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班晚间演讲20141025:心理治疗师的成长——精神分析的视角
作者: 张海音 / 3430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0月25日
标签: 中德班晚间演讲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8fC,[e7_0心理学空间5YZ%c/@ W l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精神分析的视角
讲者:张海音
稿件整理人:King 2014.10.25
心理学空间0R(R+TG?

心理学空间_#bS/GE h lc\8p K

K E%c'W lbc/D)rx0开场心理学空间]jWq d6| Ht+u"l1O

*]!XLB:Bb0大家晚上好,在我们中德班平行B班的晚间演讲中,作为第一位出场的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荣幸。“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这个主题,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这个选题范围比较广,好在今天以及以后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ilUE;~,@Hw\0

1b jouj^PY0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心理治疗师成长心理学空间,{4wGA)Iyu P

d.@Dyur V0心理学空间bCds$a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心理治疗师的成长,毫无疑问跟我们做精神分析的目标、取向、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有关系。

2FZ!_t(cO0V0

-S$Y)U6Q*?Vn0这句话我一直都非常喜欢,有点客体关系的味道: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的时候,便开始知道到自己的存在——歌德。

)X$@&_L6QG+F_0

&^e#K Y!Y0我们的成长或许是跟别人互动当中感觉到的,潜意识中,移情反移情当中把握。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玩,可以成长吗?一代高僧、大师,一定要跟别人互动才能成长吗?还是,你自己也能成长?

Tn vS+f6r0心理学空间P2[ ZT$tq `k

禅修过程是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而咨询是两个人共同做两个人的事。当然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选择的方式。有时候要跟别人折腾蛮累的,当然不折腾也可以,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在折腾,我们成为治疗师过程,看一个个同道精神分析学成啥样了,不单单看他呈现案例时如何精彩,还要看他和家里重要亲密关系、和单位、和同道、和小组相处得如何,要全方位来看待。一个人与一个人对话,可能自己从小成长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他人留在内心。说明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并不很重要,内在的聚焦在某些方面的一些东西,才显得尤为珍贵。

X.y2jP;W*j+e0

/[0JW f%kr5X"e6z0我认为最重要是察觉自身感受。把咨询工作放在对移情、反移情的觉察上。虽然这种觉察是必然的倾向,然而精神分析把它放在首要位置。换句话说,你对任何一个人分析得再透彻,早年创伤也好、分析你在什么期也罢,来访者可能很认同,但,这不是精神分析,关键在于:你们两个人在现场,重复着什么模式?功力体现在最后,理论也好,技术也罢,只要有智商、肯花精力,那都不是事。心理学空间n5x)H ?,{N2J(][
  在座有不少人参加IPA候选人、CAPA等,最后要靠这个功夫,要靠自己觉察对自己的反移情,非常重要!很多治疗走不下去,大多可能是这里出了问题。人是吃五谷杂粮的动物,有时即便自我体验,盲点也不尽然能被扫除干净。这一点通过自身感受的察觉可能会看到。心理学空间G%w}(` l [4y_R

Q(jE3epf0精神分析不一定是分析自己,有些更多在个人体验中,有时察觉反移情可能更多地是为了来访者考量。在与病人互动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很好地共情、理解Ta。做来访者不容易,Ta的成长环境和你不同,刚开始又不熟悉,那要如何是好呢?此时,千万谨记,现场呈现的一手资料,已经被Ta激发起很多感受,都是有利的工具,去更好的理解对方。这种敏感性蛮考验咨询师的自我功能的。关于诊断,你很难放开走向自己内心感受。这一点在自我成长当中越来越重视,大家都蛮有经验的,都能体验到。最近五年、十年里常提到的投射性认同,我认为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治疗室里移情、反移情的互动,现在有些讲的是新的、时髦的方式,可能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ZU'g&oJ}.Y0

_WV8j%JxL,EI^C{#V+P0案例
a X6b6Q Ae/B jNka0心理学空间A$FX g_J }

心理学空间]L^#^-bN

被养父母带来咨询的17岁青少年心理学空间4}sbL-x;v&p

心理学空间'Z@0RD"Ib b

初始访谈:嘲笑心理治疗浪费钱、无用、无能、可笑,只为了应付大人才来的……心理学空间 dPu&mqYq

心理学空间3Sz8~%SYwoKe/j

治疗师:如果你不愿接受治疗会如何?肯定不是中山医院这类,肯定是宛平南路这一带的(笑)。两害相较取其轻。这时候咨询师很容易恼怒,自我介绍之后,很共情地去理解他。内心里想拒绝,让他自作自受,但又不会见诸行动,而是试图理解……因为你已经察觉出来了,你会做的是不断地用热脸贴他的冷屁股……你再不断地说,还是不断地被他拒绝。所以咨询师站在察觉自身感受的角度,去理解和帮助他。

