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观论评
作者: 任其平 / 7195次阅读 时间: 2017年2月02日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标签: 宾斯万格 存在分析 精神分析 在世之在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5@+I,[%m0AP)P k+Irc M0

宾斯万格存在分析观论评
任其平
Hv\ l$A!?0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心理学空间*\Z:OR|'mywNp
心理学空间R4A8DGj
心理学空间Vr$UbGe+AYLw

心理学空间 @ E3N,J(S

摘 要:宾斯万格吸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精神分析进行了“改造”,创造了存在分析学。存在分析学强调人的在世之在,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分析就是要引导病人形成多样的世界设计,理解自己的在世之在,去过本真的生活。人不仅是在世之在,而且还是超世之在。他的存在分析观开创了存在分析研究的新取向,凸显了积极自主的人性观,促进了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发展,但也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C0b/I!y)i0心理学空间n!_#uQ F:q5n0q|

关键词:宾斯万格;存在分析;精神分析;在世之在

b7i'Mi+?v'Y.\9[0

^u:fd-_ F4CJ0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24608 (2008) 0520095206 收稿日期: 2008205217

dQ@4x-_1P |U0

BL}Q%amO8{0作者简介:任其平,博士,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246011心理学空间~)t6X\f)d-tAiZL

ErE BGK??%{|0引言

3O'@ Hv0i)t0

5n*M*u*PVk0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曾一度成为治疗神经症精神病的最有效方法。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弗洛伊德仍然坚持以性本能和潜意识理论来解释精神病和神经症的病因,这必然招致各方面的责难和抨击。20 世纪20、30年代,欧洲大陆一大批精神分析学家因怀疑精神分析疗法的整个理论基础而开始寻求一种更符合现代西方人实际心态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把心理治疗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其中,瑞士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路德维希·宾斯万格(LudwingBinswanger, 1881—1966)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欧洲存在分析学的创立者。他积极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引进精神病学,把海德格尔“此在分析”( da2seinsanalytik)概念与心理治疗的案例分析联系起来,将之改造为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存在分析”( daseinsanalysis) , 并以此取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1 ]627心理学空间 X9Fa*K4r1w

5xd)v0X3~G0 存在分析又称存在精神分析,是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精神分析为技术前提,以心理治疗为手段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方法。严格地说,存在分析学属于精神分析学阵营,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外部发展之一。本文拟对宾斯万格存在分析学基本观点加以述评。

j[0]l IW uzL0

aR-L"_/d&p0一、论对“人”的解释心理学空间ql;p:l3M^

心理学空间%Z{g_a \ [rk

宾斯万格对“人”的解释深受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对人的解释是生物还原论的。他认为,病人的经验世界是由本能驱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无意识力量的动力是人的最基本和最后的特征。宾斯万格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弗洛伊德的观点,但他反对完全用精神分析的术语对人进行解释,他说: 在弗洛伊德那里,“现象的真实性、唯一性和独立性,已经被假设的力量、欲望和支配它们的规律所湮没。”[ 2 ]157这说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使人失去人性化,因而不能解释人,更不能解释完整的人。心理学空间0rm'tUUTs2v

r2kE;E w'W3@(E._0于是,他接纳了海德格尔关于“人”的解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明确提出要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 3 ]509海德格尔把人解释为在世之在( being2in2the2world) ,在世之在把人和世界重新联系起来了,更好地解释了人的生存的整体性。心理学空间6x wB&vf,ZN

心理学空间q UA#i-y1Q7a

那么,怎样保持人的整体性呢? 宾斯万格认为,人的存在是在生成变化之中,是在超越中超出自己的界限,走向世界。因此,人的存在应该具有多种存在样态。作为一个个体,如果不选择自己本身,不能真实地面对世界,那么他的存在样态就变得单调、唯一,人就不具有完整性。宾斯万格还意识到存在与存在物之间的差异,他说:“人的存在的观点与存在物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或者换句话说,存在和存在物不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 4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生存,是在世之在。

