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起源
作者: 弗朗辛·鲁索 / 9328次阅读 时间: 2018年5月03日
来源: 环球科学 2018-2 标签: 孤独 卡乔波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I/If(NX4mC6|th G0心理学空间+jPrv ~ Ap

心理学空间,iz-C a@ q

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但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它。孤独被定义为可以感知的社交隔离和与他人切断联系的经历。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孤独感的状态,比如找到新朋友或开始一段新恋情。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沉重的孤独,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心理学空间+R9o&Zr%b3q.x

心理学空间c:i0Vj-OW9I)NOQ

他们的感觉不同于抑郁、社交焦虑或害羞,尽管这些情感常与长期孤独的感觉有相似性和重叠。根据英国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心理学家肯尼思·罗滕贝格(Kenneth Rotenberg)的研究,长期孤独的人群会与其他孤独者一样,无法正常处理社交信息(对社会威胁过度警觉),或有心理问题(抑郁)及人际关系失调(不合群)的表现。

rU,o*_*AO7kVN0

c;_1b(f8_`i0社交隔离会引发孤独感,这可以通过独居、没朋友或没邻居等指标来客观评估。但是,有些社交隔离的人可能自我感觉心满意足,而那些客观标准并不算社交隔离的人(比如一个已婚且有很多朋友的人)却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独。虽然原因可能不同,但孤独与社交隔离都与高企的健康风险有关。孤独会引发抑郁,而抑郁则会引发疾病。“对于社交隔离的人”,霍尔特-伦斯塔德说,“没人会提醒你吃药,也没人会帮你打911。 ”心理学空间1{+o;q8jW-v-W3t

f-Q d8hv*D0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显示有多少人同时经历着社交隔离与孤独,也无从知晓这些群体是否面对着最大的风险。霍尔特-伦斯塔德预计,这两种人群的重叠率能达到20%到40%。心理学空间:vc5yL&`&y&D

!W:sw%?#k{4zm7P0科学文献带来的问题在于,衡量孤独的标准工具并不一定能评估孤独感。欧洲国家在调查时常用的孤独感量表(DeJong Gierveld Loneliness Scale)能够评估孤独与社交隔离的人群,但无法测量长期孤独。这份孤独量表只是简单地要求调查者对“我想有一个真正亲密的好友”、“有很多人值得我完全信任”等问题作出“肯定”、“是”、“差不多”、“否”的选择。心理学空间 Y/q iP,Q7n!_

q.yTIZi` u^GF.||0测量孤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进的UCLA孤独量表,它能测量个体对人际关系质量及数量的满意度。例如,测量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感到亲密的次数、感到缺乏陪伴的次数、感到害羞或孤独的次数。这种方法主要具有认知性——测试自我感知与其他因素,而不是深入探知孤独的实际感受。罗滕贝格说,对一部分人而言,“孤独感就像肠子打了结一样,非常痛苦,如果一直不解开,就会危害健康。心理学空间%}@V]5T U9h

5i"P&M7MS0A;E'^ \0自20世纪中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将孤独与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分开关注——他们经常提出相关理论,但却常被搁置一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研究力度增强,一些学者猜测孤独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完全融入社交网络或集体。其他人则关注孤独人群在认知层面的问题,以及他们看待自己与他人时采用的消极和不现实的方式。

X._0VU2~b0

9XB ~W'] ] K V_.q,v+e0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神经科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最近刚提出一种颇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孤独是一种演化出的能力。当人们认为自己被排挤出社交群体时,他们会因为来自团体之外的威胁(比如一些敌视的人)而缺乏安全感心理学空间U7R3e/zo!Z

xy&xV2n.{a Y5SlF Q0卡乔波的演化理论认为,人们对社会威胁非常警觉,因而有动机与他人建立联系。这项理论包含所谓的“再交往动机”(reaffiliation motive,RAM),也就是说,孤独带来的痛苦会使人们修复社会关系。卡乔波认为,这种机制不仅存在于人类中,它相当于一种寻求生存的机制。

#{7O&\.M-~_ U+h0心理学空间m&k,Y/x%A,B0d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Lancashire) 心理学教授帕梅拉·夸尔特(PamelaQualter)解释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安静地或独自一人观察周围的社会,然后试着找出重新进入社会群体的办法。“比方说,在一次聚会中,”她说,“我不认识任何人,我会觉得很不安、很孤单。我会观察这个‘情境’,试着识别我可以搭话的人和我要躲避的人。”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斯蒂芬尼·卡乔波(Stephanie Cacioppo,她与丈夫约翰·卡乔波一同研究孤独感)说,当RAM机制正常运作时,人们会找到联系群体的方法。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讲,RAM机制会失灵,使他们对社会威胁保持过度警惕,造成长期孤独。

B?^ NnJCl0心理学空间n:V wxc\{aI

斯蒂芬尼·卡乔波说,这类人群“总是小心翼翼,在面对伤害前一直寻找周围的威胁。但是从模糊的社会线索中辨别出真正的威胁,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他们经常无法正常与人相处。” 在参与集体活动(如受邀参加聚会)时,长期孤独的青少年也可能无法放下孤独感。

0pK$E}H1R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孤独 卡乔波
«【TED】为什么你不该觉得自己长得丑 自我
《自我》
语言——改变你我眼中的色彩»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