:VZ})H A J%^$u0心理学空间 Z%v)t mp{1j-QX1L.^

说到心理治疗,很多人觉得要有动机才行,否则治疗没有效果。“你回去想想,想好了动机再来。”如果你这样说,做父母的肯定投诉你,好不容易劝他来,动机嘛你要启发的呀,你如果不做点啥,你是没尽到责任。因为人已经来了!当然如果人不来,你也可以说没办法看。不做么没尽到责任,做了么又被他拒绝,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跟来访者一样一样的。

bd'H/X]0k`b#sg9\0心理学空间)g7A9c{i,Z-c?

青少年是反叛的,明明你们造成的,偏偏要我来?内心里说不出的苦,不想被送到医院住院。华师大梁宁建教授经常说三条路理论:一条宛平南路(精神病院),一条沪青平公路(监狱),一条自寻绝路,我感觉有道理。当事人不断把感受传达给你,让你也很矛盾。

{*wDq@&bg0心理学空间%l/A'{ Rw8}B

当提到来访者三岁被亲戚领养,很多咨询师第一反应:哎哟早年创伤!十四岁反叛行为被学校处理,治疗2年后平稳,和女友分手后学业下降,沉迷网吧。至少有一点,女友分手,分离是比较敏感的,因为原来治疗也蛮平稳,为什么女友分手就这么自暴自弃呢?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劝:天下何处无芳草,谁要是没了芳草,日子都不好过。这些和他早年创伤被激活也有关系,所以他不断用激烈的行动来掩盖内心的东西。自暴自弃,其实是强烈的拒绝,我们也害怕被拒绝。他从小到大无法面对被拒绝的痛苦,所以主动拒绝别人。因此我们说从小的经历决定了他总是以更强硬的方式先离开别人,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掌握了反移情的模式,那么采取措施不会太过激。

`D)C-x8Q:R0

o"u]gBJ(zk.s0精神分析的一些视角,来理解自身感受,这是成长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感触也蛮深,心理治疗容易吗?不容易!光精神分析就有十几种流派,主体、客体、依恋理论,还有认知行为、ACT、家庭治疗……几百种都有,我们不可能学这么多。作为治疗师,平行对待来访者,父母对孩子成长当中回应如何,其实说容易也不容易,人性当中最基本的部分,当然要察觉到潜意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可能在很多时候,不多做什么。心理学空间{:|&syk0w`CkR.E

P:S(Q'w F0我做了很多危机干预,其中也包括孩子,越来越发现,有时候不多做什么就是最正确的。往往有些问题就出在多做的时候,我们要Hold得住,这个词也经常被提到,其实就是以恰当的方式去抱持和包容。来访者刚开始跟你不合作,你不要太当真,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不是故意来跟你过不去的,重要的是去理解他背后的含义。

e2ZyWw-K0心理学空间q'[g.xOg,B Y9T+?2A

一、对治疗师的自我觉察能力的要求
Ld/?'oxJFY0心理学空间 wo.j'X-@^&[d7X6M

'F_ ZP6J6p0当然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潜意识等方面的要求。一个治疗师的技巧和自我对潜意识运用的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心所有层面与来访者的互动当中,比较容易体验到的是“我的认知、想法是什么”,特别要体验的是平时不太容易激发出来的一些情绪。目的是要理解他们、帮助他领悟自身的精神世界。这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高智商和高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可触及的、可理解的无意识头脑更为重要。心理学空间?v AtF5j Do d

$X.E*~G t;p0从广义角度来说,精神分析认为我们对别人的任何判断、感受都是我们的投射。而治疗到最后寻求达到的目标是,一个人对于自身重要的无意识欲望、防御和幻想,对于自己婴儿时期的冲突以及以后的衍生物,能够在意识层面得以理解。当然这个境界很难全然达到,有人天天做精神分析,也做了很多案例,也做自我体验,却越做越糟!我们希望自身达到完全自我掌控,所谓领悟上升到一个层次,对命运完全了然于心、很通透的……这是很吸引人的目标,这当然很不容易,特别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学空间T9P8VpM4b

心理学空间B'F|(K%@3i'j

大概没有问题的人是不存在。我们做治疗师,自己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可能。但治疗师本身至少要知道:我有什么类型的问题没被解决,也要知道来访者有什么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只能将自身问题修正一下,更加接受现实,这已经很不容易。心理学空间b(f\dh ^6owU

