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到极处的情感秘密——《牡丹亭》的精神分析
作者: 杨旸执笔 / 8608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月14日
标签: 牡丹亭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奇到极处的情感秘密——《牡丹亭》的精神分析
杨旸执笔

| J;x%p5LL0

4Ftw5e ]WR0《牡丹亭》以其"奇"在中国戏剧上显出特别的艺术魅力。有论者认为,《牡丹亭》"灵奇高妙,已到极处"。也有论者认为,《牡丹亭》之奇就奇在杜丽娘和柳梦梅都可以梦见对方,奇就奇在杜丽娘为了爱情可以死又可以生,奇就奇在柳梦梅可以高中状元与杜丽娘大团圆。这些"奇"论一语中的,是真知灼见。但是,《牡丹亭》为什么非要这样奇到极处呢?奇到极处的情节形式究竟有着怎样的思想意义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奇到极处的奇的情节构设是潜意识欲望表现的"症候"。没有这样的"奇"的情节就不能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牡丹亭》的奇是为表现潜意识欲望而生成的。《牡丹亭》所表现的潜意识欲望是源于人的性爱原欲,杜丽娘的"惊梦"、"寻梦"、"写真",以及"死去活来"的行为都是以那种原欲的满足为最根本的动力的。这种由原欲推动的梦及其一系列情节,是弗洛伊德在《释梦》和《精神分析引论》等论著所反复论述的重要内容。但是,汤显祖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卒于1939年,汤显祖是在弗洛伊德理论揭示之前的300多年前就以戏剧奇到极处的情节表现了被压抑欲望的想象满足,可见汤显祖对人的心灵的秘密了解之深邃,表现之奇妙。

7VOg4c O6GSI,?0

@Y,Z dD2b[U0心理学空间6`T-aB gHbT o4{

D#ap jk`QYm0闺塾:潜意识欲望的浮出

:Ia2M ^6n1|P0心理学空间rLf^;H!o%{+v

心理学空间Qq$S\e~2sk4B3Y

心理学空间L`1rMA#Q:J,d

"游园"与"惊梦"是《牡丹亭》最具艺术魅力、最能勾魂摄魄的两出,可以称之为《牡丹亭》的"戏魂"。之所以这样认为,那是因为,《牡丹亭》奇到极处都由"游园"与"惊梦"发生,"游园"与"惊梦"构成了《牡丹亭》奇到极处的基础,奇到极处的灵魂。没有"游园"与"惊梦"便没有奇到极处的展开,也便没有一部空前绝后的《牡丹亭》。心理学空间*rp:h$f mw,s

Ui)K%ZX${!z!o0从精神分析理论方法来看,《牡丹亭》奇到极处的情节实在是构成了潜意识欲望满足的最典型的情节。五十五出戏剧从奇到极处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方面:"闺塾"表现了杜丽娘性爱欲望从被压抑在潜意识状态升入到意识状态;"游园"与"惊梦"是以杜丽娘和柳梦梅梦见对方之奇到极处表现人的潜意识欲望;"寻梦"与"写真"是以杜丽娘对美梦的重温、因情而郁结、因郁结而死、写真留记(留下图像与文字)之奇到极处表现人对潜意识欲望的追寻;复活与团圆则是以杜丽娘与柳梦梅有情人的终成眷属之奇到极处表现了潜意识欲望获得满足。心理学空间$JvQ4hK\

KZ3}h7p5}a0"游园"与"惊梦"是表现杜丽娘潜意识欲望最奇妙的篇章。有人认为"游园"和"惊梦"是杜丽娘萌发爱情的表现,但我以为,这样看还过于表面、笼统和简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游园"是杜丽娘被压抑欲望的觉醒,——具体说来是杜丽娘性冲动的表现,而"惊梦"则是杜丽娘性冲动的想象满足。

9{}'h+?XeK L[0

B(guLN'QQ~W+q0《闺塾》一出是奇到极处的首奇。它奇就奇在"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闺塾"本来是父亲请来"老儒"要用封建礼教"教训"女儿的,老师用"姜嫄产哇,不嫉妒贤达","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后妃之德"来阐释"关雎",教育杜丽娘,但是杜丽娘却没有接受老师封建礼教的说教,而是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下,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性冲动和爱情意识得到了萌发。