!^3t2\#F9Qe3S0心理学空间,q b'v"v2f;~0q] {

宾斯万格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决了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关于心理生理学问题的陈旧争论,人的躯体和精神不应被分开。人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可是这些影响不是决定人行为的必然条件,仅仅是为人的选择和接受提供了可能性。“人所以自由,是因为他碰到唯一的必然性,即始终在选择;他是注定了自由的。”[ 5 ]127而这种自由选择必然促使人作为以整体性的形式、以此在的结构存在于世。所以,宾斯万格主张精神病学家要从整体性中看待人及其存在,否则就无法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对此,宾斯万格说道:“事实本身表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于对精神病学家来说是何等重要。”[ 2 ]209宾斯万格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说:“海德格尔通过提出在世之在的此在的基本结构,为精神病学家提供了一把钥匙。借助这把钥匙,精神病学家就摆脱了任何科学理论的偏见,就能够在全部的现象学内涵和固有的情境中确定和描述他所研究的现象。”[ 2 ]206可见,宾斯万格在对人的解释上接受了海德格尔的影响,而基本摈弃了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整体性就是人的本质。而这种整体性就是人的在世之在。

w*p\eO `-W0

!A Cxj _kF9v0二、论人的在世之在

m Wi1D f}9G;LF0

3WU,Bp2o f Q:g8q0海德格尔根据强加限制的领域来分析世界,认为此在(Dasein)或人的在世必须在周围世界和共同世界的背景下来理解。他理解世界的方法就是众所周知的此在分析。宾斯万格借用了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在世之在的概念。

1hIz6Zetm{9y0心理学空间$N hUr-O\y;\V

宾斯万格阐述的“在世之在”概念包含着个体自身的世界以及与其他人和物的同时、同地的关系。人存在于世界中,始终与世界中的具体人或物打交道。但有些人却封闭自己。他在《梦与存在》中提到:“有些人并不关切自身是一个整体,就像生物学家只不过把人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那样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方面。”[ 2 ]223这显然指那些不关注在世之在的人。在世之在表达了人的基本、直接和必然的存在条件。离开了世界,人就不存在;离开了人,世界就不存在。在世之在克服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分裂,因而恢复了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心理学空间 c9Q@7b#l

心理学空间.y E!j(dj8k

对“在世之在”的理解,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如果要真实地理解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人就必须主要研究他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与他的世界相分离的有机体和人格

/Rh4P,E&F5Ap1h0心理学空间Q ?:W [7@ wR

 宾斯万格对在世之在的理解具有两个特点,即: ①他把在世之在主要理解为超越自身而趋向世界( transcend itself toward the world)的主体; ②他把在世之在描述为以实体的自我关注( onticself2concern)为特征的个体存在。[ 6 ]115

)z4Ll*}!b ku0心理学空间3|!E D2i&v*R

 在世之在如何能超越自身而趋向世界呢? 宾斯万格认为,此在的固有结构表明在世之在是预设的。宾斯万格虽然与海德格尔都强调此在是作为“先验”而存在,但对“先验”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以澄明( clearing)或敞开( disclosedness)而存在,在世之在和先验是指最基本的此在之在状态。宾斯万格强调的是:“在世之在和先验具有同一性,正是通过这种同一性,我们能够理解在人类学应用中的‘在世之在’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7 ]193

!E8O~X3[q'M!H0

gc6C'xR(Z0宾斯万格之所以这样强调在世之在与先验的同一性,是因为以先验为特征的在世之在的这个概念,解决了心理学的致命弱点———主客二分世界的二分法理论并且拓宽了清晰的人类学研究路径。宾斯万格在临床实践中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在寻找一个模式。他在《伊尔莎案例》中说道:“如果我们想谈论心灵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把它理解为与客观事物相对的包含本质的那种东西。我们可以把这种可能性称为‘主观性’,但不必把它认定为‘我’,‘我’仅仅是一个‘具体化的关系概念’。……我们必须认识到,主观(相对于客观)又仅仅是‘先验’的一般模式,同样也仅仅是在世之在的一般模式。”[ 7 ]2312232宾斯万格把主观性的结构理解为先验,这就把主体置于世界之中。主观性被理解为先验,而先验又被理解为先验自身趋向别人和世界的主体。这样,先验就成了在世之在的重要特征;通过先验,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鸿沟就被填平了。