T+h~pl Dy&K~G3A0谁都希望涅槃重生,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大家看到有一些培训活动,有些“邪乎”的心理方法似乎有奇特效果。比如什么班,进去一个礼拜,也许你会觉得:哦,我的大小周天打通了!发现自己像被打鸡血一样,但是过了一两个月又回到原型。当然,当人类去探索某些领域时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有几天回归到原生状态,把最原始的东西都激发出来,其实这不是太困难。但每个人从小到大性格由来已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被冲击一次就完全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心理学空间l};S e/?mgE!`[

G0vd2rug7ir j0二、关于共情

v*c;fg)XXEH"_2Ce0心理学空间$@8B[/MCx*P;M,z

共情意味着分享、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退行现象。要一下子放弃自我与来访者认同,很难!去年我在武汉做发言时说:“共情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你不见得能够完全感同身受另一个不一样的人,尤其是靠主观努力。

pvR p|{Ao0

^8p M,n8h(`/~d0共情是“体验性自我”的一种功能,我们不是用理智去工作,而是用自身的情感;直觉则是是“观察性自我”的一种功能。这两种现象能够使你通过许多方式进入到另一个人心中并融合进去。有人提过,治疗师最好的状态是与来访者两个人心身交融,虽然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握这种状态,但真正的共情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心理学空间U Y _tzh

)sh0L*]$ZB%M0共情所产生的情感上的亲近感,在我们生命的头几个月就形成了,共生阶段。你体谅一个人的感受,逻辑上不复杂,任何现象都会有物质基础,大概全阐明了,我们人就像小白鼠一样。我是悲观主义,科学再发展,不可能把人搞得清清楚楚,外星人才会有可能吧...

QNK6K)y d!~7zq0心理学空间A@ [K:J7J%xe/^

有苦恼的时候,有人站在你身边感同身受,温暖吧?从小都体验过的。有个词,原初母亲的全神关注。产后妈妈全部分分秒秒体验他的感受,这对婴儿非常重要。婴儿渴了饿了,需要一个照料者,当然这对母亲消耗是非常大的。所以20-30%的轻度的产后抑郁现象,很常见,如果没有家庭因素支持,母亲非常容易抑郁。如果母亲情感支持较多,自我功能发展好,可能也很有成就感,更吸引你去,我所有的一切,很多可以看到,刚做妈妈的时候,自己身材也顾不上了,打扮也顾不上,全扑在小孩身上。但有时,你产假满了要回去上班,跳跳操恢复体形了,这也是辩证关系,既有安全感的需求,婴儿6个月前的需求非常高,基本安全感、信任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有时如果没有做好,有人智商很高,但不太能够适应别人感情上接近他,理性东西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但不是说你去害他,情感上不习惯别人对他太贴近,当然也有人没有界限,粘粘乎乎的。

6Sv6nB/H`I0

WN~:@M9XjBlmWQ0刚开始,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要求,与婴儿对父母的要求是一样的,无形中有很高的期待,有时就会莫名地发火,这种东西还要我说?你早就应该知道!

#a)hy'Cy z.g0心理学空间*qM4j}*S

由于共情起源于最早的母婴关系中,它看起来具有女性的特点。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主要照料者,由母亲代表;还有一个,父亲的恰当的介入,也很重要,这是作为一个整体。

e?~Tx)r d*J0

fxdItU\`d0]4W0讲母婴关系,男性咨询师比较容易抓狂,你没生过孩子没这个体会。特别是对男性治疗师来讲,要有点暖男的……(笑),但会让一部分男性治疗师感到不协调的,是不是缺少男子气,只有女人才会这样?有些不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治疗师要跟自己的这部分和谐相处。琼斯将这个称为治疗师的精神双性。这句话有点自恋,似乎要做通吃型。

x _ k~o;rF T0心理学空间[&\o3@Z;w+P

对一个丧失爱的客体,没有被理解的来访者,共情是建立接触的一种方法。对于创伤性的故事,你容易感觉身不由己地完全认同。做过灾难后危机干预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替代性创伤。就是受害者把你创伤了;你会感到幸存者死去的亲人活不过来的,做再多心理干预也是白搭,此时会觉得做心理干预不如找个师傅皈依佛门。如果出现了替代性创伤,这是共情最深的时候。治疗师的的职责、作用、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如果两个人都佛门去了,共情虽然做得好但是无效,因为这样的共情只加深了耗竭和无力感,最好的共情者是那些已经克服了抑郁倾向的治疗师。