]ze k4s.f(c0心理学空间8Qz3\4Y9Wx

杜丽娘的潜意识欲望虽然是由"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发出来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它不是"关雎"赋给杜丽娘的,而是杜丽娘本身就具有的思想情感被"关雎""起兴"出来的。或者说,是"关雎"诱发了、开启了、点燃了杜丽娘的潜意识欲望。作为"二八"少女,正值青春年华,而这正是一个"恋爱的季节",性的意识和爱的意识开始萌动,杜丽娘已经充分地感觉到了性的冲动和爱的冲动对她思想感情的作用。性的冲动是一种原欲的成熟与觉醒,它直接导致了杜丽娘强烈的爱欲,她需要性冲动的满足,她需要爱他人及被他人的爱。但是,杜丽娘生活在一个被封闭的世界里,除了自家的院落,她看不见另外的任何世界,除了自己的父亲和老儒陈最良,她看不见另外任何一个年轻的男性,除了学女工和受儒教,她没有任何更有趣与更有意义的活动。她生活在一种封闭的、压抑和苦闷的状态中,她的来源于青春期的热烈性爱渴望和爱情渴望被紧紧地束缚着、禁锢着、压迫着。这就造成了杜丽娘冲动满足的需要和礼教压抑的内在矛盾冲突。但是,杜丽娘不知道这种内在冲突对他的折磨,不知道礼教对她的压抑,不知道她的苦闷来源于什么,也不知道她要求什么。也就是说,是礼教和她封闭的生存环境压抑了她的性爱冲动。性爱冲动是杜丽娘青春生命的本能欲求,这种欲求是随着青春期的来到而自热而然地来到的。

O1lfy1tO0

4b @z4o9\;gN%aj0精神分析理论曾经很深刻地揭示人的这种本能欲求:"我们不能不把性的冲动看做一股力量,好比发酵的力量一般,这不止是个比喻,恐怕也是一个事实,自生理学发达以后,这方面学者的见解确已渐渐地公认性冲动是一种体内的发酵作用,由不止一种的强有力的酵母发出,而其表现的方式又可以变化无穷,有健康的,也有病态的,有正常的,也有反常的,有时候并且可以反常到一种程度,教我们几乎看不出它和性欲有什么关系,不过无论方式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我们尽管可以在相当限度以内加以控制,加以利导,但绝不能把它完全抑制或抹杀"(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92页)。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它就像植物到了一定阶段要开花、动物到了一定阶段要交配一样,是生命的自然状态。但是,杜丽娘生活在一个被封闭的家庭中,生活在一个被礼教严酷地压抑中,生活在一个接触不到男性青年的世界中。杜丽娘的自然性欲求被漠视、被压抑、被禁锢了。因而就造成了她的寂寞和苦闷。寂寞和苦闷的表现就是她不能按照母亲的要求做女工,也不能按照父亲的要求读诗书,而是"白日睡眠"。父亲不能理解"白日睡眠"是女儿青春期性压抑的寂寞和苦闷,却质问她:"白日睡眠,是何道理?"父亲用礼教塑造女儿,要她读书,为的是,"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父亲的斥责,不仅不能解释女儿青春期内心的骚动和压抑造成的苦闷,反而越加严重地造成了女儿的寂寞和苦闷。父亲请来私塾先生进一步用礼教管教杜丽娘,就成了父亲漠视女儿情感、用礼教压抑本能欲望的最好的证明。连女儿最亲的亲人都不能充分注意到女儿的寂寞与苦闷的原因,可见整个社会对人的原欲忽视到什么程度。心理学空间1m9_fC;q_y s\

b8k)fN_ Ni(A;_0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篇使她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获得了一种表达恰到好处的表达。或者说,是"关雎"诗篇使杜丽娘潜意识中未领悟的情感得到了最清晰的领悟,使她被压抑的性冲动获得了一种表现的契机,使她对性爱的渴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萌发和强化。腐儒陈最良本来是想用"关雎""后妃之德"的扭曲阐释束缚杜丽娘,但杜丽娘却在直觉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热烈恋歌中,被压抑的性爱意识从潜意识深处升入到了意识层面。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下,杜丽娘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被唤醒了,杜丽娘终于感受到了自己渴望性爱——爱和被爱的思想情感。心理学空间)~b%_!{mt!B

心理学空间bfH"j;TF~!KX

"闺塾"的戏剧冲突是在杜丽娘的性爱欲望与父亲的礼教之间展开的。理解"闺塾"的戏剧冲突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这是理解杜丽娘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关键。我们之所以说这是杜丽娘被压抑的性爱冲动和热烈渴望性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一般所说的爱情,那是因为,"闺塾"所表现的是杜丽娘觉醒的性爱意识是人的原欲,它是属于杜丽娘这个少女自然的生理欲望,而非和那个男性青年的爱的感情。而来源于杜丽娘父亲的漠视和压抑,则是比对青年男女爱情压抑更强大的难以察觉的力量。《牡丹亭》所表现正是人的自然原欲被压抑状态中的觉醒、追求和满足,而不是如"梁祝"那样的爱的缠绵悱恻和惊心动魄。在这个意义上,即在表现人的原欲被压抑的角度上,《牡丹亭》与"梁祝"等具有同样的反封建意义,或者说,在人的原欲被压抑的角度上看,《牡丹亭》甚至有着比"梁祝"更深刻的意义。

