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格登(T. H. Ogden):投射性认同与第三方
作者: 李孟潮 著 / 23130次阅读 时间: 2017年3月16日
标签: 奥格登 分析性第三方 投射性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奥格登T. H. Ogden):投射性认同与第三方
+V9Aj z5om6y}+k7X0
李孟潮心理学空间{"s8@&AM.E] Ka
节选自《感应转化——投射认同与移情炼金》一书(16版)第四章
l~vR [p)P1Y6F2o0心理学空间&sXzK]*mX^(W
心理学空间8EH^FE V

bX8{il8X iN0奥格登和Grotstein一样可以并称是精神分析历史上的“投射性认同”双雄。但和Grostein比较坚定的克莱因学派立场不同,Ogden认为,“投射性认同”此概念虽来自克莱因学派,但它和“死本能”、“嫉妒”、“攻击性”等克莱因学派的基础理论并无必然联系。正是这种立场,让“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一开始就处于“为我所用”的状态,最终,被改造成“双人心理学”和主体间性的概念。

"zL a5pc {5c1T.D0心理学空间 h%T,U&]?7B9M6fo

1979,《论投射性认同(O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心理学空间2~0\/O"lS

q O+k3i!p+cU0他对投射性认同的研究最早汇集于1979年的名篇《论投射性认同(O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在此文中,他明确地界定了投射性认同的定义,指出投射性认同具有三个阶段、四种功能。(Ogden,1979)

-o9P/\&H8k,i;z0

ERqr&i [+l&MU0三个阶段是指:

"[r&I"Hc1U9u0心理学空间W&[ {(x F n

(1)投射者在幻想中把他自己的一个部分去除,并用一种控制的方式把这个部分放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2)通过人际互动,投射者尽力地对被投射者施加压力,从而投射者自己体验到了伴随着投射的情感;(3)接受投射者接受了投射,并且对投射进行修正,而投射者又把这些修正了的东西再次内化。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is viewed as a groupof fantasies and accompanying object relationsinvolving three phases which together make up a single psychological unit. In the initial phase, the projector fantasies ridding himself of an aspect of himself and putting that aspect into another person in a controlling way. Secondly, via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projector exerts pressureon the recipient of the projectionto experience feelings that are congruent with the projection. Finally, the recipient psychologically processesthe projectionand makes a modified version of it available for re-internalizationby the projector.

0l w |&Ie5m&t0

BD#a};U-y {iy0投射性认同的四个功能是指: (1)投射性认同作为一种防御,能够让人们远离自体的不想要的或者是有危险的部分。同时通过幻想让自体的某些部分存活在另一个人那里。(2)投射性认同是一种交流模式,投射者通过这种交流模式,让另外一个人体验到压力,体验到和投射者类似的情感,从而接受者能够理解投射者的内心情感。(3)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原始的客体关系形式,一种客体联系的类型,其中投射者体验到接受投射者是一个独立的程度能够达到容纳自我的某些部分的客体,而这个投射的客体的未分化的程度有能够达到维持投射者的幻想发现,让投射者能够幻想着彼此能够分享投射出的情感。(4)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心理改变的通路。通过投射性认同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被另外一个人体验到,然后,投射者认同接受者对投射出的情感的处理方式。(Odgen,1979)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s formulated here, is a process that serves as: (1) A type of defence by which one can distance oneself from an unwanted or internally endangered part of the self, while in fantasy keeping that aspect of oneself 'alive' in another. (2) A mode of communication by which one makes oneself understood by exerting pressure on another person to experience a set of feelings similar to one's own. (3) A type of object relatedness in which the projector experience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ojection as separate enough to serve as a receptacle for parts of the self, but sufficiently un-differentiated to maintain the Illusion that one is literally sharing a given feeling with another person. (4) A pathway for psychological change by which feelings similar to those with which one is struggling are processed by another person, following which the projector may identify with the recipient's handling of the engendered feelings.心理学空间)M1GF.j crn5KQg

!{(Xa r'sXX0h [&^0他认为,在讨论投射性认同的概念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投射性认同确实是涉及到两个人的,一个投射者(projector),一个接受者(recipient)。这两个人投射性认同的互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详细阐述如下:心理学空间-M&Q]%o8xn+?