F~gb^0心理学空间d6_ s6I$n#I1S7K(p/v

当有人说:某个治疗师还做心理治疗呢,他病得跟病人一样重。这种情况我感觉有可能是那个议论的人自己不敢投入,看到别人投入那么深,嫉妒。心理学空间]+}*_}/X@

心理学空间5O5G6q%xk`#F'd

一个治疗师在职业生涯中被来访者勾起创伤,是好是坏?
U7N[B I#r0@~)b$t0  这需要辩证地去看:可能涉及到你内心冲突,也可能会暂时弄坏。不管什么流派,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和共情还是由其人格决定,有人偏保守求稳、有人更激进,这跟流派没关系。心理学空间g&jb9Fy~W%n|
  说到底怎样一个情况去看替代性创伤?我个人建议每个人找符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叫我很激烈地去做共情,这大概不适合我;如果另外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要叫他慢慢来,也要憋死他。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共情实际是体验分享,本质不是量的多少。所以,共情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是治疗师运用来访者的模式对来访者进行部分和暂时的认同。

K,g e o+PK8u gA D0

mIp?:h0当治疗师通过共情获得了某些发现,还必须运用临床和理论的知识来对这些发现的意义进行解释。做治疗师不是仅凭治疗技术,而是当下真正的自身感受;当然光凭感觉也不行,运用一些知识也是重要的。否则我们学中德班干嘛呢,专业理论学习就是为了对知识有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理解:这种人、那种人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可能说明了什么,心里就会有底。初始访谈的报告,总要形成一个假说,以后要逐步印证,可能会修正或放弃。你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框架,这一点是绝对的。心理学空间q-e4AL^.|Q'ho5x

心理学空间r z,FnNk+X }W_

三、关于潜意识心理学空间|c2M{ `Y em9}MN

E3bKCK \^e0

{?b,D4r c hE'`S0•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观察心理学空间t4F1jD/p%` Dz
  •治疗师对自己感受的观察
4@p LI2rj^N0z x0  •人类情绪反应的知识心理学空间$h(M t(Nx0ql

ub5Ss!m0这三条要放一起,不断比较对照互相的关联性。不是靠一条理性地观察它,而是更多观察自己、不断重复,这是我理解的探索潜意识的三个维度。

/Y^ | LfMRr1H$Yz!p0心理学空间 y |7DXk"n1]"p-F0?&C

与理解潜意识有关的特质:
Z8eP7_!v)_0j4c&`{t%B0  1、对于人、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幻想和思维,有丰富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心理学空间T| e\pG q
  2、推动一个人朝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能量来源于他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的量应该很足,而且本质上是善意的。

6jL Vg/i8DqP#z0心理学空间m#^"ady-O8H(yP

每个人都有这个欲望,可能有些被理智化的东西防御掉了。这是心理层面上很深入的一部分。推动我们的好奇心要很足够,否则很难坚持。我们希望探索一些以前没有探索到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很难跟来访者共同去做这个工作,就会成为厌倦的牺牲品。但是过于无情的好奇心也会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治疗过程中的好奇、探索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能身不由己地成为来访者自我暴露。大家做过PTSD知道,如果你没有充足的、连续的保障治疗关系,不要一上来就把治疗做得很深,一开始可能谈些现实、家庭生活等意识层面上的话题。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建立了好的咨访关系,接下来才会动创伤。如果一开始就做的太深,在短程的精神分析里,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来访者的创伤。还比如某些疗法,非常强调现场激发起强烈的感觉,但接下来却没有进行跟进的治疗,来访者的创伤没人管了,当事人挣扎起来很苦的,会被过度的创伤压倒。

%WYGx)I"vkl0

0z#f+V'y4V0治疗的目的是带给来访者可理解的领悟,而不是为了自己施虐的快感。我在微信里曾看到一篇咨询师写的文章,主题是怎么避免在治疗当中被虐待,这种情况当然会发生的,任何流派什么方法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精神分析的处理方法是把这隐藏在背后的问题摊开来。所谓“虐”来访者,这与治疗师的好坏没关系,不是你意识层面上的事,有时是来访者潜意识里勾引你去虐待他,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会给他带来症状的改善。而如果治疗师缺少自我察觉,可能会带来麻烦。有时候潜意识很深刻地在影响一个人,只有当好奇心不再受本能统治时,才可能有这种自我察觉的态度。这点很关键的,说到底人在潜意识中有恶的一面,我们不能不去察觉它。