6U9ev$T!m$o Kw(S ]^0心理学空间D-ss+@ _

宾斯万格同时也把在世之在理解为实体的自我关注的个体存在。对于宾斯万格来说,自我与世界是有关联的概念,即,没有自我的世界,自我是残缺不全的;没有世界的中心———自我,世界也不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使病人重新体验他的存在是真实的,使他更充实地体会到他自己的存在;反之,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乃是由于他对自己的存在开始感觉暧昧,故而易于受外界影响,对自己的行为逐渐失去控制。因此,治疗过程中,增强病人自己的自我意识以及关注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在世之在”。人类学视野中的此在就是活生生的人,此在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有机体,更关注存在本身,即关注人的在世之在。这表明宾斯万格把在世之在理解为实体的自我关注。心理学空间@-I9}#G:b

心理学空间K]4ujvc

三、论人的超世之在

&A!]U+V|0

7N+M-z%A:ng0宾斯万格在理解“在世之在”的基础上,还认为人不仅是“在世之在”,而且是“超世之在”( be2ing2beyond2the2world) 。“超世之在”是宾斯万格试图对“整体的人”进行解释的补充。他说:“我必须声明,我对海德格尔理论的积极批评促使我要拓展他的理论:作为人的存在,为了‘我自己’(被海德格尔称为‘牵挂’)的在世之在与为了‘我们自己’(被我称为‘爱’)的超世之在已经相提并论了。”[ 7 ]195“超世之在”为更真实地解释人的生存状态提供了又一种重要的方法。心理学空间P2R!Nw?#Z l

l|*r e3s6l0宾斯万格之所以提出“超世之在”的概念,是出于对海德格尔理论的思考。宾斯万格同意海德格尔关于被抛( throwness)限制了个人自由的观点。被抛指人们“被抛入”世间这一事实,而这世间并不是人们选择的。被抛为人的存在提供背景,被抛决定了人的自由的条件。被抛也指人们一出生就进入一个已经预设好了的社会世界中。人们散失自己的自由而让自己受社会束缚。这就叫沉沦( fallenness) 。如果此在是“开放的”,人们彼此就能敞开胸怀。宾斯万格把这种可能性看作此在的一个内在成分,甚至给它一个特殊的地位,称作超世之在。超世之在是指人的存在超越对自己关爱的那部分。这样,人的存在就不能仅仅理解为海德格尔意指的在世之在,而要理解为既包括在世之在,又包含超越于世界的存在。显然,宾斯万格的“超世之在”的概念是受到布伯对“我2你”关系解释的影响。

-V(oTA!x_M0

f fe&\nIjurMv0那么,怎样达到“超世之在”这样的存在状态? 在宾斯万格看来,弗洛伊德的“自然”之爱不会也不可能适合自己关于人是一个整体以及充满爱的人类现象学的概念。[ 8 ]223宾斯万格充分认识到爱的精神意蕴,并认为这是可以超越弗洛伊德的作为生物本能的力比多的。因为,“爱”就其精神意义而言,超越了人的暂时性。超世之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宾斯万格赋予它处于存在的其他结构之上的优先地位。作为“超世之在”的我们之“爱”和作为“在世之在”的自我关注之“牵挂”( sorge)呈现并不一致,因为此在关切的是不同的方向。在世之在的极度自我关注会导致焦虑,而这就与“我们”更加疏远了。所以,宾斯万格重视爱的优先地位远远超过在世之在的自我关注模式。心理学空间)z M'YG]@x)H!T

r BB,a)Rh3}0人类存在不能仅仅在海德格尔的“牵挂”中去理解,而需要对“爱”的具有共同基础的存在论模式的全面分析。正是这种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把“我们”确定为此在之在和缺乏真实生活模式的最基本界限。虽然宾斯万格后来宣称,这项工作是基于他对海德格尔哲学的一种“创造性误解”,但它无疑是对海德格尔哲学的一种有效、必要和相当具有远见的补充。当然,“超世之在”并不意味着达到冥界(otherworldliness)或进入天国(Heaven) ,而是指人具有超越于他住所的世界,进入一个新世界的可能性。[ 1 ]632

