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保利:原子与原型的探索
作者: 陈侃 申荷永 / 9950次阅读 时间: 2017年8月12日
来源: 《学术研究》2007-9 标签: 陈侃 共时性 荣格 申荷永 心理分析 涌现 原型 原子 原子物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荣格与保利:原子原型的探索

z,N7j/Z4fS0陈侃 申荷永心理学空间'bIR(DH?0L

5{Fz-K!o9XMr]%|3g0【摘要】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保利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学术合作与交往。荣格采用其心理分析的技术来与保利工作,在此帮助下保利走出个人的心理困境,发展了对无意识心理学的兴趣,并激发了他在原子物理学上的灵感。通过保利的梦,荣格阐释了无意识自发展开的过程、炼金术的象征意义以及原型意象的心理分析作用。两人合作完成了对于“共时性”的研究,启发了当今复杂性系统理论中对“涌现”的探索。

'Ft-a1}N0

0\&qMG0];{ E q0【关键词】荣格 保利 心理分析 原子物理心理学空间 q5nL'k)vH

?l7g!Y"Ij0【中图分类号】B84-05

H9T8xGo0心理学空间,|*mUJ9Y3m*m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9-0080-03

-Qh4`'j jET0心理学空间 S"HD5]"W_U

荣格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他不仅影响了心理学领域,而且还通过其著述和工作,通过其来访者和学生,将无意识的智慧带给了哲学、文学,乃至物理学界那些杰出的人们,从而也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Pauli),194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保利和荣格的心理分析,使这位追求物理原理的学者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能够也不应该用物质的因果定律所解释的事物,引发了他对于人类心灵运作的兴趣。他们的合作相互启发,激励了保利对原子物理学中的非因果定律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荣格对原型的心理分析研究。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共时性”问题,仍然激发着当今复杂性领域中对“涌现”的探索。

`TN#`#qw0心理学空间*{*h9Z$XG+XL

一、原子与原型心理学空间 RG9bSC yC+o

心理学空间o3x bkM6{|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原子与原型》的一本书,作者署名为保利和荣格。该书收集了保利与荣格在26年中(1932-1958)的80封往来信件,其中详细记述了保利与荣格的心理分析特殊经历,以及两人对共同感兴趣的自然、心理和哲学等领域的探索和交流。心理学空间Dz0np_

心理学空间%aeg v&kT'R

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Pauli)1900年出生,1958年去世。1945年,他以其著名的“保利不相容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重要的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宇宙没有坍缩的基本原因。

Ae])`P [4F0心理学空间-a$U0f%W*}`/~bx!C

保利虽然在物理学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但是现实生活却一度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分裂的痛苦。他的不幸婚姻在一年内瓦解,他所依恋的母亲也自杀去世,此后他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找荣格来做分析性的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E IN-D;i F

e Dd MO _;zF'W8RS/P0荣格曾在其1935年的伦敦塔维斯托克讲演中,匿名使用了保利的个案。荣格当时是这样介绍保利的:“我有这样一位病人。他在大学工作,异常偏重智力。于是他的无意识成了问题,这些问题不断被激活。他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把很多人看作是自己的敌人,而他自己也变得异常孤僻,因为在他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与他作对。于是,他开始酗酒,想着能借酒浇愁。但实际上使问题更糟,他开始到处与人争吵⋯⋯有一次,在争吵中被人从餐馆中扔了出来,遭受了毒打。”【1】

S v)_];V$_wAm0心理学空间?"D!cy X LA

保利与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从1930年开始。考虑到保利的问题涉及到与女性的相处,荣格首先让自己的学生罗森堡姆(Erna Rosenbaum)对保利进行观察性分析工作。而荣格则始终对保利的个案有着特殊的兴趣。荣格曾这样写道:“耐心地看着灵魂中默默发生的变化,对我是一种奖赏,而其中最大的最好的变化是来自于上面的,而非外部的调整。我得承认,我如此尊重人类灵魂中发生的事情,以至于我不敢笨拙地介入其中,以免干扰或歪曲了这一默默发生的自然过程。所以我忍住不去自己观察这一特殊的案例,并委托对我的理论尚不熟知的初学者来完成这个工作。”

