且,他的全部理论都基于心理学而非生物学方面的考量。心理学空间E$P&C_2L^.Z @!{

心理学空间'H_};I I^{F

许多批评者都把这一点视为弗洛伊德理论的致命缺陷。遗传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这些批评者的立场。不过,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他们的批评是对是错。只要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确凿地证明遗传构造与人格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心理学就是我们仅有的利器。心理学空间#V#L.iGMgp

W_\a^*S0此外,尽管遗传学家迟早会对我们人格的某些部分做出解释,但医疗科学或生物科学似乎不可能完全取代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研究我们的人格作为精神进程的结果是如何发展与统一的。精神进程也是在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的互动中形成的。

6L*Wn:i L^0心理学空间{Y b:gj [.XA ^k m

现在我们开始考察依弗洛伊德之见,儿童在性征方面从童年步入成年的诸种方式。首先是所谓的常态性发育。在现在的语境下,常态一词不是在评价的意义上使用的,它只是指“恰巧与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常态性发育走向异性恋。在弗洛伊德的时代,以及我们的时代,常态性发育通常走向结婚生子。为了获得这样的性取向,儿童的许多原始驱力要受到压抑。比如,原来在排泄时没羞没臊地获得的快感,现在要通过养成使用厕所的习惯而受到压制。诸如窥阴癖之类的其他性驱力,可能也要受到压抑,或者将其作为正常性生活的一部分获得满足。

g/H.K8Q4D_]0{r0心理学空间h+[o8Fl#_-Y(E

面对常态性发育而言,一味地压抑或满足都是不够的。许多驱力因为过于强烈而无法抑制,但又常常无法获得满足,因为我们太害羞了,因为我们的伴侣不愿配合,或者因为法律或道德不允许。因而,这些驱力要通过幻象和形形色色的文化追求来满足,诸如阅读或创作文学作品,就是如此。对这些以文化为核心的满足形式,弗洛伊德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字眼——升华,即由性能量向高级文化活动的转移(拉丁文中的动词sublimare意谓“上升”——“将某物置于较高位置”)。

&I,u'h U j)I'g.vm t0心理学空间[;OJ9os3`3u

如果与癔症转移做个类比——癔症转移指渴望得到满足的冲动转化成了癔症的诸种症状,可以把升华称为文化转移(culturalconversion),即把渴望得到满足的冲动转化成了文学、艺术之类的文化“症状”。借用一个更为极端的类比——自慰,我们可以说,通过阅读或创作排泄出去了”,尽管人们很少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原来是这么回事。阅读和创伤无意识精神自慰的两种形态。

T#D+H3Fa5`;saeR0

:A;||F2Q4{~4D0升华理论对文学研究、艺术研究以及一般的文化研究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必须把文化产品视为人们处理性驱力的产物,尽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对文学作品进行精神分析式的阐释,以及对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进行精神分析式的阐释,会提供我们大量新知。这些知识涉及我们的无意识愿望,涉及这些愿望的满足(或未能满足),涉及我们的成长,涉及我们与其社会环境因素的互动。换言之,它提供的知识不仅涉及作品,而且涉及作者和读者。这一点,我将在本书第二部分详细举例说明。在此,我只想指出,尽管升华听上去很“艺术”,它也常常被解释得很“艺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心理学空间#@ c{r@^'K}

E TJ5TC3Fw\|7pe0发生文化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借用卡尔文·霍尔(CalvinHall)列举的两个例子说吧:“律师在陪审团面前口若悬河般地为案件辩护,可以获得巨大的口腔满足;医生汗如雨下地为患者做手术,可以为他的攻击冲动找到发泄的出口。”除此之处,过程并不限于人类高级的文化成就。色情文学也是升华的一种形式,津津有味地观赏《花花公子》上的模特儿也是如此。

+jcMm:LA7q7wh.|0心理学空间;m+]PD%phJk

即使撰写或阅读有关弗洛伊德的学术论著,也能达到升华的目的。这并不是说,它们只不过是升华而已。弗洛伊德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大多数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überdeterminiert);换句话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止一个。这些原因可能是性征方面的,但也可能与性征无关。

.ULd [(~ ~5K+M7Vw0

心理学空间h%AjCAv:aX][
大卫·林奇(David Lynch,1946 ~)·美国电影和电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电视制作、作曲家和摄影家。其电影作品风格诡异,多带有迷幻色彩。

Ae+Rn"Sh't0心理学空间 Q ]5A5tR[

比如,某人看大卫·林奇(DavidLynch)或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电影,可能是因为这些电影涉及色情因素,也可能是因为看这样的电影使自己显得有文化,还可能这些电影是某人选修的大学课程的一个讨论题目。通常的情形是,五花八门的原因极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原因甚至可能是矛盾的:饭后为你的女友清洗餐具,目的在于帮助她,但也有这样的可能,即在无意识的层面上,使她感到内疚,从而达到惩罚她的目的。

2b k\;oK D4d0

:n]j])~JVB(VU fG0我们现在开始谈谈童年步入成年的第二条道路,即步入非常态性的道路,步入性倒错的道路。如同常态一词表明的那样,非常态和性倒错也不是在评价的意义上使用的。在弗洛伊德的著述中,它们只是指“多数人恰巧认为非常态或性倒错的东西”。在某些情形下,作为一个人,弗洛伊德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也怀有这样的偏见;在某些情形下,与那个时代的多数人相比,他具有更大的宽容性。

+^|F/p:siIX.Kp0心理学空间 }vhH-h6\

如果别人都走出了某个阶段,而某人依旧停留在那个阶段,那他就形成了非常态性征。在弗洛伊德看来,双性恋就是如此。他说,我们天生都是双性恋,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确立了对异性的偏好。还有这样的可能:儿童的多态倒错中的组成部分没能融入正常的性生活,天马行空般地独来独往,于是才有了窥阴癖、裸露癖和施虐狂。心理学空间T{%zVx.]

