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理性的努力
作者: 李晓文 / 4043次阅读 时间: 2017年2月28日
来源: 《文化与发展心理学》 标签: 发展心理学 李晓文 文化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投入理性的努力心理学空间+cy8YKk J_os
文化发展心理学》代译者序心理学空间*c M@UFq

3^X,II TT0

?-?8S ?4|1y ^0

k,_5J e.h-|`(`0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范式使得心理学从对哲学的依附中走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然而,以“心理”为对象的研究又不能完全遵循自然科学对于实验条件的要求。相比心理学其他分支,以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发展心理学,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当探寻发展机制,特别在致力于青少年人格发展心理学研究时,研究者们深感步履艰难。期望摸索着走出一条研究之路,近年来,我试图对研究本身进行思考,从发展心理学方法论角度进行探讨。Jaan Valsiner 的《文化和人类发展》(Culture and Human Development ) 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进入了我的视线。读这本书,常常激起我的共鸣、启发和思索。

~ZVHE1Mm0心理学空间^ PPd;iB}[Rj q

由于自然成长具有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寻求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索发展的绝对序列时,研究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忽视丈化教育的影响。而且研究者一旦发现某种心理特征在某一时刻出现,会倾向于探讨更早的发生年份。因此,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靠中在婴幼儿阶段。这种状况可能与发展概念源于生物发生学有关。为避免心理学落入玄空,研究者倾向于牢固抓握住具有实体性基础的内容,因而发展心理学研究有着很强的以生物进化为根基的倾向,婴幼儿研究的新发现也强化了这种倾向。不可否认,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发展明显受制于生理成熟的影响。但是,人是生物的人, 更是文化环境中的人。本书开宗明义:“人类心理机能——一旦自发展中产生, 其性质是文化的。”当儿童走入学校,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 发展更多是在个人社会性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展开, 文化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发展研究者所不能回避和否认的事实。文化发展心理学方法论探讨为我们研究人格发展提供了更为合适的视角。心理学空间PlNnGXj

心理学空间%t3C.X)U8ol

对于“文化”,心理学上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个群体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成为一个民族或区域性群体的标志,如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跨文化研究往往在同一尺度下比较描述,它探讨的不是文化过程。而是文化建构的背景或社会基础, 属于客位性(etic)研究。另一种理解强调的是文化符号的中介调节功能,文化以符号方式存在,表征着一定的意义。文化符号是产生心理距离的手段,使意义与它所代表的客体相分离,使人将自己从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 从一个自发的行为者,成为一个反思者。不断地自我客体化,从而超越自我。文化发展心理学采取的是第二种文化观点,关注的是文化建构特征及其过程。在此,文化是人类群体和个体心理发展的载体,也是蕴涵在人的实践活动和人际交互作用之中的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它是主位性性(emic)研究。

$i+`4t#z%u#K0

R8r?1{T6tDrW+L5G0James Mark Baldwin 、Georg Simmel 、George Herbert Mead 、Lev Vygotsky 、Milhail Bakhtin 等人的研究为文化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根基,Jaan Valsiner让我们比较详尽地丁解了这些文化和发展心理学先驱的研究。文化发展心理学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站起来,并且必须继续在现实的土地上往前走着。JaanValsiner 清晰地意识到:“真正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需要将自身变成巨人。追随以往任何理论家的人都不能非常舒服地躺在巨人的肩膀上。”

JD9~c8_ _n0

8]!jq$U I k8oo0人类的环境是文化组织的,人对环境给予了文化的解释,环境文化对人组织起人际关系和个体的人格建构。也就是说,文化以群体文化与个人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个人文化是群体文化的独特方式内化的结果,群体文化规定着个人文化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未来行为的目标,它又是由个人意义系统的外化而构成的。作为意义表征的符号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必须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的。文化中的符号意义虽然是人赋予的,但不是单个人的创造,而是人与其社会环境共同建构的。文化的传递是双向的过程,每个发展中的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动地转换文化信息,也向对方传递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建构。双方都在经历着重新建构,从而也在改变着群体文化系统。二者之间动态生成的过程,即是文化传递的过程, 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可见,文化发展心理学是以主体感受的意义和文化建构过程为对象的主体性(emic) 研究, 而且特别适合于进行主体性发展的研究。心理学空间$\/o S;{1R `

