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周易思想的关于心理困扰本质的思考——两仪心理疗法的人性假设
作者: 杨文圣 / 5208次阅读 时间: 2018年1月15日
来源: 两仪心理疗法 标签: 杨文圣 两仪心理疗法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基于周易思想的关于心理困扰本质的思考
——两仪心理疗法的人性假设
杨文圣
(本文摘自《两仪心理疗法》,略修改)

el8u-^w0摘要:

Fj.Vo1^%v0

^6U,{rIHXIB'^0人的内心存在两种基本的力量:主动性和执著性。主动性是生命中自发的创造性,执著性则为一种自我局限、自我破坏的力量,有贪婪、怨恨、无知、傲慢和猜疑五种形态。主动性和执著性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前者属阳,后者属阴,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因时变化。当事人的心理困扰,就是因为人内心的主动性为执著性所覆盖,所笼罩,所遮掩。心理咨询就是要改变二者的力量对比,让人心主动性恢复优势。在咨询实践中,心理咨询既可以着力于人心中阴的力量的削弱,也可以着力于阳的力量的发挥,或者将二者整合运用。

~GE/ch0

:`-\U+WDO4L0关键词:周易 心理困扰 主动性 执著性 阴阳

rV6v:M9S`s f J0心理学空间1S8sYU2m uj^

心理学空间 ?,L;Oc|~6S8I[7@,T*}b

心理学空间v*XBj#k M-a$I^

人生而追求幸福

sp5~Mc0

B,FE*iM:^G1a0英国思想家欧文说:“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4jy h,iTL@Jr0
心理学空间L.LG/KU;x"Y|ll

我们常向往甜蜜的情感、健康的身体、优美的环境、可口的美味、辉煌的事业或充实的内心。我们相信它们就是幸福,我们追求它们。在这个世界,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对幸福的期盼与追求没有分别。

OQ&J#v0rE)G0vj0心理学空间N0h0T8H_$tK'\s

然而,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生活中,人们常常遭遇失意,具体如工作不顺、生活的贫困、情感危机、学业不佳、适应不良等,为此他们或郁郁寡欢、或沉沦萎靡、或焦躁不安、或孤独迷茫。他们想摆脱心理困扰,但没有成功,他们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Y!y QMm'S0心理学空间2?{I5?k8w'X&~2xQ&MG

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遭遇了工作不顺、情绪不佳、情感危机、学习不佳、适应不良,但他们微笑着面对生活,他们没有心理的困扰。

?Pc*_E2R4m0心理学空间z1H}F%a'v K:p1V

为什么同样的境遇,有人有心理困扰,而有人没有?

}a8]w!{,k0心理学空间%K)k"H5hvi#D6cY!z

中国人喜阴阳,遇到问题,常思考阴阳,试图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大意为,黄帝说: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世间一切玄妙存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不外乎阴阳二字。心理学空间'F"x(lo?0M

M&`k| s8@\)ds0那么,阴阳是什么呢?冯友兰先生指出: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心理学空间a4d}cS.z9T Y

7QVxY\,g0世间一切系统均含阴阳。这个世界由很多系统构成,如家庭、学校、医院、公司和政府等。任何一个系统里,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基本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进系统功能发挥,推动系统向前发展。例如,在婚姻关系里,丈夫和妻子就构成一对阴阳,它们相互合作、争斗,促成家庭功能的发挥,也推动着家庭的发展变化。心理学空间*yq2Kr~@{#~

心理学空间]2q2zg&Re$^,l/y w

人心是这样吗?

d"H;K;^a2{:wM0

_6jH3Z&oG~U0人的心理困扰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吗?心理学空间@2g|7JUy {

3ntc API6Orp01、人心中的主动性心理学空间h.N$\OQ4IKG

p s)i[3j,g^.}0人心的主动性是人心中的首要力量。关于此,梁簌溟先生说:“一切生物的生命原是生生不息,一个当下接续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当下都有主动性在。而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的。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心理学空间j9hJ'x3Lh Y9F[