心理学空间(I/O\H.DK(kW

第一阶段——

W4T~u^(?i6C~$U0心理学空间vY M8j1{4|VH

投射者一开始感觉到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内在的,他会觉得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自己的自体摧毁,或者这些部分可能会伤害到他的自体,为了安全起见,他采用投射这种防御机制,把他内心的这些部分放到其他人那里。投射性认同的核心特质就是在幻想中把自己的一部分放到别人身上,并从自己这边去控制投射出去的那个部分。心理学空间V(b BiN XQ

w*?A Po5r0第二阶段——

4Fx&cwZD0

C0U$T(`N-V0接受者会感觉到投射者传递过来的压力,产生相应的感觉,并会根据投射者的投射幻想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说,一个患者谴责一位有一定经验的治疗师不具备治疗师基本的素质,对他没有关心和理解,治疗没有一点效果,治疗师这时候变得很愤怒,开始向患者摆事实、讲道理、并且用野蛮分析的方式谴责患者“有阻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把内心的迫害性客体首先通过第一阶段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体验到了威胁和压力,治疗师体验到的愤怒正是患者投射出来的感觉,然后治疗师通过说教这种行为会回应了患者的投射,这时候治疗师开始真的变得像一个坏客体了,他真的没有倾听、关心、理解患者,而只关心向患者证明,“治疗是有效的,我没做错什么,都是你的阻抗惹的祸!”心理学空间1OJ5}?R|4]

X \g8Z O+s0奥格登认为,没有投射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就不可能完成,所以他把投射性认同的第一,第二阶段称为诱导期(induction phase)。

anofeW;V.o"z0心理学空间d.W$M(N2g!i7c-^0a

第三阶段——心理学空间"Doo,~|0\ S {

心理学空间4L6JuQF

在这个阶段接受者体验到自己有一部分变得像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但是接受者同时以一个和投射者不同的人的身份来体验、修正这些投射过来的情感和观念,接受者的感受可能是和投射者接近的,但是这些感受不完全等同于投射者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些感觉不是被植入的感受。虽然接受者的感受是在投射者的压力下被诱导出的,但是接受者自己是这些感受的主人。这些感觉已经属于另外一套人格系统,具有了接受者本人的人格特点。接受者用自己的防御机制、心理过程来处理、代谢、容纳这些被诱发出的感受。

5]r(\r R`0

2x)s^T0s$Lds.{%fb2A0也就是说,在接受者处理投射过来的感受的过程中,如果接受者处理这些感受的方式和投射者不同,那就会有一些新的感受产生,这些新感受既包括了原来投射过来的情绪、想法、表象,也包括了接受者自身的感受,在治疗中,如果这些新产生的感受对自体和客体以及表象都不具有威胁性的话,就可以说治疗师对投射过来的感受得处理比较成功。当然,这些新感受中有时候还包括了接受者(治疗师)自身的病理性成分。心理学空间8|&W-\Q-X N~

心理学空间 c]g|-wD

有关投射性认同的投射者认同接受者这一点,恰恰是奥格登认为治疗起效的原理,他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

O*T'Ps,oC0

.l?*G.nZ)wB8_.F`)e0J先生进行了大约一年的精神分析,他总是不断对分析提出疑问,认为分析的过程也许是在浪费时间。在付治疗费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让分析师怀疑他是否会脱落,并且不付治疗费。而且,由于很多次对他的治疗都要延长时间,分析师想到了他的同事只做45分钟的治疗,但是收费却和他50分钟的治疗一模一样。结果有一次会面的时候,分析师想让这次会面的时间缩短,而让患者在治疗室外等了几分钟。

tA N'j&`+I%H,V5j"^0心理学空间(Ps#?S3O

逐渐分析师发现,他之所以很难准时结束治疗是因为分析师自己有很多的内疚感,因为他觉得自己给患者的治疗不值那么多钱。正是这种内疚感让分析师很难坚持分析的基本设置。分析师逐渐明白,原来他心里认为如果叫患者为他没有价值的工作付钱,这是一种贪婪的欲望,为了抵御这种所谓的贪婪的欲望,他就慷慨地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这位患者,从而避免了任何人谴责分析师是贪婪的。心理学空间$F%m2D$j'e Uf J

/^ |T_ hm;J%U m,E0领悟到这一点后,分析师能够开始更加明智地工作,回顾J先生的心理发育历史。

;P5jGSRn*DD r0

]j,|V2^)E"SW.R0他发现J先生的父亲在他15个月的时候,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患者的母亲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字里行间给J传递的观念是,正是由于J的出生,J对母亲的时间、精力、情感的贪婪的欲望,造成了父亲抛弃母子俩。而J需要强烈地否认自己的感受,让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有贪婪的需要。他不能告诉分析师他需要增加会面时间,因为这是贪婪的,而这种贪婪可能会受到父亲的抛弃,和母亲的攻击。这时候,由于转移(transference)的作用,分析师代表了父亲和母亲。所以,他采用了相反的方式,通过谴责分析师完全没有吸引力和分析工作没有价值来对抗自己内心对分析的渴望。

g1W'P2V6gk6z$?OQ0

P$mt6hw/{FA0在分析师这边,也造成了分析师对自己贪欲的厌恶和否认。这时候,分析师对这些投射过来的感受的处理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并且定位这些内疚的感受。接着,分析师试图理解自己内心贪婪的欲望和随之而来的内疚感,而不采用患者使用的防御如否认、掩饰、投射等。这个处理、修正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师领悟到他自己是可以具有贪婪的欲望和内疚的感受的,而没有必要让这些欲望和感受摧毁自己。影响分析工作进行下去的不是分析师内心出现了贪婪的欲望和内疚的感受,而是分析师试图否认这些欲望和感受,并通过很多防御性活动来推卸这些感受和欲望。