7DVuP!J"T0最后,童年步人成年,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行。与前两者相比,它更令人不快。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地处置自己的原始驱力。正常人处置驱力的方式是压抑之,性倒错者处置驱力的方式是实施之(只要不违反法律,这也不成问题)。不过还有些人,他们既不能成功地压抑之,又无法在没有罪恶感的前提下满足之。这些人没能成功地压抑自己,他们是不快乐的同性恋和双性恋。他们一直都在极力排挤他们的另一半。有时候,部分受到压抑的驱力在别的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于是性的张力被转化成了癔症或神经的症状。心理学空间S#]IcE*D8F$d

0{Ixvtx0由童年步人成年的这三种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像上面暗示的那样界限分明。例如,有些人“喜欢真刀真枪”,有些人是施虐狂或受虐狂,这两类人之间的界限并不那样泾渭分明。不过,存在着一种更为根本性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讲,上述分类是误导性的。我们在此已经触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精髓,即性倒错的常态性。

Y3?h(FXM/B r&Y0

性倒错的常态性

KS3}-W&nx|0心理学空间8`-qfXQ8ixFj

为什么说我在上面刚刚做出的分类基本上是误导性的?答案要在无意识的性质中去寻找。我说过,无意识不是潘多拉盒子,合上它,一切都会销声匿迹。无意识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处于活跃状态,总要千方百计地表现出来。据此可知,对无意识的压抑,也必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学空间T W-ojw ^o

心理学空间|@"W_5_"WM

不过,无论在压抑无意识这一驱力时如何尽心尽力,最终我们也无力把它们驱而逐之。无意识总是在极力抗拒。因而,构成儿童的多态倒错的所有驱力,还是能够在成年人那里找到蛛丝马迹。在性倒错者、神经官能症患者、癔症患者以及正常人那里,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正常人之所以为正常人,只是因为他们与别人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压抑了驱力而已。不过,再说一遍,压抑并不意味着根除。无意识总是在虎视眈眈地寻找着出口。我们无一例外。

}m W,U5j [;Oj0心理学空间bO2_ v@T8x

只要看看某些人在战争期间犯下的残暴罪行,就会理解弗洛伊德的意思了。以强奸为例,我相信,在我的男性读者中,还没有谁认真动过这样的念头,要去强奸女性(如果有人动过这样的念头,他理应被绳之以法)。不过,包括性兴奋在内的强奸(性兴奋是实施强暴的前提),在战争年代是最常见的暴行。任何社会和任何人,都无法从弗洛伊德所谓“被压抑者的回归”(dieWiederkehr des Verdrängung)中获得安全感。一旦不再需要压批。我们最阳暗的欲望就会赤膊上阵。表面看来极其文明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所作所为,令许多人感到幻灭。弗洛伊德在评论这种幻灭时说过:心理学空间p t?[4^.a$gb

心理学空间p_ox"RY-[9CJ

其实,我们的同胞并没有堕入深渊,如同我们所忧虑的那样。因为他们的境界从来都没有那么高尚,如同我们所相信的那样。心理学空间4fpD^b0O w l"^$]o B:G

D&Vw~'qWN0暴露了我们心中魔鬼的,不仅是战争或其他的例外情形。弗洛伊德认为,只要回想一下人们做过的梦,包括最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做过的梦,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了。精神分析对梦的阐释表明,“无论何时何地,一旦进入梦乡,我们就会抛弃来之不易的道理,弃之如敝屣,直至翌日清晨”因此,我们(普通人)和他们(性倒错者)之间只存在量的不同,不存在质的差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重要洞视在于:在内心深处,我们个个都是魔鬼;人类的疯癫永远无法根除;被压抑之物随时都有可能踏.上归程。心理学空间(vVE"Vwg%|8n

心理学空间,uTX1O-{'A*N Q

不过,如果从这里得出下列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人人都是半斤八两的坏蛋;无论多么变态都无关紧要。在正常人(即潜在的性倒错者)与施虐狂等变态者(即现实的性倒错者)之间,可能只存在量的区别。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把正常人与施虐狂等变态者区分开来无足轻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象着把某人打得鼻青脸肿,与真刀真枪地把某人打个皮开肉绽,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换句话说,弗洛伊德所质疑的,只是这种区分的绝对性,而不是这种区分本身。

4r%~;|%cKL0

"l*e"aA4X9f0同样,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没有暗示我们,努力地提高道德修养毫无意义可言。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冲动,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履行道德义务,是绝对必要的。而且,下列主张的提出,也是缺乏理据的:人活着,不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道德;文化绝对是人类伪造出来的赝品;只有解除社会强加的各种束缚,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心理学空间8io'VI0y6b|$?

心理学空间i3@7]F8r2i

坚持上述主张,难免沦为遗传谬论的牺牲品。遗传谬论指下列错误的观念:因为某物出现在先,所以它就更重要,更有价值。可能我们天生都是多态倒错的,只会一味满足自己的色欲冲动,但我们毕竟还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离开了其他的社会性存在物的帮助、爱护和理解,我们寸步难行。因此,一边是我们的冲动,一边是我们置身其间的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只有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我们才能与自己合二为一。

u3O6AS$k4e3s c3B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性倒错
«意义的追寻:《红书》的创作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与文化》
缩阳Koro综合征»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