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ud 1911b 论心理机能的两条原则
作者: Freud / 7459次阅读 时间: 2018年3月2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reud 1911b 论心理机能的两条原则心理学空间;G,n}d#Q1s
Addition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v,360-6)
V+b[.l$m$h7|0Formulations on the two principles of mental functioning (XII,215-26)

E8s9F3r)L^ q0心理学空间8orAc2l6L

我们早就观察到,每一种神经症都有一种后果,或者可以说是目的,就是迫使病人脱离现实生活,使他与现实隔膜。这一点并没有逃脱皮埃尔·雅内的观察,他把丧失“现实功能”看成是神经症病人的特点,但他并没有发现在这种障碍与神经症基本条件之间的联系。我们把压抑的概念引进对神经症的发生的分析,就能够洞察这种联系的某些方面。精神病人脱离现实是因为他完全或部分地感到现实无法忍受。这种与现实的疏远最极端的典型表现为幻觉精神病,其目的是否认特定事件的存在,有时则爆发为精神错乱。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神经症患者与现实的某些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是要探索神经症患者或者一般人与现实关系的发展,从而把现实世界的心理学意义引入我们的理论结构。心理学空间p*~{u;O

oQWfcpL4t?0在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中,我们习惯于以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它的特点为出发点。我们把这种过程看做较早的基本的过程,是发展过程的残迹,它们曾经是唯一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空间y/TT R4e;I*{H

I6yFX5AK0这些基本过程所服从的倾向很容易认识,即所谓的快乐-痛苦原则,或者更简单地说是快乐原则。这些过程是要努力获得快乐,任何一种会引起不快(痛苦)的心理行为都会被拒绝(压抑)。我们夜间的梦,清醒时要去除不愉快印象的倾向,都是这条原则的至高无上的残迹,是它的权力的证据。

(S,aM/C:?h2Tpp0心理学空间'RoK1kx

假设心理平衡状态最初受到内部需要的专横要求的干扰,那么我就要回到我在其他地方发展的思路上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不管哪一种(欲望的)思想,都只是一种幻觉形式的想象,直到今天,我们每晚的梦中还发生这类事情。当以幻觉满足自己的方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时,心理器官便形成了外部世界实际环境的概念,并尽力改变它们。这样就引进了一条新的心理机能的原则,它不再是快乐而是现实,即使是令人不愉快的。这种现实原则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

d7mH(j/dq*m0

QT_wL6?01 首先,这种新的要求是随着心理器官必需的适应性而产生的。我们对这种器官的知识是不完备、不肯定、粗略的。心理学空间%a.I l c+zX

心理学空间u;k d6T0^@y&B0Y

外部现实的重要性的加强提高了指向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以及依附于它们的意识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知道,后者除了理解快乐和“痛苦”的性质以外,还理解感觉的意义,并仅对此感兴趣。有一种特殊的机能已经形成,它周期性地探索外部的世界,以便在有强烈的内部需要之前熟悉这些数据。这种机能就是注意。它的行为是在半途截获感觉印象,而不是等待它的出现。同时可能引进一种新的符号系统,存贮这种周期性意识活动的结果,我们称其中的一部分为记忆

&@Ejc O Qko5Jk`0心理学空间i"mE0ac m)s

压抑防止精神发泄产生大量“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了一种公正的判断机制,它判定一个观念是对的还是错的,就是说是否符合现实,这种判断是在与关于现实的记忆痕迹进行比较后做出的。心理学空间1D2eE]]9x-I O9x,J~"u

心理学空间y(h,Fx!B(P~r_

由于运动释放,形成了一种新的机能,它服从至高无上的快乐原则,目的在于减轻承受过多刺激的心理器官的负担,并且通过身体内部的精神支配来完成这一任务(即外表——感情的表露),用它来适当地改变现实。它就这样变成了行动。心理学空间TSt X&SR.c

A/t!M"N J)n,aA0对于运动释放(活动)的抑制现在又成为必要,这是通过思想过程完成的,这种思想由观念发展而来。思想能使心理器官在释放过程的延迟阶段承受增强的紧张。这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行为的经验方式,它伴随着少量精神发泄的转移和较少的能量消耗(释放)。为此完全有必要把自由的精神发泄转变为“受束缚”的精神发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整个精神发泄过程的水平。很有可能,思维起先是无意识的,然后上升为观念,转变为印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通过与记忆痕迹的词的联系获得了可被意识知觉的特性。心理学空间nS"xtlKy

心理学空间3QTJv}8x M1e3qh1v

2 心理器官的活动有一种倾向,它出自节约能量消耗的经济原则,它似乎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当我们能够控制快乐的来源和难以抛弃它们时,都是如此。现实原则的引进使思维活动的方式分裂了,其中仍有一部分不受现实的检验只服从快乐原则。这就是产生妄想的行为,它早在儿童做游戏时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则继续成为白日梦而拒绝依赖于现实的对象。心理学空间/e:eNpd