;]X}+~kM~K%dn0

2gRB%D0P)m z ^0当分析师能够容纳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感受之后,他能够更好的处理治疗设置的问题的。他觉得他没有必要再隐藏自己为自己的工作得到钱财时的喜悦的心情。一段时间后,患者按时给了分析师一张支票,分析师轻声地笑,并且表达自己对此感到高兴。在此过程中,分析师自己对贪欲、自我兴趣、自我价值的整合被患者内化。心理学空间 F F9k PlT-[

4@,AQ7vdp0虽然分析师没有直接的解释患者对贪婪的恐惧和他使用的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但是通过分析师这个投射接受者的自身整合,患者能够通过再次内化分析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h8q(B e9j4x0心理学空间L)Kp2x%r P&G

Ogden还认为,这三阶段的存在,也说明了投射性认同过程中的投射过程和单一使用的投射的还是有不同的,投射性认同中的投射阶段是通过外化和内化(externaliz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的过程侵入了真实的外在客体,它是一种双人现象,而投射则是一种单人现象。

)b a:o4q&zL0

j6p9h*BV/NrS*H0在投射中被投射的成分往往是在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间发生转移,但是投射性认同的投射阶段的时候,被投射的成分除了在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间发生转移外,往往会在客体和自体间发生迁移。

)R1Q7Zr%fn'G)gX r0心理学空间}#lEK Y'H:b(N+L

单一的投射时,人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他会这么做?这家伙真不可理喻。”他和把自己和对方分得很清楚。但是投射性认同者的感觉却往往是,“他太差了,就像我一样。”他觉得自己和客体是很接近的。这也验证了一点,就是投射性认同的投射者往往能够保持和接受者的共情心理学空间4@.z r+Bq!H)TF N

vzhA:]oS j0除了区分投射和投射性认同以外,Odgen在此文中还详细区分了投射性认同和一系列临床术语的关系,鉴于并非本书主旨,就不引用。心理学空间1])L&os8a@ a

1J^J*D7E_J#t&T0从心理发生学上来说,他总结很多人的观点,提出投射性认同发生在婴儿试图感知、组织、管理他的内在和外在体验并且与环境进行沟通的时候。在此时婴儿接受到大量的、复杂的、混乱的、让人恐惧的刺激。如果他有一个“还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 (Winnicott, 1952), 婴儿就可以学会组织自己的体验。  

,R^ Ld_1L0

w ^^ r"L0Vv*j0在此组织过程中,婴儿应用分裂(splitting)这种方式把好的体验和坏的体验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早期的心理组织模型。为了巩固、丰富这个最基本的早期心理组织,婴儿使用了投射性幻想和内摄性幻想(introjective fantasies)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又进一步促进分裂。这个心理过程发生在母婴两元体(mother-infant dyad)时期,对这个时期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奥格登自己的看法是这个时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时段。心理学空间F^2q?o V

?_Up"H-k+h,t'\w0但是对这个时期的关系的描述,大家还是比较一致。

P6o-oJB5X0

uwh,d D0如Spitz 把这种母婴关系描述为“准心灵感应”(quasi-telepathic),这时候的婴儿更多是完全接受感受,而不是察觉个人感受。母亲的感受被孩子接受,并且铸造了孩子的情感模式。母子间的沟通是一种共感模式( con-esthetic mode of communication)(Spitz,1965)。心理学空间a-yC,ZH3ZX

心理学空间ce6?B$~^-_%S

 而Winnicott的观察也差不多,他说在这种“原始母性专注”关系中,母亲变得高度敏感,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但是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够进入婴儿的内心空间,理解婴儿的需要(Winnicott, 1956).