A0Ez/L#So0Jaan Valsiner 认为,蕴含在群体文化之中的某些潜规则和习惯意识会误导研究者。为了超越常识,使心理学研究科学化,必须打破日常语言形成的习惯思维的误导。他对阻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概念进行了分析梳理。Jaan Valsiner多次提到的存在于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是实体化概念现象。其表现是将直展过程和机制笼统归为整体稳态的东西,如“学习提高了成绩”、“高发散性思维产生了创造”。由此把发展的原因赋予了这些实体化概念,把需要探讨的过程的机制的问题让一些常识性的实体概念承担了起来, 从而产生了因果循环性解释,或者停留于表层进行解释。问题在于,研究者持有某种实体性的研究观念,认为唯有探讨实体性的基础才是科学的。但是,心理活动压根属于现象世界,它是精神的实在,虽然不可触摸,但真实地影响着人。实际上,实体化避开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把发展过程关入了暗箱。“复杂的人类行为,大量运用着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承盖着意义,不应该描述为隐喻性的实体,这样只能保持着含糊不清、难以捉摸和任意。心理学空间9N4]!^.c|0^P|

心理学空间\gj^.CIs

与实体化相关联的是,将时间视为独立于客体的定位维度。这一惯常性理解也是误导发展研究的潜概念。自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科学打破了生活常识的时间观,使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了和我们生息与共的时间。科学的时间观告诉我们,时间与生命和经验的历史与活动和事件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具体的生活进程,压根没有时间的存在。然而,常识时间观定势地影响着研究者。时间与心理发展过程被隔离开来。忽视心理发展蕴涵在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之中这一基本性质,电视心理发展的历史性,将发展当作某种心理特质的量的变化。理念的不清晰强化了对研究方法的迷信的选择、盲目的限制和排斥。

1b+plo%N}'N^j0

U+^e%~5Fg H0Jaan Valsiner 意识到,方法论对于学科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他对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心理学领地惯常的把方法论等方法学的探讨不同,他的探讨不是指导方法学习,而是引导我们站到元视点进行思考。我国心理学跟随西方心理学而前行,对于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分析可以让我们看清走过的路和所处的位置。Jaan Valsiner 指出,西方心理学发端于服务社会的智力测验,这造成了业内外重测量统计的文化背景,也导致心理学脱离哲学宗教后进入新的服用状态。怎样成为理性的研究者,Jaan Valsiner 提出一个方法论环,方法论包括公理、现象、理论、方法和数据几个重要环节,研究者在与普通公理的联系中,体验现象、构建理论设想。在体现方法论环的研究过程中,方法和资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建构于理论和现象共同支配的基础。这是双向驱动的整合:研究主题确立、方法选择离不开对生活现象和理论的直觉体验,也在研究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公理性观念支配下工作。

.Ex4\Kr|](fq E0

2C}LUJ0研究者的直觉往往产生于现实生活的现察和思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自身的现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显然不同。探究自然世界是对“他”的探究。而人的心理世界对于研究者是主体内或主体间的问题,是对“我(我们)”或者“你(你们)”的探究。心理学研究者的直觉是提出和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注意凭借公理和参照生活现象形成研究假设,这不仅是研究主题合理性的依据,也保证了研究的价值。心理学研究不应该价值中立,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研究的价值。因为发展具有方向性,而发展的方向性不完全是必然的规律,其中包含着发展理论家对健康和完善的希望和追求。

~7xL^5Z S)K0心理学空间)oL#bs+^JI)?