#CcC7dS W.w0r,^ g0

qIeM#\S K$i)H0四、论人的存在方式

5rx2U}s0

Y"ey]-H0对于此在如何在世,海德格尔是从“时间性”( temporality)这个角度来阐述的。他强调真正的此在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性”的三个向度息息相关。海德格尔把世界具体规定和区分为三种形式,即周围世界(Unwelt, around world) 、共同世界(Mitwelt, with world)和自我世界( Eigenwelt,own world) 。宾斯万格显然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并进行了明确的解读。他认为,周围世界是指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的生物环境;共同世界是指一种人际环境,即社会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世界;自我世界是指一个人自己内部的主观世界。心理学空间z%xq&frx

/]1gYy te-Zp0宾斯万格认为,精神病学家必须强调自我世界,其主要任务就是指出病人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使病人更熟悉在世之在的多种样态;存在分析要了解病人的生活史,但它不解释生活史及病态特征,而是以病人的在世之在的完整性来了解病人的生活史,尤其要用现象学的方法。他说:“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同情并最终理解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病人会在他们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和人打交道。在我的世界和他的世界之间,潜在与现实一致性的程度决定了交往的可能程度,决定了‘理解’的程度。”[ 7 ]2252226

dku fM:{ ns-D(h0心理学空间3I ]$c&J9Zl%JT

从临床实践上看,既然精神病症状会使病人局限于周围世界和共同世界,过去和现在,那么存在分析对自我世界的关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是因为自我世界是进入未来的窗口,而疾病只有在未来才可能完全治愈。由此也可以看出存在分析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差异。在弗洛伊德80周岁那年,宾斯万格在维也纳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文中指出,弗洛伊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提出的人的生物环境(周围世界) ,但他没有强调人际交往的共同世界,根本就忽视了自我世界。对于自我世界的理解,宾斯万格是从世界设计(world2design)为起点来进行阐述的。通俗地说,世界设计指的是个体怎样看待和接受世界。根据宾斯万格的观点,为了理解病人就必须理解病人的世界,因为病人的存在是唯一可以理解的在世之在。只有挖掘病人的世界设计,对病人具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才是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有了世界设计,人们才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世界设计出现不当,带来了过多的焦虑、恐惧或内疚,那么治疗师就应该帮助病人看到还有别的方式来接受他人、自己和世界。宾斯万格认为,治疗师要对病人的存在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对病人单一的世界设计进行引导,使病人尽量“敞开”自己,让他们体验在世之在的意义。心理学空间5rT,{,A Rz

心理学空间.Q/@U RG.k

周围世界是关于我们的客体世界、自然世界。所有的有机体都有一个周围世界。这是具有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方面必须适应这样的世界。宾斯万格并没有忽视自然世界的现实性,认为周围世界对人的影响巨大,不可忽视。他指出,不少病人的存在处于非本真状态,这与其生存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宾斯万格与其他的存在分析学者一样,均认为社会存在也是非真实的,承认社会存在的非真实性对人的正常精神生活具有客观意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治疗神经官能症的新方法,即要求病人感觉到自己是不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的;要求病人通过其他的“存在样态”来认清观察世界的可能性;要求病人根据自己的世界设计来创造现实。甚至一些存在分析学者认为,治疗精神病可以借助于“神话和宗教仪式”,借助麻醉剂的办法使病人进入神魂颠倒的状态,并以此来“变换意识”,从而达到治好精神病的目的。[ 9 ]心理学空间3u@U8z S1pb E

7j7f*\"p2[e0宾斯万格是十分重视人的共同世界的。他认为,共同世界就是你、我、他共同组成的人际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各种人打交道。这样,人的存在方式就会随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宾斯万格虽然强调存在分析的研究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但在研究单独个人时要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中,强调个体面临的困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痛苦、空虚、孤独情绪体验,并且要在病人的个体世界和共同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他指出:“存在分析取向的治疗学家试图使抑郁的病人能走出他那洞穴似的秘密世界,并引导扭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摆脱他那生活和行动于其中的失真畸变的唯我世界,走进共同的世界。”[ 10 ]146那么,在共同世界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又有哪些存在模式( existential mode)呢? 宾斯万格在布伯描述的存在的双重模式( dual mode) 、复数模式(p lural mode ) 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单数模式( singular mode)和匿名模式( anonymous mode) 。宾斯万格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共同世界中的存在模式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具有多种。存在模式是关于共同世界中“此在”的范围。共同世界的这四种存在模式各有特点。双重模式是最悦人心意的,它会形成正常存在经验的核心。在这样的模式中,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不是作为一个隔离的人,而是作为“我们”,双方融入一种十分重要和互为满意的关系之中。它以关注和体谅他人为特征,对他人产生挚爱反应,对他人的情感、思想发生兴趣并愿与他人分享。亲密关系、挚爱关系、亲子关系、与知己的亲密友谊、爱与被爱的关系等都属于这种关系。其中,爱的关系是强大有力和意味深长的。按照宾斯万格的观点,这种爱的内心世界超越了空间范畴,时间和房屋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正常存在经验的核心。