W1@EZ&K(N)~F0心理学空间H Rme`+@)gd/Do

在如上的心理发育背景下,婴儿开始使用投射性认同,既作为一种防御方式,又作为一种沟通方法。投射性认同帮助婴儿把好的体验和坏的体验分隔开,从而保证了自体的安全。心理学空间;K}u z];eJ

o"{T4a h~k0投射性认同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寄存在别人那里,这样,寄存的这些东西仍然属于我们,同时通过不断去查看这些寄存物,我们有可以保持和他人(寄存者)的沟通。

(AX,O~+XY4c$i"I3O0心理学空间u)m!u:UB(\b:D*w%F

从沟通这个方面来看,通过投射性认同,婴儿能够感受到他正在感受着,婴儿无法通过言语告诉母亲他的感受,但是通过投射性认同,他在母亲心里诱发了出和他一样的感受,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投射性认同看作是一个信使,它告诉母亲,孩子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NrRoQi$p(k0

*LT`;efmP"Y0反复投射性认同让婴儿形成了一种原始的客体关系模式。婴儿和一个仅仅是部分和自己分离的客体进行互动。投射性认同形成的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客体关系。心理学空间e8u"?;S v{ J

心理学空间*PY`0L r1O{y[ Lh~

所以投射性认同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它必然会引起心理结构的进一步改变。心理学空间BNH(z7Kbt#r

心理学空间Cq _F$@9I:x Wlr

在投射性认同的临床处理方面,Ogden也提出了不少当时具有创建性意义的阐述:如提醒临床工作者,首先要“无为”,什么都不做,只是接受投射,然后进行内心的沈默的反移情工作,直到发现恰当时机,才进行诠释,而且诠释的目的基本上不是追求正确,而是通过诠释过程来理解来访者,而且他也提出了分析师自己也会对来访者进行投射性认同,并且警告分析师不要把治疗完全变成自我疗愈的场所,否则便会重复来访者幼年被父母利用的体验。

6u1N*Fz U*P{ [x0心理学空间J Af)t3D1\aQ

可以说,Ogden在1979年已经隐约地提出了后来Kernberg在移情聚焦治疗中提出了治疗步骤,尤其是移情-反移情工作的各个阶段,也触及了Tansey &Burke提出了反移情工作的三阶段九步骤内容。但是显然在临床操作上他并没有提出一个可操作的模型。心理学空间6O Gl \7T.b%o7Y

心理学空间(~x@\1|&]

虽然其理论阐述有非常好的内涵和外延陈述,也有较好的临床案例和理论印证的论据支持,但是对其理论的临床适用范围仍然比较语焉不详。在1979年论文中,他既引用了诊断不明的儿童案例,又引用了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案例,既引用了成人精神分裂者患者,又引用了诊断不明的J先生的案例。心理学空间)[C_6Y"P

心理学空间:C(zC7i{bh

在随后的1980年的论文,《论精神分裂性冲突的本质(On the Nature of Schizophrenic Conflict)》他使用了投射性认同和对思维的攻击的理论来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且再次强调投射性认同是单人心理学和双人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从此推测:其主要理论对应的临床实践应该是当时被归类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类心理现象。(Ogden ,1980)心理学空间m L:d F(F&b$c

心理学空间9M;Di-a(I TJ

投射性认同的三阶段,如何我们把他和荣格、Schwartz-Salant的理论做比较,不难发现,这是自性化变化三阶段的一个缩影。

!Kv R s5z+I0

心理学空间/p.t.k _*_&j#V/E7g`3{

心理学空间"gx3K W M'JIdk

1982,《投射性认同和心理治疗技术(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心理学空间e"T,H4`,A2^ Qz2t

Jpn9[ B8o\'pw0b0在1982年这本专著的绪论中,他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投射性认同理论起源于对精神分裂症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经验,和此领域其他研究者的临床经验类似。

A)[&i$x(Be3h+_c0心理学空间 UVEr&wV2~q"K

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虽然其投射性认同理论来自分裂症者等精神病疾患,但是投射性认同这个现象在较为健康的来访者和分析师的互动中仍然可以观察到,所以他反对把投射性认同当做是精神病理现象看待的观点,认为这是混淆了“原始性”(primitive) 和“精神病性”(psychotic) 的区别。他引用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的假设——早年的心理功能仍然会在后期的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支持自己的观点。(Ogden ,1982,pp70-74)

&Ewg,wx#d0心理学空间[Be3Ym'S#P

虽然Ogden1982年这本著作,在理论上并没有比1979年的论文有多少创新和飞跃,但在观点论证上,显然提高了其质量,比如说此书的第4章总结了精神分析各学派对投射性认同的理解,尤其是提到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中Weiss and Sampson 的“control-mastery” 理论,指出此理论实质上是对创伤的投射性认同的分析,从而对客体关系和经典精神分析的整合迈出了一步,而在此书的第五章,在论述对母亲的过度投射性认同这一现象时,也引用了耶鲁大学Ritvo and Solnit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这种论述方式和很多精神分析家直接通过临床逆推发展心理学原理的方式显然更加切实。