心理学空间$_0z*Z$F9R)c

3 用现实原则压抑快乐原则会带来一些心理后果,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吧,它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也不是自行发生的。当它要发展成自我本能时,性本能就以显著的方式与它分离了。性本能最初是自我淫荡式的行为,儿童在自己身上寻求满足,因而不会遭受挫折,这种挫折会加强现实原则的确立。以后,它们开始去发现对象,这种发展过程的潜伏期经受了长期的阻碍,它延迟了青春期之前的性发展。自我淫荡式和潜伏期这两个因素引起的后果是性本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使对至高无上的快乐原则的服从保持过长的时间,许多人永远无法摆脱它的控制。

*g1HDqs:m5|J,T*C0

)O?[C M J ic2\0结果,在性本能与妄想之间,在自我淫荡和有意识的行为之间,联系都得到了加强。这种联系对于健康的人和精神症患者的影响都是很深的,虽然前面提到的发生心理学的看法要我们承认并非如此。长期的自我淫荡行为有可能长久保留关于性对象的妄想满足而不是实际满足,后者需要努力并会受到阻碍。在妄想的领域里,压抑仍是强有力的,它是一种观念在尚未被意识到的萌芽状态便遇到阻碍,这使它们的精神发泄成为释放“痛苦”的机会。这是我们心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它可以使早已成为理性的思维过程重新回到崇高的快乐原则控制下。对神经症来说,心理素质的主要部分是延迟性本能对现实的服从。心理学空间,_7?8pQ2{&h

@HmY^,`C04 正如要求得到快乐、避免“痛苦”的快乐自我只是欲望一样,现实自我只是努力争取有用的东西,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实际上,用现实原则替代快乐原则并不意味着废除快乐原则,而只是保护它。暂时的快乐后果莫测,便被放弃,为了以新的方式得到可靠的快乐。这种取代所产生的内心印象如此强烈,在神话中也有反映。关于来世报应的教义,无论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地放弃尘世的欲望,都只是心理中的这场革命在神话中的反映。对这种原型进行逻辑的探索可知,宗教之所以能够让人们放弃此生的快乐,就是靠应允在来世加以补偿。但是,他们并不能以这种方式完全放弃快乐原则。在这场征服中,科学是最为成功的。但是,科学也要在工作中提供理智的快乐并且答应在最后能有实际的收益。心理学空间H Z*G(I4PK

心理学空间7y/Q/}uDYS)pb

5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教育说成是对克服快乐原则并代之以现实原则的一种刺激。它为自我的发展提供帮助。其结果是用向被教育者提供爱作为报酬。如果被娇惯的孩子认为不管怎样都能得到这种爱,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失去它,那么教育就失败了。心理学空间o6dyzN

Iwd'}S%s06 艺术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这两条原则取得一致的。艺术家原来是这样的人,他离开现实,因为他无法做到放弃最初形式的本能满足。在想象的生活中则允许他充分地施展欲望和野心。但是,他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从幻想的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用自己特殊的天赋把幻想塑造成新型的现实,人们承认它们是对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反映。于是他们通过一条特定的途径成了英雄、君王、创造者,并不需要通过在外部世界进行实际变革的曲折途径既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但是他只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别人也和他一样会对放弃现实的要求而感到不满足,还因为只是由于以现实原则代替了快乐原则才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是现实的。

p)d2Oi HW4g/E0

"KuLDE$V(c07 当自我从快乐自我转变为现实自我时,性的本能就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自我淫荡通过不同的中间阶段转变为服务于生殖的对象爱。这两个发展过程的每一步都可能成为以后精神病滋生的土壤。看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形成哪一种病(哪一种神经症)取决于自我发展和力比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障碍。这两种发展过程的年代特性尚未加以研究,它们很可能具有不同的速度,从而具有意想不到的意义。心理学空间XM]Oy1VvBmvZ%F

心理学空间BR)lc'h u

8 无意识(受压抑)的过程还有一种最令人惊讶的特点,每一个研究者只有通过自我控制的训练才能熟悉它。这就是它们完全忽略实际的检验。把思维实在与外部实在相等同,把愿望与满足和实际发生的事件等同,就好像仍然服从于原来的快乐原则一样。这里也有把无意识的幻想与成为无意识的记忆区分开来的困难。但是,人们永远不要使自己迷失方向,而把现实标准应用于被压抑的产物。这是因为过低估计了没有现实性的幻想在神经症形成中的重要性,或者把神经症患者的犯罪感归为其他来源,因为这里并没有任何罪行的实际证据。一个人必须使用他在进行探险的国度流通的货币,在我们的例子里,它就是神经症患者的通货……心理学空间_4APqq

4Y?xRXU0这篇短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是一篇引言而不是进行阐述,也许我只有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才能稍稍得到谅解。在论述适应现实原则的心理后果时,在那些贫乏的句子里我不得不谈到一些我宁可不提的观点,为它们进行辩护的确需要花费很大力气。但是我希望仁慈的读者不至于看不到,即便在这本书中,现实原则的支配作用已经开始了。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
«Freud 1932e梦的学说的修订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Freud 1933b 为什么有战争?»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