L)q6Z^H0

M W+J Y#a-o0心理学空间3^Lx)Dc;YM

dL*{.i i2y)|/X4[0惊梦:性爱欲望的想象满足心理学空间M8p uqV` [v

心理学空间/t5z!Mdcr?x

'VR ]| x|0心理学空间:e4y$bCI_._(f{

《牡丹亭》一开始就表现了杜丽娘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成为意识的欲望,除了"闺塾"一出之外,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表现她意识欲望的满足。游园"惊梦"是杜丽娘被压抑性爱欲望的想象满足。但那已经不是潜意识欲望,而是意识的欲望了。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下,杜丽娘被压抑的性欲望从潜意识层面进入到了意识层面,但是,进入到意识层面并非获得了一种释放和满足,而是加重了她的寂寞和苦闷。杜丽娘读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后,"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在杜丽娘看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圣人重视的情感,这种情感应该是古今相同的,但是,我却被锁闭在这深闺中,这种情感被漠视被压抑着。春香看出了杜丽娘愈加寂寞和苦闷的性情,才诱导她去游园的。游园就是游春,而游春正是伤春的表现。

:QJl!N"gg&l:E)N0心理学空间!^.W`Wp8EjT

"鸟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迆逗的彩云偏。""晴丝"是情丝的对象化感受;"摇漾春如线"也就是青春情丝的摇荡、荡漾,"如线"的"线"既是比喻情丝的无限绵长,又是比喻情丝从潜意识从升到意识层面的感受。"情丝"在杜丽娘的感受里就是青春的性爱欲望,因而"摇漾春如线"指的就是性爱欲望从潜意识升入到意识层面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与前面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恰好形成了呼应,是表现潜意识欲望在礼教压抑和寂寞苦闷状态中有了一线领悟和觉醒。心理学空间k8q!A"c;gi7w7E

心理学空间'N?^ SOwp

杜丽娘对自己的美丽青春的虚度是伤感的:"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正是杜丽娘渴望热烈的爱的表白。当杜丽娘来到后花园看到了万紫千红、鲜花怒放,她被唤起的潜意识就更有了对象化的表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如果把这段被称为"皂罗袍"的唱段单独拿出来看,确实是在写美丽春天付与断壁残垣——伤春的,但是,当我们把前一段杜丽娘叹息自己"恰三春好处无人见"联系在一起,就深深地理解了她思想情感对象化的表现方式:她是在以花的徒劳开放比喻自己美丽青春的虚度。原来那百花都万紫千红地盛开了,但却白白地开在断井残垣处,无人欣赏;而自己美丽的青春不也是这样吗?她鲜艳美丽,灿烂如花儿,但是,她却被锁在深闺中;花儿还可以自由开放,但自己却被封闭着。

4L0w e1X~Wul0心理学空间W%CJ+@(p2[-u

不仅如此,在对花和春天的赞叹中,还明显地表达着自己性冲动被压抑的苦闷:"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麋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整个大自然中的花儿都在热烈地绽放着自己原始的生命力,"荼麋外烟丝醉软"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都在春天里蒸腾着、冲动着原始的生命力,"烟丝"是大地万物絪缊气息的景象,而"醉软"则是春天是万物苏醒、迷醉和酥软的状态。而杜丽娘感受到的这种"醉软"状态,也是她这个少女性意识觉醒体验到情感状态。

1q2eOO4l|"B0心理学空间 O$`U-]lX,j$jU

杜丽娘游园感到了不满足:"观之不足由他遣,便赏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观之不足"是因为自己的"醉软"状态即性冲动没能得到释放与满足,因而才有了"便赏了十二亭台是枉然"的扫兴与失望。这就为后面的性梦留下了因由。心理学空间g:Tp ~;FtJ JP

uHX|*jK0如果说,"闺塾"一出是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下,杜丽娘的性爱欲望是从潜意识层面升入到意识层面,那么,"惊梦"一出开始的游园,则是进入意识层面性爱欲望的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蒸蒸日上春天的气息和万物滋生强大自然生命力的氛围中,杜丽娘被启发出来的性爱欲望更加强烈,然而,这被"诗经"启发出来的、又被春天调动起来、被万物生命力刺激起来的性爱欲望并没有在游园中得到满足。因而,杜丽娘就产生了深深的遗憾,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心理学空间d-XMOTb(N