5xo|eVy?0心理学空间H7?Mgks5muw5]*C

复数模式是指与别人相关联的所有方式,可以用所有“正式”关系作为例子,包括双方的竞争、服务、探索和服从。在这种模式中,“你2我”之间的亲密性既会导致双方的共存,也会导致了两个人彼此争斗的存在。宾斯万格详细地描述了那些通过敏感性、热情、品德和声望等达到“控制”和“屈从于”自己同类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单数模式是指个人叙述、评价、鉴别自己的所有存在方式,包括他对自己身心作出反应和评价的方式,如精神分析中的自恋、自我惩罚或自我毁灭的言行。宾斯万格的单数方式的含义十分宽泛,包括大量的心理内部关系。心理学空间CRO)h1s

心理学空间v0o~&BIR

在匿名模式中,个体遮蔽了自己的同一性,别人和他自己都不能认为他对其行动负有责任。个体生活和行动“在一种匿名的集体中”,因此淹没了他自己的个性,可以用顺从的人作为例子。如,戴面具的跳舞者。这些人用他们的匿名方式去执行行动,因为他们不需要作为一个身份确认的人来承担责任。心理学空间2TS"@Bbb`q

,]3g.M ^"`3\{3^0宾斯万格认为这三种世界共同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孤立的某种世界决定着人的存在。因为,这三种世界共同构建了人的“世界设计”,而世界设计就是一个人存在于其中的“有意义”世界的总体背景。因此,作为治疗师对此要有充分地认识。

:j? D(u:R*@ a-O7f @u0

hYBU.|O4Q^0 五、简要评价

-^E(@9yn yw*K0心理学空间``&C8VXI

宾斯万格创立的存在分析观的贡献,又有其局限,具体表现如下:

O\&qd+r!|8?A0H0

#Lm~qW7i1vQ(Aqh*aF0第一,开创了存在分析研究的新取向。宾斯万格开始竭力追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在临床实践中,他确实认识到精神分析思想的局限性。他试图通过探索合适的心理学框架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关于人的哲学整合起来。宾斯万格认为,存在分析是一门经验科学,它有自己的方法和精确独到的理念,也就是说,拥有现象学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并且,他还明确指出,存在分析与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有着不同。他的目标就是打开对精神病患者秘密的传统研究的缺口,从而真正理解人。宾斯万格在案例研究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竭力运用存在分析的观点来对病人进行分析,这充分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才气。可以说,宾斯万格本人的研究不论是对精神病学的现象学改造,还是对精神分析的存在主义改造,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创立的哲学和医学人类学直到现在还是存在主义2现象学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基础。[ 5 ]108为了实现理解人的目标,他确实开创了存在分析研究的新取向。心理学空间hL#o9M f} W

a1{7bvW&Yp0第二,凸显了积极自主的人性观。存在分析理论的人性假设是:人在本质上是独立的个体、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这种积极自主的人性观同笼罩在本能论和潜意识之下的消极被动的人性观相比,无疑显得生气勃勃和温馨宜人。宾斯万格强调积极自主的人性观,目的是试图描绘出人类存在的轮廓,真正理解人的存在。“存在分析既不是一种新的体系,也不是一种新的技术,而是一种新的观念。”[ 11 ]85为了使存在分析理论更能体现积极自主的人性观,宾斯万格反对因果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存在分析;反对二分法,主张对人的经验进行整体理解;反对机械论,主张对人的生存进行本真解读;反对本能论,主张对人的存在进行现象学描述。

