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神经症与文化
作者: 许又新 / 9756次阅读 时间: 2018年1月09日
来源: 无限笔迹微信 标签: 神经症 羞耻 许又新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耻感、神经症与文化

8nUI aS%[u0

&C?C?wuK4F0心理学空间o ~!o0lK%~Mn d

心理学空间 W-T6c#~6i"t

耻感,即感到自己可耻,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这种痛苦可以强烈到什么程度,“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也许能够说明。据《晏子春秋》,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由于三士对齐相国晏子无礼,晏子便设计要除掉他们。晏子请景公差人送两个桃子给三位勇士,要他们按功劳分桃。公孙接打虎有名,自认功劳大,抢先挑了一个桃子。田开疆带兵打过胜仗,也自认功劳大,拿了另一个桃子。古冶子拔剑而起,慷慨陈词,历述跟随景公以来的丰功伟绩。二人自愧功劳不如古冶子,感到可耻,便都自杀了。古冶子耻于独生,也自杀了。心理学空间7MJ kt,Ilk|7O

)_eq8P4h1Hg%U6N"Mh0其实,文献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再抄书了。近几年来,高考落第自杀的,女青年受骗失身自杀的,甚至干部评级提薪未能如愿而自杀的,屡有报道,大抵都是强烈的耻感造成的悲剧。心理学空间.Z-l U(S0b| xM0{ O

W J+qt`"Q _~ ZL[0

m'W7Y0nV2n [.?7G)w0

U rv(t|:J} {ZQ0临床观察表明,许多有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病人承认他们过于争强好胜,过于爱面子,并且认识到这跟他们得病有密切的关系。

Rmn3h!f.?x0

+["|sf`yR yp?^ O a0假如争强好胜仅仅是为了精神上的愉快,那么,这就不成其为问题,因为,(1)可以给人带来愉快的活动种类很多,争强好胜不成,换一种方式就是了,(2)在所有单纯为了追求愉快的活动中,当时间太长或者精神太紧张,以致愉快锐减或转变为痛苦时,人们自然会减少或停止这种活动,或者,干脆改变方式,从事另外一种活动。然而,事实上,尽管病人认识到,过分争强好胜给自己造成了难以摆脱的精神紧张,并且使脑力效率下降,甚至造成了头痛和失眠等症状,病人却欲罢不能。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如果放弃争强好胜,他们就要感到更大的痛苦。实际上,他们一旦意识到落后于周围的人或有可能被人瞧不起,便感到强烈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比精神紧张、头痛、失眠等更为难受。提示,这种过分争强好胜的人也就是耻感强烈的人。症状出现以后,病人对病的焦虑代替了耻感。把失败和不如人归因于病,也使病人免于耻感。这样一来,所谓恶性循环,也就是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便持续了下来。对病的焦虑掩盖了耻感,使病人缺乏自知之明。心理学空间`#NmE/L-|W

心理学空间5t%`!A{p6F \i

追求自豪(或叫优越感)的愉快和避免耻感的痛苦,是双重动机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前神经症性行为的常见的特征。可见,耻感在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中很重要,至少对一部分病例是如此。心理学空间?j.? zXP0L!A!O*l

心理学空间#||"KxQ'z+A$h1D i

a)~H:\!P]0

)|5uS;C t TRF0A.H.Buss(1980)关于社会性焦虑的分析很有参考价值。下面就按照Buss的框架并结合作者的临床观察从三个方而加以分析:素因、诱因、后果。

[T8h]eE9ch#Rf0心理学空间,orQ(IY$pM%Ew

人们感到自己可耻的难易和强烈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可以视为患神经症的一种素因。害燥、发窘,社交恐怖、怯场(听众焦虑)等,这些都跟耻感有密切的关系,可总称之为社会性焦虑。容易产生社会性焦虑的人常被称之为过分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空间 ZBqB/{

x#I:B~I(t;Q#}0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周围人注意的对象而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尤其是分析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把这种性格跟Jung的“内向”等同视之是不正确的,因为内向外向之分只涉及意识指向自己还是别人,而并不特指注意的是自己或别人的哪些方面,也不特指用是非善恶观去看自己或别人。正确的说法是,容易产生社会性焦虑的人只是内向的一个亚型。内向的人完全可以是非神经症性的,例如分裂样的人格心理学空间 y*_*Q3q,NkC7]v }