u]&Meg)d*~3AQ;c0

]2h4E#i`|)[rjj0治疗师需要具备延缓判断的能力。我也有这个感触:刚开始进入精神分析领域,很希望把来访者搞清楚,防御是什么,移情是什么,动力学的假设是什么……因为我们要治疗嘛,但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就知道,我们通常不是很清楚,老师可能也不清楚。不得不承受某种不确定,不能看到某些事情的本质。所以我们在不确定、甚至无知的情况下工作,有时要“钝感”一点,不要过早地作判断。过早判断是种防御,应该先把本能的判断搁置一边,听听来访者讲什么,更好地共情,然后逐步理解治疗中的潜在动力。心理学空间 os&D4\'I!H

心理学空间0{}1}2rb.zA/xB

像侦探一样充满怀疑的态度会使来访者疏远,干扰共情和工作联盟。来访者心理上是现实的,所以有时经常会屏蔽掉一些东西,比如一个来访者小时候讲到创伤性的经历,因此形成困扰来求助,他在那是更多感受到的是负面的东西,而屏蔽掉了正面的东西。作为治疗师你能改变他2岁时候的创伤吗?当然不能!但是通过治疗他2年之内会好很多,这不是因为事实的改变,而是他心理现实的改变。从认知角度通俗点说,在同样生活中,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看待的角度不一样了,人也就不一样,以前是一蹶不振的,现在也能奋发图强了。

wNz"W0{bD]0心理学空间9fNG W5I.\6P

四、驱使我们成为治疗师的动机
J~+@3|U4w1r8U'A^)k0心理学空间bby^ |

心理学空间p"r)m3w6Y

起源,我们为什么要折腾这么多潜意识早年创伤?其实能够接受自己的肤浅也是一种深刻。要察觉反移情,察觉我们成为治疗师的动机。

Y ] V;B#GYa0心理学空间#Q3XFs6BQ

动机起源于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冲动和早年的客体关系,本能驱力使人寻求释放和满足。自我建立后,对安全感的寻求成为另一个基本目标。很抽象是吧,我们都有自己的创伤部分,当来访者更痛苦,我们感到自己活得还可以。

P'E'U9B@+A}'k*M6F+`-Q0

PX1e3e M:v BE2z0所有随之而来的,人的本性是对基本的安全感,满足感的追求。治疗师可以合理期待的满足:收费、有限度的好奇、看到来访者成长的满足感……。精神分析,收费有很多象征意义,探讨收费象征高、低,很多打折等,都有现实意义。免费,在一定意义上是免除自己的责任,还有把自己推掉了一个道德高度,我跟白求恩是一个水平的!好奇、满足,这是本质上是善的。治疗师需要有节制的满足:称赞、支配、保证、某种世界观的确认。心理学空间:?v e&zVL {^&BZ@

心理学空间]8@eip,l^ b

对于来访者而言成长和改变的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继发获益、寻求认同、挑战权威……成长,有时就是说:原来活错了。治疗师不是他的命运拯救者,更多是陪伴他,见证他的成长。而对于治疗师,这个过程要注意到:自身利益需要、控制感需要、个人内心冲突、未察觉的偏见或反移情等方面。中德班的培训中会体现这些内容,进行案例讨论、个人体验的重点也放在这里。回过头来看,什么动机驱使我们成为治疗师?从Freud到Jung到Klein,我看每个人都创伤很重,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宗师,关键是在于这些派生活动怎样能很好地去本能化和进行中和。

&ap+C G*KD*w~0心理学空间 n+g(oy-Q7A!m

这些原始的东西能否进入治疗师的理性自我,并服从理性自我的影响和限制?精神分析经常和别人PK,关键不是流派,而是跟治疗师本人好玩不好玩有关系。原始的东西必然带来我们进入,潜意识能否上升到意识层面体验,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这些冲动不仅是无害的,而是有价值的,从辩证角度而言就可能变成一种动力。

-{? ZE(x:Z wR0心理学空间 H W$B_,JP

五、关于领悟

RxJ0DPvvZ,z0心理学空间L#^cE}\a{

治疗师具有通过非常私密的方式来理解另一个人的愿望,以及获得领悟的欲望。虽然赚钱很不容易,但精神上很容易得到满足。接近一个人的内心,这种动机换句话说叫回归母亲子宫、回归生命本源,这样最安全。还有一个角度,你要去看明白一个事情,也是克服对陌生人恐惧的一种方法。通过深度面质想让来访者领悟到:为什么要修补自己的内疚情感,这叫利他,也是成熟的防御机制。我通过分享我吃过的苦,让你少走弯路,尽管是对我有帮助,但对你也有好处。我们为什么会有内疚啊?比如说当我们是小孩子时,还没成长起来、没有现实判断能力,这时候最本我了,不希望有人分享爱。如果有个弟弟妹妹,最好捏死他,成长大一点会有内疚感,当我们探索到这些动机时,一部分使我们成长为治疗师,当然很多职业都是可以修补我们内疚感。

