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Isaacs《潜意识幻想的本质与功能》
作者: Susan Isaacs / 26498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2月10日
来源: 无限笔迹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持不同意见的作者心理学空间6_s K!Ke

,Kaiv-A*?h0Robert Waider:在其论文《最早的婴儿期心理冲突起源的问题》中(Waider,R.1937),Waider清楚而有力地表示了一些分析师的观点,当中的结论与这篇论文所陈述的有所差异。心理学空间.l8|\!R:n?,TX*G

心理学空间 QD A-B*Zz

在他的注解中(P.406),Waider说:“以下论文包括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们,在许多讨论之后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当中的某些结论由我自己所提出;在其他部分则是采用了会员们所提出的想法。”

rY jP8O+QC)C*Y0

;G,W[ z"q O"Dj3`0因此我可以合宜地以他的观点来作为这一群成员们的代表。

Er1I'd9F?%Aw)Do%V&^0心理学空间J8O2`+Y^^D}

Waider首先论及克莱恩、ErnestJones、Riviere、Glover、Strachey、Rickman和其他人的工作,并说:“许多其他的论文证实了这些有疑问的观点的丰富性,及在不同的领域上的应用。”然后他对这些作者的文献当中的共同元素,做了一个清楚而有利的摘要,大致上与我在这里提出的观点相符,虽然也触及了其他的重要论点——其中一些论点必然会在此一学术系列的后续讨论中出现。

;`LJS2Jc _,M0心理学空间4m5N8t6kOhA5_

(一方面我们必须说,他对于这些观点的陈述是明显错误的,比较像是他个人对于这些观点的判断,而非对于其本质的客观看法;意指,他对于幻想与现实之关系的看法。然而在此我无法详细论及这个部分,之后的讨论会再提及。)

[5M a$js}\ qB0

$JV%H:V2](M.Q!A'bp_0Waider之后说明了与他观念一致的分析师的典型观点,这些有异于“英国学派”的观点。我仅限于引用与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主题非常接近的部分。心理学空间$fv1v9J&pe?)A

心理学空间H[(B@$X6i su

四一一-四一二页:首先关于直接观察,我们可以说当小孩年纪稍微变大,我们就会有远多于先前的观察资料得以使用。当观察一位三岁小孩时,我们不仅可以观察他的行为,也能观察到他所说的。此外,三岁小孩的行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它们不仅包括指向本能冲动的外显行为,还包括许多复杂的活动。而一岁前的小孩则完全缺乏口语沟通,我们仅能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且其表现非常有限,不管是表情的动作,或是——这并非直接在出生后,而是稍晚——声明与要求。在他们当中并未出现较为复杂的活动。因此当我们研究一岁前的小孩时,我们仅能直接观察他的行为,且其行为模式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倾向于假设藉由行为观察,我们仅能对于婴儿期的心智历程做出相对有限和简单的推论,以及较为复杂的历程或是并未发生,或是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在行为中显露出来,因此无法经由这类观察被探知。至少我们可以说,这仍是有待讨论的问题,是否有可能从婴儿行为中足够合理地推论到许多复杂的心智历程……心理学空间/sM#cU+I?1j:z$ukf

心理学空间 Y)J.p)f9m

四二八一四二九页:所有的幻想(例如对于母亲身体的口腔幻想)曾被认为属于如此早期的阶段,然而已经有许多证据显示它们是在小孩年纪较大时才出现,约在三岁左右。我相信可以证明它们甚至是在生命的第三年才发生。关于幻想的存在并没有争议,争议的部分在于它们是否发生于如此早期的生命中。心理学空间 o#nm Ei c$Tq

H1K? }7gS Th0四二九页:同样地发生在两到三岁的幻想,其前行历程可能在生命一开始就已出现,这些早期的素材,结合之后在自我与本能的发展中获得的经验被编入幻想中,成为外在事件。但我看不到有任何根据,关于幻想自身属于如此早期的阶段。心理学空间h$]U:mIOGO sM