+n WPqx-X+{SW0

.DDo6_H0第三,促进了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精神病治疗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理解人类存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隔阂。[ 7 ]3精神病治疗学家更加关注临床和咨询室里的病人的存在,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理论框架。以宾斯万格为代表的欧洲精神病学家怀着对经典精神分析的不满而转向了存在主义的视角,逐渐形成了存在分析运动。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其心理学界一直处于科学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笼罩之下,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本无法解决人的焦虑、空虚、生活无意义感等心理问题。许多美国心理学家把目光投向欧洲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其中,罗洛·梅于1958年与他人合作主编了《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一种新维度》,收录了宾斯万格的三篇文章。罗洛·梅阐发了对欧洲存在心理学的赞赏之情,表达了对宾斯万格存在分析理论的青睐之意。正是这本书促进了存在心理学在美国的迅速传播。这从侧面反映了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思想对美国存在心理学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Y/{0tQj]\0

2b)Ekk c q;^0第四,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宾斯万格在修正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着各种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营养。他在整合这些哲学思想并运用于临床实践时,其理论就带有明显的哲学色彩。这与其说是存在分析的一个特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一个缺陷。宾斯万格的理论观点在表达上语句深奥、抽象。许多术语是从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术语中借用来的,虽然对于哲学家来说也许是熟悉的,但对于许多心理学家则是不熟悉的。有些术语隐晦不清,还有一些术语难以翻译,一些术语非常古怪,或者是虚构的。另外,存在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又没有独特性,甚至也带有一定的哲学味。这样,存在分析理论在临床治疗运用时就显得较为困难,实际操作起来不容易把握其精髓,具有不小的难度。心理学空间CwS)b"{xn?6D

心理学空间3Q/B"aHo~8Z;t

 参考文献:

1J1|"SV[S\:r5t9SH0心理学空间,b$}F#R_FV

[ 1 ]郭本禹. 心理学通史:第四卷[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心理学空间_BE9n0Ce6Q$I

_2Rjk+O*\5\k3d8o0[ 2 ] Needleman, J. ( ed. ). Being2in2the2World: SelectedPapers of Ludwing Binswanger [ C ]. New York: BasicBooks, 1963.

6I5w qp^4v5jJm x)dq0

I lv(V1w9Z4b0[ 3 ] 谢地坤. 现代欧洲大陆哲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七卷[M ]. 南京: 凤凰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cy[,q4zd H"^0

'Ip/Lo5U0[ 4 ] Binswanger, 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serlpsPhenomenology and Psychological Insight [ J ]. Philoso2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1941 (2).心理学空间;U;O3w:_'N*i'V&bi

心理学空间RnqmN2_1R

[ 5 ] 阿·米·鲁特凯维奇. 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存在精神分析评述[M ]. 吴谷鹰,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9.心理学空间%^3Y0fO7@n

心理学空间'G };Yqr |a)F6Rb

[ 6 ] Gulley, J. M. D. Ludwing Binswangerps ExistentialPsychology [D ].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Doctor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Arkansas, 2003.心理学空间*NR5u6g)Eo IOi%s

心理学空间d/u(d^*t!SG X+dLQ

[ 7 ] May, R. , Angel, E. & Ellenberger, H. F. ( Eds. ).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C ]. New York: Basic Books, 1958.

%_pheA6s0心理学空间/lU,jId~ST Fv)y;Dm

[ 8 ] Sp iegelberg, H. Phenomenology in Psychology and Psy2chiatr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 M ].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2.

O$O5e.e1uq;SxS9K0

o!MKP.D ii({{IP0[ 9 ] 周金生.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简介[ J ]. 社会科学, 1988 (11).心理学空间XH[,r B9o(j

心理学空间i|1P8G h;F3ef

[ 10 ] Fromm2Reichmann, F. &Moreno, J. L. ( ed. ). Pro2gress in Psychotherapy: 1956 [M ]. New York: Grune& Stratton, 1956.心理学空间lg.l7^M

心理学空间 HY_O2J P

[ 11 ] Misiak, H. & Sexton, V. S. Phenomenological, Exis2tential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ies: A Historical Sur2vey [M ].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1973.  心理学空间N[+O#~0g.go+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宾斯万格 存在分析 精神分析 在世之在
«论宾斯万格存在分析的人性假设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学最新发展——英国学派心理治疗观解析»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