-uO,`5Ll W5C[0心理学空间/^!~M%sb&y-^"?}

对领悟的追求和传递,也许是一种对抗恐惧的方法。人,有时就是活得心里不踏实。心灵鸡汤,感悟也好,就是高级的需要。前天听到一个信息,健康从生理、心理、社会,世卫组织又加了两条,文化、灵性。
8Z4mu+p(A)l\!X0  过去的困惑、伤害、耻辱的体验使来访者以困扰的方式行事。在治疗关系中,我们不是站在一定高度单纯去分析病人,而是治疗师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但还要跳出来与来访者互动。来访者也会得到一种新的经验:我已经为真正了解他的痛苦并能承受其愤怒的人(治疗师)所理解,即使在最艰难关键的时刻治疗师仍会尝试继续努力去理解和帮助我。

9x0|w7Q_ g:j~0

MQ'f*X Ql0对一个来访者最大的帮助,我认为是疗愈的共同因素。

)dw0{/\7pG~:A:c0心理学空间Dacb C/d

一个人充分体验到被别人恰当地对待后,才会发展出恰当地对待自己的能力,也会有能力恰当地对待别人。在这过程当中来访者会内化,其实来访者真的是看治疗师怎么对自己,而对治疗师讲的很多道理是记不住的。生活当中也有体会: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五年前我最困难的时候你来看我,但当时你讲的什么我都忘了。另一方面,虽然讲的都是一般的道理,但不同的人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技巧,带给来访者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a5j b%b,}h8ef0心理学空间H.Jm"[#J)Qr m Ch%d

 

D1z'I x"On9}6h0

![]LNw8?0第1问

U!E7t r]Rq0心理学空间)_r5{y v8H ve

问:能不能就这个共情是退行现象讲一下?
(kY.CN)v4eG4rp0  答:退行有时候给我们感觉不那么成熟,我是在从理解的角度。举个例子,我们老同学聚会,特别是小学同学聚会,我们状态退行吧?为什么能退行啊,老同学当时开档裤一起,谁是谁都知道,但第二天上班退行就不行。共情也是这样,放弃谁是谁,原始地体验这些东西,这个角度是退行。换句话,老同学聚会,你还拿出你的身份,高大全、很装逼!谁认你啊!所以这个角度,如果你不放下跟来访者交流,是有距离的。

WrB-yj-X~ {7J0

le:_| M x0 心理学空间8mto'v D,j

心理学空间9oQ#F8Y(F jN:V

第2问心理学空间;M-y-Oe&P&J`

qs V-]6w^,M5J0问:治疗师走多远,才能把来访者带多远。能否换说:治疗师有多健康,才能把来访者带多健康?
9qpT F7f:o0  答:平行地看,健康不健康,对健康的认知能力的追求,我是一个人,要能够跟所谓的不健康共存、理解,在这部分能够走多远,我的理解是一样。心理学空间o*sd7i3y,rJ J\

V$ao$|;}A5~0

uY8FM1a5_0n0第3问

_4t0waF0

;yM }bo HD0问:无意识的头脑?心理学空间V:w:Pck
  答:比较熟练的、不就事论事的,比如一个人一上来对你很凶,你会感觉愤怒,这是现实角度。如果一个人很想回避某些东西,不是现实原因决定,而是潜意识里某种原因,同时觉察两种东西,不容易。心理学空间8k|7n%ys.e@9w d

心理学空间s&AAe;Ld9O

 

e4V!]Z:D*Z]0心理学空间d-DPn#H9d*e H4p

第4问

0EFs'h$d0

,R6nvL\'v$YQ0问:900多次自我体验,做些什么?哪些进展?
6k M/xGNi5hRE#N0  答:就是说话嘛!我们希望有个直观的,阶段性、什么困难?什么招术?这是非常大的话题,如果真的要简单化地分阶段,面对现实、再熬一熬,这是必经的,如果能够坚持,走过一遍真是不一样。
zbT v8s(BoW0  追问:这个过程有长短吗?心理学空间)K.x W1t yDX ?8AgF
  续答:我也没有走过这个过程。全国就4个。我们科室的8个,顺利的话,明年底,进去这个程序的人,肯定会跟体验老师说,我还要多久啊?治疗师肯定回答:it depends on...一定要500次还是900次,这要两个人共同决定。成为IPA一定要你说了算?这里面积极投身就比较复杂了。心理学空间er9b V2p4|
心理学空间"E b!lY'^&AJ