Cc2ec]1u0心理学空间9B9t{?&\$F-Icd

正如荣格所预期的,他与保利的心理分析并非常规的模式,而是凸现其中所包含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治愈。这期间,保利不仅仅自发地记录和表达了数百个梦,而且自发地将积极想象(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应用到了自己的分析中,他对自己的无意识真正下了一番功夫,而且科学地分析了自己的意象。荣格承认保利具有哲学家的自然素养,并且能够以象征性的方式解决自己所面临的许多问题。

;|9y7Fm2h|E0

.[V#?Db~#r9Dx0数月之后,荣格认为保利已经获得了最初的治愈,荣格描述说:“他已经成为完美的正常与理性的人。他不再酗酒,完全适应他的环境与工作,完全恢复了正常⋯⋯他也有了新的兴趣与热情。”而保利则发现自己的梦都指向某种意味深长的事物,这甚至更激发他的直觉和科学的兴趣,同时他也不再感到自己是迷失的羔羊。他说:“我傍晚把这些分析工作做完后,就去书房,我就能明白发生了些什么。我要研究我的梦,还会发现奇特的东西。”心理学空间F9s.P:T5{$f#|U

心理学空间&p(PMd]g I:[

事实上,保利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病人,通过心理分析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把自己的物理学才华也尽心地用到了心理分析上,并且对心理分析产生了独到的见解。他在物理学以外的一面常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在面对无意识的心理分析旅程中也有丰硕的成果,这是他在哲学领域的兴趣,这是他与荣格的联系以及与梦的世界的联系。他与荣格间的通信集反映出,保利被梦的神圣和丰富的意义所感动,作为灵魂核心的探索者,他勤奋地献身于这样的工作,将梦与更广阔的领域相联系,而不仅仅是个人领域,他直觉地认识到,梦显示出科学与心理学应该被视为一个统一体。心理学空间HK4f,T ?:_V

cX l-X#cS|N0二、心理学与炼金术

YEB7kp"L/{@0心理学空间T:a#ZyL%{J

1935年,荣格在仔细研究了保利1300个梦中的前面400个之后,利用这些梦和分析的资料完成了“梦的象征及自性化的过程”的著作,后来作为《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的第二部分出版。心理学空间9j,}M;J!MO&Z,tk

心理学空间y T~Rbjz R

这本书中记录了保利一个系列的梦,其中展现了意义根据自己的秩序逐步自发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寻求着自己的目标,一切围绕着曼陀罗的象征以及与核心相关的概念,同时也展示了炼金术所象征的无意识自性化的过程。【2】【3】p129-135

,Zr e(m3l2WLIv0心理学空间j*^pf-`|

第一个梦:保利梦到自己在一个社交场合⋯⋯要离开的时候,他拿错了帽子,把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心理学空间7]d]vI%xj!q

p2GM#`D @_\i0荣格认为,戴在头上的帽子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帽子所盖住的,不仅仅是头,也是“首脑”,是人格的顶端。梦者拿错了别人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或许意味着梦者将要进行一种“陌生”的人格体验,体验自己的另外一种存在。心理学空间'h'm1O.u-P |;U

(?#x2q0t%JTC3}0第二个梦:保利梦到自己乘火车旅行⋯⋯他站在窗口,挡住了其他乘客观赏窗外风景的视线,自己不得已要躲开。心理学空间PzjNcApD.G4}

/nC-\/h*V$`&o r#G0梦者梦到旅行,意味着某种行程的开始,或“启动”了某个过程。在梦中,梦者挡住了他后面乘客的视线,而“后面”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可称之为“无意识”的方向。梦者躲开了挡住的“窗口”,也就意味着为无意识的呈现让开了道路。心理学空间![t O(d2z9G _\(y3n/i