Rk'wb7]_ AT#N0

0P{3SL3f A,D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Ogden一向被认为是把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双元化”的代表人物,但是实际上在1982年这本著作中,他自己也提出过投射性认同的单元化的一面,如在论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移情模式时,他提出要注意,移情也有在个人主体内实现的成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会调整他自身的心理功能(不仅仅是自体和客体表像),来和早期客体关系中的自体-客体表像保持一致。transference may also involve a form of intrapersonal actualization, wherein the person modifies his own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and not simply his self- and/or object-representations) in congruence with features of the self- and/or object-representation in the earlier object relationship.移情可以被理解为具有三个层面:1)内在的自体或客体表像投射到内在治疗师表像之上;2)在双元人际关系中,这个幻想得以实现,治疗师暴露于确认这种幻想的压力之下,这一个层面也就是Ogden所说的投射性认同;3)病人限制自己的心理功能,为了和内化的客体关系相适应。这里的限制心理功能,Ogden主要是指分裂症病人对思维、感受等心理功能的限制,类似Bion所言的“对链接的攻击。”Transference is thus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three interrelated facets: (1) the projection of an internal self- and/or object-representation onto the psyc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therapist (an intrapsychic event); (2) the interpersonal actualization of that fantasy such that the therapist is exposed to interpersonal pressure to conform to the unconscious projective fantasy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3) the patient's limitation of his own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in congruence with the state of his ego as depicted in the internalized object relationship (an intrapersonal actualization)(Ogden,1982,P210-211)

8?2|1~:MEW.LL EdQ0心理学空间j{/@%F,S:S?,^1g

心理学空间-joOLc C*r1TG$r
心理学空间`y'lrNh

心理学空间P j?/e4e I3W

1983,《内在客体关系的概念(The Concept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心理学空间~5JG&F x&xR E

]8` @:Q/v2t0在1983年这篇论文中,他进一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投射性认同、客体关系、移情-反移情和阻抗的关系。

(U;J vpnM%Jt6F0心理学空间*`?9M(o{s

他在总结从Freud到Grotstei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一个发展心理学假设:在发展过程中,婴儿的自我(ego)发生双重分裂,分裂开的这两部分分别认同自体和客体,它们形成早期的客体关系,但是这两个成分都具有自己的动力系统,它们都能够自动地产生思考、察觉、感受等等体验。在治疗关系中,它们分别经过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形成治疗中的移情、反移情、阻抗等现象。心理学空间 k[H$uW$K

"S/X Rv9Q0他特别鲜明地再次强调了投射性认同会产生对治疗师的人际压力,迫使治疗师认同早期内在客体关系的自体或客体成分,从而形成反移情。心理学空间$iWQ vX{

3j x4Uj5\^0而所谓的阻抗,可以被理解为病人遇到了更新其无意识内在客体关系的病理性依附的困难。这些类型的阻抗是因为内在客体有三种需要:1)保持自己的状态,不被自体改变,2)依赖自体;3)羡慕和嫉妒自体。Resistance is understood as the difficulty a patient has in relinquishing pathological attachments involved in unconscious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hips. ……These types of resistance  are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internal object(suborganization of ego) not to be changed by the self(suborganization of ego), the dependency of the internal object  on the self, and the envy and jealousy of the internal object for the self-component of the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hip心理学空间8?,J"m\L;\

心理学空间Y T+A?4oV

这篇文章仍然有较好的研究品质,逻辑清晰,配合了相应临床案例。心理学空间5RP&\-Ng5|/i t,b!}

1W`)QXu{V Ow0分裂被当做一种基础心态,和荣格把解离当做基础心态有类似的成分,分裂的各个成分有自主性,在荣格那边,是通过“不是我们占有原型,而是原型占有我们”来表达的。

r\(B3]!p4JRC-j5k0心理学空间jX-ig S;z K|7S


/v{/U:j\{z4g:q0
心理学空间7Vzn+Ba3n }R

心理学空间 C5d L3aQmf

1984,《本能,幻想和心理深层结构——对梅拉尼·克莱因著作的重释(Instinct, Phantasy, and Psychological Deep Structure—A Reinterpretation of Aspects of the Work of Melanie Klein)》心理学空间4f{4]{/p(S\

心理学空间f Rp/` _'w;M

1984年这篇论文,Ogden对投射性认同的发展心理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克莱因的学说。