;^z"d$y)d0"天呵,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已二八,未曾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郞,张生得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徵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心理学空间%]u2Y.S HX

UYK5^ q1x0T0杜丽娘是愈加寂寞和苦闷的,那是因为"忽慕春情",但并没有得到"蟾宫之客",即爱情的伴侣,并没有像张生和崔莺莺等那样"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不能"早成佳配",因而就产生了"虚度青春","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悲哀感。心理学空间'N&R#|?(R'P

心理学空间 _1h#]{E {)A0j

一些《牡丹亭》的论者把杜丽娘的这种情感当做爱情渴望来阐释,我以为是不够的。这里面有爱情渴望,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还有性爱欲望。爱情渴望是基于性爱欲望的。没有伴随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春天激发出的性爱渴望,杜丽娘不可能产生爱情渴望。心理学空间%n1~X(h%i {)Ya

心理学空间:\lI%g%c9k*~O

这在杜丽娘下面的唱词中又获得了证明:"没乱里春情虽遣,蓦地里怀人幽怨";"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这里的"春情"、"睡情"等应该是指性爱欲望的。这种觉醒了性爱意识是没有地方可以言说的,"淹煎"是被这种情感折磨的痛苦状态。

:^"T6Xs8@0

[e?9@;o \.[t0能够最有利证明杜丽娘被激发起来的是性爱欲望,而不是一般所说的爱情,是"惊梦"一出表现的杜丽娘的性爱梦。杜丽娘在"淹煎"折磨的痛苦中,进入梦的状态,因而梦中所发生的性爱正是对性爱压抑造成"淹煎"状态的自我疗救。心理学空间*f;XPGM+o

B~ oH2U(g"c!\0杜丽娘梦见了柳梦梅,柳梦梅"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并向杜丽娘要求"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柳梦梅要求杜丽娘作诗赏柳枝,是杜丽娘梦到的,这就不是柳梦梅要杜丽娘赏柳枝,而是杜丽娘赏柳枝想法的置换,是杜丽娘自己赏柳枝的思想情感置换到了柳梦梅的身上。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杜丽娘为什么要赏柳枝呢?在杜丽娘的梦中,柳梦梅为什么还拿着半枝柳枝?理解柳枝的符号意义,还需和理解梅的意义相联系。非常耐人寻味的是,《牡丹亭》第二出"言怀"就表现了柳梦梅"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杜丽娘梦见柳和柳梦梅梦见梅,如同柳梦梅梦见杜丽娘,杜丽娘梦见柳梦梅一样,是一种成对的象征符号。但是,它的意义又是比柳梦梅梦见杜丽娘和杜丽娘梦见柳梦梅更进一步的,是性的象征符号。梅是代表女性器官的,而柳是代表男性器官的,柳梦梅梦见梦就是梦见女性器官,而杜丽娘梦见柳就是梦见男性器官的象征。柳梦梅是后改的"梦梅",字"春卿"即春情,所谓春情即主人公互相梦见对方的性器官。

`i^9h4w-O0心理学空间*rDu"Oi0Z+^M6NC

梅代表女性器官和柳代表男性器官,在柳梦梅和杜丽娘那里是一种明确的意识。这种明确的符号意识既是他们在文化传统中习得的,又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梅是习得,柳是创造的。弗洛伊德说:梦和潜意识之间"这种象征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比拟",,"象征关系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比拟","象征首要的是形状相似的东西"。梅和柳性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显而易见的还有"阳台"等等,这些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都是发生性爱地方的隐语。它们的原型就是古代圣婚仪式的场所。能够作为性爱内容补充的,还有"道觋"一出。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中,为什么要拿出一出的篇幅用石道姑以"千字文"的形式,表现石女的性爱过程呢?祝肇年点评为这出为"专在石女上打诨,格调不高。"其实是没有注意到"道觋"表现的趣味与整部《牡丹亭》趣味的一致性所致。心理学空间}:H;^#u? f3},Z

心理学空间ikt Q#a Z7_GI

《牡丹亭》表现性爱的意蕴是十分明显的,在接下来的杜丽娘的梦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性结合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柳梦梅"牵"着杜丽娘,杜丽娘问柳梦梅"那边去?""去怎的?"柳梦梅答道:"和你把领口松,衣带寛,袖梢儿搵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柳梦梅并抱住杜丽娘,两人合唱:"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杜丽娘梦见了柳梦梅来和她相爱,这里没有什么卿卿我我的缠绵,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扭捏,没有什么你来我往的情感交流,有的就是直接的性爱。这种性爱的直接性就表现了杜丽娘的梦是对性爱压抑的想象性满足。