Qv+B4d lD&S0第三个梦:是保利临睡前的意象;他觉得自己仿佛是站在海滩上。海水冲上了陆地,到处蔓延。随后,保利感到自己身处一个孤岛上。

1a1cJHT0

3G!Xt3P0oTc0荣格的分析:海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而海水的蔓延,意味着来自无意识的人格阴影部分的开始侵入。

!L@6HH,n`R d Q0心理学空间Q9Z%BB wC

第四个梦:保利梦到自己被一群模糊的女性围着。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冒出来:“首先,我必须要离开父亲。”

uwB'V-{T0心理学空间} W6_(Uj NF8{

荣格分析:在此梦中,心灵的气氛已经被中世纪所称的“女妖们”鼓动了起来,而梦中的“女妖”,象征着无意识的存在。荣格认为,传统的男性世界是以智力和理性为主导的,而梦中所显示的则是女性的无意识世界的指引。

_ J(b|tff~s b0心理学空间#cdjbD ?

第十个梦:保利描绘了自己的一个视觉意象,一个陌生的女人,站在牧羊的山腰,为他指引着方向。荣格认为,出现在保利意象中的这陌生女人,正是其内在女性,阿尼玛的象征。而事实证明,在随后几年,这位陌生的女人一直引领着保利走向个人的自性化目标,同时,也为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探索诱发智慧和灵感。心理学空间p"V{e Q#b(cP

心理学空间@o o c%aZ

保利的梦展现了一个无意识自然展现的过程,其中指向人格核心的自性象征,即曼陀罗的意象逐步形成。它指引着保利走出原型的迷宫。梦的工作把他带入了深层的体验,并彻底转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O'aY8}h5Vdu'e0K0心理学空间0y G'sf)hZ

保利个人的心理分析结束后,他与荣格仍然保持着这种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对话,二人继续在心理学、易经、炼金术与原子物理学的领域交换着各自的观点,这些学科也因而得以相互连接。可以说,保利在物理学的革命性发现为炼金术式的直觉提供了科学的理解。通过保利,关于炼金术和原型的洞察进入了物理学的讨论;通过荣格,微观物理学的理解融入了我们心理学的语言和思想。心理学空间8bV\M }.Z _EYq H

心理学空间8k4ukvV2^t Z

三、自然与心灵的阐释

|1N)I5o)T'e UN0

1u,E4NyM/ig O$U M2K0在1930年与保利见面之前,荣格已经在心灵的领域使用威廉·詹姆斯(Williams James)关于补偿性以及对称性的概念。他对朴素的物理学、原始的化学以及炼金术的转化理论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并由此激发着灵感。【4】此时荣格已经谈到无意识心灵对意识的补偿性关系,认为二者形成某种心灵上的对称互补,而当无意识的信息进入意识的时候,二者会产生整合,并引发第三物,即新的人格中心的产生,而这一时期经常伴随着“有意义的巧合的事件”,即共时性事件的发生。

6j$vY8LR`dq0心理学空间 i1FThA

荣格与保利交往的时期正是他开始发展共时性理论的时期,讨论也主要集中在心灵的补偿性理论以及共时性现象上,这段时期,保利深受荣格所提出的“共时性”理论的吸引,荣格也十分赞赏保利对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独到见解。后来,两人于1952年合著《自然与心灵的阐释》,此书被认为对于心理学和物理学研究都极富启迪意义。

?-bd^0oAQl0心理学空间 {\T.xi8v

荣格所使用的“共时性”概念,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现象:无意识的补偿性意义努力进入到意识,并引发心理整合的发生,这一时刻的特征是相互不关联的事物在寻求意义的心灵层面展现出意义,而这种共时性现象的发生往往使人感到意外甚至震惊。心理学空间 j7Fv~"[,Z-F HIg

心理学空间3vCqS&[Ks1`

在与荣格讨论共时性和心灵的补偿性时,保利常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并往往强调东方文化,特别是《易经》的重要性。心理学空间j Nz$`S[r-w