_!W)O:p6S:^6ZP"]%x0

(J!{^Y7El0他批评克莱因的发展心理学把婴儿当做了一个独立实体来研究,而不是把母亲-婴儿关系当做心理发展的基本单位。

W"f!~4InI2M0

EDj]9Q)M0他认为投射性认同对心理发展有重大意义,通过投射性认同,婴儿在其封闭的内在心理系统中找到了一个出口,影响到外在世界(母亲),如果母亲乐意接受婴儿的这种影响,那么他们双方就共同创造出一个新的实体I feel that this concept provide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means by which the infant is able to find an exit from the closed system of his internal psychological world. The infant having superimposed his internal world on the external one, is imprisoned until the mother allows herself to be used in a process by which an entity is created that is neither infant nor mother, but a product of the two.他认为,这个新的实体就是拉康所说的大他者( the Other)。心理学空间3Qf8YY7WM

r+|~:^3MVn Alo'l0虽然很多人以为投射性认同是母亲代替婴儿消化一些体验,并且把这些消化后体验回馈给婴儿,但是Ogden认为,这种观点会给人留下的错觉是,投射性认同的接受者,可以自己一个人就完成这个消化和代谢的过程,而他认为实际上是Bion所说的“容器-内容物”系统完成这个工作。

*^f`6C PTMtJ0c.g0

%P(Yt1A(x5D^ Q6}0而且,他开始把 Winnicott的理论也整合到这个投射性认同的模式中,提出温尼科特的“原始母性先占 (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幻觉阶段(the stage of illusion)”和“潜能空间 (potential space)”的概念都可以理解为,是对投射性认同过程中同步发生的单元系统和双元系统的描述。(Ogden , 1984)

rN`jU!s!N+z;r0心理学空间$k'rp ?},M[~5_f

虽然此文论证逻辑非常清楚,但是缺点和很多精神分析界有关发展心理学的论文一样突出,这些缺点表现在:1)用理论来证明理论,比如说用弗洛伊德的话证明Klein的话,用拉康的话证明温尼科特的话,这实际上是把“权威话语”放到了论据优先顺序的较高级别,2)某些“权威”虽然在其著作中发表了一些发展心理学观点,但是他们很难说是“发展心理学权威”,如弗洛伊德和拉康;3)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本来应该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但是并没有对此有足够重视和充分引用。心理学空间n*P m$?BI

jAOM7mN F0从观点上来说,我们看到,Ogden已经注意到,投射性认同具有化合原型的功能,而生命第一个化合的双方就是母亲和婴儿,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单元和双元系统的投射性认同不是冲突的,而是互补的,并且试图引入Winnicott的术语体系来弥补学界对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描述上的不足。心理学空间_o[Kz5d$kE#D

OY3h)oy _1xOX o0心理学空间.Qw&] Z"A%A3c
心理学空间)Q gZ1CQk3m

.SG pd}4t01985,《论潜能空间(On Potential Space)》心理学空间*Fq(i(p7L M(t;g

Ib1g,qG.uN8^N0但是以上的不足很快在1985年论文《论潜能空间(On Potential Space)》得到弥补,这一次他专注于具有一定发展心理学权威性的温尼科特,甚至在行文中举了一个儿童的例子,来说明其观点。

G$B0R9w6b.g \7g0心理学空间;F}TKDp(Ql9V%B ^

他提出在分析治疗乃至所有人际关系中,沟通的发生的前提,是“潜能空间”的存在,潜能空间是一种心灵状态,在其中幻想与现实,我与非我存在一种辩证关系,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潜能空间,如游戏空间、过渡性客体、分析空间、创造性领域等等,最关键的是,象征符号就是产生在潜能空间中,而这些象征符号就是沟通的最基本工具。

I+z|Li0心理学空间/Cm1^{(S

他举例说明,潜能空间其辩证性运动功能的障碍,如过度强调现实,乃至幻想被压抑,或幻想淹没现实,会如何造成各种临床征象和治疗关系的困难。

o:@(P@~[U6? D0心理学空间,`"C:y:R+@4Y,X

然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共情和投射性认同的关系,他认为共情是产生于潜能空间中的,而投射性认同则发生在潜能空间之外,共情中,治疗师可以体验到自己的主体性,而投射性认同中,接收者的主体性则受到威胁,从而无法产生象征性意义。

tN+}E"bt7f0心理学空间Fi0m.~R;J

表面上,看起来Ogden正如当时的其他作者一样,把共情和投射性认同视为彼此对立的两个极端。

^ _$xZ1Tx\Rf0心理学空间N'kfI Vtb-I

但是他接下来的阐述却并非如此,他提出,治疗师对投射性认同的处理,可以理解为治疗师要重新建立起一个潜能空间,进行辩证过程,从而让经由投射性认同诱发的各种心理状态能够被体验、思考和理解,并且从中产生对移情的意义的理解。心理学空间ix#@!~ I6VUO,G

心理学空间SY`?$Iep&UC^

这样,Ogden距离提出“投射性认同是共情的原材料”这个观点只有一步之遥了。

;[\h#{|r0

/Xh5E*D-~Xi%dyuy0在荣格心理学中,潜能空间的概念却是通过一幅幅炼金图上面的容器来表征的,如喷泉池、沐浴池、坟墓,这些表征显然没有“潜能空间”这样的术语更加具有概括性。而游戏和幻想,则是荣格明确提出的扩充技术。读者们大概还没有忘记荣格的这句话——“想像的创造性活动让人从‘仅此而已(nothing but)’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且提升人到一个‘游戏’的境界。”心理学空间Isv[E$A3B(j