;Ta8F9C"\.V0心理学空间9W&ba%\*Pq]

花神角色也是为杜丽娘和柳梦梅实现性爱而出现的。掌管那女性爱的神才叫花神:"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如梦。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_i@;`ea w6T)[0心理学空间 tBDOW G#e G

对于与柳梦梅的"云雨"之梦,杜丽娘有这样的表白:"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偶倒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昼眠香阁,忽见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彦。于园中折得柳丝一枝,笑对奴家说:'姐姐既淹通书史,何不将柳枝题赏一篇。'那时待要应他一声,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轻与交言。正如此想间,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欢毕之时,又送我睡眠,几声'将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门,忽直母亲来到,唤醒将来。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忙起身参礼母亲,又被母亲絮叨了许多闲话。奴家口虽无言答应,心内思想梦中之事,何曾放怀?行坐不宁,自觉如有所失。娘呵,你叫我学堂看出去,知他看那一种书消闷也?"

xw [t|;_3GS0

YC^J@+JW9K!S0杜丽娘对梦中共成云雨之欢感受是满足的、惬意的、愉悦的、没有羞耻感的(没有那种偷情行为的违反道德感),对母亲"絮叨"中断梦境是不情愿的;对梦中两情和合是留恋的。而这些都发生在杜丽娘的意识中。这就说明,那种云雨之欢的两性和合已经变为杜丽娘的有意识追求。

a+[!gH\$NI;}+]0

|hS-gr.\;~L2Z0心理学空间W9[ OO qV)lz.D

心理学空间 r Z V6{(YRQ

寻梦:性爱欲望的追寻

g0| T S*qt"@Yh0

xLQu$w'v8c0

1MjE"O:x s4u4O0

)p|'Jf[0C0e^,l0"寻梦"一出,是杜丽娘性爱渴望意识的更深刻表现。杜丽娘这个少女,在青春来临之际,在春天来临之际,萌发性爱渴望是极其正常的一件事情,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是一种生理本能需求。但是,这种与日俱增的性爱渴望,在被私塾先生教授之前,还压抑在潜意识之中,它盲目地骚动着,使杜丽娘莫名的无聊、寂寞和苦闷。但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句的启发下,杜丽娘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性爱渴望一下子被领悟了,进入到了意识层面,成为杜丽娘明确的意识追求。但是杜丽娘被禁锢在一个看不见年轻男性的闺房里,她的性爱渴望无从实现。游园是她寻求解放的标志,但是,游园同样不能满足她的强烈爱欲。在这种情况下,杜丽娘就顺理成章地做了一个性爱梦。性爱梦就成为杜丽娘被压抑性爱欲的一种想象满足。梦境虽好,但是,梦醒了,杜丽娘仍然是苦闷的,或者是更加苦闷了,因为,她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梦中的性爱:"忽忽花间起梦情,女儿心性未分明。无眠一夜灯明灭,分煞梅香唤不醒。昨日偶尔春游,何人见梦?绸缪顾盼,如遇平生。独坐思量,情殊怅況。真个可怜人也!"

2X+{H9zk)o-~O$l({0

F _xX#z!P7f0杜丽娘不能忘怀昨日云雨之欢,她渴望旧梦重来:"天呵,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寻思辗转,竟夜无眠。咱待乘此空闲,背却春香,悄向花园寻看。"

AQ'jR`+~0

J2p)ag#g]J4gtK)I0"寻看"是为了"寻梦"。来到湖山石边、牡丹亭畔,杜丽娘自然想起了云雨欢会——她寻梦本来就是为了重温梦中云雨欢会的。她想起了那美少年,想起了那情意缱倦:"那书生呵,咱不是前生爱恋,又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生就个书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更想起了"那些好不动人春意":"他依太湖石,立着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捱过雕栏,转过鞦韆,掯着裙花展。敢席着地,怕天瞧见。好一会儿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想起了那欢爱:"他兴心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那般形现,那般软绵。忑一片撒花心的叶儿掉将来半天,敢是咱梦魂儿厮缠。"

z{~Xo,o&w0

+T#`_3aIi]0但是,"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清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要再见那书生呵","怎赚骗?依稀想象人儿见。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杜丽娘寻梦不见,落入了极为伤心的境地。她看见了一株大梅树,那梅树暗香悠远,正"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她想到了自己青春的虚度,不如梅树那般能够自由展现自己的生命本能,想到了死后葬于梅树边:"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大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kO1Z&e,q"PU0心理学空间9h]P_w tXHY kD:|w:r

