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和祸害——对志红兄和网友们的回应之一
作者: 徐凯文 / 5193次阅读 时间: 2017年2月13日
来源: 小崔不抑郁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P.Xfz-XP9A0_0这几天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在微博上开始一场论战,而我还是始作俑者。放下正在写的论文,对志红兄的文章进行回应,我发现想要谈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复杂,一篇文字很难都涉及,因此决定多写几篇。大体上谈的问题包括:心理学空间~2]-F-e[S7Oe$u

l1kos9v@R8t0① 关于父母的爱和祸害——还希望网友们一起来参加调查和讨论。心理学空间zlC2mM

心理学空间3Ki|@"CP*V9~]

② 在网络上暴露创伤和极端个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咨询伦理问题——为何要强调并实行咨询伦理?心理学空间@2ZkD+w2Y2[&nvO

心理学空间:N7|![v$hxKIM/d

③ 我们为何对批评反应如此强烈——我们曾经受的伤和是否在成为那个自己最怨恨的人?

E$v1T(xR VER n0

p)e+LL-ZN;D$M8L_0④ 关于孝顺和中国文化——我承认,那一刻我是刻意挖的坑。心理学空间0e)U_LZ#Bf-v

2d%woL;_ Ed0心理学空间B G'er)G8n S0NU}
首先谢谢志红兄给我的老派学者之风的评价,深合我心。去年我做了几场关于《时代空心病》的演讲,其中重要的观点就是有些教育者本身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使得学生对社会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空心。所以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断成长,成为像我经历过的那些温润如玉,虚怀若谷,品格高尚,博学多识,令我敬仰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一样。心理学空间:en+`z0a8i4B ?

心理学空间.d!`1X$I*kn#l s

关于此次微博互动,我觉得意义不在输赢,而是真诚、平等地从各自的经验、理论角度带着处理好的情绪进行讨论,澄清各自观点,看到和学习对方的感受、想法和经验,使得我们更好地推进心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更好地帮助到自己和他人。心理学空间]"M&S;H$E"y `Il,p;N

心理学空间t T9RdePih

心理学空间jxo)oX5R

关于父母之爱和祸害

+rN ~$d1A3IjJW!S0

]2oU0h]+p0对为何家庭会伤人的观点我是蛮赞成的,在我的临床实践中,父母对孩子的伤害,特别是以爱的名义的伤害,真是罄竹难书。我也常常讲,如果孩子有病,那多半父母病得更严重。在青少年自杀者的危机干预中,我常用的思路之一就是先“干掉”父母,才能救孩子。即让父母通过危机的爆发,认识到自己的过度需要、控制、压迫、忽视、苛求孩子等问题是造成自杀危机的原因,从而推动发生改变。但是走到“父母皆祸害”,或者“不是你不够好,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而已”就极端了。当然志红兄申明了并无此意。心理学空间nV g0Clu%u'sT

心理学空间\ e2eB)l"Zv

也正因为此,当我看到那条“当孩子被洗脑附体一样开始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时,是妈妈到达巅峰快感的时刻,看着孩子掌殴自己、刀割自己,会控制不住嘴角上扬,会心一笑”的微博时,我觉得不能无视了。志红说得对,我的评论“不懂装懂最误人”的攻击性是我在那一刻带着愤怒情绪表达出来的,并且这种情绪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尽管此后我很快道歉了,但我的道歉也是有居高临下的心理,像是一个老师或前辈批评学生,而不是完全平等地交流。心理学空间0Wt3V'{;j6@e`

心理学空间nYQ(Z8Fnb"G

我为何在有些愤怒的情绪下表达了攻击呢?我被志红、李雪质疑的一个表述是:我临床二十年,专注心理治疗与自杀干预,极端到乱伦的案例也很多,但看到孩子自杀自残(父母)会高兴的,没有遇见过。

4V@;ED%b}([0心理学空间/t X!\#wX

心理学空间#x\2X T],TaN
01心理学空间7C%gq`1V

M5k9\oE0情绪和想法甚至自杀会传染吗?

%K*y X8g YG0

]8oc"OE8? v0首先,因为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对很多青少年自杀个案的心理解剖,因此深知青少年个案会把对父母的攻击性转而指向自己,通过自杀来杀死自己父母的孩子的自杀心理是非常常见的,也导致了很多悲剧。而我在处理自杀传染的过程,例如富士康十五连跳的自杀传染案例中,包括自杀群成员集体自杀的案例中,深知情绪和认知的传递作用。如果我们强化了父母对待孩子的病态反应和自杀行为之间的联系,有可能会激发自杀行为——例如“你们不是想要我死吗,我死了你们就高兴了,我现在就死给你们看”。作为一名危机干预者,我对一切可能导致自残、自杀行为的因素都特别敏感。因为无论是作为一个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危机干预者的所有训练、学识和本心都会让我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l?e)LF8rN*c6ib3_G0心理学空间m$NY$y'E@


q:`7K"tOZZa7W hs002心理学空间]N U*{j q\3v)`:M }

心理学空间nG^3z `tq

人们是否会误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心理学空间 T/uZ g['Je

#S/uETF~ b9GN Af0其次,我的《父母真的“皆祸害”吗?》的文中列举的若干例子也想要说明,你看到的表情未必表达的是你理解的情感,笑也可能是因为痛苦或者其他负面情绪,可以是对痛苦的防御,如C君的例子。而作为被伤害的当事人,你也可能误读了对方的情绪,如A君的例子。明白这一点,可以对“变态“的行为有更多一些的正常化的理解。

;uC-?:S8{&[~,bz0心理学空间CYVut&vr `d z

心理学空间$WZZUkb
03心理学空间 t~4N"p8UWo%E

+K~;cK(m| A v0快感是否一定代表高兴进而说明不爱或恨?