-Z` BqQ iPA0

$dlua}i01986, 《心之母体(the matrix of mind)》

,t:H uK;Z?v2E0

?)ZS Kv0在1986年,Ogden出版了另外一本著作,名为《心之母体( the matrix of mind)》,总结了他在1980年代早期的这些观点。

3i*]$tb9y Y h r w0心理学空间 M jV_"j6U:]hbd

在此书论述幻想起源之时,运用了Klein的“知识的遗传性”(inheritance of knowledge)这一概念,并且明确地指出,此概念和荣格的概念“原型”具有类似性。(Ogden , 1986, P15)心理学空间#o*mi[*ENn`

心理学空间5|hHV/tE;b _

他认为内在客体关系是指成对的、分裂开的、被潜抑的自我部份,而且这些成份是可以自主地产生体验(I propose in this chapter that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be thought of as paired, split-off, and repressed aspects of ego. These paired aspects of self (the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hip) are viewed not simply as self and object representations, but as paired suborganizations of personality capable of semi-autonomously generating experience. p6), 这就和荣格所说的“原型意象”和“情结”的功能几乎没有区别。

ujtI(_hx KZ E0

Jh4c:vH`bm2{0在此书的1989年再版的序言中,Ogden首次较为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他提出自己不仅仅是要研究各位客体关系学者,而是通过这种阅读、澄清、批评、解释的方法,从中产生新的精神分析理解。(I do not attempt to survey or synthes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se analysts; rather, my aim is to clarify, critique, and interpret, and in the process to generate new analytic understanding.)(Ogden ,1980 ,p1)心理学空间1oz,t f.z6r

心理学空间cLz|*l#N:N {6J

这种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经典评注法的研究方法,今天我们把这种方法的一部分命名为“分析性元综合”。心理学空间3Vvgq5l9L8KUE\:K

心理学空间,]\h%a;|AFN"}w

在投射性认同的研究方面,此书有两个新观点值得注意:

~_+zo9pd g \0

yL4t4_w01)他认为母婴投射性认同中,母亲作为接受者的功能不是一个人单独担负起消化和代谢婴儿投射过来东西的任务,而是母亲-婴儿连成一体来处理这些体验,(同上,p34-36)心理学空间9tew6L"X

心理学空间OX1T.n&I"a(|

2)他提出投射性认同不仅仅是偏执-分裂位态的特点,而是所有心理状态和所有客体关系中一个潜在的层面。(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lthough a primitive mode of defense and communication, is not exclusively a feature of the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Since paranoid-schizoid and depressive modes always coexxist,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s a potential facet of all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all forms of object-relatedness. ,P106)

$Y9Xqnv5z/k9b0

3] mc ?]"a0这样就比Bion把投射性认同正常化又进了一步,投射性认同已经变成一种存在所有心理状态中的“电子”了。心理学空间1BqV o&n@

心理学空间S!I;c w#o_6L1K

心理学空间-ff;B IgyDLg/]
心理学空间)g%P/W,C["J

5Y|Gbj-cj$b"n01988a,误认和对无知的恐惧(Misrecognitions and the Fear of not Knowing)》

0|_ P:Y,p1E6o3X o0心理学空间.I[*U8J o!r

在1988年的论文《误认和对无知的恐惧(Misrecognitions and the Fear of not Knowing)》中(Ogden ,1988a), 他讨论了“ 对‘ 无知’的恐惧”这个现象,提出人们面对“无知”时的各种被命名为“误认”的防御形式,如:1)强迫性仪式行为,如一母亲面对婴儿的需求时,要求婴儿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作息时间表来产生体验;2)权威主义,如来访者把分析师投射为全能全知者,又非常恐惧这个全知权威,如初学治疗者假装自己很知道如何治疗病人;3)假自我,如一女子不知道如何做“好母亲”,就不断努力模仿各式各样的好母亲,阅读很多育儿书籍,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是好妈妈,但是自己内心觉得疲惫不堪;4) 控制自己和他人,如一女子几个小时不理会哭泣的孩子,因为她假设自己完全知道,这个小孩是个小希特勒,正在用哭泣要控制妈妈,她假设自己完全知道这个孩子的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及自己如何应对,而实际情况是她不知道。5)摄食障碍,很多摄食障碍者真正的焦虑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让自己产生“误认”,误认自己是需要吃东西。心理学空间 w _0R3R~#ut$r5V