8A:DG"TF+Q0第5问

*kVHE(i*cB&E0

(Tr-se9Hf0问:去本能化,有没有什么经验?
L!eIC.i q'b{0  答:无非是本能的冲动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治疗师生活中还没影响到,成为盲点。破坏性的一面,我们能够察觉、意识到,对人的自我考验蛮大,因为人会防御嘛。所谓经验,有时说世界是偶然的,极端点的话,我比如说有时是被来访者逼的,不去拼一把是不行的,但有时拼一把看看还行,这是我体会蛮深的地方。心理学空间4W msBdl R(V8u

(U6R3I(qn7vB0

W+Re V/P0U.Y0第6问

t5K-ruH n0Q/zQ1p]0心理学空间1M!|2I)I*H

问:史蒂夫.乔布斯小时候被父母遗弃,这与他拼命工作、英年早逝,有关系吗?
kx)J,ov!C0  答:我最近在下决心写个主题,关于自恋的问题。很多成功的人,会有自恋特质,但我们专业领域会贴标签:自恋型人格障碍,不然世界也不会这么精彩。关于乔布斯也好,毛泽东也好,身上创伤的部分,哪些是痛苦、困扰,哪些是带来自我超越的部分,没有好和不好,比如一个人早逝,我们会感到悲哀,但是,这个命是我们没办法重复的,但有人活到100多岁,也会被说苟且偷生,也有人只希望精彩地活50多岁。精神分析有一点也蛮让人抓狂的,3岁看到老,你想精彩你没这个料!你想像乔布斯那样精彩,你想活也活不起来。很多大师走到最后都会走向神秘主义,有些东西啥也改变不了,命中注定,我们能做的是,总要找点事折腾,我是这么理解的。心理学空间 D-?` w6a;S
心理学空间/Oq#NfJ2Ubq'Md+O

心理学空间F J;N)W9_^lZ

第7问

c\l!amQ5uQ0

z.LeE2TQtrp0问:投射性认同,就是治疗室里移情与反移情的过程?心理学空间;gs[k`q9|
  答:Klein非常重要观点的重要概念,有人认为Freud之后真正在精神分析里面学术方面最具标志性的人物,Jung分家了除外。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两个学派不在一起开会,虽然都重视无意识,但是江湖当中总要讲门派的,总是一回事(笑)。但是从精神分析角度上讲,Klein的角度是不太一样的,她是从婴儿,刚刚我们讲她是客体关系的开创人物,她也非常不容易,因为她成为精神分析师的认证是分析自己的孩子,8年时间写案例报告。我们一般都知道不搞亲人,一般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功力,千万不要对亲人长程分析,是不是啊,没啥好结果的(笑),大师可以这么做,我们不行嘛。如果感到困难,你就不要关注这个概念怎么形成、怎么运用的,最容易入手的,它蛮强调移情、反移情的。有认同就会有个互动的过程,我投射出去,人家对我不好,但是我可以高度关注……换句话说,你对我是蛮重要的时候,我天天就盯着你,你怎么就找不到缺点?会吸引什么,我不但把我不能接纳的部分放在你身上,我跟你有亲密关系的,还天天关注,你也必需要跟我互动,这就是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2h0kG}NK4nR L0  当然,从更直观的角度来讲,其实就是治疗室里的移情反移情,如果来访者很依赖的话,他就会把你弄成很强大的,你要为他负全责,最后很耗竭,拖不动。有一个很支配的来访者,治疗当中就会跟你争夺主导权,会让你很挫败,有火发不出。这个就是移情、反移情的互动。那么投射性有个好处,可能会讲四种类型:依赖、迎合、权力支配、色情性移情,可能移情反移情更丰富一点,但一些框架是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临床工作,有个初步分类然后你可以去印证。
5N4Ss C K0  前几年我也纠结过,概念到底有啥用,想想有些地方是可以跟以前有的移情反移情串在一起理解,再回头单独看这概念可能就不再这么多困惑。心理学空间 eh:m8|{ o` ],K%^