1GS+y&G}w0心理学空间'Z5HE)aR0w/Z.B"VK

高兴快乐和虐待伤害自己孩子的快感是不同的,进一步推理为你父母只是无条件地恨你,那就走得更远了。前者是人正常的情感反应,后者是病态反应。我们的自我中包含着自己和孩子,自己和父母,虐待孩子的快感类似于用刀去割伤自己,割的时候痛快,痛快是因为以此可以纾解痛苦,割完之后后悔,内疚。因此我的观点是当孩子自杀自残的时候,父母或许会有一时的快感,但这是病态、异常的反应,不意味着他们因此一定是感到高兴、不爱甚至恨自己的孩子。心理学空间X-h3JHb`s8o1b}

oz![5WL}~W4y0心理学空间{A+]1r"ax Dh(S
04

V]o q,Wl0

Ol|AKm$]{\ K0为何父母会如此病态呢?

/J)K,Y5E&ej w(\f@0r0心理学空间j8Yi)fF%]c

父母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之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已经或者会成为父母。我们有的问题,他们也都会有,他们可以是自私的,贪婪的,病态的,情感淡漠隔离的,情绪不稳定暴躁的等等,且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他们可能更严重。不会因为一个人为人父母了,她/他的性格缺陷、心理障碍就豁然痊愈了。放弃对父母的过度理想化,接受父母是不完美的,爱自己的同时也可能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把父母病态和错误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和他们本人分开,是我们看到他们和解放自己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中国式的父母情感虐待自己孩子的一个典型的方式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换言之,也许子女也需要放弃“别人家的父母”这样的思维模式,否则岂不也是一种情感虐待吗?绝大多数病态的症状和行为是对病态的、严酷的环境的应对(除了重性精神病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其行为模式往往具有代际创伤传承的特点。心理学空间*B nUH.cjr

心理学空间J h`]mmZId2K


y+un&s*s O0我曾经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突然拒绝上学,她来访时显得活泼可爱,笑得很甜,和我讲述学校里的快乐生活。我用心观察和感受后给她反馈说我感到你的笑容里的阴影。她一下子就哭出来了,谈起她的痛苦——父母对她躯体虐待,非打即骂。这次厌学是因为她的父母到她的学校,因为一件小事,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打了她耳光,又把她一脚踹倒在地。她行凶的父亲倒也坦白承认自己确实这样做了,说当时一时气愤,不管不顾,事后也后悔,但实在改不了。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后,他泪如雨下。我的问题是,请你谈一下你小时候的经历好吗?他告诉我他从小被他父亲虐打,用的是铁锹,有几次几乎丧命。那一刻他知道他小时候有多怨恨他父亲,他女儿现在就有多怨恨他。在这次会谈后,他终于能停止了对女儿的攻击。心理学空间Wuk%GSN_d+{.~'zx

"{S!tqDmAy?0受虐者成为施虐者,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对攻击者的认同。对攻击者的认同是有重要的生存意义的。在我对监狱服刑人员的研究中发现,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犯人的话来讲就是小的时候我被别人打,长大以后(我有了力量)打别人。

k q5n rh y&I0心理学空间4_"|"z6| ? G _0E

这种现象也不是必然发生的,国外有研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认同父母的行为继而虐待孩子。三分之一被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会虐待自己的孩子,三分之一不会,三分之一继续被虐待(Olive,1993)。我的临床经验也是如此。心理学空间1D5r%m}7F(OM-O8G

.V h#Dd&f0人生而有生育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生而有做好父母这个最美妙也最困难的工作的能力。有的父母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自己的心理年龄都比孩子还小,自己的创伤都没有治愈,情绪还常常崩溃,做出荒诞可怕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心理学空间v9I(t!C8S#mH,C

.TsCOMzt9F W0心理学空间8b/U z/z1B|z{
05心理学空间.r'l_$faz2GP+]6S D6d

/u%vM1} HD{,C:t3Gz0病态和不爱子女的父母是极少数还是多数?心理学空间!fUhw x&agp

8^K5d2A(k/Y#^VW0问题是,究竟是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还是父母不会(没有能力)爱自己的子女?一字之差,对子女来讲可能是从地狱到天堂。我和志红兄、李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些人没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感到过很多伤害。问题分歧在于如果没有感受到被爱,究竟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还是父母不会爱自己?

[/ufSQ S0

NX){KRPX-u5Q0现在讨论的难点在于我们都是从自己的个人或者临床经验出发提出的观点。正如我上文提到的那样,会不可避免地有着盲人摸象的误差。我们的经验都真实,但都是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更代表不了真相。因此,我想或许我们可以和关心这个问题的网友们一起来做一个调查,集合更多人的经验和事实。我还是要说明,这不是站队和争输赢,而是网络伟大之处在于给每个人更加平等的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我们一起来靠近事实,事实是智慧。心理学空间dmE1p\D%l*i

"r&owB#c BhN0下面是我请我的研究生用问卷星做的一个调查问卷《父母,爱与祸害之间》,这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调查,请有兴趣的网友回答非常简单的六个问题。一分钟就可以完成,参与的网友越多,越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从你看到这篇文章开始开放调查,2月14日我会公布调查的结果。参与调查的网址https://sojump.com/jq/12061732.aspx心理学空间Mk aG7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奔向猝死的自由 徐凯文
《徐凯文》
徐凯文:中国足球给心理咨询行业怎样的提醒?——对志红兄和网友们的回应之二»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