心理学空间t u }X~ D y

人心的主动性突出表现在源自生命深处的、不自觉的创新上。梁簌溟认为,生命本性就是无目的地、无止境地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它既贯穿着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一直到人类之出现;接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发展到今天,还将发展去,继续奋进,继续翻新。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人生有所成就无不资于此。例如,一切文学艺术的上好作品--不拘是诗人的、画家的、或是其他的--总在其精采,总在其出尘脱俗。需要指出的是,这创新不是出于有意求新。有意求新,是内里生命主动性不足的表现。主动性不是别的,它是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和有力。

x BQ;Z#eG0

:L P4R*W'x.S1p~0人心的主动性还表现为一份坚持与豪迈。人的主动性,就是人在与外部现实的斗争中,能够战胜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掌控。被外物掌控,人心就不再是主动而是被动。但是外物的力量是强大的,控制外物的任务是艰巨的,这意味着人心常饱受挫折。人心的主动性这时就表现为一份坚持和豪迈。例如,在足球场上,前锋面对对方的球门一次次无功而返,但是屡败屡战,继续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拼搏,直至终场哨声的吹起。而对方的球员,面对强敌,亦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对手,坚定顽强地防守反击,不惧困难,努力争胜,尽展豪迈。心理学空间*W(} {0qQ DL\"T.n

心理学空间8|9Nk_$t0T-oyt6k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人心中有一种进步的力量。马斯洛指出,人有发展成更好的人的需要。所谓更好的人,就是最能应对生活挑战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马斯洛说:“在人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或者可以具体概述为,向自我实现的各个方面和一切副次方面成长。也就是说,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的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等等。既然人是如此构造的,他坚持向着越来越完美处前进,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做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行前进。”心理学空间 P(qp8h{3s3[ h

9Q*U$Y K%@r'[0罗杰斯发展了马斯洛的观点。他说:“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实现其潜在可能性的倾向。就这一倾向来说——那种要求扩展、延伸、发展、成熟的强烈欲望——那种展示和发挥有机体或自我能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被深深埋在心理防御的层层包裹之中;可能掩藏于否认其存在的精致面具之后;然而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它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并等待着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释放和表现出来。当机体努力成为它自己,并与环境构建新的关系时,这一倾向才是创造的最主要动力。”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他说:“接受自己是一个变化之流,而不是一件完成的产品,这种状态可以用我的一种个人化说法来描述:它意味着,个人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实体;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块固体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群星灿烂的潜能,而不是一定数目的特征组合。”心理学空间Q9ro'|\)D5G7pVWe

心理学空间:kP/d~q t

实际上,梁漱溟先生、马斯洛与罗杰斯阐述的是同一事物。物我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中没有孤立的人,人总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呈现、彰显和变化。梁漱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发现了人心中存在的努力摆脱外物的制约,实现自由和超越的力量,命之为“主动性”。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个人的独立。于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从个人主体的成长发展的角度观察,发现了人在外在挑战面前的不断成长变化、成熟完善的现象,将其幕后的推动力命之为“自我实现”。换言之,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就是人们一次次发挥个人主动性,克服外界的阻碍,取得一个个成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本身发生变化,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升华,从而自我实现。在其中,如果没有主动性的发挥,自我实现根本无从谈起。心理学空间N(}3pUn*y

心理学空间"P9A&SY rHo'J~)}R6^

2、人心中的执著性心理学空间mi3Ih-p [M-wP&F

心理学空间a0qie&~)LAE

人心在主动性之外还有一种消极的力量。马斯洛认为人的内心有两种力,而不只是有一种力在拉个体。在一种把他向前推向健康的压力(人心的主动性力)之外,还有一种可怕的拉他倒退的力,使他生病和软弱的力。他还说:“向着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长的倾向,并不是人身上唯一的倾向。我们在同样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现死的愿望、畏惧、防御和退化的倾向,等等。”

I#p D U#XN({ut3d0心理学空间Sf]T)oN.aS

我们将这种消极力量称为执著性。执著性是人心中一种自我限制的力量,它导致人们自我封闭、自我重复和自我破坏。在执著中,个体沉溺于某种思维情感不能自拔,从而丧失了思维行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挤压了人心主动性生存的空间。关于执著,佛学进行了很多阐述,认为其有贪、嗔、痴、慢和疑五种基本的形态。下面谨整合佛学和现代西方思想,对执著进行新的阐释:

WQ)MvRO v0心理学空间 F_B |]X9t!T L

2.1 贪婪心理学空间,F@Ck8m I{

b [.y4B9D@b)nw0贪婪是人类的本性,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贪婪的种子。在语言学上,贪婪也是非常古老的词(A. Robertson,2004)。在语言学上,贪婪的首义是贪吃。例如,《牛津英语词典》即把贪婪定义为“对食物或饮料的过度渴望,或是过度消耗:贪吃,渴求,饥渴”。接下来,便是一套紧密相连的有着强烈性意味的词语,如欲望、贪恋和纵欲等。后来,贪婪从无意识的原始兽性逐渐变为一项更加自觉的、物质方面的罪恶:对财富或收益过度的渴求或向往、过多或贪求的欲望。再往后面,贪婪的概念向人的精神领域进一步延伸:人们对他人肯定的过度追求,对事务完美的过度追求,对内心平静的过度追求等,也被称为贪婪。

GPF8?V"`d0心理学空间3M9m1GP-cbRB,o6J

在佛学中,贪婪与匮乏紧密联系在一起。“匮乏”的特征就像饿鬼,有个大肚子和针孔般的小嘴,再怎么吃也满足不了的无尽需求(郑石岩,2004)。“匮乏”的时候,它总是说:“只要能再多一点,就会使我快乐”——多一些关系,更多的钱,多一些工作,更舒服的坐姿,少一点噪音,较凉或较暖的温度,更多的钱,再多睡一会儿——“我就会满足”。匮乏的声音永远无法满足于此时此地的一切。

5q$y;E i$~6x u rv@0心理学空间PtXmW;F

匮乏得到满足后会怎样?通常会产生更多的需求,会变得空虚和无聊。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失望,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这种不健全欲望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因为平静并非来自匮乏的满足,而是来自不满足的结束。匮乏被填补时,会有一刹那的满足感,这并非源自知足的快乐,而是来自贪婪的暂停。

;G3aw+U aH0

dLo9Ad7s3B SM02.2怨恨心理学空间Q&oa&PW/A

心理学空间@%Sl8{2D\ u,Q(Y

怨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一个大学生怨室友自私专横,一名员工怨老板不赏识,一名家庭主妇怨自己丈夫不够体贴,一名丈夫怨妻子不够温柔,一个妈妈怨孩子不听话,一个孩子怨母亲太啰嗦……

hrzt-B7lB4D+Bb1U0心理学空间,Lmaz(N-J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怨恨是一种不能采取直接行动反应的人作为补偿而采取的“想象的报复”。而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心理学空间/Hh N3i/H'e1E

k`+kD RZD7j5~0根据舍勒的思想,怨恨有两个主要来源。其一是报复感。报复感有两个本质特点:一是抑制隐忍,二是无能体验。当报复感转化成报复欲时,怨恨就容易出现,转化的契机在于受伤害者越是将伤害感受为命运,就越不可能产生改变现状的力量,就会在缺乏目标的生活中对当下生存状态发泄怨气。报复感便转化为怨恨。其二为嫉妒。舍勒认为,一切嫉妒,一切沽名钓誉都浸透着攀比——“当所渴望的价值不能获得,而我们又在这个方面非要跟人相比时,嫉妒就导致怨恨”。舍勒认为,世间最无力的嫉妒同时也是最可怕的嫉妒是“存在性嫉妒”(existential envy),那就是指向他人存在之本性的嫉妒。这种嫉妒,把别人的存在感受为自己的一种“压力”、“一种责难”乃至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心理学空间f1E]A_

"Kq'B @ G-K'^02.3无知

I0bVX }HZdL"V+j0

|%P.s)h-S0Y,bMy p]0无知意指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他人。生活要求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常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我们常不知道如何和他们有效交流,实现我们的目标,进而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生活,有时如战场。关于战场,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换言之,不知己或不知彼,人们常遭遇失败。

5l%O T0r m/Oz0心理学空间4v_o*Oel0K

然而认识自我或他人注定艰难,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必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无知。这是因为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都是一个世界,都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一个人的历史、文化、情感、欲望、追求、能力、身份等。马斯洛说,如果我们要对真实的自我,人自身或说真正的人的最深、最真、最本质的各基本方面下定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它们过于广泛,我们不仅要囊括人的体质和气质,囊括解剖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囊括他的各种能力、生理上的特质以及他基本的内在固有的需要,而且还得囊括存在价值,这也是他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使得人们只能达到对于自我或他人的有限认识,而无法认识它的全部。换言之,我们对自我或他人,必然存在着某种无知。