对杜丽娘而言,她的一场梦仿佛她人生理想的一次实现。她的人生理想原始被压抑的,但在梦中看见、并体验了她的人生理想。那场梦对于她来说,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她要再次寻梦,但那勾魂摄魄的梦偏偏不能如约而至。杜丽娘留恋梦,没有那梦,她觉得活在世界上是没有意义的,是空活一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杜丽娘得了"癔病"。所谓"癔病"就是青春期的性爱欲望受到压抑所产生的精神疾患。

d];|oi6X0

*|0rU T:j0杜丽娘如春香所说:"你自花园游后,寝食悠悠,敢为春伤,顿成消瘦?"杜丽娘自己照镜慨叹:"哎也!俺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想到了要不免死去,要留一幅"写真"在人间:"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但这留下美貌之图画,还是为了她的梦中之爱,杜丽娘因梦中情人而病,到临近死亡还忘不了她的梦中情人。杜丽娘忘不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此莫非他日所适之夫姓柳乎?故有此警报耳。偶成一诗,暗藏春色,题于帧首之上"。这就很清楚地表明,杜丽娘的"写真"是为了她的爱。那诗是这样的:

` RR8@ CI&c4^0

f+w+Y0c-x8I,Dp"Wo0心理学空间5gD1H(]Ur:`3s*`f

-zUpGEX_ VsNi0b9Z-O0近睹分明是俨然,
Y9H#x4X!a;w`0远观自在若飞仙。
Jp Q1e"T1X0他年得傍蟾宫客,
4w4kB(hw$oUV0不在梅边在柳边。

.KrB*ytUE0

4t9G JRz&?v0心理学空间 VB']u z av

](O2` z2@%q$x0杜丽娘要把这幅画留给谁呢?她记得"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自己的情人是谁呢?杜丽娘牢牢记得自己梦中情人曾折柳一枝赠她,她就把自己的这幅记录自己美容的写真——象征着自己爱恋的心,留给了那赠她柳枝的美男子。

/FN R;r ED;LP;]0

`H'Z*t'F%lYo(b0"寻梦"是对梦中与情人云雨欢爱的重温与寻找。但梦中的云雨欢爱,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这压抑就使杜丽娘抑郁而病。病中她留下了"写真",这"写真"就成为她的另一种"寻梦"。在现实中她寻不到她的梦中之爱了,她要把她的爱寄托于现实之另的外一个世界。由此可见,杜丽娘的爱是多么强烈、多么热烈、多么痴迷。

9p9c/hQZ Io0心理学空间`2_ G5U5s3_6s:K(Z

Z2bs0IIU4D+z DA0

+@8b(Z1eB3[v f;~;RQ0幽媾:跨越阴阳两界的性爱心理学空间*L!Qa/t,W\7h!V

心理学空间6H |%U4R'{T?

心理学空间9?$L} l+tL4g

心理学空间_SR8vhS*ds U

《牡丹亭》主要是以杜丽娘为故事的主角,主要线索在表现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但是,《牡丹亭》却是以柳梦梅为开篇的。第一出的"标目"是对整个故事的高度概括,第二出"言怀"才是戏剧的"序幕"。这序幕交代的不是杜丽娘而是柳梦梅:他的家世,他的生平,他的现况,还有他的梦:"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这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戏剧方式,一方面是为了创造杜丽娘和柳梦梅都在梦中梦见对方的奇中之奇的戏剧效果,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凸现戏剧的内容,即那种性爱的欲望不仅是发生在杜丽娘身上,还发生在柳梦梅身上,因而,是人皆有之的普遍欲望。

/X)UN+c/II3^,P#j0心理学空间@+?[Be)fj Fb [

戏剧的序幕既然有了柳梦梅梦的交代,到了杜丽娘因梦而亡之后,柳梦梅就再一次出现了。再一次出现的柳梦梅来到梅花观——因大梅树而将后花园改成梅花观,柳梦梅看见了杜丽娘给他留下的"写真"。《牡丹亭》是以奇到极处来结构它的情节,从而表现主人公欲望的满足的。如果说,一个年轻女子或男子梦见情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牡丹亭》奇就奇在柳梦梅梦见杜丽娘,杜丽娘又梦见柳梦梅,情人互相梦见对方,而且还是在从来不认识的情况下。并且还这个基础上,杜丽娘留下"写真",柳梦梅来到这个地方(这也是一奇)拾得杜丽娘留下的绘画。"玩真"一出表现了柳梦梅对梦中情人的一往情深。柳梦梅看到杜丽娘的自画像,"不是观音,又不是嫦娥,人间那得有此?成惊愕,似曾相识,向俺心头摸。"因为和自己梦中情人相像。"幽媾"一出杜丽娘的鬼魂来到柳梦梅的住所与柳梦梅相爱,以跨越阴阳两界的男女之爱表现了美好愿望的实现。但这也是一种梦。但这既不是杜丽娘梦,又不是柳梦梅的梦,而是汤显祖的梦。是汤显祖以一种梦的方式,让死去的鬼魂与活在世上的真人相爱,以使有情人可以跨越任何阻隔能够相亲性相爱,以使被压抑的性爱获得最大的程度的满足。杜丽娘的鬼魂来到柳梦梅处,和柳梦梅相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杜丽娘这样表白道:心理学空间F0_uR r+T%W pg4N`