1Y0Qm'I!W)v0最后Waider做了以下结论(我想这也是其他人的看法),我从摘要中引述如下:

P"_ C3RC4F0心理学空间5ri1u`m{

梅兰妮•克莱恩及其同事描述了许多不同的幻想(尤其是口腔幻想),我们在成人及较大的儿童的分析中会看到。当中她们追随了在精神分析的领域中原已存在的一种思路,特别是包含在Abraham的著作之中。我们乐见如此的研究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我们也要感谢梅兰妮•克莱恩,她适切地掌握并理解佛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文中所描绘的艰涩概念,这些概念已然成为精神分析的共同内涵——意指,超我的攻击不仅来自于客体,同时也代表着主体的攻击转向自身。

m9LWM1I/Ek0心理学空间S3kH \B Uq R

但是对于以下观点,则有所保留。我们很难相信人类的幻想跟随一个被命定的发展历程,而且多少总是在运作着,只是藉由现实的作用而有强度的差别;还有在生命第一年攻击本质暴力地呈现是普遍的;以及在婴儿期已经存在着有如精神病式的防卫机制在运作,因此晚期所发展出来的精神病,可被解释为这运作模式的结果,且是正常发展的一部分;是否在这里所讨论的幻想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开始(我们倾向往后延到生命第三或第四年,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它们被生命前两年的固着所决定)。事实上,我们怀疑是否有足够线索使我们对于婴儿最早期的经验做如此肯定的推论,或者可以宣称关于它们的详细定论有任何科学上的正确性。最后,我们无法不觉得,这些观点已经偏离到虚幻的过往,当中大部分本来能以更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证明,以及对精神分析来说不可或缺的,都未被重视。

q'}OK6H'ah0心理学空间|6J&F~v TD6L

任何想澄清这些问题的人,必须尽可能以大规模的临床素材证实在此列举的所有观点。仅根据个别的经验,一再重复对于这些观点的肯定或否定,可能不会有所帮助。

%[ ymOKpw$D0

+?UQP:|'L;E0我想指出在这些段落中,Waider同意梅兰妮•克莱恩的观点,关于三岁及更大的小孩,包括成人,对于母亲身体的攻击欲望与幻想(和其他相关的冲动与幻想)的运作与重要性。但是我们记得就在不久前,关于这类幻想的存在首先是未被听闻,之后又被强烈地挑战。心理学空间f7u Z/K#u

心理学空间 f/B,H.z t

无庸置疑地,这立场的改变来自于更仔细地观察(包括直接观察及在分析中的观察)小小孩的行为,其行为表明了如此的幻想。在这之后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对于小小孩与婴儿行为更为密切且持续的研究,将使得那些未认识到早期幻想活动的人接受为自己所认定的证据。在以上最后一段引句中,Waider所呈现的开放态度是令人鼓舞的。心理学空间U{8d'g+g"` }4p

7V"I~yE-ex1]]0安娜•佛洛伊德由于Waider在其论文中所呈现的想法来自于维也纳学会内部讨论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其中大部分会被安娜•佛洛伊德所接受;而且安娜自己的早期著作也会支持这个论点。然而在她最近的一些论文中,关于儿童生命前三年的发展,她的观点其实和梅兰妮•克莱恩的结论相去不远。心理学空间n0f`q z A i!C9M

心理学空间N |5N|!]Z0j'PTJ{

在她最近(1942)的一篇论文《战争时期的年幼孩童》,她采取了一个与Waider相当不同的立场。在她鲜活地描述生命中第二年的小孩时,她指出儿童与母亲之间情绪与理智的多样关系,提及“观察者很少能了解到当与母亲分离时,小小孩哀伤的深刻与严重度”;而且她清楚地指出“在小孩心中的母亲影像”。(P.183)

&l_fr7\ @&o h t-b0

'b,F.n)[W"j&?L0此外她还说:“当他心中母亲的影像,意指与母亲之间的内在关系出现变动时,小孩会无法认得母亲。当母亲使小孩感到失望,让他对她的渴望未被满足;他转而怨恨她,并将关于母亲样貌的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p.185)心理学空间;by a(l5vWK{%@