9z,g#zN'Wu F4V6m0保利说:“我宁愿使用‘意义对应’一词,而不愿使用‘共时性’,以便更加强调意义,而不是强调同时发生⋯⋯当成对的对立面要尽力保持平衡时,最有可能导致共时性事件的出现。”后来,他还曾用《易经》的震卦(☳)来描述这一共时性时刻所引发的心灵触动与震撼。心理学空间+x/^T5j?"x2a X

心理学空间?2h$? X4fPDf!}!c

在谈到补偿性时,他还曾断言,即使是“当代物理学所使用的非描述性数学,也承担把对立物整合起来的象征作用。”他也因此认为《易经》是一本“数学书”,因为,它也“与梦和潜意识一样,具有精神的补偿性功能”。

V;VQ#]ce%B{"[0心理学空间9O+r4u5@w){A

保利与荣格的讨论不仅仅是两个领域的并列陈述,而且都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并在此找到了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保利得出结论认为:“在我看来这似乎充分证明,我称之为‘背景物理学’的这种想象具有某种原型的性质……”保利认为自己是叔本华、莱布尼茨和老子观点的继承人。1949年,他督促荣格参考叔本华的观点,认为叔本华“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有意义的巧合的观点”。他提醒荣格,这位哲学家“受你经常引用的东方观点的影响⋯⋯他的论文对我有永久的和迷人的影响。”

4ck5C.c7g^0心理学空间sC!]R0{"rs,I0AU

荣格十分赞赏这种合作,他曾说:“心灵与物质处于同一个世界,它们相互参与,若非如此,一切交互的活动都不可能发生。只要研究水平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中取得共识。”【5】心理学空间,`-DR,LX0Dm

l(qW0nl~0荣格与保利的合作塑造了共时性理论发展的方向。在此之前,荣格主要集中在共时性现象的现象学和经验主义特征的研究之上,而保利使他开始关注共时性的实体论和原型的特征。同样,荣格也使保利对无意识的哲学层面产生了极大的敏感性。通过二人的合作,共时性从一个经验主义的概念变成了一种基本的理解与诠释的原则,与因果性的原则一起,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观。

k+N$ATiB+m0心理学空间p.p4y;oJ;l oYD

荣格与保利在完成心理分析的工作之后,仍然保持着通信联系与相互的学术探讨,直到1958年保利去世,享年58岁。三年后,86岁的荣格也与世长辞。今天,当我们面对《原子与原型》,重温这跨学科的对话时,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互补性的力量和启迪。”【6】(P247-249)心理学空间#m(`,w-b2xd`.P6Hn

心理学空间f0z B'Z4zc

[参考文献]

HSe*tXf;o%Iy0

2N!SS])S D0[1]Jung, C. G. The Tavistock Lectur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Z] . Coll. Wks 18.1968.心理学空间(@Q6_ u;E5a%E

心理学空间k7`k/j}

[2] David Lindorff. One thousand dreams [J] .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95, 40.心理学空间5vH o'e\wK O.["H'E

心理学空间7hue&d.rM"?y

[3] 申荷永. 荣格与心理分析[M]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C k \{7XS(I0

j2Z(RaD!c!_*`\0[4] Beverley Zabriskie. Jung and Pauli, A subtle asymmetry [J] .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95, 40: 531- 553.心理学空间e#RS!E;F0| x^z*r

B-Q J]6w3T0[5] C.A.Meier ( Editor) . Atom and Archetype: The Pauli/Jung Letters, 1932- 1958 [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心理学空间*b.{d)^X;Y(K

VH0]$gM/Q J/u h0[6] Jung, C. G. and Pauli.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Psyche [M] .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2.
"iW W u t.y0心理学空间0az%mN QG-S#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陈侃 共时性 荣格 申荷永 心理分析 涌现 原型 原子 原子物理
«共时性:心灵的栖身之处 共时性 Synchronicity
《共时性 Synchronicity》
共时性现象的分类和依据»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