l^ N;f}h)T0"泉下长眠梦不成,一生余得许多情。魂随月下丹青引,人在风前叹息声。妾身杜丽娘鬼魂是也。为花园一梦,想念而终。当时自画春容,埋于太湖石下,题有:'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再梅边在柳边。'谁想魂游观中,几晚听见东房子内,一个书生,高声低叫:'俺的姐姐,俺的美人。'那声音哀楚,动俺心魂。悄然蓦地如他房中,则肩高挂起一轴小画,细玩之,便是奴家遣下春容。后面和诗一首,观其名字,则岭南柳梦梅也。梅边柳边,岂非前定乎?因而告过了冥府判君,趁此良宵,完其前梦。想起来好苦也!"心理学空间,A Z1x$Wu.gz`8~

&OW&TY-?&s7{/J0杜丽娘成为鬼魂还要寻梦,因为那梦中有他的刻骨铭心的爱。杜丽娘与柳梦梅重复了"惊梦"中的消魂失魄的爱。之后他们有一段对话:心理学空间7C'HnM/C B_.c8[

心理学空间 A1j f_'{)Hg2]

i0o7u \^q2[\ N@0

yv9WU!?0【旦】妾有一言相恳,望郎恕罪。心理学空间&yG7i3R$} ^ w C

心理学空间(Fp&l4H8q4u$tFk

【生】贤卿有话,但说无妨。心理学空间 p6YFa t+mqk

心理学空间CfZ*@;O

【旦】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郞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志愿足矣。心理学空间 h`4jC/T2J

+lI1r$`eKS%i'kAe0【生】贤卿有心恋于小生,小生岂敢忘于贤卿乎?

i4H \0^m O2s0

3iKLzl?0【旦】还有一言:未至鸡鸣,放奴回去。心理学空间B2W-DP7S+D

心理学空间3bF+I0I(w!R

e7\3R"[VZv'UR0

tI*|e^ t0hZ0"欢挠"是对"幽媾"痴迷状态的表现:杜丽娘取来青梅数粒、美人蕉(一枝)花果二色,与柳梦梅饮酒。柳梦梅:"这子儿花朵,似美人憔悴,酸子情多。喜蕉心暗展,一夜梅犀点污。""娇娥,似前宵云雨羞怯颤声讹,敢今夜翠颦轻可?睡着那,把腻乳微搓,酥胸汗贴,细腰春锁。"这些词句,不免有些庸俗之嫌,但对于杜丽娘和柳梦梅"幽媾"的云雨欢爱之情,却是起到了重要的暗示作用。

y/G-u,E3W0

#t$~$JN'`M4Y&C s0"幽媾"的情节很明显地是对两个原型形式的变形。一个原型是"画中人"。民间故事中流传有不少这类故事:一个穷小伙挂着的一幅画,画上一个美丽姑娘,夜间走下来与小伙子相爱,白天又回到画上去。另一个原型是鬼魂与现实中的人相爱的故事:一个穷人穷得娶不上媳妇,但每夜都有鬼魂化作一个美丽的女子与之相爱,鸡鸣前离开,类似于《聊斋》里的人鬼恋故事。这两类故事,之所以在民间流传,原因就在于,这类人鬼恋的故事,是以人与鬼美好的相爱,使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性爱欲望得到了一种想象性的替代满足。"幽媾"在综合了这两种类型,使原型重新变形为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爱故事的时候,也使那种在原型性讲述中被压抑欲望的满足得到同样的实现。心理学空间"Os_Y'\