?H~ ~,?/dN0

T*m?2JR0z9C&Q0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紧密相连。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经常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他人。关于此,鬼谷子说:“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缘此,人们对于他人的错误认识经常由于未能正确认识自己。生活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一方面,正确认识他人也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自己。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关于自己的认识很多时候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我们正确认识了他人,就会自动调整对于自我的认识。所以,宽阔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而狭小的视野常让我们自我认知发生偏差,使我们或妄自菲薄,或夜郎自大。

9s&X8n)hS1\q%Q,x9M'QHs0心理学空间[2N.R1Pg+d7[

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又是相对独立的。虽然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紧密相连,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人自我认识很好,但是不能很好地认识他人;有人认识他人很好,但是不能很好认识地自我。为什么?因为二者的要求不同。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乃是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智慧也不能自知。自知的障碍在哪里?骆玉明认为,是在人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乃致使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生作用。出于自我肯定的需要,人们常把理想的自我当作事实的自我,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心理学空间 AR zd1x@Q-T@)N

WA1g(^z/vK6Mc02.4傲慢

[3Ci(Cr'V0E(S*e:Z0心理学空间n ~!Q5M)])N

傲慢意指人们在待人处事上以自我为中心,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傲慢的时候,人们认为自己具有他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显赫的出身、漂亮的容颜、巨额的财富、如天的权力、出众的才华以及高尚的追求等。因此,自己比他人更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比他人更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当比他人拥有更多的权利。例如,拥有比他人更好的服务,更多的资源,而他人只能享受差一些的服务,少一些的资源。别人应当钦佩自己,赞美自己,主动为自己服务,向自己学习。而一旦自己的这些期望没有实现,他人没有如此对待自己,他们常心生怨恨,咒骂他人,咒骂世界。心理学空间 kN'yIw"C#qw

心理学空间!XX Q q2`g!mv

傲慢是人性的阴暗面。法国思想家加尔文说,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自己下意识表现出的、无法克服的问题就是骄傲。人自己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要强,这是人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一个人就是在别人面前说话再谦虚,再有意识地把自己放低、放低再放低,但是心里面仍然认为自己比别人要强。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利益分配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常常都觉得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若因此而发生冲突,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公认的原则,但在具体事情中,许多人却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9Q5AR I maIu_'b0心理学空间g5Hh\$R:m-@z;uF4G

2.5猜疑

&yj"EBA/k k5u0心理学空间NkzoE;~Q1L

猜疑是指一个人凭借感觉与想象,而非事实,去确信某种局面的不利。猜疑的第一个要素是猜疑者的判断依据不充分,常常仅仅是一种感觉与想象,但是猜疑者确信无比。例如,一些人仅仅通过因为自己呼吸困难就坚定地认为自己正在乘坐的电梯要坠落;一些人仅仅因为一个同学一次在路上没有和自己打招呼,就坚定地认为对方不喜欢自己;一些人仅仅因为自己最近头昏就认为自己有严重脑部疾病…….猜疑的第二个要素是局面不利。在当前形势下,自己有危险,将受伤害,具体如他人要抛弃自己,自己的考试完蛋了,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怎么办?最好自己未雨绸缪、积极备战:或谨小慎微、严阵以待,或逃之夭夭、溜之大吉,或先发制人,玉石俱焚。

o(M Gn eF:T0

R@Y|2}n(t0猜疑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常遇危险。与危险博弈、跳舞,是我们生命的一大主题。易经上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大意为,在世间生活,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努力不失误。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事物的判断,我们很难获得充分的信息,我们必然带有臆测的成分,赌博的成分。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友好,电梯是否有故障,自己是否有疾病等等,很多时候就是谜一样的存在。有备无患——这个时候,把周围环境判定为危险,更有利于自我保护。

L*Y`v2VF&I5pn0心理学空间 zO fRC1@;]ST

W y7Yk?q-Q0X:U L0心理学空间 |Lb%`!Y0R

以上分别讨论了执著的五种类型,但实际上五种类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包涵。心理学空间 V-Gw a9f6@V

心理学空间mx5i/ay7M

例如,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非常热心,在任何朋友的聚会中都不自觉地过分付出,无暇享受。事后他们很不舒服,他们不愿意自己这样,但无力改变。在这里,“热切地希望得到朋友的赞美”是一种贪婪,“事后常常不舒服”是一种怨恨,“不明白自己的内心需要”是一种无知,“觉得自己比他人有责任心”是一种傲慢,“害怕自己若不付出就会被人看不起”这是一种猜疑。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执著的五种类型皆具。