心理学空间Kb)dH&^%Mau5? b

在这篇论文中,和本研究相关程度最高的是他对移情的理解,他认为移情具有的功能就是让未知的客体变成已知的。移情是一种幻觉,我们以为面对的这个未知客体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客体,从而每一个新的客体关系就被跑到人们熟悉的过去的客体关系中。从而我们就不用面对一个新的关系中,那未知的陌生感和不确定感。In a sense, transference in general can be viewed as serving the function of making known the unknown object. Transference is a name we give to the illusion that the unknown object is already known: each new objectrelationship is cast in the image of past object relations with which one is already familiar. As a result, no encounter is experienced as entirely new. Transference provides the illusion that one has already been there before. Without this illusion, we would feel intolerably naked and unprepared in the face of experience with a new person。)(Ogden , 1988a)心理学空间x3F'X x*I2K5M6GZ

心理学空间6F Z:} C(ya&s%t4T|

这样的研究,让人们对“移情”现象的目的和意义有了另一个层面的理解,换句话说,移情是用来创造熟悉的、安全的客体关系的。但是代价就是“新体验“的丧失。从而这也为Ogden日后的主体间和关系精神分析的取向提供了依据——分析过程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新的主体间体验。

?%[kt"FBF ~-_0

c2Tgx DMy A?h0“误认”显然是各种投射性认同的变形,尤其是自恋性投射性认同。心理学空间2Q!HTUk0j

$kGo yNO7e5md0有意思的是,根据这个“误认”理论,Ogden正在研究的Klein大概是很有“误认”嫌疑的,她宣称婴儿有这样那样的防御机制,尤其是投射性认同,可是有谁真正知道婴儿在想什么呢?

f\#@^,T3s6M `E0t&Q|,~p0心理学空间5k$G J7EhE^4V

对于“移情”用来对抗“无知”这一点,基本上是荣格学派没有提到的观点,虽然荣格本人提倡分析师以“无知”的态度进入治疗,而真实人际互动体验可以对“移情”有抵消和对冲功能,这也是荣格学派只是模糊地在实践中觉察到的,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心理学空间L+Qh`#f)H3z:f

心理学空间U_Asj fM+Pe


d%Mw)c1wGcT0

M!L!?7tn0心理学空间2qBZ$o"[,h(XFGm

1988b,《论体验的辩证结构(On the Dialectical Structure of Experience)》心理学空间)b2Y#I6^q1nd} t4w

%]Vy!j8fn(D01989a, 《论自恋-毗连位的概念(On the Concept of an Autistic-Contiguous Position)》

0A!xN4bO0心理学空间,]V7d$B m;r SP

在随后的论文《论体验的辩证结构(On the Dialectical Structure of Experience)》(Ogden, 1988b)和《论自恋-毗连位态的概念(On the Concept of an Autistic-Contiguous Position)》(Ogden,1989a)他进一步对此探索,提出人类体验有三个模式,偏执-分裂模式、抑郁模式和自闭-毗连模式(Autistic-Contiguous Mode)。前二个模式和克莱因的论述没有太大区别,他此时认为投射性认同是偏执-分裂模式中产生体验的机制,而自闭-毗连模式则类似于粘附性认同,这个模式中主要以身体感受的传递为主,在这个模式中,治疗师常见的反移情反应就是身体上莫名感受,如疲惫感和困倦感。如果一个人在这三个模式中辩证运动,则产生各种体验,如果这种辩证运动失调,则产生各种临床综合征。心理学空间.\3YQ!w m

心理学空间/|,PG1Kx4j

这两篇论文出现了精神分析领域中常见的“知识迁移”的过程,从英国分析师对自闭儿童的临床阐述出发,用来描述自闭儿童的粘附性认同扩展成了自闭-毗连位态,而此位态用来描述各种成人分析中的现象,虽然行文过程比较有说服力,但是仍然不免让人觉得太快得出结论。(Ogden , 1988b,1989a)至于粘附性认同是早于投射性认同的认同形式这一点,倒是得到了大多数分析师的认可。心理学空间5G8nwy+c ^w7B z

C8k,W%pX5yg0这些观点在其1989年的书《体验的原始边缘(The Primitive Edge of Experience)》中,通过更多更细致的案例得到进一步论证。(Ogden , 1989b)心理学空间8Q#UQ"PR|x0K

} Rbm S7wW0自闭-毗连模式类似于荣格学说中的内倾功能发展的一个极端,这种位态在临床过程中,尤其是在移情-反移情变化过程中功能没有得到阐述,而在《牧牛图》中,有牧童沉睡的一图,似乎暗示着这种功能的临床意义。心理学空间9l'^)^9m M f

!NSih3K#MEg0心理学空间,SjiC(C[3Wn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奥格登 分析性第三方 投射性认同
«老师移情、父性缺失及反移情炼金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