Jaan Val siner 认为,很多发展的研究并未真正揭示发展,真正体现发展的应该是变化过程的研究。而阶段特征是发展的背景。因为发展过程的本质就是变化莫测的,是开放的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形成新的环境与系统的过程,在新的系统和环境尚未形成之时,有一个混沌渐成的过程,环境和系统之间蕴涵着多样的发展可能。所以对发展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在探讨一个未知的事物, 在研究之前不可能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去证实假设的研究套路与研究对象的动态性不合。而且,即使稳定的阶段性特征也不是固化的东西,稳定状态本身是由系统的动态过程维持的。因此,阶段特征的研究不应该通过固化特质的变化来描述,需要探讨构成阶段特征的内在因素关系。

.R+b&_SP#Z)v/Y0

NxX mOY0为了帮助研究者认清自己的研究性质,把握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目标,理性地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Jaan Valsiner 区分了四种研究参照系个体内参照系、个体间参照系、个体生态参照系、个体社会生态参照系。个体内参照系需要探讨个体内部的变量关系或结构。个体间参照系通过比较探讨类别特征,个体生态参照系探讨的是独立个体与物理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变化,个体社会生态参照系探讨的是个体在与社会性变量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在Jaan Valsiner看来,个体社会生态参照系最适宜研究发展的机制。

F8f9cr o5z*|6y%L0心理学空间.P7e a!\2X4X+Fm)qh

本书包括了各种社会中关于人类发展的重要经验实例。虽然每一个实例都置于其意义体系的背景中,然而,这些事例要说明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在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分析阐述中,蕴涵着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遵循着自己所提倡的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途径:探讨符号的象征意义,分析符号对于人的生活的组织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类比,透视其中共同的规律。这是在特殊中提炼一般性规律的方法论思考,也是文化发展心理学所强调的研究路径。

Oc{)lUE7{g"G0

,clN]ZC%o3QB5z0在书中介绍的丰富的文化习俗实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典型功能特征——在对立机能的基础上运作。我觉得,对立机能具有几种含义:对立意味着针对, 即文化的产生具有针对性,旨在解决人们生存的某种问题和困境。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组织和改善生存状态的,但文化不是任意的创造,布其形成的客现背景和需要。对立性还意味着某种文化的创生在克服某种生存问题的同时且会产生另一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组织生活。需要针对先前文化留下的空隙生成新的具相对作用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作为文化发展心理学,注意文化的这个功能特征不仅有助于透视文化现象分析心理发展的机制,而且有助于建立文化环境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MK]q _y"I9v X~0心理学空间n&p%x0x%z k

Jaan Valsiner 说,他“希望本书能够激发好奇的读者对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对文化发展心理学做出标准的说明。只要科学的创造者仍旧对作者提出的看似真实的标准说明持怀疑态度,科学就仍然会进步。毋庸置疑,文化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广泛开放的领域,需要我们理性的努力,它不是任何书的任何作者对‘真理’的重新宣传”。这是研究者读这本书应该采取的态度, 不充当随从或看客,寄希望于获取现成的路程,而是与作者一起探讨,投入自己的理性的努力。心理学空间7c_(]V l9u

lh)]"Y8c&U)\$zv K0这些年来,本书的第一部分被我选作博士学位课程的主要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 我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摧荐出版本书的中译本,得到了他们的允诺支持,并且邀请我的导师缪小春教授主持本书的翻译。在缪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研究生们非常认真地投入了翻译工作。本书前五章由孙晓玲翻译,第六到第九章由罗萌翻译,第十和十一章由蒋奕雯翻译,第十二章由钱诚翻译,第十三章和索引自胡淑珍翻译。缪小春教授审校全书译稿,邹琼为打印和修改译稿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此书的推荐者,我非常感谢缪小春教授主持本书的翻译!谢谢每一位参与翻译工作的学生!

"p#|yxgI[+R0心理学空间 z8e8^-U2L~u

李晓文2007年6月心理学空间.q`8k4c \'?'fG E$D:H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发展心理学 李晓文 文化心理学
«Simmel的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概念 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