N-Z$O8A!a0心理学空间1o n+e%H5_9t

人心,并没有客观的观察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看法自有不同。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五种执著本为一体,它们常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出的不同风貌。

p,X:P+e\ ge`P/Q0

*WZ*O'g;f03、两种力量的关系

2X3^yh'W0心理学空间,\||1EC8sM+tWYb

人心的主动性和执著性同生于人心之中,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前面提到,世间所有的系统都含阴阳,人心亦如此。根据传统文化对于阴阳的区分,主动性为阳,因为它推动着人走向主动,走向创造,走向自我实现;而执著性为阴,因为它推动着人们走向被动,走向自我封闭,自我重复。它们同时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建构人心,推动人心发展变化,并一起塑造了人们的多彩生活。具体地说,它们之间主要有以下关系:心理学空间P2\"E5{i+vH

心理学空间t/hw3k(OTJuz?

3.1相互依存

inH` }q:c0

G}E']C5G[ ]0阴阳的相互依存系指阴和阳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比如,以位置言,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任何有形的物体,有上就一定有下,有左就一定有右,有外就一定有内,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唐朝思想家王冰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二人用不同的语言阐释阴阳的相互依存。

fBtL!}.X0

S/cu DpPcL&^0人心的阴阳亦如是。罗杰斯指出,人心中含有很多消极的力量,如敌意、贪欲、愤怒。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关爱、温柔、体贴、合作的情感。除了懒惰或冷漠,他还有兴趣、激情、好奇的情感。除了恐惧,他还有勇气、冒险的情感。如果他能够以亲密、接纳的态度体验自己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它们会在建设性的和谐之中发挥作用,而不会把他席卷到无法无天的邪恶道路上去。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人心中的主动性和执著性可以和谐共生。存在即合理。人的执著性自有存在的意义,它们建构了人心的丰富性,创造了世界的丰富性。如果人们武断地拒斥执著性,人的主动性也无从发挥。由此,人心失去生机和活力,而这世界,亦失去了丰富和精彩。心理学空间_ d!fR5cD _[

心理学空间J"t;]`&V F)aO!hU

3.2对立制约心理学空间"dv.p!t XB;yP

a!lg vr;I4{ vAi^0阴阳的对立制约,指阴阳的双方,因为性质相反,所以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王正山,2014)。以寒热为例,寒为阴,热为阳,阳胜则热,阴盛则寒,寒多一分,热必消一分;热多一分,寒必消一分,二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易经.系辞》“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二者同说阴阳的对立制约。心理学空间 F4Gc d2j%}/~w(u

4ZhQ,JFq7^B8`0人心的阴阳亦如是。以贪婪为例,庄子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贪婪影响了他的创造性、判断力。如果该赌徒要增加取胜的机会,就需要放下胜负心,放下对财富的贪婪,而聚焦于赌博的过程,这样其创造力、判断力才可释放出来。许多条件不佳的人在婚恋中被骗就是这样: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一份爱情,于是渴望冲昏他们的头脑,无视骗子明显的破绽,受骗上当,追悔莫及。其实,他们在生活中其他事情上并非如此弱智,他们的无知只因他们的过分渴望。

U#yX2J)OQ u4{-o0

0o,foR;b4C~03.3因时变化心理学空间 rq;H"Ng8_5l/{i@

心理学空间v9LS`.f9Tm _D~o

阴阳的因时变化,系指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双方的力量对比必然发生变化,或阴渐占优,或阳渐转强。易经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阴阳的力量对比时时在改变。例如,自然界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反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心理学空间 {!bRz"{l m

心理学空间m{eB4D

人心的阴阳亦如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亮时刻,那个时候,我们的主动性占据着绝对优势!那个时候,我们充满斗志、充满激情、充满创意;那个时候,我们甚至体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样,我们每个人亦有自己的黑暗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的执著性占据着绝对优势!那个时候,我们充满焦虑、恐惧、沮丧与茫然;那个时候,我们甚至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我们的人生常在此间摇摆,我们的人心常在此间摇摆,而时光在此间溜走。心理学空间-Kw/HtO/KYW