心理学空间aW/]u[Yx{

一个人愈是容易感到自己可耻,就愈是倾向于代偿性地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评价过高可体现为用力所不及的高标准苛求自己,表现为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强,特别好面子,而行为的双重动机之一便是使自己免于耻感。缺乏自知之明的一种常见情况,就是只看见自己行为的双重动机之一,而看不见另一个。心理学空间O(e|QW,H5IT

心理学空间d6BE,H-QP

有所谓烙印的人容易对羞辱过敏。所谓烙印,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1)身体缺陷或相貌丑陋,(2)个人有不名誉的历史,如有过偷窃行为并且有人知道,(3)不能由本人负责的身分烙印,如本人是私生子,等。显然,有所谓烙印的人更加需要爱与尊重,但实际情况往往恰巧相反。

;` e[\ c.p~-RS0

HW1Y6eoo0耻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们对什么事感到可耻,以及各种耻感的强烈程度如何,是文化决定的。在中国,男子性无能使人感到可耻,女子性冷淡却很少引起耻感。就同一文化而言,父母亲感到什么事最可耻,对子女的耻感影响很大。

1^]7KH9z |9U6F0

;J3U_Pzu#V Yz/F0上面谈的是素因。心理学空间#Pb*KI/r$_L

心理学空间 zA6o7["E(C;n

使人感到自己可别:的诱因,最常见的有:

#OmkE)F%DF3`"i0

]{,Q8^\!X8{0

  1. 失败:使自己或参考群体大失所望的行为;在竞争中失败。
  2. 任何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被人揭发或当场被抓,如不正当的性行为,说谎,等。
  3. 怯懦无能(尤其是男子),众所不耻的自私行径,当这种行为清楚地暴露在别人面前时,往往使人感到可耻。
  4. 性的耻感。在文明社会里,公共场合暴露生殖器是可耻的。女子对所谓不贞较男子更加强烈地感到可耻。在我国,女子不育过去一直是件可耻的事。由于封建礼教对性行为的过分约束,甚至手淫也可以引起强烈的耻威。
心理学空间Ir'~2q d~"w

+k[\'[(ZH7Mkz0不论原因和内容为何,耻感经验对一个人的精神卫生所造成的后果几乎总是不好的,严重时甚至是很坏的。

8zI]eI L|W0

lQ z a!M&rI0首先,它造成自卑,或使自卑感加强,当然也损害自信。心理学空间#r;i B\ C

心理学空间:q#Mwj+w0CyY0F

由于在知情人以及可能的知情人面前感动无地自容,病人倾向于回避社交,导致社会适应困难,甚至与社会隔绝。与新相识者交往时,病人唯恐“不光彩的”历史被对方知道而遭到鄙视,而隐瞒历史又感到对朋友不忠,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学空间Z3Mfp?)Z"c5{

心理学空间b Tc5?:p#e

对耻感的压抑往往导致过分代偿,表现为完美主义,如过分争强好胜,吹毛求疵,等,也可以表现为对别人的评价过敏,甚至把赞赏歪曲为挖苦飒刺。心理学空间j%g"_Diu4B

心理学空间OMdux/L&|

耻感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假如大家都恬不知耻,社会将不可想象。可见,耻感为社会所必需。但耻感对于个人来说却是痛苦的。

b`F7I0N Nr6D M0心理学空间C(~l-jrvu

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启发病人觉察到自己的耻感。“知耻近乎勇”。在意识里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某种行为是可耻的,自然会加以改正。这里的所谓勇,其中一层意思亦可理解为,勇于承认错误和勇于改正错误。缺乏自知之明导致盲目的代偿,这种代偿倾向于过分而妨碍人际关系。如果耻感实际上来源于幼年的某种行为或经历,有了自知之明便有可能使病人不再成到可耻。当然,心理治疗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HJH,zT M3CeaE2Yd0心理学空间WN!x AM!^.V B

Meissner(1978)复习了精神分析学派有关耻感的观点。Freud强调内疚而几乎不谈耻感。在他看来,耻感充其量只是童年焦虑与成年内疚的一种中间过渡形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精神病理学上的重要性。心理学空间5L(TG&A`h(P