9WQ%AT ef Ov0

V,W p p0GoNr0

#x a7?T+lWbW_8Z0复活:性爱欲望的如愿以偿心理学空间 ? _$bo8Z

心理学空间 y(d/EB4{Gh

心理学空间^e*y?WV!v

U#E uy"~k%A0《牡丹亭》的最奇出要数"回生"一出了。杜丽娘之所以要起死回生,那是因为,她以自己的鬼魂化作美丽女子与柳梦梅的密期偷意,是超越现实的行为,杜丽娘要和柳梦梅长久的相爱,因而她和柳梦梅"冥誓":"做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生生死死在一起相爱的盟誓,显示了他们爱的强烈和忠贞。但是,这种人鬼之恋,毕竟不是正途,终会被人察觉:"奴家和柳郞尤幽期,除是人不知,鬼都知道。"因而,杜丽娘要"前日为柳郞而死,今日为柳郞而生。"柳梦梅按照杜丽娘的嘱托掘坟开棺,关内"小姐端然在此,异香袭人,幽姿如故。"重生的杜丽娘与柳梦梅"拜告天地",成为真正的夫妻;为避免掘坟开棺事发,杜丽娘陪着柳梦梅往临安取应。心理学空间-t.~^/K8l^

B(RZ2Hca2k0"婚走"一出的奇中之奇在于,它同前面所有的"奇"构成了一个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前面"奇"情节的一个更"奇"的收束。柳梦梅和杜丽娘互相梦见对方,梦中与情人相会,表现了潜意识欲望的想象性满足;寻梦表现了杜丽娘的潜意识欲望已经成为意识欲望;杜丽娘幻化为美丽女子与柳梦梅相爱,这种类似梦的情节是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爱情欲望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掘坟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的情节则表现了爱情的强大力量——爱可以使人死,但爱又可以使人生;这样痴迷、执著、忠贞的爱情超越了一切不如意的现实;而"婚走"使最初萌发在梦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性爱最终成为一对相爱的情侣。《牡丹亭》通过这种奇中之奇的情节,最终使被压抑的欲望达到了美好的实现。

\I1s:[9??0Y7b0

^%Yx5j/HL0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是一个愿望满足的梦。不单柳梦梅与杜丽娘都梦见对方,在梦中相爱,整部《牡丹亭》都具有梦的形式、结构与内容。梦的形式就是奇,离奇、新奇、奇妙、奇怪、无奇不有。《牡丹亭》把奇用到了极致,也就是把梦的形式用到了极致。从"闺塾"到"婚走"的三十六出最具梦的色彩,后面的柳梦梅考中状元、杜丽娘父母认柳梦梅为婿等大团圆结局,与前面杜丽娘的欲望组成了一个梦的结构,杜丽娘与梦中情人终成眷属则是《牡丹亭》的主题内容。梦是被压抑欲望的想象(伪装)满足。《牡丹亭》所表现的就是杜丽娘(当然也包括柳梦梅)被压抑欲望的经过曲折形式的满足。《牡丹亭》的大梦是由四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春梦,他们都互相梦见对方,并在梦中相爱;第二部分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人鬼之恋;第三部分是柳梦梅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第四部分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相爱被各方承认的大团圆结局。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类似梦的有机整体:第一部分表现的是人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梦中实现;第二部分表现的是以超越现实的方式实现美好的欲望;第三部分表现的是通过战胜困难实现欲望;第四部分是通过种种曲折终于是欲望最终实现。这四个部分类似于一个欲望实现的梦的结构,表现的主题就是被压抑欲望的想象满足。《牡丹亭》的其他情节如柳梦梅考取状元、父亲到外地赴任、皇帝过问等等,都是对梦的奇到极处情节的一种"润饰"。所谓"润饰"就是用一些其他情节使梦象更真实更合乎情理等。

%G `;koV`{0

Xd/NT1oorU-F~0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实在是一个愿望满足的"梦"。用悲剧和喜剧的方式(悲喜剧)来看《牡丹亭》是不切合实际的。杜丽娘的梦、寻梦和死亡不是为了表现社会礼教压抑造成的悲剧,而是为了表现她欲望压抑的酷烈;杜丽娘与梦中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不是为了表现礼教的退让与失败,而是为了表现欲望的满足。用悲剧和喜剧来分析《牡丹亭》是一种社会学角度的分析,而社会学角度的分析对《牡丹亭》是不适用的。《牡丹亭》内含着一个梦的结构,但它比实际的梦更曲折、更奇幻、更精致、更艺术、更浪漫,因而也更具隐蔽性——人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杜丽娘与柳梦梅怎样性爱的时候,《牡丹亭》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替人们做一个欲望满足的梦。

7`GL| n'L7V1uk-N0心理学空间JBX.S%eclU-x

(征求意见稿·2013年3月10日)心理学空间9eS2ji;p$h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牡丹亭
«返回精神的剧场——以《养神院》为引子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毛泽东»