-[3s6K7wp#d9gX0有关孩子第一年的生活,安娜•佛洛伊德提及在六个月到一岁之间,小孩与母亲的关系已包含了心理与社会层面,她强调这个时期的饮食问题与睡眠问题等等,在已经与母亲分离的婴儿身上出现时,不只单纯地由生理上的不舒服所造成,而且也是心理上的接触被中断的结果,“……母亲已开始被赏识与想望。”心理学空间5nL1EQN`

心理学空间pgv C(f8QVDB9_

阅读这些片段,我们可以感觉到安娜•佛洛伊德对于这些经验及心智历程的看重,从这些心智历程之中,梅兰妮•克莱恩形成了她关于早期忧郁的观念。

.n G ] v!aR0心理学空间E:s(U2o(? Iq

安娜•佛洛伊德谈到“小小孩哀伤的深刻与重要”,而且指出“在他心中的母亲影像”。

jl1q0q$]zyG0心理学空间A vo^/s BVe

我认为安娜关于“孩子心中的母亲影像”及“他与母亲的内在关系”的描述,非常接近克莱恩关于儿童内摄其母亲的主张。梅兰妮•克莱恩更进一步地说,害怕失去或危及这内化母亲形象,是导致小孩在母亲离开他时,感到哀伤的重要部分。

DBYQ u$Ci0

-` EM&V'o0安娜•佛洛伊德也谈到,在母亲离开时,小孩对母亲的愤怒也会使小孩在心智中将母亲影像给排除掉。这点也跟梅兰妮•克莱恩的观念一致,因为她所描述的“忧郁心理位置”的因素之一是,挫折所激起的恨使婴儿转而反抗母亲(内在与外在同时)。这恨让小孩觉得他已经失去了“好的”内化母亲影像;也会干扰他和真实母亲的关系。安娜•佛洛伊德也说:“小孩会无法认得母亲,当他心中母亲的影像出现变动时。”心理学空间sO n `3Mmg)k

v%p*E)C3W6[`5^a+UP0梅兰妮•克莱恩的“忧郁心理位置”观念亦包括许多其他面向,但我们目前所提的是重要面向之一。

z/rsL/P#hxm0心理学空间~&rc"L*Z*YmYr

克莱恩也认为这情境(指的是忧郁心理位置),在婴儿对于乳房感到挫折时首次出现,特别是在断奶经验时。她也认为这些感觉就像安娜•佛洛伊德所描述的,都与早期的全能摧毁欲望与罪疚感,亦即与早期的超我密切关联。

l'u4xJ Zt0

;h%W0}M5sB3O0此外,我们认为这“深刻而真诚的哀伤”的同时,必定存在着对于母亲的失落和渴望她回来的“幻想”。事实上,我认为安娜•佛洛伊德在言及“小孩心中的母亲影像”时,已经隐含了幻想。

FPKu~ aO)sn0心理学空间9j z%\gq(AV!H2E2?'L

在《自我与防卫机制》(1936)—书中,安娜•佛洛伊德如此写道(p.57):“‘内摄与外射’根据我们的观点应该归属于自我已从外在世界区辨开来的时期,但依照英国学派的理论,它们是使自我结构得以发展出来的历程。”

$Z'VCh+gMg#J0

,@2Q,aO/edE?0她补充说:“有关心理历程的发展时序,仍然是分析理论中非常模糊的领域……我们更好放弃将之归类的企图。”(意指在时间上做归类)心理学空间PSW\6r\

p_qS_ Sa0因此,即使在此段落的开始她有着非常明确的立场,但是安娜•佛洛伊德似乎(根据最后引用的一段)对于这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从她最近一篇报告所引用的片段中,判断她现在的观点似乎(至少在某些方面)与梅兰妮•克莱恩及同侪的观点愈来愈一致。

D,G,_W Rq/^-zw0心理学空间Z+~.A9L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概述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关于《嫉羡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