心理学空间 Ur h/y Lrz\

耻感发展的年龄比内疚早。当成人对幼童的光屁股形象说“羞!羞!羞!”时,幼童就开始发展起他的耻感了。而内疚一般要到青春期或以后才有。但Freud的看法并不完全对。耻感也有层次,其高度发展可以延续到成年,而这种成人的内疚往往不发展。

7E _1K.SvX0

|*z S0Q ~+m S8T s1K0更重要的是,内疚和耻感是两种不大相同的情感。内疚源于害怕惩罚,是社会惩罚的内在化,是精神上的自我惩罚。耻感源于害怕被抛弃和被孤立,是社会性嫌恶的内在化,是自己嫌恶自己。诱发内疚的是危害别人的行为,或者违反了宗教教义或道德原则。诱发耻感的是使参考群体失望的行为(如球员在比赛时使球迷们失望的行为)。内疚者自认有罪。耻感直接来自别人的嫌恶或鄙视,完全可以并不自认为有罪,他也许只是自认倒霉,或者后悔不该被抓,甚至用“窃国者侯,窃钩者盗”一类的说法为自己辩护。因此,内疚是无法逃避的,而可耻的行为是外在的,行为者完全可以使自己免于耻感。只有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才能消除内疚,而耻感有可能通过调整外部行为而消除。内疚的反面是问心无愧与内心的平安。

Dsd+{ ~2C?0

J3m~3b s0耻感的反面是自豪或优越感。内疚的社会作用是使人接受信仰,心服口服地服从信仰的权威。耻感的社会作用是使人在行动上从俗、从众,有所规范。心理学空间%U3R8v4?kN%q!E

心理学空间3VihW5}"_E2Sb

中西文化差异之点甚多,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与儒家的强调知耻大概是其中之一。心理学空间C ~ _?*Z&V/u

&Jsi/X0]0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羞恶之心”,这也是他主张人之性善的理由之一。解放前,我们有许多的“国耻”和“国耻纪念日”,很能说明我们是知耻的民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说这话的管仲并非孔孟之徒,更说明“耻”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ok-cFWFjLN0

VL2| ]"C7G0基督教文化的要素使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S.Froud那么重视内疚而忽视耻感。然而,不懂得耻感在精神病理学中的重要性,便无法了解至少相当一部分神经症病人的心理。

\h3zb)y ?/g^0心理学空间qw+q"f.b.w Zn

耻辱文化的大众化形态就是面子。鲁迅先生对我国人的讲面子有深刻的分析,视为“国民性”之一种。他在《说面子》(载且介亭杂文)里写道:“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引者按,指“面子”),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象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瓣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简明牛津词典》有“lose face”一语,说是“源于汉语丢脸”。可见,面子这个概念对西方人说来是件泊来品。从上述引鲁迅先生的话看来,“面子”真可以说是我们的“国粹”,难怪外国人“很不容易懂”。心理学空间_7CHF x)X3p{,Wh wp

Y(Q2X#rx]#O1G0有人说,“日本是耻的文化,西欧基督教是罪的文化”。这话颇有见地。如果说日本是耻的文化,那中国可说是耻的文化之尤者。这一点,日本作者安岗秀夫就承认过,说是谈到“那程度的高下和范围的广狭”,日本是远不如中国的。也就是这位安岗先生,在谈到中国的民族性时,特别着重指出了两点:“过度置重于体面和仪容”,“泥虚礼而简虚文”。但我们自己对此却往往习焉而不察。因此,在对中西神经症进行跨文化研究时,耻感和内疚这两种心理是值得作比较性分析的。

5A*SC:Av6H |1|O`w"gs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神经症 羞耻 许又新
«Empathy译名的商榷 许又新
《许又新》
心理冲突 概述»
延伸阅读· · · · · ·

 许又新

许又新,1928年出生于湖南。1953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精神科工作,师从黄友歧教授。1956年到北京医学院工作。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主要领域:精神病理学,神经症与心理治疗。 主要论著: 1《神经症》 2《精神病理学:精神症状的分析》 3《心理治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