;D\w|+vm3cL}-t0心理学空间?!Qr]E_\I U

第8问

FM3@R)H7`]0心理学空间OO'X6U)A

问:东西方文化,对共情有什么理解差异?心理学空间0v['|%ePN9Z
  答:对共情来看,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西方文化较少讲共情,而更多强调独立。依赖有文化差异,大家认同吧。西方人从小感到,生出来就分床睡,文化显然是认同,但从这里操作,对中国的案例就比较困难,20、30多岁孩子还是孩子,人情化的东西,分离过程中,有些过分追求独立有些像西方的,在中国会被认为不成熟。相同的部分也有,依赖都是人的本质,会让人亲密、安全,但会感到不自由,没有力量感,独立会让我们感到力量感,但会感到很不安全,承受不确定。最好是想依赖就有人,想独立时享受自由,但没这么理想,想独立时总有很多人来管你。这一点,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心理学空间.i Ar#hL

AD8tuH^J!x2\0第9问心理学空间mH9mW1\+` Y

心理学空间3O N1|0Kvw|v @1x.{

问:1,心理建构的问题。心理学空间6\zW+Z ? I Jc
  2,诠释学的观点,对共情的发现,应该用临床和理论的知识。
!_5M^"LxC}-b0  3,自我心理学的观点,回答:体验性的自我,可以理解为共情,察觉型的自我可以理解为直觉。自我心理学分为主我“爱”、宾我“me”,体验性自我是,察觉型的自我?
n*{O;u#a Nsc0  答:第3点很好,我也没怎么想到。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意义。心理学空间"`d*l-^ J%\

心理学空间:h/Y'V5y,C8p

第10问
U'P%Jz jsd0  问:理性的人很难共情?心理学空间l6l#`vJ-e+~(sJYE
  答:理性是情感的浓缩,这个宝藏我们要去挖掘的,因为有时理性感性我们都需要。有时一个人身上同时都有,只不过当时呈现出来的不一样。进一步有个话题,天生人跟人的差别,Libido的量,可能会有。要强同时强,只不过有些方面被防御,当然有些,情感进一步,防御有个框架,分等级的,原始的、神经症水平、成熟的,有时候不贴标签、不划等级,要很自然地看待任何一个来访者,这是骗人的,当然要专业地看一个来访者。精神分析总是要用见诸行动啊,甚至分裂的防御机制啊,看能不能发展到神经症型、甚至成熟的防御机制,这很理想,但我们不要轻易地打破一个人的防御机制,虽然判断可能很对,但来访者可能觉得你在否定他,说明什么,你活错了。这是支撑他活到现在,甚至有些活得比你还好某些方面,也是他的生存方式,更极端的,一个人一辈子用病理性的防御方式,大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没办法的办法。
Wuh G.V;^0

1| kXD^ S"m B8F0心理学空间MJ"[*ZNq4y

第11问

)~i0aCZh0u)`1M0

;OC9M8U hT@2S0问:刚才文章禅修与心理学的关系,多年前就有大师的研究。想听听您的想法?
-Oo:g aC}o'h0  答:几次涉及到自身修养、自我突破,总想找些方法,虽然不像IPA那样密集。台湾朋友请我坐禅三天,今年没成行,这个过程不能吃多,对我来说蛮困难的,六根不净,哪天真正投身进去体验一把,可能也会改变蛮多。要知道心理学是西方主导的,一个学科发展就稿得很科学,分门别类,但这30几年,有个特点,也在观察东方人的生活方式,正念、冥想等,可能有个整合的过程,前年卡巴金来上海,开幕式请我去发言,怎么老外弄得这么像,中国人弄不像?老外容易,东方人的东西不太容易分享,少数人有慧根,西方人会弄成体验型的东西,大家愿意去尝试。如果有个操作性的步骤,大家就比较愿意去做。可能有个阶段,来访者也会愿意用很多方法去调整,可能有些方法对我们也有启发,虽然疗法会有标准化的东西,特别东西方的,肯定会有个整合,现在发展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啥时候搞个补修班?(笑)我现在喝水了,带着正念喝一口!有时候也让人很抓狂的……总是有个这样的阶段(笑)。心理学空间_2I!v }v@m

心理学空间-\z)tt9}r+U

 

/z*B N9d qrp,X6Y0

;d VN*BehH#Ju9d0张老师:
$W;JeL)QSHD2d0  今天晚上就此结束,期待以后的相见。谢谢大家!

w-l%V5SB B;k 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中德班晚间演讲
«中德班晚间演讲20180406 青春期后期和今天的年轻人概念和特定治疗的注意事项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中美班晨间演讲|Carla Leone:现代自体心理学下的夫妻治疗»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