"[|2?t:jO04、心理咨询的方向

7u3{~ CX-y0

w^e%J+P6A$S"\0当事人来咨询的时候,都是他们陷入心理困扰的时候。此时,他们心中感到困惑、困难、困扰。什么是困?《易经》有一卦专门说“困”(卦形见图)。对于“困”,《易经》说:“困,刚掩也。”大意为,“困”就是阳的力量被阴的力量为遮掩压制。前面我们对人心中的阴阳两种力量进行了阐释,即“阳”为人心中的主动性,“阴”为人心中的执著性。这样,“刚掩”自指当事人心中的主动性受到执著性压制。由于主动性由于受到压制,当事人常感到内心压抑、烦闷,他们对外面世界的状况和自己内在状态均感到不满意,他们想摆脱这种状况,他们在努力。

4n,\7?9cgG-r|N0

Z4?l(UFu,~c s0他们的努力显示着他们心中的主动性在彰显存在。主动性是心理咨询的希望。只要生活继续,主动性就一直存在。在当事人的困难时分,它们也一直存在,一直在暗暗发挥作用。当事人来求助心理咨询更是其内心主动性存在的明证。因为当事人不知道心理咨询能否帮助到他们,他们需要勇气!很多人从没有做过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为一种创意!

8O7^kPT}5V:k0心理学空间6T%aV;u"h8z`Gl

既然当事人的执著性和主动性的存在都有坚强的理由,人的心理困扰只是执著性的力量超过主动性的力量而已,那么心理咨询只需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让人心的主动性占据优势即可。事实也是如此。当事人的心理困扰一旦解除,他们常会感到自己力量回归,活力增加,而这些正是主动性的表现。

a0x+l|G}/L0心理学空间4J/w p"cG6\(@!UV

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咨询师有两种基本选择:其一,削弱当事人内心执著性的力量;其二,增强当事人内心主动性的力量。实践中,这两种途径都可以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同学为寝室关系困扰,前来心理咨询。这时,咨询师既通过帮助同学认识到他在人际相处中对同学的看不起(削弱当事人的傲慢),也可以通过给予温暖和支持,帮助其宣泄自己内心的委屈和恐惧,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激发当事人的主动性)来咨询。心理学空间y#^` _}Fuj!`"r6~

心理学空间"OGgwe'u

咨询师选择任何一条路径都需要考虑阴阳的适度平衡。《易•系辞下》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说的是人们做事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阴阳两种力量才能取得成功。在心理咨询中,这意味着咨询师在主打削弱人的执著性的时候,适度考虑人的主动性,即注意调动当事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坚决不唱独角戏;在咨询时主打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的时候,也需适度考虑削弱其执著性,即给当事人少量的的善意提醒、分析和忠告,而不是完全依靠当事人自身智慧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发挥主打方的最大功效,也更富有人情味,使得咨询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a.q;W:fE&v6V!` J-~^D;a/}5n0心理学空间 fqI~gA

最后,咨询师还需充分尊重当事人实际,把握好动作的尺度。在咨询实践中,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人喜帮助当事人削弱其执著性,有人喜帮助当事人增强其主动性。这是咨询师的人性,这支咨询师的自由,故无可厚非。但是,咨询师不可以不顾当事人的情况,一意孤行,强制当事人降低甚至消灭某种执著,须知执著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当事人有权保留自己的执著。很多时候,消灭了一个人的执著性,就消灭了一个人的色彩。咨询师也不可以过分依赖当事人的主动性,在鼓励、支持中徒耗时光,须知每个人的主动性水平不同,当事人有获得点拨的需要,也有获得点拨的权利。心理学空间)M bU&}W'I

心理学空间!o)o6{!V.~r

5、小结心理学空间E^)EN8M^k

心理学空间zL }y GQ,HLB

人的内心存在两种基本的力量:主动性和执著性。其中,主动性属阳,而执著性属阴,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因时变化。当事人的心理困扰,就是因为人内心的主动性为执著性所覆盖,所笼罩,所遮掩。所以,心理咨询就是要改变二者的力量对比,让人心主动性恢复优势。心理学空间 cC6j2xn3K

心理学空间vZ3m8R!mp

在咨询实践中,心理咨询既可以着力于人心中阴的力量的削弱,也可以着力于阳的力量的发挥,或者将二者整合运用。心理咨询不可试图消灭人的执著性,因为它和主动性相互依赖,根除它们,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F?gu8X)n-v@t0心理学空间;R:V"K@b4`[

心理学空间o:fat7S6x ~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杨文圣 两仪心理疗法
«矛盾转化:结合《易经》人生哲学于动机式晤谈法的矛盾转化历程 周易与心理治疗
《周易与心理治疗》
写心冥想——两仪心理疗法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